——以北京海淀公园为例
APPROACH TO THE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BY THE SYMBIOSIS CONCEPT ——IN BEIJING HAIDIAN PARK CASE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春申赵雁
摘要:“共生思想”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设计思想,也是其基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探索所总结的设计理论核心。文章是将“共生”理论体系引入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之中,通过对北京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共生思想”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现实结合点,提出自己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思考。“共生思想”理论体系可以为现代城市公园的功能、文化和精神等各方面带来新的探索和思考方向。关键词:共生思想景观设计城市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3-0152-02
Abstract:The "Symbiosis concept" was a design idea which was proposed by a Japanese architect named Kisho Kurokawa in the 1980s, based on his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ing. The thesis will discuss how the "symbiotic" theory system can be introduced in the designing of modern city’s urban parks. Meanwhile, using the Beijing Haidian Park as an example in my thesis, I will analyze the actually integrated point between the "Symbiosis concepts" and urban parks’ designing. Also, I want to show my thoughts about urban parks’ landscape designing. The “Symbiosis concept “theories will bring us a new direction to explore and think about for functional parts, cultural parts, and spiritual parts in modern urban parks. Keywords:Symbiosis concepts Landscape design Urban park
一、共生思想理论概述
(一)共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共生”作为一个大的范畴,最初源于生态学上的“共栖”,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由生物学中的共生概念,建立了建筑学领域的“共生思想”。黑川纪章所创立的“共生思想”,主要是从日本传统文化、美学和近现代哲学、美学基础等方面获取理论思想源泉。黑川纪章所关注的哲学思想都是开放的、多元的、变化的、共生的生命哲学。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的哲学审美基础即是崇尚生命,赞美生机。黑川纪章用哲学中的共生理论来阐释其设计思想,并超越其思想在建筑学上的观念,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形成系统的共生思想理论体系。
(二)共生思想的设计理论
1. 异质文化的共生
在当今这个文化发展迅速、交流密切的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客观固有的差异是不容抹煞的。共生思想主张不同文化间应该做到互补,尊重差异,互相包容,而非取代。异质文化在交流互补过程中产生融合,再生出具有活力、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文化。
这用异质文化的融合运用在具体设计中,关键是要在处理好个性与共性关系的同时,尊重人文精神的内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并积极应对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着重处理营造整体文化氛围和表达个性文化特点的关系,在这种融合下共生出新的景观设计形式。
2. 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传统与现代并不是绝对对立与矛盾的,“传统”本身也并非是静止的,“传统”随着“现代”的发展,而不断被“现代”所补充。从这种角度来说,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矛盾之中又蕴含着共存。
黑川纪章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其“传统”和“现代”构成,本身具有连贯性,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关键要能正视历史与现在。因此以共生思想为指导的设计,应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之有度,舍之有节,将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个性和特征继承、保留,用时代精神不断补充和发展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文化实现共生,使其成为能代表时代特征的优良设计。
3. 整体与部分的共生
黑川纪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完整整体,整体处于统帅地位并主导着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客观普遍的联系,并且对于从整体到部分以及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共生思想中,整体和谐地统筹部分,部分有机地构成整体,即是整体与部分的共生。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公园的整体规划是由各个功能区域、道路、水域、植被等部分所构成,而这些“部分”又是一个个具有完整系统的“整体”。和谐统筹景观各元素和公园整体的结构,使整体与部分在同等地位下共存,即是共生思想中整体与部分共生的本质要求。
4. 中间领域
“中间领域”是指对立双方间设定通用的缓冲地带。“中间领域”是“共生”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任何异质文化、传统与现代、部分与整体等不同意识形态间共存的桥梁,具有多义和模糊性。
这种共同领域,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之中,就是将不同文化特色、不同功能空间联结在一起的中间区域。处理好中间领域的设计,是实现城市公园中各元素共生的关键。
二、北京海淀公园简介
(一)北京海淀公园园林概况
北京海淀公园位于北京北四环万泉河桥畔,其所在的西郊一带自古多泉多溪,有似江南水乡,塞外绿洲。海淀公园是在昔日皇家园林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地跨畅春园,泉宗庙、西花园,在风格上继承了畅春园的自然雅淡。
海淀公园主要景点包括讨源书声、万泉漱玉、丹棱晴波、双桥诗韵、御稻流香、古亭观稼、仙人承露、海淀花谷、中心草坪、露天剧场等。游乐服务设施建有儿童乐园、足球网球运动场等。
(二)北京海淀公园设计背景
北京海淀公园的西北部是以颐和园为主的皇家园林遗址,从园区中可观万寿山、佛香阁、西山、玉泉山的景色。公园的东、南两侧是海淀城市干道,大厦高楼林立,毗邻中关村科技园中心,北部有海淀展览馆,东北部则是北京大学。同时公园前身为万泉庄、柳浪庄,地跨畅春园、西花园、泉宗庙,历史资源丰富。这样的场地背景为海淀公园的设计给予了充实的文化资源,同时也给处于历史风貌区与现代建筑群之间的海淀公园,带来了复杂的设计环境。
北京海淀公园的建设要满足海淀居民休闲、娱乐、集会等功能需
学研探索
152环艺
学研探索153
环艺参考文献
[1] (日)黑川纪章著.新共生思想[M].覃力 杨熹微 慕春暖 吕飞译.2009年8月 第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马晓著.城市印迹——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M].2011年11月第l 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11[3] 罗茜.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4.[4] 徐可颖. 环境共生与有机秩序[D].华南理工大学,2014.
[5] 方涛. 文化主题公园环境景观的内涵挖掘与整体表达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求,并体现海淀特色的城市文化休闲公园。因公园的服务主体为海淀居民,周边居民又以高学历的学生为主,这种游人特点给公园设计带来了体现更深层次文化的要求。
(三)北京海淀公园现状简析
北京海淀公园因海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时代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公园在整体规划方面,注重利用场地水域、植被以及周边环境等资源,趋利避害,对公园本身的功能和空间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公园延续了园内及周边的历史文脉,设计了例如丹棱晴波、御稻流香、古亭观稼等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景点,同时设置了露天剧场、儿童乐园等现代功能性设施,使传统与现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结合。在植物配置方面,园内选种了大量合欢、银杏、千头椿等体现园址历史特色的景观植物,配合中心草坪、稻田景区等特色生态景观,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以共生思想理论分析北京海淀公园
经过笔者多次实地考察北京海淀公园和对其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其现状已具初步了解。现从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整体与部分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和中间领域四个角度,对北京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综合分析。
(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北京海淀公园处于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因素交织的复杂设计环境中。可海淀公园的设计是如何应对这种复杂环境的呢?
首先从传统因素来说,以公园特色景点古亭稼轩为例,这是一处以稻田环绕观稼亭,并结合木质栈道所组成的景观。观稼亭以稻草附顶,颇具古意,作为游人休憩场所,视野开阔,可尽览稻田风光。木质栈道的设计可圈可点,其护栏木桩上缠绕麻绳,虽为形式之用,但却巧妙隐喻了水田岸边之境。同时栈道曲折多变,却是考虑到游人路线与稻田之景的相互关系所设计。这处景观是借用乾隆举办观稼诗会的典故,同时为了宣传“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所设计的意境式景观。这里对传统文化采用的是借用的手法,借用古亭、稻田、栈道及历史典故来营造具有传统氛围的景观。
再从现代因素的角度来看,除去作为城市公园所具备的现代基础设施,在整体规划上,北京海淀公园园内的现代区域主要位于东南角的公园管理处、体育中心,西部的儿童乐园和北部的海淀公共安全馆。这些现代公共区域在园区规划上,都处于较为偏僻的位置,多采用树木遮蔽或栏杆隔离的方式,在空间上无法和园内传统景观产生交流,其本身设计也是从自身功能性角度出发,和公园主景的设计方向缺少相关性。而在对待公园东侧的现代建筑群,则是采用树木遮蔽的简单处理。
由此可见,海淀公园对于传统和现代因素,是采用分开处理的手法,对传统因素进行借用营造主景,而对现代因素则进行规避。因此,北京海淀公园的设计并没有使其传统与现代因素实现良好的共生。这也就无法挖掘其复杂文化环境中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二)整体与部分的共生经过考察,可以发现北京海淀公园在设计之初,重视从整体角度观察历史文脉。海淀公园园址是处于西山背景下,起到整合、联结城市孤立画面的特殊位置。海淀公园景观的设计特点正是由这个角度出发,产生设计方案的构思主线。
在表现景观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海淀公园形成由北向南,展览集会的大空间向园林小空间自然过渡的总体布局,并在公园公共绿地空间结构布局中把握整体性原则,使绿地面积合理划分,穿插在公园主景间的过渡区域。同时将城市整体风格体现于作为组成部分的园林中。
海淀公园在保持景观连续性的前提下,又划分为万柳畅春景区、芳草远碧景区、万泉景区、京西稻田景区4个景区部分。每个景区又由若干景点构成,景点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作为部分共同体现景区整体风貌。例如由万泉余波、林天晴碧、静影贯珠三个景点构成的万泉景区,其主题是体现公园历史上平底涌泉的地域特色。
海淀公园的设计规划在整体设计风格的统筹下,合理划分各景区
景点;各景区景点在突出各自特点下,又共同构成、作用于公园整体。
这种公园结构的处理,使整体处于统帅地位,各部分起到良好作用前提下,又组成一个个有序整体,整体与部分和谐共存,值得借鉴与学习。
(三)人与自然的共生
北京海淀公园园内植物种类丰富,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非常鲜明且种类繁多,同时植物的配置充分与景观地形相结合,具备完善的生态功能,使游人可以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但在部分生态景观的处理上,仍具有改善空间,尤其是中心草坪这片区域。该区域是海淀公园最大的一处草坪区域,由公园东门进入不远,穿过海淀花谷,视野豁然开朗,即可看到此处。这片区域地势平坦开阔,由四周道路和高大乔木围合而成,在规划上其形态与园中湖泊形成呼应之势。其间植被以观赏性草坪为主,禁止游人进入。
笔者进行考察的时候,正是早春游人踏春之时。很多游客在中心草坪围栏外区域搭起帐篷,户外露营,享受着一年之中自然最美好的时节馈赠。但这些外围区域狭长拥挤,且缺乏秩序管理,游人只能对着栏杆相隔的广阔草坪区域望洋兴叹。少数游客越过护栏,走进草坪,不多久即被公园保安驱赶而回。
满足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愿望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从人与自然共生角度出发,应将海淀公园中心草坪区域改造为可踩踏常绿型草坪,对游人开放。同时在保持该区域开阔空间的同时,种植高大乔木与公园大门形成呼应,并增设一些供游人休憩的公共设施。以此加强公园自然景观和游人之间的交流,使此处林间开阔绿地成为游人拥抱自然的桥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中间领域“中间领域”是连接两个性质不同且相对的空间的“中介空间”,在景观设计中的形态可以是园林建筑、道路、水体、地形、植物等。
在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露天剧场可以说是公园西侧主景区和东侧儿童乐园等现代设施的中间领域。露天剧场由贝壳形态的舞台和半环绕舞台的阶梯式露天看台组成。舞台背靠开阔的草坪区域,广阔的草坪作为背景衬托出舞台建筑的现代之感。露天看台依地势而建,联通了剧场和剧场东侧的主路,突出了空间层次变化。看台上铺设木质条椅,在材质上与公园主景的传统氛围产生呼应。这处露天剧场,是公园景观主景与公园现代设施和谐过渡时设计的必要空间,它使周围的景观特征在其内部交汇、流转,是海淀公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处。结语
通过对北京海淀公园的考察分析,可发现北京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总体来看是较为成功的,但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从共生角度出发,针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整,相信其景观会更具传统内涵和时代精神。
在当今这个多元社会下,设计思想、形式、因素层出不穷。如何在这个繁杂的社会背景下,抽丝剥茧,探寻现代设计核心价值与方向的道路。共生思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通过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正确解读现代生活价值和审视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一种多元的共生关系,以此产生更具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中国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仍存在着种种不足,尤其是面对外来文化和现代思想的冲击,难以深度挖掘自身文化中的传统价值。通过共生思想的指导,我相信不仅可以解决现在的困境,更可以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