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美学复习与练习题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1:04:22
文档

美学复习与练习题1

第一章绪论9909字符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的《美学》在英文版里“美的艺术哲学”。2.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这种观点偏重于主观方面,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代表性人物如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李泽厚
推荐度:
导读第一章绪论9909字符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的《美学》在英文版里“美的艺术哲学”。2.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这种观点偏重于主观方面,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代表性人物如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李泽厚
第一章绪论  9909字符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1.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的《美学》在英文版里“美的艺术哲学”。

2.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这种观点偏重于主观方面,分为两个层次:

(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代表性人物如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李泽厚。

(2)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美感在心理上怎样产生的。”“审美经验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活动?”有19世纪德国美学家费希纳《实验美学》、弗洛伊德经验分析美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以后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

3.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4.把重点放在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上面。这种观点的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美学不能离开人与现实的关系单独地研究纯客观的美,或者单独研究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机制,而认为一定要从主体和客体、人和现实的关系之中研究美学问题。(上述看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往往是从某一视角出发的,反映了美学对象的某一方向或领域)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美学研究对象,是体现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1.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无论是艺术创造或艺术鉴赏,都是审美活动的不同方式。P8

2.自然界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P10自然只有对人才有意义,没有人,自然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现象与人类发生了审美关系才成为美的。

3.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

4.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P12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讲究美,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审美现象,并且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范围有所扩大、程度有所提高。

5.审美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广义的美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丑、荒诞、惊颤等也是一种广义的审美现象。

审美现象实质上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形成人与世界、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量的艺术美了。

 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包含有研究方法)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2)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为什么艺术是主要研究对象:

 A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B 艺术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C 艺术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这是对美学学科性质和定位的基本概况。

人文学科:文、史、哲,以及伦理学、宗教学、美学、艺术学。

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

由于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美学研究比一般的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美学还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

 (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

 (3)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唯物辩证法是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古学的方法等具体方法在美学研究中都有用武之地。

第一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P18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

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诞生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14-1762)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指出,Aesthetic这门学科“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对美学学科的定位), ……“感性学”是把艺术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的。

鲍姆加登美学的缺陷是将美学从属于哲学和逻辑学,使审美和艺术活动从属于认识论。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数而成型的,所以数是整个自然中第一位的东西,坚持数学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这个根本性的立场,美也必然会受制于数的本性和力量,美来自于数的秩序,音乐就是对立面的和谐,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神学大全》书中:“美是认识能力的对象,看上去使人偷悦的东西称作是美的,美即在恰当的比例,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他更倾向于认为,审美的愉悦取决于被观看的事物,他强调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指称美在本质上是由于具有客观的依据而成为认识的对象,美被认为是那些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客观属性。

 荷加斯《美的分析》书中: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片面性: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认为美是理念。

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所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美的本质在于客观的运动的发展的理念。在柏拉图那里,美的理念是不变的,在黑格尔这里,理念却按照辩证不的逻辑,在自我的矛盾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进行自我创造。

英国经验主义派休谟认为,因为外和的秩序和结构“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这就是美的特征。把美看成是愉快,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快感。

弗洛伊德首次发现了美、审美活动和艺术同人类被压抑的意识的紧密联系,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性的象征,表现了人们无意识中的性本能的冲动。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

  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

  论述:为什么说“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1)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

  其内涵在于:

  A 美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可宝贵的东西,这也就是生活。

  B 凡是有利于生活和能够显示生活的就是美的。

  C 反之,凡是不利于生活的,不能显示生活的,就是丑的。

  其意义在于: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命题把美即不是看成物的属性,也不看成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是看作生活本身,认为美的属性正是生活的属性,从而首次明确地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对于后来唯物主义美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结论:“美是生活”的命题虽然浅显易懂,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理由:

  A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就是生活。

  B “美是生活”的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是不是美的呢?如果不是则违反了他的第一句话,如果是又违反他第二句话。

  C 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把个人对亲爱的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是他始料不及的。

  (3)总之,“美是生活”不能成为关于美的正确命题。

 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英国的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

 德国美学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时间距离”说,认为由于我们同当代的文艺作品之间缺乏时间距离,利害的联系太密切了,因此,我们很难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3)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4)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物”成为“物的形象”:“物”指于人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

第二节美学的哲学基础P24

一.美学的哲学基础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观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定自己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略)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

 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身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4)艺术本质的理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5)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其他许多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述,如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美学是一门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美学作为一门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的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

1.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

2.具有理论的形态。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多选、简答]审美趣味的特征:(1)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2)影响主体审美情趣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简答]判断审美趣味的标准: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关键是要把握两个因素。(1)我们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个人的审美趣味无论具有多大的分歧,它总是要在审美对象当中进行选择,它所做出的评价也必须符合对象的审美价值。(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因此,好的审美趣味必然不会完全局限于对象的具体特征,而是积极地把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由此做出的选择和评价才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

西方美学大体出现了这样一些美学学科形态: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马建高《通识美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  P2)

1.本质论美学:

  本质论美学是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柏拉图将美的现象与“美本身”区别开来,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美的理念”是各种具体的美的一种终极范式,它“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美的本质是美的现象背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美的现象得以发生和存在的终极根源。

2.神学美学  P3

  神学美学是指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这种美学把古希腊的本质论美学与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自万能的上帝的创造。古罗马的奥古斯丁(354-430年)曾研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于386年皈依教。后半生忠心耿耿致力于教的传教事业,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上帝的使者”。著述有《忏悔录》、《上帝之国》、《论三位一体》等。他试图用哲学的手段论证教的信仰,为人们指明一条寻找上帝的路径。表现在美学方面,他认为美是“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得当,加上色彩的赏心悦目”,他把美的唯一的和终极的源泉归结为上帝,相信上帝是世间一切美的最后的创造者。(张志伟《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06)

3.认识论美学

认识论美学是指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

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思想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来源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首次凸显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

1.语言论美学

  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语言论美学让语言取代理性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重视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

2.文化论美学

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和多方位地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日常性,从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文化的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

第三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P36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P30

  人的生存方式就是一种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是综合性的,其中也就包含审美因素,后来审美活动逐渐从人类其他实践活动中出来,但它仍然是人的整个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 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不是自然界进化而成的物质实体(人的精神、人的思维亦然),是人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它不是认识论层面上的主客统一,而是存在层面上的统一,即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

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一)什么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的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只有通过审美关系得到体现。(两者的关系)

2.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审美关系虽然含有一定的认识因素,但其根本目标不是求知,不是获取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真理,而是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的内心,以自己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和体验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进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圆融一体的境界。

3.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在审美关系中,客体通过表现其理性内容的感性形式向主体展现自身,而主体则主要凭借其感官感觉来直观地把握、感受、体验客体的。P38

4.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的自由关系。在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在外不受他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而完全由自己作主。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

5.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即逻辑在先原则。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P39

二.美与审美形态P41

美感与审美经验 P43

审美经验即美感经验,简称美感。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

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

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在心灵上与对象和谐交融,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即美感。

一.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P55

  审美活动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的特征。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仅能全面地敞开自己的生命状态,并在一种更加本真的境域中去真实地面对自己,深刻地领悟人生的独特意义。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一)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P57

  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是一种灵魂的,而摆脱一切压抑和的过程”。

  在审美的世界中,物体不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实物而存在,而是作为具有自身丰富意义的对象而存在。

(二)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P58

  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仅不与对象相分离,而且他就直接栖居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

  审美活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不仅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审美的体验过程,既可以是一种瞬间的体验,也可以是终身的体验。

(三)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P59

  审美活动虽然在其自身中剔除了直接的功利性目的性,但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

(四)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P60

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的本身。

所谓他律性,就是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审美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剪不断的、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

 [单选]中国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在其著作《美学新论》中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多选、简答]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4)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单选]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主张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其代表作为《艺术即经验》。

 [单选]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多选]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名词解释]审美意识:指人类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单选]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从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的哲学基础

 [单选]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名词解释]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里,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单选]美学学科的核心研究方法为哲学方法。

审美与人生

 [单选]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

 [名词解释、简答]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情境。它具体地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多选、简答]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2)美与审美形态;(3)美感与审美经验;(4)艺术和审美教育。

 [名词解释]审美关系: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单选]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

 [名词解释]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名词解释]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名词解释]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它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简答]审美经验的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

 [单选]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一、名词解释

1.原型理论

 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

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美学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

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

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

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简答]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审美理想作为一种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观念,本身就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档

美学复习与练习题1

第一章绪论9909字符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的《美学》在英文版里“美的艺术哲学”。2.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这种观点偏重于主观方面,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代表性人物如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李泽厚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