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训诂和训诂学
1.”训诂”的提出
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 “小学”。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
小学 音韵 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
训诂
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
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叫做“训诂”。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比如:
《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𤈦(hui3) .”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所以它解释的对象不但有词语,还有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字。
黄侃先生用训诂学中的声训的方式来解释两个字的意思,即,“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郭在贻先生认为许慎和段玉裁对“训诂”二字的理解比较剴kǎi切(切中事理):
《说文》:“训,说教也。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3、训诂学的发展
(1)汉代
训诂学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很发达,《说文解字》《尔雅》《释名》先后产生。但最初的训诂,包括我们古代的小学中的文字、音韵也是一样,都还没有成为一门的学科。它只是一种附属于古代典籍而随文释义的专门工作。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当时的训诂资料,一般存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中。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典籍,不但包括注音、释句、释段,还包括阐发思想观点,说明修辞手法。后两者不属于语言文字的研究范围了。
后来人们把这些典籍中的注释抽出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编纂就形成了一种与字典和词典相类似的训诂专书。比如《尔雅》和《说文解字》。这样,训诂学的一些材料通过联系和比较,归纳和整理,就变得越来越系统化了。
(2)清代
清代之前,训诂就是以注释书和训诂专书(工具书)的形式存在着。到清代,它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清代的训诂学有两个派别:
一派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称之为“钩沉”之学。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
另一派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提出了不少训诂的新理论。清代的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都属于这一派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于训诂的卓越贡献,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里进行具体的介绍。
可见,在清代以前,训诂是一个内涵比较复杂的概念,它和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等等混杂在一起,没有明确的分工;清代以后,它逐渐出来,与文字学、音韵学并列成为传统的“小学”的一个门类。
4、训诂与文字、音韵的关系
吕叔湘先生曾经讨论过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关系。那么小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1)文字学: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子几千年变化很小,使我们后代的人能通过它来研究古代的语言。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通过字形来辨明音、义。古代的“六书”就是文字学研究出来的一个重要成果。
提问:何谓“六书”?
训诂和训诂学
(2)音韵学
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种语言可能没有文字,但不可能没有音和义。所以语言和文字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研究语言的时候也不能摒弃声音和意义。音韵方面,切韵、等韵、古韵之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3)训诂学
语义是汉语研究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还涉及到语法和修辞。
简单一点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着重于义。古代的小学研究多是为理解古代文献服务的,所以语义的研究是核心,训诂是它们的着眼点。语音和字形的研究,都最终服务于语义的研究。
二、训诂学的内容
1、释词和解句
2、辨析古书异例
(一)释词和解句
1.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义,这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提问:字和词有什么区别?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 首先要搞清楚“关关”“雎鸠”“之”“洲”这样的词语的意思。
2.解句:解释整个句子的含义,常常涉及语法和修辞。
(1)语法方面:
例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这里涉及到两个很重要的汉语语法上的问题,一个是语序,一个是“之”。“何厌之有”是语序问题,按照今天的顺序应该是“有何厌”;“之”是一个代词,复指“何厌”。
例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这个句子如果搞不清语法关系,也会弄不懂句子的意思。“为”是一个泛义的动词,“晋君”“赐”是“为”的两个宾语。它们的语法关系如下:
为+晋君+赐 V+O间接+O直接
其他例子:
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后汉书·李膺传)
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三国志·蜀志·赵云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玄谓诸少年曰:“吾为卿等走此女,何如?”客曰:“善。”乃投一符于水中,女便惊走。(太平广记)
(2)修辞问题:
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对雨)
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杜牧:怀钟陵旧游)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3.疑难字词解释示例:
例1: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爲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爲招。晝遊於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於公子之手。(《战国策·楚策》)
注:以其類為招:把黃雀的頸作爲彈射的目標。 類:當為“頸”字之誤。(用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 招:射擊的目標。
提问:王念孙是用什么方法找出“頸”与“類”、“招”和“的”渊源的?
例2: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论衡·天论》)
党:杨倞(jing4)说“党见,频见,言如朋党之多。”郭在贻评价说望文生训。
惠定说:“党见,犹所见也。”郭在贻评价说“于句意殊为扞(han4)格(抵触,格格不入)。
王念孙:“余谓党,古倘字,倘者,或然之词。”
例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ju4),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说文》:敦,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
段注:皆责问之意。
郭在贻:谁可以读为敦,何读为呵,呵亦责问。
(二)辨析古书异例
何谓“辨析古书异例”:
这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惯。这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约束的。
代表: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下面是郭在贻根据俞樾和黄侃的书,将古书中一些主要的异例做一个简略的介绍。
1.倒文:
(1)句中倒字:令尹子瑕言蹶由于楚子,曰:“彼何罪?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舍前之忿可也。”乃归蹶由。(左传·昭公十九年)
(2)倒字叶韵: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诗经·小雅·节南山)
(3)倒句: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左传·闵公二年)
(4)倒序: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尚书·立政)
2.省文:注意这种省略在现代汉语里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1)蒙上省: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左传·定公四年)
(2)因下省: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九月(蟋蟀)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
(3)语急省略: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及于宽政,赦其不闲于教训,而免于罪戾……君之惠也。所获多矣,(不)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请以死告。”(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4)以疏略而省:沽酒(不饮)市脯不食(论语·乡党)
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马百匹,牛百头),齐师乃还。(左传·襄公二年)
(5)二人之辞而省曰字: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子曰: )“居,吾语汝。”(论语·阳货)
3.复文:
(1)同义字复用:
两字一义: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九歌·东君)
三字一义:
缮完葺墙以待宾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览相观于四极兮。(离骚)
虽未能充裕,略颇稍给。(汉书·王莽传)
行当折摇,思复念之。(妇病行)
容貌姿美,有殊于众。(三国志·魏书)
(2)复句: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3)两字义类相同牵连用之而复:指偏义复词(如今之“国家”)
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
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史记·仓公列传)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昼夜勤作息,伶俜(ping1)萦孤苦。(同上)
(4)语词叠用:
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畝。(诗经·大雅·绵)
曾是强御(强横),曾是掊克(pou2,聚敛),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又,大雅·荡)
(5)一人之辞加曰字:
怀其远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论语·阳货)
4.变文:
(1)用字错综:
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楚辞·九歌·东皇太一)
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淮南子·主术)
按:郭在贻认为“木茂与疾风相俪偶,顺言当茂木,不曰茂木而曰木,亦属错综之例”。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罗池庙碑)
(2)连类并称: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孟子·告子下)
(3)变文叶韵: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经·鄘风·柏舟)
(4)上下文变换虚字: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孟子·离娄下)
(原文是: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武王不泄(狎,轻侮)迩,不忘远。……)
(5)句中或人名种用助字:
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诗经·邶风·匏——pao2,葫芦的一种——有苦叶)
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补充:训诂在清代虽然发展到顶峰,词义的研究和音韵的研究也已经结合得非常完美,但由于古人没有语法的观念,所以有些解释还是望文生义或随文释义,我们今人训诂,还需要把语法的观念带到我们的词义研究中来,这样才是真正现代的训诂学。
三、训诂学的作用
指导语文教学、指导古籍整理、指导辞书编纂
(一)指导语文教学
1.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
词义是变化发展的,在阅读古书时我们不能以今律古,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语言的变化。训诂学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意义。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嗜”的古字)食,和于身。(触龙说赵太后)
误:“少益”:有的解释为“稍稍更加”,“和于身”有的解释为“使身体舒适”。
正:“少”和“益”同义并列复合词,“益”也是“稍”。“和于身”的“和”是错字,应该是“知于身”
2.帮助我们裁断歧说,决定取舍,避免盲从:
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史记·项羽本纪)
说法一:略略听到(误解) 说法二:暗中听到(正解)
3.帮助我们弥补课本或选本注释方面的不足: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保”不是“保守”的意思,而是“依恃、凭仗”之义。
类似例子,“保”都解释为“恃”:
保厥美以骄傲兮。(离骚)
保君父之命。(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4.可以帮助我们匡正课本或选本里的误注之处。
a.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洁白貌)然泥而不滓(污染,玷污)者也。(屈原列传)
“获”,相当于“辱”“污”的意思。
b.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遽”不解释为“就”,应该是“何”的意思。
5.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陌上桑)
“盈盈”和“冉冉”都是缓慢的样子。原因是“盈”是“䋼”的假借,“冉冉”假借“冘冘(yin2)”。
(二)指导古籍整理
古籍整理:包括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和翻译。
1.训诂与校勘
“触龙”之例
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
有两种说法:
毕沅:举也之也疑衍。b.王念孙:《墨子》通书以也为他,举他物以明此物,谓之譬。
2.训诂与标点:
异传曰:济为领军,其妇梦见亡儿涕泣曰:“死生异路,我生时为卿相子孙,今在地下为泰山伍伯,憔悴困辱,不可复言。今太庙西讴士孙阿,今见召为泰山令,原母为白侯,属阿令转我得乐处。”言讫,母忽然惊寤,明日以白济。济曰:“梦为尔耳,不足怪也。”明日暮,复梦曰:“我来迎新君,止在庙下。未发之顷,暂得来归。新君明日日中当发,临发多事,不复得归,永辞於此。侯气强,难感悟,故自诉於母,原重启侯,何惜不一试验之?”遂道阿之形状,言甚备悉。天明,母重启侯:“虽云梦不足怪,此何太适?适亦何惜不一验之?”济乃遣人诣太庙下,推问孙阿,果得之,形状证验悉如儿言。济涕泣曰:“几负吾儿!”於是乃见孙阿,具语其事。阿不惧当死,而喜得为泰山令,惟恐济言不信也。曰:“若如节下言,阿之原也。不知贤子欲得何职?”济曰:“随地下乐者与之。”阿曰:“辄当奉教。”乃厚赏之,言讫遣还。济欲速知其验,从领军门至庙下,十步安一人,以传阿消息。辰时传阿心痛,巳时传阿剧,日中传阿亡。济泣曰:“虽哀吾儿之不幸,且喜亡者有知。”后月馀,儿复来语母曰:“已得转为录事矣。”迁太尉
2.训诂与注释:
靖郭君善劑貌辨。劑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証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孟嘗君又竊以諫,靖郭君大怒曰:“剗(同“鏟” )而類,揆吾家。苟可傔(qian4满足)劑貌辨者,吾無辭為之。”於是舍之上舍,令長子御,旦暮進食。數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於宣王,辭而之薛,與劑貌辨俱留。無幾何,劑貌辨辭而行,請見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死焉。”劑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劑貌辨行至齊,宣王聞之,藏怒以待之。劑貌辨見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聽愛夫!”
劑貌辨曰:“愛則有之,聽則無有。王之方為太子之時,辨謂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過頤豕視,若是者信反。不若廢太子,更立衛姬嬰兒郊師。’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聽辨而為之,必無今日之患也。此為一。至於薛,昭陽請以數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聽之。’靖郭君曰:‘受薛於先王,雖惡於後王,吾獨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與楚乎!’又不肯聽辨。此為二。”宣王大息,動於顏色,曰:“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劑貌辨對曰:“敬諾。”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劍,宣王自迎靖郭君於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七日,謝病強辭。靖郭君辭不得,三日而聽。當是時,靖郭君可謂能自知人。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红楼梦,2)
“僵”的意义有:1.倒下。2.指躺卧。3.毙,死。4.僵硬,不活动。5.谓表情动作呆滞。6.谓收敛笑容,使表情严肃。7.谓事情难于处理或无法转圜。8.通“ 彊 ”。
有的词典把这个例子里的“僵”解释为“僵硬,不活动”如《汉语大辞典》解释三国魏曹冏的《六代论》:“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衆也”,就选了上面的第4个义项。
实际上这里的“僵”应解释为“倒下”,相当于“仆(前仆后继)”“偾(fen4)”“踣(bo2)”“偃(yan3,偃旗息鼓)”。跟这个词类似的还有“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毙”,也容易产生误解。
4.训诂与翻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翻译有信、达、雅之说,其中“信”在第一位,即正确、准确之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训诂的修养。
(三)指导辞书编纂
1.纠正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
阴沉天气连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拥鼻绕廊吟看雨,不知遗却竹皮冠。(韩偓wo4:清兴)
《中文大辞典》说“摘索”是“索取”的意思。误。
当为“离索”“萧条冷落”之意。
理由:首先,“摘索”当与“阴沉”两句当构成对偶,都是形容性的词语,“摘索”不宜看作动词“索取”之意;其次,“摘”有“离”之意,有不少例句。
前面我们举的《汉语大词典》的错误同此。
2.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P36-39
3.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
词的义项往往非常多,一方面跟词义的引申变化有关,另一方面跟词的语境意义有关。郭在贻认为掌握训诂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看到词义的内部联系,理出一词多义的头绪,以简驭繁。
以“理”为例:
理:
治玉。 鄭人謂玉未理者璞。《戰國策·秦策》
引申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
理①
治理,整理。 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子産不毀鄉校頌》
訣獄。 以峻文訣理為廷尉。《史記·平準書》
法官。 而為李陵游说,遂下於理。《報任安書》
天下太平。 黜陟不知,理亂不聞。《送李愿歸盤古序》
理②:
紋理。 君有疾在腠理。《史記·扁鵲列傳》
規律。 依乎天理。《莊子·養生主》
道理。 至激於義理者不然。《報任安書》
抽象的條理。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通順、通達。 生氣乃理。《淮南·時則》
书中所举的“理”和“却”的意义变化,可以从其本意中引申或虚化而来。假借意义要是望文生义,就会闹笑话。必须借助于音韵来考察。
如“馨”:→馨→生
四、训诂的方法
1、训诂的条例 2、训诂的方式 3、训诂的术语
一、训诂的条例:形训、声训、义训
1.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先秦典籍的例子:
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反正为乏。(又,宣公十五你)
皿蟲为蠱。(又,昭公元年)
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韩非子·五蠹)
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凭借字形的构造来探究字的本义。
说文将汉字字形的构造归纳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示例:
《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象形。 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
《说文》采用的是篆书,不能体现“日”和“月”早期的字形。要查它们在甲骨文、金文时代的字形更能体现其早期的意义。 日: (甲骨文) (金文)
月: (甲骨文) (金文)
在考察本义上,字形越早,越能体现造字者的意图和字的本义。
其他例子:引自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还有火、木、鹿、角、马、豕、鱼、犬、人、自、止、肉、车、册、象、桑、禾、雨、龟、舟、耳、目、贝、虫(hui3,一种较小的毒蛇)、子、手、女、皿、戈、弓、门、羊、牛等等。
指事示例:这类字在像物或像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以示意,数量很少。(字形和说明来自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本:(篆) “本”字的本义是树根,字形在“木”的根部,加一个指示符号以示意。
末:(金) 在“木”的顶端加指示符号以表示末梢的意思。
刃:(篆)在“刀”字上加指示符号以表示刀口的意思。
亦:(甲)“腋”的初文。字形在正立人形的两腋加指示,符号以示意。
除此以外还有上下等。
会意示例:会合两个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的字。
宿:(甲)表示人睡在屋里的簟(dian4)席上。人左边的 那个字是“簟”的初文。
从:(甲)表示一个人跟从另一个人。
北:(甲)“背”的初文,字形像两人相背。北方是背阴的一方,方位词“北”是由“背”派生出来的。后来“北”主要用来表示方位,另在“北”上加注“肉”旁分化出“背”字来表示本义。
形声示例:形旁和声旁配合而构成薪字。(根据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如“鸡”(鷄),原本是一个“鸡”的象形字,后来加上音符“奚”,“鸡”原来的像其形状的形符换成“鸟”,就成了一般的形声字。
鷄: (甲) (甲) (篆)
如“齿”,其初文是连带表示主体的复杂象形字。后来在初文的基础上加注音符“止”。
齿: (甲) (篆)
2.声训:亦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说文》:衣,依也。(同音)
愷(kai3,安乐):康也。(双声) 侨:高也。(叠韵) 采用声训比较多的:《白虎通》《释名》。
3.义训: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
《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chu4)、落、权舆,始也。
二、训诂的方式:互训、推原、义界
1.互训: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分为三种情况:
(1)《说文》同一部首的互训。“讽,诵也。”“诵,讽也。” “茅,菅也。”“菅,茅也。”
(2)《说文》不同部首中的互训。“珍,宝也。”“宝,珍也。” “玩,弄也。”“弄,玩也。”
(3)集合同义字以类为训。《尔雅》中最为多见:适、之、嫁、徂、逝,往也。
注意:a.所谓互训,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相对的意义,把那个不等于它们在一切环境中绝对同义。如果绝对同义,就没有造字的必要了。可以说浑而言之同义,析而言之是有区别的。如“茅菅”“皮革” “其之”“饥饿”“疾病”等。
b.互训的办法有循环解释的毛病。
2.推原: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
《说文》:裖(zhen3,谓重叠密集地堆砌在一起),社肉,盛以蜃,故谓之裖。
袆(hui1绘有野鸡图纹的王后祭服。古礼规定在从王祭祀先王时所服)读如翚,揄读如摇,翚、摇皆翟雉名,刻绘而画之,著于衣以为饰,因以为名耳。
3.义界: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做出阐述或定义。
黄侃:凡以一句释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
《说文》皿部:
盈,满器也。
溢,器满也。
注意,三种方法可以综合使用,同一个字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训释。
三、训诂的术语
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
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
改字的术语:读为、读曰
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
其他术语:互文见义、析言浑言、读破、反训、递训
1.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
(1)曰、为、谓之
这几个词用来释义,并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朱熹注:“东风谓之谷风。”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2)谓:
格式:甲谓乙也。
用以说明这个词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在“谓之”之后,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在“谓”的前面。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楚辞·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王逸注:“南国,谓江南也。”
(3)貌:
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fei甘棠。”朱熹注:“蔽芾,盛貌。”
(4)犹:格式是“甲犹乙也”。释者和被释者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关系。
《说文》“讎,犹譍也。”
《诗经·魏风·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ya2,山崖,山陡立的侧边;水边,高岸)也。”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朱熹注:“微,犹衰也。”(如:衰微)
(5)之言、之为言:
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用于声训,即除了释义,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礼记》郑注:“死之言澌也。”
《毛诗》郑笺:“挚(至,到)之言至也。”
《仪礼》郑注:“裨之为言埤(pi)也。”
2.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用来注音。P50
3.改字的术语:读为,读曰。P51
这两个术语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又称作“破读”。
4.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P51
这两个术语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的。这种术语一般后面还有一个“……之误也”,说明造成错误原因。
5.其他术语:互文见义、析言浑言、读破、反训、递训。
(1)互文见义:谓上下两句或同一句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互文”的例子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诗)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互文见义”的术语见P51-52。
(2)析言浑言:是用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的。
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指近义词同中有异,强调区别。
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强调共同性。
如“病”和“疾”。“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3)读破:又称为破字或易字。
包括两个意思:
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如“好”“王”“雨”“恶”等。
(4)反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叫做反训。
“乱”有治理的意思。“买”可以“买”义,以“卖”义。不过现在一般不提这个说法了。
(5)递训:几个字展转相训,意义相同。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按:这几个词实际上不同义。庄子不过是用来阐述某种道理。
五、训诂的方法
1.据古训 2.破假借 3.辨字形 4.考异文 5.通语法 6.审文例 7.因声求义 8.探求语源
1.据古训:
一般是指通过查阅字典、辞书以及古书的注释,找出对于疑难词语的确切解释。这是引据法。
特殊情况下,字典、辞书或古注没有可以依据的材料,就必须通过搜集、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办法,求得确切的解释。这是归纳法。
(1)依照古书和辞典:
《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古“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 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令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岂)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谓数设词而让之。让亦责也。数音朔。”
王念孙认为“小司马读数为频数之数,非也。秦初不见仪,至是始一见,即责以数语而谢去之,未尝数数责之也。数读如‘数之以王命’之数,高注《秦策》曰:‘数,让也。’《广雅》曰:‘数、让,责也。’数让连文,犹诛让连文,古人自有复语耳”。(《读书杂志·史记第四》“数让之”条)
提问:这些“数”怎么读?
(2)排比、归纳语言材料的办法:
《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暴”。
毛传:“终日风为终风。”
韩诗:“终风,西风也。”
王念孙:“此皆缘词生训,非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经义述闻》卷五“终风且暴”条,又卷二九《通说上》)
王念孙是通过归纳和排比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这个结论的:
《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
《诗经·邶风·北门》:“终寠且平。”
《诗经·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诗经·小雅·甫田》:“终善且有。”
《诗经·小雅·正月》:“既其永怀,又窘阴雨。”
2.破假借:
“假借”的情况:造字假借,用字假借
清王引之说过:“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儿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经义述闻》卷三O《通说下》“假借”条)
《鶡冠子·学问》“中流失船,一壶千金”。什么是“一壶千金”?这里是“瓠”的假借。
《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古今注·音乐》:“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
3.辨字形:
例(1):《韩非子·说林下》:“弱子扞hàn弓,慈母入室闭户。”
王引之发现“扞”乃“扞御”之义,放在这里讲不通,认为应该是“扜” yū之误,“扜”有“引”义,“扜弓”谓“引弓”也。
《说文》目部:“盼,白黑分也。”“盻xi4,恨视也。”“眄 miàn ,目偏合也;一曰邪视也。”段玉裁注云:“盼,盻,眄三字形近,多互讹,不可不正。”
例(2):《诗经·七月》:“穹室熏鼠,塞向墐(jin4,用泥土涂塞)户。”如何解释“向”?
“向”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朝着”。但在这里两个解释都不合适。
《说文解字·七卷下·宀(mian2,房屋)部》:“向,北出牗也。从宀,从口。”
4.考异文
异文:某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换成了另一个字。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全唐诗》在“时”字下注云:“一作‘当’。”“当”就是“时”的异文。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臣愿披(披露,陈述)心腹,堕肝胆。”
“堕”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作“输”(献出)。王念孙利用异文确定这里的“堕”的意思,“堕者输也,谓输肝胆以相报也。”(《读书杂志·汉书第九》)
《史记·李将军列传》:“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ni4,视)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突然)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云‘抱儿鞭马南驰’也。”《汉书·李广传》也作“抱儿鞭马南驰”。
按:一云“推堕”,一云“抱”,于是“推堕”与“抱”便构成了异文,根据这条异文,可以推断“抱”有“堕”义,“抱”当读为“抛”。由此又可以推知“抱薪救火”,原义乃“抛薪救火”。
用异文考辨俗语词:
《说郛(fu2)》卷一O引《临海异物志》:“狼𤠤民与汉人交关,长夜为市,以鼻齅(xiu4)金,知其好与恶。”
丛书集成本《异物志》中这段文字中的“交关”改成了“交易”,由此可知“交关”即是“交易”的意思。详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5.通语法
我们现在看来词汇和语法是并行的,它们之间有互相交叉和渗透的地方。我们讲“语法化”的时候必然涉及词汇的意义变化。词义的变化也往往与它所处的语法环境有关联。
郭在贻把通语法看作是训诂的重要方法之一,不通语法,则不能通训诂。
《离骚》:“薋(ci2,草多貌)菉(lu2,草名)葹(shi1,植物名)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王逸注云:“薋,蒺藜也。菉,王刍也。葹,枲(xi3)耳(卷耳)也……三者皆恶草,以喻谗佞盈满于侧者也。”
段玉裁等根据《离骚》的语法通例而发现王逸注释的错误之处。按照这个通例,处在“薋”位置上的只能是动词,不能是名词,即“(V+N)+以+(V+N/A)的格式。
如: 纫秋兰以为佩
背墨绳以追曲
伏清白以死直
制芙蓉以为衣
集芙蓉以为裳
依前圣以节中
揽茹蕙以掩涕
6.审文例
(1)连文
“连文”是“同义并列复合词”(同义复词)。正如王氏父子所说,“古人行为不避重复”“古人自有复语”。
根据古人行文有同义连文之例,可以发现古注中许多望文生训之病,也可以抉发一些字词的隐晦不显的古义。
例如:
《史记·燕召公世家》;“国大乱,百姓恫恐。”王念孙认为“恫”也有“恐惧”之义。(按:今有“恫吓”)
《楚辞·大招》:“察笃夭隐,孤寡存只。”这里“笃”与“督”同义,也是“察”的意思。
《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a2,悲伤,愁苦),未尝不呼父母也。”
(2)对文
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
《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怨”与“旷”形成对文,“旷”有“幽独”义,则“怨”字也应该是“幽独”义。
刘向《新序》:“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
《楚辞·九叹·愍命》:“丛林之下无怨士兮,江湖之畔无隐夫。”
《荀子·哀公》:“富有天下而无怨才。”杨倞(jing4)注云:“怨,蕴也。”“蕴”有“蕴闭”之义。
(3)俪(li4,配偶)偶
俪偶是指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现象。在相俪偶的句子中,处在相应地位上的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如汉繁钦《定情诗》: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明月珠。何以致叩叩?香囊掣肘后。
诗中的“拳拳”“殷勤”“区区”“叩叩”在俪偶句相对应的位置,都是同义或近义的,均有“恳挚款诚”之意。
(4)上下文
训诂中遇到难解或看似易解而实非易解之词,不可遽然下结论,须仔细审辨上下文。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根据上下文,“伪”不是“虚伪”之意。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5)整部书的用词:
《荀子·修身》:“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
王引之据《韩诗外传》作“以治生养性,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认为“自名”是“自强”之误。郭在贻考《荀子》全书,认为王说不确,“自”是“白”形近之讹。
《荣辱》:“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
《致士》:“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
《乐论》:“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 ”
《尧问》:“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大。”
《君道》:“夫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
7.因声求义
所谓“因声求义”就是通过字、词的声音线索去探求字、词的古义。陆宗达(P125)曾经说过,“字形对于语言中的词来说,是外在的因素,语音才是词真正的物质外壳。”他认为仅靠字形来确定字义是无法完全解决问题的。这是因为:古代有用字假借现象;而且,同源词的产生(疏-梳,密-篦),方言词的分化(底-点,卬-俺),都是以声音为联系的。“训诂学发展到因声求义,是一个很大的前进。”(P126)
清代乾嘉以来,训诂学者认为“故训声音,相为表里”(戴震《六书音韵表序》),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qie4)其纲”(王念孙《广雅疏证序》)。他们把声音的研究作为文献语言的头等大事,认为它是研究训诂的“纲”。
阮元则以为:“义以音生,字从音造”(《揅yan2经室集》)。戴震也说,“疑于义者,以声考之;疑于音者,以义证之。”
的章太炎、黄侃在总结前人文献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训诂学提高到“语言学”的理论上来,把“文字”“声音”“训诂”结合起来,以声音为主导,组成有体系的“语源学”。
利用声音来求义源有三个方面:(1)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2)解决方言词的问题,其得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3)推求语源,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
(1)同音替代问题:
古书中存在很多通假现象,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就不能靠字形来确定意义。(见2)
(2)方言词语音变化的问题:
《诗经·邶风·匏(pao2)有苦叶》:“人涉卬否。”《毛传》:“卬,我也。”《郑笺》:“人皆从之而渡,我独否。”
“卬”,今北方方言变为“俺”。
(3)推求语源的问题:即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毛传》:“盗,逃也。”《郑笺》:“盗谓小人也。”
奴隶制时代,逃亡的奴隶曰“盗”。《左传·昭公七年》:“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阅(大搜查)。’吾先君文王作仆区(刑书名,就是奴隶逃离附靠的奴隶主,并偷盗、隐藏器物。仆区执法是对这种行为加以制裁之法)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
又说:“昔武王数纣王之罪以告诸侯。曰:‘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sou3)。故夫致死焉。’君王始求诸侯而则纣,无乃不可乎?若以二王之法取之,盗有所在矣。”
这段话叙述奴隶的逃亡和搜捕的刑法。周文王之法称奴隶之逃亡者曰“亡”,楚文王之法曰“盗”。当时奴隶逃亡之后,必投靠别的大奴隶主为奴,所以殷纣有“逋逃主”之称。这也说明了大奴隶主用为兼并小奴隶主的措施。这种投靠大奴隶主的奴隶每每得到新主子的信任。这种奴隶又称为“盗”。
为什么根据声音可以推出同源词来呢?
这是因为,人类语言发展的初期,词的音、义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但是,在词不断增多的过程中,随着词义的引申,就要在原来词的基础上分化出新词来。新产生的词由于是旧词派生出来的,语音上必然与旧词相同或相近(双声、叠韵)因此,声音近似而意义相关的词,往往是同源词。
依靠声音推求语义,古人早有认识。
汉代末年的刘熙写了《释名》一书,就大量运用了“声训”。他一方面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来源,探索词的命名的意义,另一方面广泛地综合了各地的方言,分辨它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来探索词义的特点。
沈括的《梦溪笔谈》提到王圣美的“右文说”。“右文”说主张形声字的声符皆有表意作用,同声符之字,意义必能相通。但这种说法有的是凭空设想,不求根据。
章太炎的《文始》,以声音为线索,用语根分析派生词,发展了因声求义的方法。
王符《潜夫论》:“则又况乎畎亩佚民,山谷隐士,因人乃达,时论乃信者乎?”
古音“时”和“待”相近,同为全浊声母,同属之韵。当属同源词。
《易·归妹》九四有“迟归有时”,《谷梁传·隐公七年》注引作“迟归有待”。
郭在贻认为,《论语·阳货》中有“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时”应该是“待”,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伺”
8.探求语源
即从语源上求得彻底的解决。
《楚辞·招魂》:“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旋入雷渊,靡散而不可止些。”其中雷渊一词,王逸注为“雷公之室”。
从语源上考察,雷渊盖即回渊。
古雷、回通用。如《楚公逆鎛(bo2)铭》之吴雷,《史记·楚世家》作吴回。
《说文》雨部“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也。从雨;畾像回转形。”段注:“凡古器多以回为雷。”章太炎《文始》:“畾声之字,音义皆取诸回。”“雷渊”即“回渊”。
9.考察古代社会(根据陆宗达2002):
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词和词义的发展都是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着的。因此,了解一个词的意义的发展变化,不近要考虑它的形体和声音的变化,而且还要对与这个词有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情况有所了解。
比如,祭祀是我国古代的宗教仪式,但在训诂上,“祭”字本应该是残杀的意思。
《大戴礼记·夏小正》:正月,獭兽祭鱼。十月,豺祭兽。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鱼上冰,獭祭鱼……孟秋之月,用始行戮……仲秋之月,豺乃祭兽,戮禽。
商代契文“祭”作“ ”“ ”,形象地表达了残杀奴隶、手执鲜血淋漓的肉块来祭天神和宗庙的样子。《说文》也说“祭”是“以手持肉”。在奴隶社会,战争后有“献俘”的仪式,这类俘虏大多是作为祭祀品被残杀,进行人祭。
六、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1.历史的观点 2.辩证的观点 3.唯物的观点
一、历史的观点
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发展的观点。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都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之中。即使是一些常见的词语,如果不同历史的观点,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就会出笑话。
比如下面的词语,都是在现代汉语的常用词,但它们的意义从古至今却不是固定不变的。
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
王力先生就是最早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汉语的人之一。我们现在一般把汉语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四个时期。四个时期的汉语既有联系,又有发展。如果缺乏历史的观点,研究时难免犯以古律今或以今律古的错误。
郭在贻认为,词汇和词义的古今演变,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是词汇的消长,即旧词的消失和新词的产生。比如诸侯、社稷、衮冕、宦官什么的,除了在影视、小说、历史书之外,其他很少再见到。还有过去的“世界”“劫”“欢喜心”则是从佛教中传来的新增词。现在新增的如“~门”“德艺双馨”“因特网”“咖啡因”之类,就更多了。
二是词的结构,古今不同。
1.有一些古今同形的词,实际上并不同义。如“消息”“地方”“虽然”“身体”等等。书上所列的“妻子”“国家”等也是如此。
(1)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易經·豐卦》
(2)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輸》
(3)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孟子·滕文公上》
(4)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則不辨。《韓非子·外儲説上》
(5)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公元年》
(6)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势。《論貴粟疏》
(7)璧有瑕,請指示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8)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漢書·霍光傳》
(9)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0)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白居易《長恨歌》
2.词义的变化:
詞義的擴大:菜、皮、布、庫、江、河
詞義的縮小:金、臭、禽、瓦、坟
詞義的轉移:概念的轉移:犧牲、走、湯 色彩的轉移:爪牙、謗 程度的轉移:感激
菜:古:主食以外的视频 今:蔬菜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荀子·富國》
皮:古:所有动植物的表层组织 今:兽皮 獸皮:帶毛的——皮 去毛的——革 人皮——肤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布:
中古義 上古義 麻織品
今義 棉織品
化纖織品
以麻為布,以蘭為絲。《春秋繁露·賓性》
其實如酒杯,中有綿如蠶絲,可作布。《吳錄》
江:江的通称 长江 河:河的通称 黄河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孟子·騰文公下》
瓦:1、陶器紡織2、瓦鍋3、盛酒器皿 4、瓦片
1.乃生女子……載弄之瓦。《詩經·小雅·斯干》
2.黄鍾毀棄,瓦釜雷鳴。《楚辭·卜居》
3.有瓦卮而有當。《韓非子·外儲説右上》
4.會大雷風,屋瓦皆飛。《后漢書·武帝紀》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為了正義的事業放棄某些利益,或者獻出生命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傳··壯公十年》
走:跑,逃跑——步 行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韓非子·五蠹》棄甲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爪牙:武臣,猛將——走狗,帮凶
祈父,予王之爪牙。《詩經·小雅·祈父》
將軍者,國之爪牙。《漢書·李廣傳》
二、辩证的观点
辩证的观点就是指不要孤立地去研究一个对象,运用于训诂学就是要把它同音韵学、校勘学、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互相串联起来,进行研究。
训诂与音韵,所谓“故训音声,相为表里”(戴震)。研究训诂,必须通音韵。
训诂与文字。文字是词的书写形式。
训诂与校勘。校勘能校正古书中的讹字、脱字、衍字、倒字等错误。要读通古书,必须先将古书在传抄过程中所造成的讹误加以廓清。如“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的“三豕”应该是“己亥”。
训诂与语法。
三、唯物的观点:
唯物的观点,就是要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切忌随心所欲地解释词义。王力先生说过:“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词的意义是被社会的制约着的。……如果某词只在一部书中具有某种意义,同时代的其他书并不使用这种意义,那末这种意义是可怀疑的。……如果我们所作的词释只在这一处讲得通,在别的书上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意义,那末这种解释一定是不合语言事实的。”(龙虫并雕斋文集1)如: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或训焉为何,而属之下句。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或读不为否,而属之下句。
意谓圣人至谦,必不肯言人之莫己若;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而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
——《滹南遗老集》卷五《论语辨惑》
第七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训诂是朴实之学,即朴学。要做这个学问,需要能做冷板凳的精神,切忌主观臆断和哗众取宠,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包括以下三点:
一、务平实,忌好奇 二、重证据,戒臆断 三、宁阙疑,勿强解
一、务平实,忌好奇
务平实”是追求平稳踏实的意思,其反面是浮夸浅躁。“忌好奇”是忌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意思。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展转反侧。(诗经·周南·关雎)
“流”,《毛传》训为“求也”,“求”在此是“择取”的意思。
有人认为这个“流”应该按本释为“水流”“流动”。
到底谁的解释是正确的,可以比较《关雎》的下面两章。因为诗经是叠章体诗篇,下面的章节的相同位置,结构一般也是相同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如果按照新解,“左右流之”的主语是“荇菜”而不是“人”,但后面的“左右芼之”“左右采之”的主语是不可能为“荇菜”的。按照诗经的习惯,互相骈俪的三句诗里,“流之”“芼之”“采之”不可能是不同的文法结构,这是不符合古代的韵文的句法规律的。所以“流之”应该也是动宾结构,主语也是“人”。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绪言》里说:“凡立新说,如果显得费力甚大,或通于此处而不能通于他处,或新说虽立而旧说依然不曾为有力的证据所推翻,那末,这种新说都是值得怀疑的。”
有人认为《木兰诗》里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里的“唧唧”不能用来表示叹息声。这个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古籍中用“唧唧”表叹息声的例证很多。
(1)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入其后园。见沟渎蹇产。石磴礁峣朱荷出也。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行)
二、重证据,戒臆断
“重证据”就是重视客观存在的语言材料;“戒臆断”就是戒除主观的武断之词,不说缺乏证据或证据不充分的话。
例:屈平即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史记·屈原列传)
有人认为“放流”是“放浪”的意思,指“四处游历”,不能解作放逐。
郭在贻认为此说是主观臆断,没有客观根据,并引用了很多材料加以证明。
(1)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礼记·大学)
(2)a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汉书·贾谊传)
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赋》以自伤悼。(汉书·地理志)
(3)a.故伯奇放流,孟子宫刑,申生雉经,屈原赴湘。(汉书·冯奉世传)
(伯奇放流:《说苑》云,王国有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兄弟相爱。后母欲令其子立为太子,乃谮 伯奇,而王信之乃流放伯奇。孟子宫刑:西周王朝寺人孟子因遭人谗毁,遭受宫刑, 乃作《巷伯》之诗发泄怨愤。申生雉经:春秋时晋献公黜太子申生。申生乃以雉(牛鼻绳)自缢而死。屈原赴湘:战国时楚国屈原热爱国家,但被谗遭贬,故《楚辞·渔父》 说屈原“宁”赴湘死,葬于江鱼腹中”)
b.伯奇至贤,终于流放。(后汉书·黄琼传)
(4)数逆至法,逾越制度,当伏放流之诛,不足以塞责。(汉书·外戚传下)
(5)其余打者夷灭,小者放流。(同上)
(6)饕餮放流,洁士盈朝。(三国志·魏书·和洽传》裴注引《汝南先贤》)
三、宁阙疑,勿强解
宁阙疑,勿强解”的意思,就是说对于那些根本不懂或不太明白的问题宁可承认不懂,而不要勉强去作解释。
前人多有这样作的,如郑玄注《三礼》,于所不知,就说“未闻”。
许慎对不知道的说“阙”。
高诱注《淮南子》,于注不出处,记上“诱不敏也。”
朱熹注《诗经》、《楚辞》,于所不知或知之不确者,均注“未详”“未闻”。
段玉裁注《说文》,“凡所不知,宁从盖阙”。
第八章 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一、望文生训 二、增字为训 三、误解连绵词 四、误解俗语词 五、误解虚辞
一、望文生训
古汉语中,由于词义的变迁、字词的假借或其他的原因,一些词语除了常用的意义之外,往往具有某种古义、假借义、僻义、临时活用的意义等等。如果不加甄别地一律按照常义去理解,就会出现很多错误,这就是望文生训。
作为一种弊病,望文生训分为两种情况:
1.因昧于古义而望文生训;2.因昧于词语的假借义而望文生训。
(一)因昧于古义而望文生训。
所谓古义就是指某些字词在古代曾经有过某种意义,比如“即”字古有“或”义,“处”字古有“定”等。这些意义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了,如果用后来的意义去解释当时的这些词,就会造成谬误。
例1:“终风且暴”(诗经·邶风·终风),《毛传》就解释“终风”为“终日风”。就是用后来的意义去解释古代的“终”,这就是望文生训。
再比如上次提到的《荀子》里的“性伪”的“伪”。
例2:《孟子·公孙丑》:“不肤挠,不目逃。”
赵岐的《孟子章句》里解释为“谓人刺其肌肤,不为挠却。”
王引之指出,古代的肤有“色”义,挠者弱也,“肤挠”就是“色弱”。就是面有惧色,示人以弱。
例3: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温和的样子),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an2)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
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终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传布檄文)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属诸将所击.
上面的“贺”,有的解释为“祝贺”,是望文生训。“贺”古代有“嘉”的意思,《广雅·释言》:“贺,嘉也。”王念孙疏证:“嘉与贺古同声而通用。”“嘉”有“嘉许”的意思。王伯祥《史记选》注曰:“贺,赞同之意。” 意思差不多。
二、增字为训
前人称之为“增字解经”,因为从前的训诂学是专门为经学服务的,所谓“失其本训而强为之说”。
例1:(少正卯有五恶)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荀子·宥坐)
杨倞:“丑谓怪异之事”。意思是说少正卯知道很多丑怪的事情。
今人赵纪彬说“少正卯在其著作中宣传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规律”。
例2:
陶渊明《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有人解释为“恨无发挥能力的机会”。
郭在贻认为“挥”是“挥酒”的意思,这句话是“恨无好酒可饮”。
三、误解联绵词
所谓联绵词,就是指又两个音节联缀而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是一个语素。
区分:词,语素,音节,音素
一个联绵词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写法,这些不同的写法只不过是用不同的词形表示相同的音节或表示某一联绵词的声音在其发展过程中略有变化而已。
联绵词的特点:
1.在构词上,不能拆开解释;2.在书写上,可以有多种书写形式;3.在语音上,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例如:
逶迆:委迆 委蛇 蜲蛇 逶蛇 逶迱
逶迆 委佗 遺蛇 委它 倭遲
逶移 踒跎 倭夷 威夷 威遲
郁夷 崣移 蝛迆 委陀 逶侇
倭他 委移 為迆 為迆 委遗
褘隋 褘隋 褘它 逶迆 委維
歸邪 為陭 靡匜 瀢迤
猶豫:猶與 猶預 猶夷 由豫 由夷
徘佪:盤桓 徬徨 彷徨 方皇 房皇 旁皇 裴回 伴渙
胭脂:臙脂 燕脂 燕支 煙支 焉支
仿佛:彷彿 髣髴 眪彿
匍匐:匍伏 蒲伏 扶伏 扶服
首鼠:徘佪不前,猶豫不决。
(1)雖依附縣官,而首施兩端。(後漢書·西羌傳)
(2)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3)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曹操:蒿里行)
(4)躑躅青蔥馬,流蘇金縷鞍。(孔雀東南飛)
(5)步徬徨以踟躇。(晉書·陸雲傳)
(6)以其首攝多端,迂時而不要也。(盐鐵論·利議)
其他例子:
陟彼高崗,我馬玄黃。《詩經·周南·卷耳》
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顔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記·屈原列傳》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小石潭記》
先生伏躓就地,匍匐以進。《中山狼傳》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莊子·秋水》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佪。《孔雀東南飛》
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世説新語·自新》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犹豫:
《颜氏家训·书证》:“案《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返,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古人多对这个词做出误解。
直到清代学者,才对这个联绵词作出了正确的训释。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云:“古有以声不以义者,如犹豫双声,亦作犹与,亦作冘豫,皆迟疑之貌。”
王念孙云:“夫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之多凿也。”(经义述闻)
四、误解俗语词
所谓俗语词,就是魏晋六朝以后出现于载籍当中的一些古代口头语词。张相说是“字面普通而义别”。
如,《敦煌变文论文录》附录《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说唱佛经故事五种》,其中有一句道:“牧牛人曰:‘莫是我家小勿?’”
这个“勿”被校作“却”。
郭在贻认为这个“勿”字当读为“么”,就是今天的疑问语气词“吗”。
考《太平广记》册四卷一“黄幡绰”条《因话录》:“唐玄宗问黄幡绰:‘是勿儿得怜?’对曰:‘自家儿得人怜。’”“是勿”就是“什么”。
“勿”还可以写作“物”。如:
《曹溪大师别传》:“见忍大师,问曰:‘汝作勿来?’能答曰:‘唯求作佛来。’”。
郭在贻按:作物来即作么来。
又写作“无”。
《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直待修行有次第,为汝宣扬得也无?”“无”当读为“么”。
又如白居易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是“能饮一杯么”。
“无”“勿”均是唇音字,“勿”在唐宋诗文小说中也是一个疑问语气词。(按:“是勿”“是物”“做勿”等分别是后来的“什么”“怎么”的来源。)
五、误解虚词
王引之说:“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之为语词者,则无义之可言,但以足句耳。而以实之,则扞格难通。”(经义述闻)
《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言“不可以事君”也,有的解释为“不可与之事君”。
《论语·颜渊》:“何以文为?”言“何用文”也,有的解释为“何用文章以为君子”。
《礼记·檀弓》:“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壹”是虚词,解者以“壹”为决定之词。
《诗经·大雅·瞻卬》:“蟊贼蟊贼,靡有夷届。罪
第九章 训诂之旨
参考文献:孙雍长《训诂原理》,语文出版社,1997.
训诂的对象主要是历史文献语言,汉字是汉民族文献语言的唯一载体。长期以来,我国训诂学家有一种特殊的字本位的观念。
汉字在创制年代,一般都能够通过字形上的表意特征实现一字一词的表义功能。这种表义功能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但是,古人写文章与实际言语没有很大差异,加以“字少事繁”,所以“依声用字”非常普遍。因此,了解和掌握文献语言中汉字形、音、义关系的错综复杂性,在训诂中非常重要。
一、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义附于形的相对灵活性
在文献语言中,意义的表达要通过文字来体现,意义必须依附于文字的形体。
文献中存在着古今异体、共时通假等现象。同一个意义可能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同一个汉字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倘若执着于汉字形义结合的缘由关系,就很容易产生错觉。所谓“望文生义”就是这样产生的。如:
“佑”“祐”“右”三字,在《书》为“佑”,在《易》为“祐”,在《诗》为“右”。
“唯”“惟”“维”三字,在《书》为“惟”,在《诗》为“维”,在《易》为“唯”。
2.义存于声的相对稳定性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有的是语音完全相同,有的相近,有的是“一声之转”。如上面的“休”和“喜”就是一声之转,又叫“声转”或“语转”,是指“字音同纽或同类,而韵部显然不一样”的现象。“休”“喜”和“欣”在这里意义相同,都属于“晓”纽,但“休”属萧韵,“喜”属咍韵,“欣”属痕魂韵。
这种声转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语音发声了流变。
二、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用字通假的必然性
用字通假,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钱钟书提到:
吾国旧俗复以蝙蝠为吉祥之象,不知起自何时。蒋士栓《忠雅堂诗集》卷22《费生天彭画耄耋图赠百泉》:“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喻戛戛造。蝠鹿与蜂猴,戟磬及花鸟。……到眼见猫蝶,享意期寿考。”谓谐声隐寓“福禄”“封侯”“吉庆”。孟超然《亦园亭全集·瓜棚避暑录》卷下:“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之织绣图画皆用之,以与‘福’同音也;木之属最有利莫如桑,而今人家忌栽之,以与‘丧’同音也。”余儿时居乡,尚见人家每于新春在门上粘红纸剪蝠形者五,取“五福临门”之意。
这种手法在平时叫“吉语”“讨口彩”,文学上叫“谐声”“双关”等。比如“箸”在船家人的口里被改成“筷”,广东人的“猪利”“猪润”“吉屋”(空屋出租时用不叫“空屋”)等等。对联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筒倒竹呕钱 ,舵移舟放屁”,达到委婉而谐趣的效果。
所以裘锡圭在论“六书”的“假借”产生原理时也曾指出,“不少人觉得假借的道理很深奥,这是一种错觉,我国民间歇后语和谜语所用的谐音原则,就是假借所依据的原则。”
例如:《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学过医药,他的师傅是胡青牛。有一次,胡青牛给他开了一个救命的药方,“用当归、远志、生地、独活五味药,二更时以穿山甲为引,急服。”张无忌吃了一惊,心想这五味药和自己的病情绝无关联,而且药性颇有冲突之处,以穿山甲作药引更是不通,后来才明白忽地想起,“ ‘当归’或是‘该当归去’之意,‘远志’是叫我‘志在远方’、‘高飞远走’,‘生地’和‘独活’的意思明白不过,自是说如此方有生路,方能独活,那‘防风’呢?嗯,是说‘须访走漏风声’;又说‘二更时分以穿山甲为引,急服’,‘穿山甲’,那是叫我穿山逃走,不可经由谷中大路而行,而且须二更时急走”, 这么一想,对胡青牛这张药不对症、莫名其妙的方子,登时豁然尽解。
假借与别字也有一定的关系。赵翼说:“字之音同而义异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不过,第一个这样写的是别字,但后人效尤,积非成是,变成了合法的“通作”之字。
这种现象多了,就不能受字形的拘束,需要“聆音辨义”。
2.训诂之要不在文字
汉字可以把自己所代表的意义通过形体提示出来,而实际语言中的语词却没有表意的视觉形象,它的意义只能通过声音来表达。这样就产生了字和词的矛盾。汉字所表代表的声音也常常用“声符”来表示,但声符与意义之间并没有形象的联系。人们不能通过声符直接认出意义所在。所以容易产生“望文生训”的错误。而假借,是最容易产生望文生训现象的。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问题。汉语的词一般是单音节的,一个字表示一个词。但汉语里还存在着联绵词,它们一般是两个音节代表一个意义。这也是字和词的矛盾。
联绵词所造成的字和词的矛盾的存在,使得人们很容易脱离语言实际,任意割裂和曲解。比如:
把“狐疑”解释为“狐性多疑”;
把“玄黄”解释为“玄马病则黄”;
把“望洋兴叹”解释为“望着海洋而发生慨叹”,
把“犹豫”解释为“多疑之兽”等等。
所以,要识破汉字表义的假象,关键是从声音入手把注意力从文字的形体转移到它所代表的声音上,把文字转为语词,排除由于从形体特征获得感知印象而产生的“先入之见”。
三、汉字对汉语的影响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首先因声求义不可以无原则地随心所欲,完全脱离汉字,其次,汉字对汉语的确是有一定影响的。
汉字因为一直保持着它的统一性,所以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方言,因为有着这个统一的书面语言,记录着汉语,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有很积极的影响。
汉字还可以通过加注意符“类化”。
例如: “河水清且涟猗”,“猗”本来是一个语气词,后来因为追求语词音节的双音化和文字形体的同类性,便加了水旁,变成“涟漪”。这就是汉字形体反作用的结果。
汉语的对联,作为一种民俗的文学形式,其产生和发展也跟汉字有关。比如说“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
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这些拆字或谐音(如果没有汉字,而只是口耳沟通,一定感受不到其中的巧妙)的技巧都是因为汉字的特殊性。
这些都说明汉字的形体对于汉语的影响很多。
四、声音不是训诂的唯一依据
在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这一原理时,不能完全不顾汉字的形体而随心所欲地谈声音,这是因为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性的文字,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无论如何都是有着一定的用字规范的。
如用字通假现象,它就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性和时代性,否则纯粹是写别字。正因为有时代性和社会性,也给我们的考证带来依据。如果汉字的通假泛滥无边,完全“依声托事”,汉字形音义的体系就会土崩瓦解,汉字在今天也就可能完全被拼音文字所代替了。
我们阅读一下赵元任写的三篇同音故事,便了解字形的重要性。先看看是否能读懂故事的大意。
1.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示释是事
2. 漪姨倚椅悒悒疑异疫宜诣医医以宜以蚁胰医姨医以亿弋弋亿蚁亿蚁殪蚁胰溢医以亿蚁溢胰医姨姨疫以医姨怡怡以夷衣贻医医衣夷衣亦怡怡噫医以蚁胰医姨疫亦异矣姨以夷衣贻医亦益异已矣
3.唧唧鸡鸡唧唧几鸡挤挤集机脊机极疾鸡饥极鸡冀己技击及鲫机既济蓟畿鸡计疾机激几鲫机疾极鲫极悸急急挤集矶级际继即鲫迹极寂寂继即几鸡既饥即唧唧
赵元任曾经编写过三个故事。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示释是事。
赵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狮史》写于1930年,性地使用一组同一读音但字形不同的汉字来行文,借以说明汉字及汉语书面语的功能——以形表意。这段短文只能用书面语才说得清楚,口语无法直接准确表述这段同音语句的意思。
赵元任是近代常州人士,住在青果巷。30年代,时人有崇洋媚外者,短浅以为外国的一切都优于中国,呼吁说汉字应更改用拉丁字母代替,赵先生愤而作2篇时文请已试之发声,时人阅之瞠目结舌,无话可说。《施氏食狮史》就是其中的一篇。
很多人认为赵元任是希望通过本篇,引证中文拉丁化所带来的荒谬。但是支持拉丁化的人却指出赵元任乃是国语罗马字的主要设计者,他只是举例说明拉丁化只适合于白话文,不适合于文言文。
漪姨医疫
漪姨倚椅,悒悒,疑异疫,宜诣(延请)医.医以(认为)宜以蚁胰医姨.医以亿弋弋亿蚁.亿蚁殪,蚁胰溢.医以亿蚁溢胰医姨,姨疫以医(痊愈).姨怡怡,以夷衣(进口服装)贻医.医衣(读去声,表穿着,用如动词)夷衣,亦怡怡.噫!医以蚁胰医姨疫,亦异(奇怪)矣;姨以夷衣贻医,亦益异已矣!
附赵元任的生平:
一九一零年为游美学务处第二批留学 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一九一四年获理学士学位。一九一八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一九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一九二零年回国任清华学 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一九二一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当然,我们熟知的是他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即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列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并且在这四人中他年纪最轻。后来去了美国,在一九四五年当选美国语言学学会。
记饥鸡集机脊
唧唧鸡,鸡唧唧,几鸡挤挤集机脊。机极疾,鸡饥极。鸡冀己技击及鲫。机既济蓟畿,鸡计疾机激几鲫。机疾极,鲫极悸,急急挤集矶级际。继即鲫迹极寂寂,继即几鸡既饥即唧唧。
《饥饿的小鸡聚集在木机上的记载》
唧唧叫的小鸡,小鸡在唧唧地叫。 几只小鸡紧紧靠拢聚集在木机的脊梁上。 木机出了大毛病,小鸡饿得不得了, 小鸡希图依仗自己的技能敲打到鲫鱼。
木机已经过河到达大蓟草的地方, 小鸡打算让有毛病的木机激励几条鲫鱼。 木机的毛病越发沉重,鲫鱼越发害怕, 急急地紧紧挤集在水中岩石台阶儿的旁边。 继而当下鲫鱼的踪迹极为寂静。 继而当下几只小鸡既又饥饿又在唧唧地叫。
所以张世禄有一段话说明了汉字在方言、文言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字,不论古今的音读怎样的变迁,各处的方言怎样的分歧,而它的表意作用总是存在。中国的表意字的性质,完全是‘目诉’的,不像拼音文字包含有‘耳诉’的作用。无论那个字,不管你依照那种方言去读,它的意义总没有变更;所以文字能脱离实际的口语,不受它演变的影响……在实际的口语上,因为语言的演变,必须把语词的组织改造一番,而在书写上并没有觉得改造的必要。口语里为了要了解起见,必须把许多单纯语词变为复合语词,必须于单纯语词附上许多表白的辞事;……书写上的文言,单用于‘目诉’的,看起来很明白,读起来却不懂,和口语上的白话,用于‘耳诉’的,完全趋于两途。”(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46-47)
黄侃在《文字音韵训诂笔记》中也强调“音韵不能孤立,孤立则为空言,入于微茫矣。故必以文字,训诂为依归。然则音韵虽在三者为纲领,为先知,而必归于形义,始可为之锁钥也。”
求诸其声不可滥用,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只有在求诸其文而不能得其义,或虽能得其义而不能符合其“词言之情”的情况下,才可考虑求声。
第十章 语音的流转
一、音转义存:
1.“音转义存”或“音转”的概念:
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使用同一语词来表达某一相同意义时,其语言有可能呈现出具有一定规律的变异。
比如不同的地方,有的第一人称是“我”,有的是“卬”。有的说“曰”,有的说是“云”。
一般如果甲地的说“我”,就不会同时说“卬”,乙地的说“卬”,当然也不会同时需要“我”。
不过,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之间的文化和语言的接触很频繁,时间长了,必然会有彼此吸收的情况。
2.音转的产生:
音转的产生,就是因为时空两方面的原因。明代的陈第就曾说过: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毛诗古音考·自序)
况一郡之内,声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递转,系乎时者也。况有文字而后有音读,由大小篆而八分,由八分而隶,凡几变矣,音能不变乎?(读诗拙言)”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带玉剑,履缟舄(xi4,鞋),立于游水之上,大夫拥钟锤,县令执桴(fu2鼓椎)号令,呼:“谁能渡王者于是也?”楚大夫庄辛,过而说之,遂造托而拜谒,起立曰:“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庄辛迁延沓手而称曰:“君独不闻夫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极𦲸芘,张翠盖而检犀尾,班丽褂衽,会钟鼓之音,毕榜(船桨,bang4)枻(yi4,船舷)越人拥楫而歌,歌辞曰:‘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囗𩜱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ti2)随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
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兮,搴(qian1)中洲流(一作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zi3,指责,厌恨)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官为令尹,爵为执圭,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今君何以逾于鄂君子皙,臣何以独不若榜枻之人,愿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进之,曰:“吾少之时,亦尝以色称于长者矣。未尝过僇(lu4侮辱)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后,愿以壮少之礼谨受命。”
近代许多学者对《越人歌》的原词作了译读。
语言学家郑张尚芳根据泰语的译读是:
夜晚哎欢乐相会夜晚
我好害羞,我善摇船
摇船渡越,摇船悠悠啊,高兴喜欢
鄙陋如我啊,王子殿下竟高兴结识
隐藏心里在不断思恋哪。
日本学者泉井久之助根据占语或马来语译读:
我祈祷您啊,王子
我祈祷您啊,伟大的王子
我认识了您啊,伟大的王子
正义的王子啊,尊贵的王子
我真幸福啊
我忠心地服从您
让所有的人都繁荣昌盛吧
我长久以来一直敬爱着您。
壮族学者韦庆稳根据壮语译读:
今晚这是何晚
坐在船正中的是哪位大人
王府中王子驾临
王子接待又赏识我,小人感激
不知何日王子与小人再游玩,
《绍兴文理学院报》2007年9月25日刊《〈越人歌〉臆译》一文,在楚译和郑张尚芳译文的基础上,用大致的绍兴方言对《越人歌》作了逐字直译:
夜啊,多好(的)夜。我搀王子,我撑船。在水呵,我意好喜欢呵。早想亲(近)你,心思谁可诉?
民族的古老民歌。公元前 528年,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越人的双肩,又庄重地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被面披在他身上。
两种说法
关于《越人歌》,有两种说法:
其一:《越人歌》相传是中国第一首译诗。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有人说鄂君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后,就微笑着把她带回去了。(席慕蓉诗《在黑暗的河流上》)
其二:这是一首中国古代使用壮侗语族语言民族的古老民歌。公元前 528年,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越人的双肩,又庄重地把一幅绣满美丽花纹的绸缎被面披在他身上。
古代的学者对音转的原因有很多讨论。今天人们对音转的产生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生理学方面做出了更深刻的解释:
声韵变转现象,曾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在纷纭错杂的术语面前望而生畏。其实,从数理语言学观点看,声韵变转是普遍存在于各民族语言中的语音模糊性的表现之一。语音是口耳相传的。在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允许有一定限度的模糊性。在特定的民族语言和方言区域里,由于语言结构的制约,有时即使音素相差很多,也不影响正确理解词义。例如英语辅音送气不送气,不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speak);我国长江流域的许多人en与eng不分,zcs与zhichishi不分,都是习以为常的现象。
现代实验证明,人的听觉和大脑语言中枢的音位界限是先天就存在的。就是说,遗传基因决定了人的群体和个体对某些近似的因素忽而不计,不加区分。当人们听到本族语言、方言所没有的因素时,就习惯地用母语里近似的音去对应,用母语语音系统去同化外域语音,也同时导致后者的异化,发生变通和转移。例如日本人把汉语中一部分鼻韵尾字读成元音结尾,这是由于在他们听起来,二者并没有什么显著区别。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徙,都导致语音的变异。现代社会频繁的人员交流,也会引起语音的演化。所有这些方域的、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所导致的声韵演变,都意味着偏离标准而向邻近的音素缓缓滑动和飘移。
(崔仲平《双声迭韵与语音模糊性》)
比如洋泾浜英语就是这只文化语言接触的结果,体现了各民族语音的模糊性。
“洋泾”:洋泾是上海旧时的一条小河浜,在黄浦江的东西各有一条。浦东的洋泾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填平。我们通常所说的洋泾浜都是指浦西的洋泾。洋泾从今延安东路轮渡口附近接受黄浦江的水,西流到周泾(今南路),1840年之前,这一带荆棘丛生,是上海老县城北郊的主要墓地。1845年英租界建立,南界就是洋泾,1849年法租界建立,其北界也是这里。英租界在北岸修筑了沿河的“松江路”,法租界同样修筑了南岸的“孔子路”。所以这里作为上海英法租界的界河,迅速热闹起来。上海最早的京戏馆“满庭芳”(今广东路靖江街)和“丹桂茶园”就出现在这里。上海第一家大型近代茶楼“丽水园”(今自然博物馆)也在这里。它也泛指洋场和租界。
上海租界设立后,原来在、澳门、广州以及南洋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随之一些作为买办和职员的广东人也到了租界。他们用粗通的英语充当贸易中间人,于是在洋泾浜附近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准,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称为“洋泾浜英语(Yang King Pang English)”。
同时上海其他籍的商人为了争取与外商直接达交道,纷纷学习英语。一些出版商也乘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直接就叫《洋泾浜英语手册》。所以洋泾浜又特指用中文音译的英文。开始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以后随着宁波商人的大量涌现,逐步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
下面这个就是那个时候的洋泾浜手册: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
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
一元洋钿温得拉(ONE DOLLAR),
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
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 TEA),
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
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叫泼茶娘卖茶(FATHER / MOTHER),
丈人阿爸发音落(FATHER IN LAW)。
洋泾浜英语的特点:
1)洋泾浜英语只有口头形式,没有正规的书面形式。这是因为洋泾浜英语是说汉语和英语的人们在交往中随处形成的,没有统一的形式和规范,变体很多。
2) 洋泾浜英语的语音的发音特点受汉语音系的影响。由于汉语不少方言语音中只有[l],没有[r],洋径洪英语的语音也往往用[1]来代替[r],例如将room [ru : m] 读成[1u : m];将all right读成[с: 1 lait] (找不到短音“袄”对应的音标)汉语的音节一般不用辅音结尾,洋泾浜英语常常将以辅音结尾的词加上一个元音,如make [meik]读成[meiki:],将make变成了makee,同样将much变成了muchee。
3) 词汇成分基本来自英语,但采取简缩的策略。词汇的主要来源仍是英语,只有极少词汇来自汉语或印度等地。来源于汉语最常见的是chin-chin(表示打打招呼、邀请)和chow chow (表示吃或食物)。此外还夹杂英国人从印度等地带来的词,如chit(信、帐单),godown(货栈)。常用词的使用范围比英语词大得多,这是由于洋泾浜英语对词汇采取了简缩遁辞和回避的策略。如,用catcheel(=catch)表示“得到”。
4) 个别英语单词以错误方式被频繁使用。据研究,中国的洋泾浜英语只有大约700个单词,所以一个词不得不兼有原先几个甚至十几个英文单词的意思。例如,“belong ”(属于)这个英语单词在洋泾浜英语中用得很频繁,一个词代替几个汉字、十几个汉字甚至几十个汉字用。例如:“You belong ploper ?”(你好吗?) ploper就是proper;“How muchee belong?”(多少钱?) muchee就是much。真正造成belong一词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原因是,在洋泾浜英语中,连系动词to be以及它的各种形式都不存在,一律用belong代替,如 I am、you are , he is统统说成I belong、you belongest、he belongs。如果要说“对不起”,并不说“I am sorry”,而是说 “My belong , sorry”。如果要说“他现在在中国。”不说 “He is in China now ”,而是说“He belong China-side now”。在洋泾浜英语中似无give一词,要表示“给”这个意思时,常用“pay”譬如,外国女主人在接待自己的客人时,让中国仆人上茶,就得说:“Pay the missy tea.”甚至连外国人跟中国舞女告别时都会说:“Pay my kissy”。受汉语量词的影响,piecee (piece) 这个词的使用很广,洋泾浜英语说two piecee book,而不说two books;用side和time表示空间和时间,用top-side表示”above”(上边,上面),用nother time表示 “again”(再一次)。
5)洋泾浜英语的语法特点就是没语法,即未形成的语法体系,我们无法依一定的规则、句型和词法来复制和扩充它。另外,洋泾浜英语虽被冠以“英语”之名,但它受汉语的影响较受英语的影响要深。它似乎宁可服从于汉语表达习惯和词序,而不肯遵从英语的基本语法,置英语的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基本造句结构于不顾。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它有别于现在常提到的Chinlish(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英语虽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但毕竟符合英语一般语法规则而洋泾浜英语既不符合英语惯用法,也不符合一般的英语语法。例如,“这不关我的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It s not my affair.” 或 “It’s none of my business.” Chinlish 可能会说: “It’s not concerning my thing.” 而在洋泾浜英语中则会说: “No belong my pidgin.” 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这一特点尤为明显。例如,在洋泾浜英语中my就是I、we、mine、ours等人称代词的同义语。因此,“我不能”被说成“My no can”,“我们什么也不要”说成“my no wants”。
贡献:在我国,洋泾浜英语曾经存在近二个世纪之久,并在近代对外贸易、外交和文化接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极为深远。作为通事用语,它成了当时通事们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必要工具。
3.音转的基本规律:
关于这个问题,戴震曾有感于“古今言声音之书纷然淆杂”,一度致力于研究语音流转的规律。他留下了一篇《转语十二章序》:
“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通,声变而同泽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
“位”是指发音部位,“喉,吻,舌,齿,唇”,我们现在有“喉,舌,齿,牙,唇”等。
“位同”是只发音方法相同。
音转也会反映到汉字里来。
爸—父,到—至,头—首
这种音转现象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北京有一条著名商业街,叫“大栅栏”,俗话就叫“ 大石烂儿”(dàshílànr)。
古代也有一些关于民俗记载,考察地名的讹变。
高奴县,……民俗语讹,谓之高楼城也。(水经注卷三“河水”条)
水有二源,奇异于贾复城,……俗语讹谬,谓之寡妇城。(又,卷二十一“放水”条)
古今学者们纷纷把这种音转规律运用于释义和训诂:春,出也。(《尚书大传》:春,出也)
春,推也。(说文)
妇,服也。《释名》:妇,服也,服家事也。
民,瞑也。崔寔《政论》:“民之(多)[为]言瞑也,谓暝瞑无所知。
(以上出自《释名》)
尔、你、而、若、乃,一声之转。
徒、特、独、但、第,同声相转。
扰、挠、搅,声义相沿。
(以上方以智《通雅》)
利用这种音转原理来考证的例子:
旧说以为“侬”是吴人自称之词,或者说“侬”就是“我”,都不够确切。因为第一,“侬”这个称谓之词不是吴语所独有,当时荆楚方言中也有。……第二,当事人用“侬”字并不限于自称,也可以指称比别人。……清人雷浚的《说文外编·人部》“侬”字下说:“侬即奴之声转。”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六朝人自称为“侬”和称人为“侬”,推求它的来源,都应当是从“奴”孳乳演变而来 。从语音来说,“侬”“奴”双声,同属泥纽,韵部也有旁对转关系 ,可相通。从意义上说,“奴”本是个贱称,引申起来,可以用作谦称,正好像古代男子自称为“臣”为“仆”,女子自称为“妾”为“婢”一样。……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奴”是下对上的谦称;而在南方某些地区里,“奴”声转为“侬”,于是人们便用“侬”作为自己的谦称。……“奴”字又可以从贱称转为骂人的字眼,……“奴”字声转为“侬”以后,有时也用作骂人之辞。……六朝的时候,“奴”字不仅可以用来骂人,也可以用来称呼亲昵的人,这是训诂家所谓“美恶不嫌同辞”。(《释侬》,载《湖南师大学报》1986年增刊古汉语专辑)
2.放屁,放䊧也。下气谓之放屁,“屁”为“䊧”(古音读“佩”)之双声音转。《山海东经》:“泚水多茈鱼,食之不䊧。”郭云:“不䊧,止失气也。”按,“䊧”为失气声。(《俚语证古》卷三)
二、异读别义:
所谓“异读别义”,是指利用汉字读音声调或声纽上的变换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不同。因为主要是四声变换的问题,所以古今学者多称之为“四声别义”。
四声别义的争论:
古今四声之别。(略)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别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汉语的声调和声、韵一样,都是有发展变化的。
“四声”的发展虽然是音韵学方面的问题,但“四声别义”则与训诂学关系密切。
《沈约传》中提到:
(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
王力说,“四声的系统在当时虽已经成立,但还不曾为一般人所意识到,沈约等不过是些先知者而已。”(《汉语音韵学》)
先秦两汉就有过这方面的探讨。
《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
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清代的学者对“四声别义”多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大凡上去入之字,都有两种或三种四种不同声调的读法,其间没有什么区别意义的作用。他们认为四声的产生在于发音之轻重缓急,是一种自然音变现象,并不存在区分意义的必然作用。
现代学者大多肯定“四声别义”说,认为“读破”并非是训诂家纸上的功夫,而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普通话里的“钉子”-“钉一下”,湖南方言里的gong3,gong4,gong1等)
第十二章 声义同源
“声义同源”,是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词来说的。凡甲词与乙词(或丙词、丁词等等)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而意义又相同或相通,这组词就是“声义同源”,简称为“同源”。
同源这里是指不同的词语具有共同的语源,具有共同语源的词,互为同源词。
最早提出“声义同源”的是段玉裁。不过他所说的“声义同源”是指“会意形声两兼之字”,声中有义,声在义在。
我们所说的“声义同源”是就几个语词而说的。
梳—疏 密—篦
一、同源现象的形成
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的声音行驶成为“能指”,把语词所称谓的客观内容称为“所指”。“能指”与“所指”就是我国古代名辩之学所提出的“名”与“实”两个概念。
索绪尔说,“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唐代流传下来一本书,叫《子》,里面有一段记载:
樊氏之族有美男子,年三十,或被发疾走,或终日端居不言。言则以羊为马,以山为水。凡名一物,多失其常名。其家及乡人狂之,而不之录焉。子亦狂之。
或一日遇于丛翳间,就而叹曰: “壮男子也,貌复丰硕,惜哉病如是。”狂者徐曰:“吾无病。”子愕然曰:“冠带不守,起居无常,失万物之名,忘家乡之礼,此狂也,何谓无病乎?”狂者曰:“被冠带,节起居,爱家人,敬乡里,岂我自然哉?盖昔有妄作者,文之以为礼,使人习之至于今。而薄醪lao2固醇酎也,知之而反之者,则反以为不知,又名之曰‘狂'。且万物之名,亦岂自然著哉!
清而上者曰天,黄而下曰地,烛昼者曰日,烛夜者曰月; 以至风云雨露,烟雾霜雪;以至山岳江海,草木鸟兽;以至华夏夷狄,帝王公侯;以至士农工商,皂隶臧获;以至是非善恶,邪正荣辱,皆妄作者强名之也。人久习之,不见其强名之初,故沿之而不敢移焉。昔妄作者或谓清上者曰地,黄下者曰天,烛昼者月,烛夜者日,今亦沿之矣。强名自人也,我亦人也,彼人何以强名,我人胡为不可哉!则冠带起居,吾得以随意取舍;万状之物,吾得以随意自名。狂不狂吾且不自知,彼不知者狂之亦宜矣!”
这位樊氏之族的狂者,认为万物之名并非出于自然,都是“妄作者强名之也”;你可以“强名”,我也可以“强名”,万状之物,大家都可以“随意自名”。这些言论,若放在“强名之初”的时代来说,谁又能视之为“狂”呢?自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岂非正是说出了“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这一“至理名言”?
但狂人的话狂得太过,既然是人久习之,沿之而不敢移焉的非强名之初的时代,如果呼“羊”为“马”,与别人的语言习得背道而驰,又怎能不被人们视为“狂”呢。
《荀子·正名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名实;约定俗成,谓之名实。”如何理解这一段话?
所以,索绪尔对自己说的“任意性”加以:
“‘任意性’这个词还要加上一个注解。它不应该使人想起能指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我们的意思是说,它是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索绪尔的说法还不够准确。语言符号的产生和人类认知思维是有一定联系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的,这只是真理的一面;这个真理还有它的另一面,那就是,音义的结合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论证的,这是非任意性的。
东汉郑玄注五经,往往考释名物词的由来、寻绎命名的理据。
禋yin1:“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也。(郑玄《周礼·大宗伯》)原来,禋祭的主要特点是焚柴升烟,所以“禋”因“烟”而得名。
赙fu4:“赙”之言“补”也,助也。货财曰“赙”。(郑玄《仪礼·既夕礼》)原来,送给有丧者的货财称为“赙”,是因“补”而得名,取补助丧事费用之义。
“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郑玄《周礼·天官·序官》)原来,“膳”由“善”而得名,指美善的食品。君王进用的菜肴叫做“膳”也是因为“王膳用六牲”(马、牛、羊、猪、犬、鸡),皆善美者。
东汉另一位学者刘熙的《释名》,专门演绎“名”“实”结合的原因。
如,古人称天地为“乾坤”,何以名“乾”名“坤”?《释名》解释说,“乾,健也,健行不息也”(《释天》)大地顺于天,故“坤”由“顺”而得名。
太阳叫作“日”,月亮叫作“月”,何以名“日”名“月”?《释名·释天》说:“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阙也。”其意谓“日”由“实”而得名,“月”由“阙”得名。
一年四季何以名之“春夏秋冬”?《释名·释天》解释说:“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秋,緧(qiu1,驾车时络于牛、马尾下的革带/收紧),緧迫品物使时成也;冬,终也,物终成也。
古之名山之词或曰“嵩”,或曰“岑”,或曰“乔”,或曰“甗yan3”,为什么?
《释名·释地》解释说:“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称也;山小而高曰岑。岑,崭(zhan3,chan2)也,崭崭然也;山锐而高曰‘乔’,形似桥也;山上大下小曰‘甗’。甗(古代一种炊器。以青铜或陶为之,分两层,上部是透底的甑,下部是鬲。上可蒸,下可煮。外形上大下小),甑(zeng4蒸食炊器。其底有孔,古用陶制,)也,甗一孔者,甗形孤出处似之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虽然重在说解汉字的形义关系,但对汉字所表示的语词的由来,也每每有所考求。如:
《说文解字》卷一上·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刑天)
“祳(shen4,祭社生肉)社肉盛以蜃,故谓之祳,天子所以亲遗同姓。”是因为它是盛在蜃器之中,故因“蜃”而得名。
卷一下·艸部:“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这就是说,芋之为物,叶大根也大,每使人吁吁惊叹不已,故“芋”因“吁”而得名。
卷三下·臣部:“臣,牵也,事君也。”这就是说,“臣”之为词,由“牵”而得名,取其常受牵制而事奉君上之义。
卷六上·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这就是说,“木”之为词,由“冒”而得名,取其“冒地而生”之义。
卷十三·土部:“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这就是说,“土”之为词,由“吐”而得名,取其吐生草木之义。
卷十一上·水部:“水,准也,北方之行。”这就是说,“水”之为词,由“准”而得名,取其静止则准平之义。
卷十上·马部:“马,怒也,武也。”这就是说,“马”之为词,由“怒”“武”而得名,取其奋发雄武之义。
音义结合虽然不存在必然性,但语言符号作为人类主观认识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其产生之初也并非全无道理可说。“名”“实”的结合,往往有其理据性,所以郑玄、刘熙、许慎等人要不厌其烦地进行考释。
孙长雍认为,说音义结合具有非任意性,并不是说否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伴随思想而产生,而且必然是思想的反映。一般来说,“名”之施于“实”,往往要受人们认知思维的影响,要受“选择律”的支配。这样,就决定了音义的结合即语言符号的产生在认识论上是可以得到论证的,是非任意的。
王力先生就说,“事物得名之始,固然是任意的;至于在一个词演变成几个词的时候,就不再是任意的,而是在语音上发生关系的了。”(中国语言学史)
语言中有一小部分的声音是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而来的,即“象声词”。
如《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呦呦鹿鸣,鸡鸣喈喈,鸟鸣嘤嘤
有车辚辚,大车槛槛,坎坎伐檀,伐木丁丁
章太炎的《语言缘起说》认为:何以言雀?谓其音即足也;何以言鹊?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雅(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何以言驾鹅?谓其音加我也;何以言鹘鸼?谓其音磔格钩辀也。此皆以音为表者也。“
兹广其例:
牛鸣为牟,就叫作牛(牛牟古音同),猫叫如苗,就叫做猫(猫从苗声声)。
鸦鸣呱呱,即名为鸦,俗呼为老呱;或名曰鸟,音亦相似。鸭声甲甲,即名为鸭。
蛙声阁呱,名为,或名曰蛙。促织唧唧,名曰蟋蟀,俗名蛐蛐。
铃声丁令,即名为铃;又名铃铛。钟声丁东,即名为钟。
车声骨隆, 即名毂轮;车之古音当如毂,读居读舍,乃后之变音也。雷声轰隆,名曰忽雪。
动作之名也有模仿自然之音而成者:
圆转之音——曰滚,约骨碌,曰碌碌,曰轹li4戾,曰流离……
冲撞之音——曰顶,曰钉,曰打,曰考,曰敲,曰击,曰逢,曰碰,曰舂,曰杵,曰冲,曰撞,
曰抨,曰拍……
爆裂之音——曰分,曰爆,曰判,曰卜,曰粤逄pang2,曰澎湃,曰蓬勃……
切磋之音——曰斯,曰𥕶,曰撕,曰切,曰错,曰磋,曰锯,曰磨,曰龃龉,曰枝梧……
碎细之音——曰散,曰洒,曰碎,曰抖擞,曰瑟缩,曰筛,曰数……
怎么看待这种拟声词?
首先,这类象声词虽然原则上是效法自然,但是因为事物本身有种种的不同,而人类的音感也有一些差异,所以拟声只是得其大概,不能逼真,何况我国文字根本不适于严格表示确切的音素,如此一折再扣,有些声音后来就变得不很相像了。
其次,这种象声词只是语言海中的一粟,占着极小的位置,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存在就误认为一切语言的音义关系都是必然的。
西欧十九世纪的语源学者也大多数相信音义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丹麦的语学家Jesperon也持这样的见解,他认为凡是含有合口细音的元音[i]的字,都有细小、精妙、脆弱的意思。
little 微小 brittle脆薄
fritter琐碎 fickle轻薄
flimsy精细 nipper小钳
niggling精细 kidling小羔
thin 稀薄
对此,我们很容易举出反证来,big、thick等。
可见,语音与语音在起初配合时虽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后来在语言的演进过程中,因为词汇从同一语根中孳生分化的缘故,音读相同相近者,其意义也往往相近相同,形成一个语族。从前的人论音义关系时常纠缠不清,混两种现象为一者,正缘分不清前期和后期的生和长的缘故。——齐佩瑢《训诂学概论》
介绍几个概念,了解因声求义的几种方法。1.声训 2.右文说 3.同源词
一、声训:
“声训”是和“义训”“形训”相对的概念,它的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郑国古代训诂学家对汉语声义同源的一种朴素的、直觉的体认和解释。
1.名称的提出:
《说文》“天,颠也。”
段玉裁注:“此以同部叠韵为训也。凡‘门,闻也’‘户,护也’‘尾,微也’‘发,拔也’,皆此例。”
《说文》:“父,巨也。”段注:“以叠韵释之。”
《说文》:“臣,牵也。”段注:“以叠韵释之。”
《说文》:“木,冒也。”段注:“以叠韵为训。”
《说文》:“衣,依也。”段注:“叠韵为训。”
这些都是声训之例,只是没直接提出“声训”的名称。
江藩在《经解入门》中,明确提出“声训”这一名称。“通古言,通古音,而古义无不通矣;知形训,知声训,而诂训无不明矣。……‘日,实也’‘月,阙也’,此依声立训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训为‘询’,释于叔豹。……凡经传及古注之以声为训者,必详列各字之下,标曰‘声训’。”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东”字条下对“声训”做了简要的解释:比如书中的解释:“《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此古声训之法,刘熙《释名》全书皆然;音相近则义相通,亦训诂之一道。”
王:……[声训]《谷梁·庄三传》:“其曰‘王’者,民之所往归也。”《春秋文耀钩》:“‘王’者,往也,神所向往,人所归落。”《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王’者,皇也;‘王’者,黄也;‘王’者,匡也;‘王’者,方也。”
从古至今,对经传字词进行解释的人有很多,我们在看待这些研究成果的时候,要用扬弃的态度。不可盲目崇拜,一味继承,也不可全盘否定。需要有客观的态度,科学方法。
王安石曾经写过一本《字说》,里面很多对词(古代词多是单音节,因此字即是词)的解释。
王安石作《字说》,刘攽ban1看后诘问:“牛的身体比鹿粗壮,鹿行走的速度比牛快,因此,三‘牛’成字(犇)应为‘粗’,三‘鹿’(麤)成字应为‘奔’。”苏东坡也曾诘问:“用竹子鞭策马就成了‘笃’,而用竹子鞭打犬,有什么可‘笑’?”他还拿“坡”问王安石作何解释,王回答是“‘坡’为土之皮。”苏东坡笑着说:“那么滑不就是‘水之骨’了?”
王安石作《字说》,以会意、象形和联想来诠释字的基本含义,但是太过执着于一种方法,难免牵强附会。不过也体现出他提倡的经学必须以经世致用为特点的一贯思想。
比如当代有一个号称“字圣”的人,下面是他的一些研究成果:
“如以‘种’代‘種’。‘種’字中有一个‘重’字,这是非常有讲究的,农村老人都知道,选最重的果实为种,才会越来越好,谁也不会去选‘中’性的为种。再如以‘动’代‘動’。‘動’字中有一个‘重’字,重力为‘动’,用一种物理的运动规律来讲‘动’,人人都可以看得见,听得懂,这是非常先进的力学观点。比简化字要深刻得多。”
“欲,左边是个‘谷’,右边是个‘欠’。‘谷’有两层意思,一是‘谷’指粮食五谷,人缺少(欠)了五谷,发生饥饿,必然要产生食欲。这是从生理到心理的反应过程,因此欠谷生欲。二是‘谷’又指山与山之间的山谷。是说人的欲望无止境,如果把它刺激起来,那就会变成‘山谷’,山谷永远是填不满的,所以,人应当节欲。‘欲’字为什么和‘裕’字同音呢?‘裕’字左边是个衣字旁,指的是衣,其右边是个谷字,表示有穿有吃。孙中山先生讲‘三民主义’,第一条就讲‘民生’ 。民生的基本问题就是衣、食、住、行几个字。人的欲望不仅是饥饿时想吃饱饭,更想过上不愁吃不愁穿、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人的这种心理和要求是正当的,所以,‘裕’字和‘欲’字同音。”
“再看‘儒’字,左边是个‘人’字旁,右边是个‘需’,是讲人之所需。需要什么?‘一需营养,体魄健康。二需教育,头脑灵光。’为什么儒字念这个音呢?这个音就是‘乳’的意思,‘乳’ 指的是母乳,即指营养从母乳起,教育从孺子起。这个‘孺’字,和‘儒’是同形同宗、同音意通。左边是子,右边是‘需’,是说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再看‘儒’字,左边是个‘人’字旁,右边是个‘需’,是讲人之所需。需要什么?‘一需营养,体魄健康。二需教育,头脑灵光。’为什么儒字念这个音呢?这个音就是‘乳’的意思,‘乳’ 指的是母乳,即指营养从母乳起,教育从孺子起。这个‘孺’字,和‘儒’是同形同宗、同音意通。左边是子,右边是‘需’,是说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1996年萧启宏看到一位科学工作者写文章说,汉字不科学,说汉字是科学这话本身就是伪科学。萧启宏请他讲一讲科学的含义,他说科学是知识,科学是数据,还有美国库恩的潜科学论云云。萧启宏对他说,你讲的这些都对,但条理不清。汉字一个“科”字讲得很清晰:“禾为科首,生产第一。斗为北斗,系统全息。科音通课,细分课题。斗为量器,数学规律。”这四句话,说的是科字,讲的却是科学工作的四条原则:①科学为生产服务的原则。禾为科首,我国古代是农业立国,科学首先要为生产服务。②知识系统的原则。斗为北斗,讲的是天文学。农业生产讲究农时,农时根据气候,气候来自宇宙星际的变化关系,离不开大系统。科学大系统,是综合的。③科学是分课题的原则。“科”音与“课”相同,讲的是课目,科学要求从宏观到微观,细细地分科、分属、分种。④科学是数学规律的原则。斗是量器,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科学讲数据,讲数学模型,无数据则无根据。
他听了以后认为萧启宏是附会而成。萧先生告诉他:“我是根据汉字通易经的理论模型来做的。我已经做了几千字,无一例外。”接着萧启宏又讲了几个不同的字,他听了之后,才谦虚地说:“哦,汉字竟有这么精密,这么高深呵!惭愧……”
2.声训的性质:
《释名》中对此有解释: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
这段话强调了,“凡事物名称,人们日日称用者,其所指之义是易晓的,但其‘所以然之意’则往往不为人所知。”这里所谓的“所以然之意”,就是语词产生之初的命名立意义。《释名》的“名”就是名物之词,解释这些名物之词就是为了“论叙指归”,解释它们命名之时的“所以然之意”。所以《释名》的训诂方式就是“声训”,目的是为了“推源”。声训的性质就是用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某一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这是“声训”和“形训”“义训”不同之处。
正确认识声训,不要把声训理解为了解释词的所指意义的一种方法,它只是用来揭示语词的命名立意之义。
明代方以智就认为:“古人解字皆属借义,如歌诗断章,自左氏‘止戈’已然,不必责以正体也。弱周末至汉,皆以韵解之,如韩婴曰:‘君,群也。王,往也。先生,先醒也。’郑玄、贾逵、刘向、班固、刘熙、杜预诸人皆袭此以为正训,如‘父,矩也’‘母,牧也’‘兄,况也’‘弟,悌也’‘子,孜也’‘孙,顺也’‘男,任也’‘女,如也’‘姑,故也’‘姊,咨也’‘夫,扶也’‘妻,齐也’‘妾,接也’……率以己意牵合,此弱侯之所以痛恨也。”
因为声训释义的成果多与用字实情不符,所以很多人反对声训的办法。
关于这个问题,孙雍长有解释。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可以说某一条声训不正确,但不能由此否定“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方式的合理性。声训所解释的词的命名之义一般都不会出现在言语表达中,因为这不是声训的目的所在。
二、右文说
“右文”的基本原理是语言中的声义同源的规律,但它的着眼点是文字的形体,而不是文字所代表的语词。因此它既是训诂学的问题,也是文字学的问题。
1.右文说的源流
“右文”是就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说的。“文”是指汉字结构中的偏旁。“右文”说的研究对象是形声字,因为声符多位于形声字的右边,所以“右文”也就是指形声字的声符。
一般认为,形声字意符(形符)是意义范畴的标志(主“义”),声符是读音的标志(主“声”),右文说则提出形声字的“声中兼义”,认为形声字的声符与意义也有一定的联系。
晋人杨泉《物理论》中说:
“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千里一贤,谓之‘比肩’。故语曰:‘黄金累千,不如一贤。”
正式提出右文说的人,据沈括说是北宋的王子韶(字圣美),是与王安石同时代的人。
沈括《梦溪笔谈》中对其学说有介绍: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can2,jian1,chan3),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右文说的基本要点:
第一,右文说对字义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类”的概念,一个是“义”的概念。认为形声字的意符表示的是事物的类别范畴,它的声符才是“意义”所在。
第二,声符相同的字,含有一种共同的意义。
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意义在于声符,这是和很多人的认识大相径庭的。
2.右文现象的形成
南宋王观国提出“字母”说,对右文现象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讨。
“卢”者,字母也,加“金”则为“金+卢”,加“瓦”则为“卢+瓦”,加“目”则为“目+卢”,加“黑”则为“黑+卢”。凡省文着,省其所加之偏旁,但用字母则众义该矣。亦如“田”者,字母也,或为畋猎之“畋”,或为佃田之“佃”,若用省文,惟以“田”字该之。他皆类此。
字母说着眼于文字的孳乳分化及用字的“省文”现象,是一种动态的文字形义观;“右文”说着眼于字义的共性与字形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静态的文字形义观。
清代的钱塘说:文者,所以饰声也;声者,所以达意也。声在文之先,意在声之先。至制为文,则声具而意显。以形加之为字,字百而意一也。意一则声一,声不变者,以意之不可变也。此所谓文字之本音也。(述古录·与王无言书)
近代学者刘师培针对右文说所提出的现象运用声义同源的原理和造字规律来加以理论的解释:
古无文字,先有语言。造字之次,独体先而合体后,即《说文序》所谓“其后形声相益”也。古人观察事物,以义象区,不以质体别。复援义象制名,故数物义象相同,命名亦同。及本语言制文字,即以名物之音为字音。故义象既同,所从之声亦同;所从之声既同,在偏旁未益之前,仅为一字,即假所从得之字以为用。试观殷周吉金所著诸字,恒省偏旁。……若夫“祖”字作“且”,“作”字作“乍”,“惟”作“隹”,“货”作“化”,则为诸器所同。由是而推,则古字偏旁未增,一字实该数字。
古代字均独体,后圣继作,益以所从之形,而合体之字成。然造字之始,既以声寄义,故两字所从之声同,则字义亦同;即匪相同,亦可互用。……以“佑”代“祐”,以“维”代“惟”,“委佗”犹之“委蛇”,……此例既明,则知文字之义象,均属于声;而六书谐声之字,必兼有义。汇举谐声之字,以声为纲,即所从之声以穷造字最先之谊,则凡姚、朱诸家所未言,不难悉窥其蕴也。
3.右文说与声训:
声训旨在探求语源,解释语词的由来,其对象是文字所代表的语词;右文说旨在揭示具有共同“右文”(声符)的形声字意义上的共性,其对象是汉字本身(是一种字本位的概念)。“右文”所代表的语词也很可能就是众多形声字所代表的语词的共同语源。在这一点上,右文说与声训具有共同性。
不同的是,最初提出右文说的人只是看到具有同一“右文”的形声字在含义上的某种共性,而并未自觉意识到这种共性意义即是语源义。
声训则不然,它是对语源意义的自觉探求和解释。所以,声训的对象是文字所代表的语词,而不管这个文字是否为形声字。右文所关注的是一类汉字,即形声字。
有人认为:
从词汇学的角度看,右文比声训进了一步。因为声训注重在一个平面上解释词义,不分源流。右文在做纵向的研究,涉及到历时的关系。它是在对同一谐声偏旁进行归纳,已经有了探求诸词音义源流关系的意向。
孙雍长认为这种说法不确。
注重一个平面上关系的是右文说,而声训则旨在揭示事物的命名所以然。右文注重的是文字,而声训注重的是语词。就这个角度说,他认为右文是声训的倒退。
因此,关于右文和声训,孙雍长的观点是:
一、二者的性质与旨趣并不完全相同,没有学术思想上的直接或主要的联系。
二、右文局限于形体,这是一种倒退。
三、能着眼于众多的相关文字,注意到了汉子形音义关系的某种系统性,这是右文说的进步之处。
三、同源词
同源词的问题从郑玄开始就有所察觉。是王力先生第一个明确提出判定同源词的标准。他编纂了一本《同源字典》,以比较客观谨慎的态度把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能得到公认的同源词进行了归纳研究。还对同源词的判定标准、研究方法等重要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系统一键。
他的定义是“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或者是同时产生的,如“背”和“负”;或者是先后产生的,如“氂”(牦牛)和“旄”(用牦牛尾巴装饰的旗子)。同源字,常常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例如,小犬为狗,小熊、小虎为豿gou3,小马威驹,小羊为羔……
为什么说它们同源呢,因为它们在原始的时候本来是一个词,完全同音,后来分化为两个以上的读音,才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有时候,连读音也没有分化,只是字形不同,用途也不完全相同罢了。(同源字论)
我们可以看到,同源词有如下特点:
1)语音上相近或相同;2)意义上相近或相同;3)具有同一来源,原来是一个词,后来发生了音义关系上的分化。
注意,语音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
同源词是一个语言问题,汉语同源词是汉语语言本身的问题,因此,它与汉语的书写符号没有必然联系。无论汉语有无书写符号,同源词都客观存在。因此,在判定时,不能受汉字形体的拘束。但由于汉字形体的反作用,所以声义同源规律也必然在字体结构上有一定的反应。字形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能完全抛开。
第十三周 训诂学·语义学·词汇学
参考书目: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
训诂学·语义学·词汇学
当代的词汇学的研究,一方面要继承传统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成果。将二者结合起来。
传统的训诂学在词汇研究方面有丰富的成果,在词汇理论方面也不乏精辟的见解。但这些成果大多比较零散,而且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训诂学进行总结、整理和创新,而不能墨守传统训诂学的条例和方法。
现代语义学在词义研究方面比传统的词汇学有较大的突破,在宏观方面,把词义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微观方面,对词义进行深入地分析。它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是很值得借鉴的。但现代语义学主要是以印欧语为对象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所以,不能生搬硬套。
•我国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和不足:
成就:1.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研究。如《说文》:字,乳也。从子从宀。子亦声。这是告诉我们“字”的本义是“生子”。《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山海经·中山经》:“其实如兰,服之不字。”注:“字,生也。”《汉书·严安传》:“六畜遂字。”注:“字,生也。”现在的“文字”的“字”是引申义。
许慎《说文·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jin4,逐渐)多也。”
2.关于同义词的辨析:同义词的辨析,在先秦典籍中就有。如:《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曰寇。”《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诗经·大雅·公刘》:“于橐于囊。”毛传:“小曰橐,大曰囊。”又::“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字书中的例子:
《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说文》:“驱,马驰也。”“驰,大驱
在同义词的研究方面,古代训诂学家提出了“对文”“散文”“混言(统言)”“析言”的概念。
《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言曰语。”孔疏:“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邢疏:“此对文耳,散则草亦名华。郑风云:‘隰(xi2,低湿的地方)有荷华’是也。”
《说文》:“牙,壮齿也。”段注:“统言之,皆称齿为牙。析言之,则前当唇为齿,后在辅车者称牙。”
3.对于音义关系的探求。
词是音义结合的产物。词的读音和意义之间起初是任意的关系,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由一个原始词孳生出若干孳生词,则是有音义联系的。这种现象,古人也早就注意到了。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字帅以正,孰敢不正?’”
4.关于虚词的研究。
虚词的研究既是语法研究的范畴,也属于训诂学研究的范围。
古代把虚词叫“词”。《说文》:“曰,词也。”徐锴注:“凡称词者,虚也,语气之助。”《说文》:“矣,语已词也。”“者,别事词也。”“各,异词也。”“皆,俱词也。”“宁,愿词也。”“曾,词之舒也。”“尔,词之必然也。”
古代研究虚词的著作有卢以纬的《语助》,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
5.关于方言词汇的研究。
《说文》:“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又:“笔,秦谓之笔。”
汉代扬雄的的《方言》,则是专门记载方言词语的书。
训诂学的不足:
1.传统训诂学基本上没有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古代训诂学家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为了先秦典籍或秦汉时期小学的典籍作注,因此对古汉语词汇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2. 传统训诂学基本上还是把古汉语词汇作为一个平面来研究的。尽管段玉裁提出了“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要“六者互相求”,而且说“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但总的说来,传统训诂学不太注意汉语词汇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训诂学家研究的重点是先秦和西汉的词汇,东汉以下,直至明清,各个时期的词汇研究得很少,更谈不上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对古汉语词汇作历时的描写并探索其发展的规律了。
3.传统训诂学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摆脱文字形体的束缚,正如王力先生所说,严格地说,在清代以前的小学研究,是属于语文学的范围。清代学者打破了字形的束缚,重视了因声求义和声近义通,但其流弊又成为滥用通转。至于把语言看作一个语音、词汇、语法互相影响的完整的系统,则更是古代训诂学家所不可能做到的。
传统训诂学对词汇的研究在理论上不够准确和深入。如“混言”“析言”“反训”等也都是没有说清楚的问题。
传统训诂学以解经、作注为主要任务,所以往往对僻字僻义花很大力气,而对常用词略而不论。虽然这是必要的,但构成某种语言词汇系统的主要部分毕竟是常用词,它应该是更重要的。
• 现代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启发:
语义学(semantics)最早是19C由德国学者莱西希(K.Reisig)提出来的,他主张把词义研究作为一个的学科,并把这个学科叫做semasiologie。现代语义学研究的不仅是词义,而且还有语义,但对词义的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
启发:1.语义学研究的不是一种语言,而是多种语言,因此它的视野比较广阔,能注意到一些之研究谋一种语言的人所不容易注意到得现象,并从中得到一些关于人类语言的一般性结论。
•如,英语中有11个基本的颜色词(white,red,orange,brown,green,blue,purple,pink,black,yellow,gray)而菲律宾的某种语言只有4个颜色词(黑,白,栗色和浅绿)。
•又如,亲属称谓,英语中的brother,汉语中要按长幼分为“哥哥”和“弟弟”,英语中的uncle,汉语中要根据父系母系分为“叔叔伯伯”和“舅舅”。反过来,汉语中的“桌子”,英语要区分table和desk,汉语中的杯子,英语分为cup、glass和mug。
这些事实促使我们考虑关于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的问题。古今汉语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的“舅”,既指“舅父”,又指“公公”;“姑”既指姑母,又指婆婆。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它们最初只有一个总的意义,……在最初的时候,凡和父母同辈的男人都叫做‘舅’,凡和父母同辈的女人都叫做‘姑’。”
古代的“子”,既指儿子,又指女儿;“弟”既指弟弟,又指妹妹,也是这种情形。
2.语义学把词汇和词义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这比传统的词汇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传统的词汇研究只注意单个词的发展变化,这种研究被称为原子主义(atomism)。从索绪尔开始,提出了语言有聚合(paradigmatic)和组合(syntagmatic)两种关系,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德国和瑞士的语言学家分别根据这些关系提出了不同的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理论。
德国语言学家特里尔(J.Trier)提出的语义场主要着眼于词的聚合关系。他认为在同一个概念(conceptual field)上,覆盖着一个词汇场(lexical field)。词汇场中的各个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每一个词的意义只能根据和它邻近或相反的其他词的意义而确定。词汇场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这不仅是因为有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而且是因为一个词意义的变化会影响到和它邻近的词,使这些词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特里尔举过一个十分著名的例子。他说,在13世纪,高地德语中“知识”的概念是由Wisheir、Kunst、List三个词组成的词汇场覆盖的。而一百年以后,这个词汇场变成由Wisheit、Kunst、Wizzen组成的了。而且,这不是简单的由Wizzen代替了List,而是整个词汇场中三个词的义域(conceptual area)都发生了变化。
粗略地说,早先,Kunst是指比较高雅的一些知识,List是指普通的技能之类的知识,Wisheit不但在句子中可以替换这两者,而且往往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兼包这两者的全面的知识。而到后来,Wisheit指较深的知识,Wizzen指较浅的知识,Kunst介于两者之间。
3.语义学对词义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了“义位”(sememe)和“义素”(semantic component)的概念。
义素:也有人称为semantic feature(语义特征),她是对词义进一步分析以后得出的。比如英语里的man,woman,boy,girl四个词,如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共同的和互不相同的成分。
boy=+human-adult+male girl=+human-adult+female
可见,“义素”是由处于同一语义场相邻或相关的词相比较而得出的。这种把词分析为义素的方法叫“义素分析法”。
一个词如果是单义词,就只有一个义位。如果是多义词,就包含几个义位。语义的基本单位是义位。义位又可以分析为若干义素。用这些概念来研究古汉语词汇是很有好处的。
如何结合三者:
首先,训诂学,它的重点在于具体词义的考释。当然它研究的词语不应该到西汉为止,汉魏以下的俗语词也应是它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它应该摒弃旧训诂学中那些陈旧落后的东西,应该注意吸取现代语言学的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其次,语义学的研究以词义为重点而有不限于词义,它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人类各种语言探求语义方面的理论和规律。我们应该努力通过汉语的研究,来发展和丰富语义学,包括对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和总结,使之理论化。
第十四章 词义
词义的概念:词义就是词的意义。
1.理性意义:也叫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指称意义(denotative meaning)。理性意义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词义的核心。妇:成年女子。
2.隐含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
它反映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水”,它是无味的,流动的,凉的。这些属性不构成“水”这个词的理性意义,而是它的隐含意义。但在某种语言环境中这种隐含意义会反映出来。
君子之交淡如水。(言其无味)碧天如水夜云轻。(言其清凉)旧恩如水满身流(言其流动)
隐含意义还随着民族和时代而不同,汉语中的“冰”,有“高洁”的意义,如“一片冰心在玉壶”,而其他民族的语言中,“冰”未必有这样的意思。古代汉语中“女”有“柔弱”的隐含意义,如《诗经·豳风·七月》:“猗彼女桑。”孔疏:“女是人之弱者,故知女桑柔桑。”这和古代对女子的看法有关。
隐含意义如果经常使用,也会发展成一个新的词或义位。如“飞”的隐含意义是“迅速”,到后来,由隐含意义发展出一个副词“飞”,如“飞跑”“飞快”。
3.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指一个词所表达出来的它使用的社会环境。一些词的理性意义相同,但社会意义不同。
•帝:一般指远古时候的帝王(如帝尧、帝高阳),或史书中称皇帝。
•圣人:唐代称皇帝为圣人。
•大家:唐代宫廷中称皇帝。(如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陛下:臣民当面称皇帝。
•上:臣民称皇帝。
4.感情意义(affective meaning):即通常所说的“感情色彩”,包括褒贬轻重尊敬轻蔑等。
•如《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和“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团结”和“勾结”,理性意义相同,但感情色彩不同。
•又如“君”“尔”“汝”都可以指对方,
•但古代当面称对方为“尔”“汝”有轻蔑的意思。
•《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受尔汝
•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5.联带意义(reflected meaning):指一个词有多种意义,在使用甲义的时候,使人联想到它的乙义。
•比如,“血”有“血液”义,也有“流血”“杀伤”义(如“血洗”“血战”)。“猪血”“鸡血”等词语中的“血”本是前一种意义,但因使用时容易使人联想到后一意义,有人因避讳把“猪血”改为“猪红”。
•古典诗歌中的“借对”更是巧妙地使用词的联带意义。
•如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诗中的“月”用的是“年月”的“月”,但借星月的“月”来和“云”相对。
•再比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6.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指一个词由经常和哪些词搭配而体现出来的意义。
•如“美”“丽”意义相近而又不同,不同就在于“美”的使用范围广,可以和较多的词搭配,如“美人”“美池” “美酒”“美玉”“美景”等。而“丽”使用的范围较窄,能够搭配的词较少,一般限于指容貌,如“丽人”“丽质”。
•义位
•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多数情况下有多种意义,每一个意义称为一个义位。一般来说,词典上所列的义项就是一个义位,但是词典有时对字和词的区分不是很严格。
•耳:1.耳朵,2.附于物体两边便于提举之物。3.状似耳之物。如木耳银耳虎耳草等。4.听,听说。5.助词。
把词区分为义位,对研究古汉语词汇有什么必要性呢?
1.在讨论词义的发展变化和同义词、反义词等问题时,都不能笼统地以词为单位,而要以义位为单位。
2.这样的区分,有助于消除传统训诂学中的一些模糊、不精确之处。比如古代的“习”有“俗”“数飞”两个,义位,所以友人就认为“俗”等于“数飞”。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
第十五章 义素
比如:
池:
1.池塘;2.护城河。
大 川
流动的 中 溪
小 沟
水面
大 海
停聚的 中 湖
小 池
构成一个义位的诸义素之间不是任意的、无规则地堆积在一起的,义素之间也有层次结构。
池:中心义素是“水面”,表示它所属的语义场。
流动]和[面积小]时用来限定中心义素的性质的,叫作“限定性义素”。
这样,“池”的“池塘”的义位就可以由[面积小]+[-流动]+[水面]来表示。
上位词和下位词
从语义学上说,把反映属概念词成为上位词,把反映种概念的词称为下位词。这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畜—马、牛、羊 马—骊,骓
对动词作义素分析的基本方法也是拿处于同一个语义场中的词来进行比较。
1.动作的主体不同:鸣(鸟),吠(犬),咆(熊虎)。
2.动作的对象不同:洗(足),沐(发),浴(身),盥(手)。
3.动作的方式、状态不同:行(堂上),步(堂下),走(中庭),趋(门外),奔(大路)。
4.动作的工具不同:捶(以杖),抶(chi4,笞)
形容词的义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是水面事物的形状:腯(tu2),肥。牛羊可以叫肥,豕叫腯。
2.是哪一方面的形状。如: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都是表示人的感觉敏锐清楚。
3.形状的性质不同。如《说文》:“暑,热也。”段注:“暑与热混言则一,故许义热训暑。析言则二。……暑之义主湿,热之义主燥,故溽暑谓湿热也。”
4.形状的程度不同:比如“凉”和“寒”,“温”和“热”。
从以上几方面考虑,“暑”的义素是:表示的是天气的形状,是温度方面的形状,表示温度高,它的形状是湿而热。
词义的发展变化
引申: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
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变了一部分,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
信:
言语真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对人真诚,有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相信。(人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
的确,确实。(舜其信仁乎?《韩非子》)
凭证。(用为符信,上书自陈。《史记》)
信使。(书成无信将。杜甫诗)
音讯。(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杜甫诗)
书信。(红纸一封书后信。白居易诗)
词义引申的方式:
1.连锁式。
要:腰(人体的中间部分)-中间-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行进)-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1)昔楚灵王好士细要。(墨子·经说)
(2)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3)吴人要而击之(左传·襄公三年)
(4)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孟子·公孙丑)
(5)地不知寒人要暖。(白居士就)
2.辐射式
竹:
竹节
(1)用于树木,则为木节。(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
(2)用于动物,则为关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
(3)用于时日,则为节气。(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史记》)
(4)用于音乐,则为节奏。(长歌赴促节。陆机诗)
(5)用于道德,则为节操。(时穷节乃见。文天祥诗)
(6)用于社会,则为法度。(礼不逾节。《礼记》)
(7)用于动作,则为节约。(节用而爱人。《论语》)
比喻:比喻义往往是一个词的隐含义素在起作用。这种比喻义有时是临时产生的,有时因经常使用而固定下来。如“金玉”比喻贵重,“虎豹”比喻“凶猛”。“清”比喻廉洁,“浊”比喻贪婪。
词义扩大 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减少了限定性义素,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唱(古):[带头]+[唱] (今):[唱]
古今语义场的变化:
“歌”包括:唱,和 “唱”包括:领唱,跟着唱
词义扩大 其他例子:嘴,响,洗,雄,强
词义缩小 情况与词义扩大相反。
谷:古代包括稻麦黍稷粟,现代“谷”和稻子麦子黍子都包括在粮食作物里。
其他还有:臭,吃等。
词义转移 一个义位某一限定的义素保留,其他义素,特别是中心义素变化而引起词义的变化。这就使得这个义位由一个语义场进入另一个语义场。
如:兵,汤,树
相因生义 指的是甲词有a、b两个义位,乙词原来只有一个乙a义位,但因为乙a和甲a同义(反义),逐渐的乙词也产生一个和甲b同义(反义)的乙b义位。
相因生义 比如“快”和“慢”是一对反义词,但“快”除了“迅速”之外,还有“锋利”的意思。但“慢”没有“钝”的意思,但后来也产生了这种意义。
“过”和“度”都有通过的意思,后来都有“递交”的意思。
师遂过禅板,翠微接得便打。(景德传灯录)
那新官取出中书省更替文书来度与府尹。(水浒传)
词义的发展变化
语法的影响:1.语法位置的影响:“是” 2.词义的虚化:把,将
修辞的影响:1.沉舟侧畔千帆过(借代) 2.“而立”代三十,燕尔指新婚(割裂)
社会原因:1.寺(官署-寺庙) 2.“代”代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