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A群链球菌 | 肺炎链球菌 | 奈瑟菌 | |
革兰染色 | 革兰阳性 | 革兰阴性 | ||
特殊结构与鉴别结构 | L型 | 初有荚膜后消失 | 有荚膜 | 有菌毛和荚膜 |
培养基 | 血琼脂培养基 | 巧克力培养基 | ||
生化反应 | 协同凝集试验(SPA) | 抗O试验(链球菌溶素O) | 胆汁溶菌试验 | |
抵抗力 | 强 | 弱 | ||
免疫性 | 一定免疫力 | 猩红热有型特异性免疫力 | 一定免疫力 | 一定免疫力 |
防治原则 | 医院内流行 | 青霉素G | 青霉素G、AgNO3 |
Ⅰ总论
ⅰ肠杆菌科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________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物中。
ⅱ共同特征:
1.结构形态:革兰________杆菌,除________都有鞭毛,全部不产生________。
2.培养:兼性________或________
3.生化反应:在SS培养基中,非致病菌(以大肠杆菌为主)________乳糖,致病菌(伤寒、志贺杆菌)________乳糖。
4.抗原结构:①菌体O抗原存在于________,耐热,主要引起________抗体,失去O抗原,菌落发生________变异;②鞭毛H抗原存在于________,不耐热,主要引起________抗体,失去H抗原,O抗原外露,发生________变异;③荚膜抗原为多糖类物质,位于________外围。
5.抵抗力:因无________,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________敏感。
6.变异: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基因的转移和重组方式,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而导致变异,最常见的是________变异。
Ⅱ埃希菌属
ⅰ埃希菌属只有________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菌种。表现在:
1.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后,即可成为________,引起________。
2.大肠杆菌常被用作________的卫生学检测指标。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革兰________杆菌,周身________,有________。
2.培养:兼性________,营养要求________。
3.生化反应:发酵葡萄糖,产________并产________;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IMViC)试验结果为“________”。
4.抗原: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抗原,是血清学分型的基础。
ⅲ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①大肠杆菌通过________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②________包括________、耐热肠毒素(ST)a和b以及不耐热肠毒素(LT)Ⅰ和Ⅱ;③荚膜;④内毒素。
2.所致疾病:①肠道外感染(内源性感染):多数大肠杆菌在肠道内不致病,但如果移位至肠道外的组织或器官则可引起肠外感染,大多数大肠杆菌常来源于病人肠道,为________,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②胃肠炎: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可引起胃肠炎,与食入污染食品和饮水有关,为________。
菌株 | 症状 | 致病机制 |
肠产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 | 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 | 肠毒素和定植因子 |
肠侵袭型大肠杆菌EIEC | 发热、脓血便、里急后重 | 侵袭并破坏结肠黏膜上皮细胞 |
肠致病型大肠杆菌EPEC | 婴幼儿腹泻 | 黏附和破坏肠粘膜上皮细胞 |
肠出血型大肠杆菌EHEC | 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 表达志贺毒素,中断蛋白质合成 |
肠集聚型大肠杆菌EAEC | 婴幼儿和旅游者持续性水样腹泻伴脱水,偶有血便 | 细胞表面自动聚集,形成砖状排列,感染导致微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 |
ⅰ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俗称________。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无________,有________。
2.生化反应:分解________,产________不产________,除________个别菌株迟缓发酵乳糖外,均不能发酵乳糖。
3.抗原:根据H和O抗原,分为4群,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抵抗力:志贺菌属抵抗力比其他肠道杆菌弱,因其无________,对________和________敏感。
ⅲ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所致疾病:①传染源为________和________(细菌可在结肠内形成无症状的定植);②传播途径为________;③我国常见的流行型别主要为________和________;④志贺菌感染几乎只限于________,一般不侵入________(不引起毒血症),引起急性细菌性痢疾和慢性细菌性痢疾,前者典型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并由水样腹泻转变为________,伴有________。
Ⅳ沙门菌属
ⅰ沙门菌属是一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________中,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相关的革兰________杆菌。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革兰________杆菌,有周身________,有________。
2.抗原: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抗原,还有________抗原,与毒力有关。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①侵袭力:________黏附并侵入细胞,M细胞将其带入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________耐胃酸;________具有微荚膜功能,抗吞噬;②内毒素;③肠毒素(外毒素)。
2.所致疾病:感染有4种类型:①________: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________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无症状带菌者。
3.肠热症的机制:伤寒、副伤寒杆菌利用其菌毛黏附侵入M细胞,M细胞将其带入吞噬细胞→通过淋巴液到达肠系膜淋巴结→进入血流引起________→随血液进入肝、脾、肾、胆囊等器官,在上述器官中繁殖→再次入血引起________。
ⅳ微生物学检查法:
1.肠热症随病程的进展,细菌出现的部位不同,因为根据不同的病程采取不同的标本:第1周取________,第2周取________,第3周还可取________,全程可取________,副伤寒病程较短,因此采样时间可相对提前。
2.血清学诊断:①肥达试验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辅助诊断________;②抗体水平正常值:伤寒杆菌O凝集效价≥________,H凝集效价≥________,副伤寒杆菌H凝集效价≥________时有诊断价值;③随病程延长,效价逐次________且恢复期效价比初次效价≥________倍时具有诊断意义;④O抗原引起的IgM抗体出现________,维持时间________;H抗原引起的IgG抗体出现________,维持时间________;⑤当H、O抗原均高时,表示_______________;当H、O抗原均低时,表示_______________;当H抗原高、O抗原低时,表示_______________;当H抗原低、O抗原高时,表示_______________。
埃希菌属 | 志贺菌属 | 沙门菌属 | |
革兰染色 | 革兰阴性 | ||
特殊结构与鉴别结构 | 有鞭毛(除痢疾志贺菌),有菌毛 | ||
培养基 | SS琼脂培养基 | ||
生化反应 | 乳糖发酵试验(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 Sereny实验(志贺菌侵袭力) | 肥达试验(伤寒O、H抗原,副伤寒H抗原) |
抵抗力 | 弱(无芽胞) | ||
免疫性 | 细菌性痢疾免疫力不牢固 | 伤寒肠热症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
Ⅰ总论
弧菌属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或________的革兰________菌,致病菌主要以________和________最为重要。
Ⅱ霍乱弧菌
ⅰ霍乱弧菌是引起烈性传染病________的病原体,已经发生过7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前6次均由霍乱弧菌________引起,第7次大流行由霍乱弧菌________引起。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革兰________菌,呈________或________,在菌体一端有一根________,运动非常活泼,病人________粪便作悬滴法,细菌呈________样运动,粪便直接涂片染色法可见相互排列如“________”状。
2.培养:营养要求不高,耐________不耐酸,在pH8.8-9.0的________或碱性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在________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________。
3.生化反应:过氧化氢酶阳性,________阳性,能发酵________、蔗糖和________。
4.抗原的构造与分型:霍乱弧菌有耐热的O抗原和无特异性的不耐热H抗原,前者根据O抗原不同,可分为155种血清群,其中引起霍乱的有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每个血清型可分为________生物型和________生物型。
5.抵抗力:霍乱弧菌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敏感。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①霍乱肠毒素:是典型的外毒素,有1个________和5个________结合而成的完整的毒素分子。A亚单位是毒性单位,分A1和A2两个组分,其中A1具有酶活性,是________部分,B亚单位是结合单位,能与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的________神经节苷脂结合,使毒素分子变构,A亚单位脱离B亚单位进入细胞,A1组分活化,作用于________,从而催化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cAMP浓度升高后,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主动分泌________、________、碳酸根离子和水,导致剧烈的呕吐、________腹泻,由此造成严重失水,血容量明显减少,出现________。②鞭毛运动有助于细菌穿过________黏液层,而接近肠黏膜上皮细胞。③菌毛黏附于________生长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
2.所致疾病:①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________;②传播途径:通过水源或食物经________摄入;③临床变现:引起剧烈________和________,排出如________腹泻物;④由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生,导致血容量减少,微循环衰竭,引起________和________。
3.免疫性: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可获得________,再感染少见;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________(sIgA)是霍乱保护性免疫的基础。
ⅳ防治原则:
及时补充________和________,预防大量失水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肾衰竭是治疗霍乱的关键。
Ⅲ副溶血性弧菌
ⅰ嗜盐性弧菌,沿海较常见ⅣⅤ
ⅱ生物学性状:
1.由于嗜________,用含________培养基最为适宜。
2.鉴别其是否有致病性的试验是________。
ⅲ致病性:
1.致病因子:耐热直接________和耐热相关________。
2.所致疾病:食物中毒,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Ⅰ总论:
ⅰ厌氧性细菌是生长和代谢不需要________,利用________而获得能量的一群细菌。
ⅱ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将厌氧性细菌分为有芽胞的________和无芽胞的________。
ⅲ厌氧芽胞梭菌属特点:
1.革兰染色________,能形成________的大杆菌。
2.除________外,均有________,无________。
3.厌氧芽胞梭菌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4.主要分布于土壤、人和动物________。
5.芽胞发芽形成________,产生强烈的________,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
Ⅱ破伤风梭菌
ⅰ破伤风梭菌是________的病原菌,为外源性感染。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①菌体细长,有________,无________;②芽胞正圆,位于菌体的________,使细菌呈________或________,为本菌典型特征;③革兰染色________,专性________。
2.抵抗力:①芽胞通常________℃________小时可被完全破坏;②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________年;③繁殖体对________敏感。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感染的重要条件:①伤口形成________,且________而________;②伴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________或兼性________混合感染。
2.致病物质:①破伤风溶血毒素;②________: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属________,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化学成分为________,不耐热,对________和________由高度的亲和力。
3.致病机理:破伤风痉挛毒素阻止上下神经元之间的________的介质释放,造成骨骼肌________。
4.致病过程:芽胞侵入伤口,伤口形成________→细菌仅在局部繁殖,释放毒素进入________→破伤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期表现流口水、出汗、激动。
5.免疫性: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很强,极少量毒素即可致病,而如此少量的毒素尚不足以引起免疫,故一般病后不会获得________。
ⅳ防治原则:
1.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能迅速与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结合,故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所以预防尤为重要。
2.非特异性防治措施:正确处理伤口,________,________,防治________的形成。
3.特异性预防措施:紧急预防和治疗,早期注射足量的________,注意先做________;对3-6个月的儿童,注射含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________,免疫程序为出生后3、4、5月时各注射一次,2岁和7岁时各加强一次,特殊情况时再注射一次。
Ⅲ产气荚膜梭菌
ⅰ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①革兰________粗大杆菌;②芽胞位于菌体________端,呈椭圆形,________菌体;③在厌氧芽胞梭菌属中与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相反的特殊结构是无________,有明显的________。
2.培养:①厌氧,生长繁殖快,代时________分钟;②在________平板上,形成________,内环是________,外环是________;③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奶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________,使其中酪蛋白________,同时产生大量________(H2和O2),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________,将液面封固的________上推,甚至冲走试管口棉塞,气势凶猛。
3.分型:根据产气荚膜梭菌的4种主要外毒素(α、β、ε、ι)产生情况,可分为5个毒素型(A、B、C、D、E),其中A型引起________和________。
ⅱ致病性:
1.感染途径:________,致病条件与________相似。
2.致病物质:①________,其中α毒素为________;②________。
3.所致疾病:①________:由________引起,临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②________:由________引起,机理与________相同,污染食品为肉类食品,临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ⅲ防治原则:
治气性坏疽可用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和________。
Ⅳ肉毒梭菌
ⅰ生物学性状:
1.革兰染色________粗短杆菌。
2.芽胞呈________,粗于菌体,位于________端,使细胞呈________或________。
3.有________,无________。
ⅱ致病性:
1.致病物质:①________是已知毒性最剧烈的毒素;②作用机理:作用于________,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介质________的释放导致弛缓性________。
2.所致疾病:①________:该病是单纯性毒素中毒,而非细菌性感染,胃肠道症状少见,主要为神经末梢________(原因为肉毒毒素作用于神经元);②________;③创伤感染中毒。
ⅲ微生物学检查法:
食物中毒、婴儿肉毒病患者可取________、________(为主)。
Ⅴ无芽胞厌氧菌
ⅰ无芽胞厌氧菌是人体的________,并且在人体正常菌群中________占有绝对优势;无芽胞厌氧菌作为________,可导致________。
ⅱ致病性:
1.致病条件:条件致病产生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感染特征:多为化脓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内源性感染。
3.所致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________与________感染、腹部与会阴部感染、女性生殖系统感染和________________。
第14 章 分枝杆菌属
Ⅰ总论
分枝杆菌属的特点:
1.形态:细长弯曲的杆菌,生长时可形成________。
2.染色:不易着色,加热后着色,不易脱色,能抵抗________的脱色,所以又被称为________。
3.菌体成分:细胞壁含有大量________,不产生________。
4.种类:人型结核杆菌、牛分枝杆菌、非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Ⅱ结核分枝杆菌
ⅰ俗称结核杆菌,是引起________的病原体。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①细长弯曲的杆菌,呈________,有________;②用________染色,结核杆菌染成________,而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及细胞等呈________。
2.培养:专性________菌,营养要求高,用________培养基,温度________,pH________(偏酸),生长速度________,为________繁殖一代,培养3-4周后,才出现菌落,该菌落干燥而粗糙,表面呈________,乳白色或黄色,形似________,在液体培养基中呈________生长。
3.抵抗力:结核分枝杆菌的脂类含量高,对某些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强:抗________、抗________、抗________;对________、紫外线、________敏感。
4.变异性:可发生形态变异(L型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有毒的牛分枝杆菌培养于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传代,历时13年,使其毒力发生变异,成为对人无致病性,而仍保持良好________的疫苗株,称为________)、________(对分枝杆菌最重要)。
ⅲ致病性:
1.致病物质:即菌体成分及其作用:
①脂质:⑴________:能刺激________增生,并可抑制________对组织的分解作用,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⑵________:具有破坏细胞________,影响细胞呼吸,并能抑制________游走和引起________的作用;⑶________:有________作用,并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⑷________:能抑制吞噬细胞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融合。
②蛋白质: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结核菌素与蜡质D结合,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
③荚膜:⑴有________分解利用营养物质;⑵有________与入侵作用: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⑶能抵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④多糖。
2.所致疾病:①入侵途径: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进入机体,侵犯多种组织器官,引起相应器官的结核病,以________最为常见。②肺部感染:通过飞沫或尘埃,结核杆菌经呼吸道极易进入肺泡,故肺部感染最为多见。肺结核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多见于儿童,引起________,只有极少数免疫力低下者,结核分枝杆菌可经淋巴、血液扩散至全身,导致________或________。③肺外感染:部分肺结核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液、淋巴液扩散侵入肺外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的脏器结核,如脑、肠、肾、生殖器等结核,即结核性脑膜炎、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肾结核、生殖器结核。
ⅳ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1.免疫性:传染性免疫或有菌免疫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抗结核免疫主要是以________的细胞免疫。
2.超敏反应:机体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免疫力的同时,结核分枝杆菌的蛋白质与蜡质D共同刺激T淋巴细胞形成________。
3.免疫与超敏反应的关系: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时,细胞免疫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此可用________解释。
4.结核菌素试验:
①原理与试剂:将一定量的结核菌素试剂注入皮内,如果受试者曾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则在注射部位出现________,判为________,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则判为________,试剂为________和________; ②结果分析:⑴硬结红肿直径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判为阳性,表明机体已感染过________或________接种成功,对结核杆菌有特异性免疫力;⑵直径>________mm以上判为强阳性,表明机体可能有________;⑶直径<________mm表明机体可能感染,但应考虑一下情况:原发感染早期,T淋巴细胞尚未致敏;正患严重的________,机体无反应能力;患其他________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用________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③意义:⑴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________;⑵测定接种________的免疫效果;⑶诊断________的结核病;⑷用于测定________的细胞免疫功能。
ⅴ防治原则:
卡介苗是________,接种卡介苗能大大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且最适宜接种的对象是________。
第17章 其他细菌
Ⅰ白喉棒状杆菌
ⅰ白喉棒状杆菌俗称白喉杆菌,是人类________的病原体。白喉是一种________传染病,特征是咽喉部出现灰白色的________,仅产生强烈________进入血液引起________。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①菌体为细长弯曲的杆菌,呈栅栏状,________或________字型,常一端或两端膨大呈________,故名为________;②革兰染色呈________;③用________染色,有些颗粒与菌体着染颜色不同,为________色,称为________,有鉴定意义。
2.培养:①在凝固血清的________中形成________光滑的菌落;②在________中,形成________菌落,具有选择鉴别作用。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①________:当________侵袭无毒白喉棒状杆菌时,其编码________的tox基因区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无毒白喉棒状杆菌成为产毒的白喉棒状杆菌而产生________;②________:破坏线粒体,影响细胞呼吸;③________:具有抗吞噬作用。
2.所致疾病:①传播途径:经________传染,也可经________直接接触传播;②典型特征:喉部有一个________。
3.免疫性:①白喉病后,隐性感染及预防接种均可产生白喉抗毒素而获得________;②锡克试验:根据毒素与抗毒素中和的原理,用少量________测定机体内有无________的皮内试验,可用于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状态。阳性表示对白喉有免疫力,阴性表示对白喉无免疫力。
ⅳ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假膜边缘分泌物)→直接涂片(白喉棒状杆菌的典型形态、排列和________,可作________)→分离培养(亚碲酸钾培养基可形成________菌落)→毒力试验:鉴别产毒白喉棒状杆菌与其他棒状杆菌的重要方法
ⅴ防治原则:
1.预防:①人工主动免疫: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制成的________(DPT混合疫苗);②人工被动免疫:________。
2.治疗:采取早期、足量注射________,再配合________(青霉素或红霉素)。
第19章 支原体
Ⅰ总论
ⅰ支原体是一类缺乏________、呈高度________、能通过________、在________中能生长繁殖的________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ⅱ培养特性:在加入10%-20%的________以提供________的培养基中生存,形成的菌落为________。
支原体 | 细菌L型 | |
在遗传上与细菌的关系 | 无关 | 有关,常可回复 |
细胞膜胆固醇含量 | 高 | 无 |
培养条件 | 需胆固醇 | 高渗培养基 |
菌落情况 | 油煎蛋状,较小,0.1-0.3mm | 油煎蛋状,较大,0.5-1mm |
ⅰ肺炎支原体:
1.________
致病性:肺炎支原体其________(主要成分为黏附蛋白),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定居后进入细胞。
2.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肺炎,又称________。
ⅱ解脲脲原体:
1.________、________
能分解________
2.致病性:解脲脲原体 死胎、________
第20章 立克次体
ⅰ立克次体是一类以________为传播媒介、严格________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种类 | 传播媒介 | 所致疾病 |
普氏立克次体 | 人虱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 鼠蚤、鼠虱 | 地方性斑疹伤寒 |
东方体 | 恙螨 |
1.革兰染色________,大小介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
2.有细胞壁,但形态________。
3.专性________寄生,以________方式繁殖。
4.以________作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
5.多数引起________疾病。
6.对多数________敏感。
ⅲ微生物学检查法:
外斐试验:用普通________的菌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的非特异性________,以辅助诊断________等。
外斐试验:①OX19阳性,OXK阴性,可能诊断为________;②OX19阳性,OXK阴性,可能诊断为________。
ⅳ防治原则:
________可刺激节肢动物生长,临床上不能用其治病。
第21章 衣原体
ⅰ衣原体是一类严格________内寄生,具有独特________,并能通过________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种类 | 传播途径 | 所致疾病 |
沙眼衣原体 | 性传播、眼-眼、垂直传播 | 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病淋巴肉芽肿、沙眼、新生儿包涵体结膜炎 |
肺炎衣原体 | 呼吸道传播 |
1.革兰染色________,有细胞壁,呈圆形或椭圆形。
2.具有独特的________,但不能产生代谢所需的________,须利用宿主细胞三磷酸盐和中间代谢产物作为能量来源,因而具有严格的________寄生性。
3.具有独特的________,以________方式繁殖。
4.对多种________敏感。
ⅲ原体是发育________的衣原体,具有________;始体是发育周期中的________,不具有________。
第22章 螺旋体
Ⅰ总论
ⅰ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________、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ⅱ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螺旋体为钩端螺旋体属的________、疏螺旋体属的________、________和密螺旋体属的________。
ⅲ染色法用________,活体镜检用________。
Ⅱ钩端螺旋体
ⅰ培养特性:用________培养基。
ⅱ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________、________和细胞毒因子。
2.传染源与储存宿主为________和________。
3.致病过程:钩体经________感染→________→多脏器损害(钩体病)
4.免疫性:隐性感染或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端螺旋体的持久免疫力,以________为主。
Ⅲ梅毒螺旋体
ⅰ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尚未证实有________和________(结核杆菌也无),但有较强的侵袭力,包括外膜蛋白、透明质酸酶和免疫病理损伤。
2.所致疾病:人是________的唯一传染源,通过________感染先天梅毒,通过________感染后天梅毒,而后天梅毒又可分为三期,各期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和全身组织器官损害。
3.免疫性:梅毒螺旋体免疫以________为主(Th1、CTL),且为________免疫。
ⅱ微生物学检查法:
1.检查螺旋体:取梅毒________的渗出液、________的渗出液,在________显微镜下检查。
2.血清学试验:感染梅毒螺旋体后,除产生特异性抗体外,还产生一种非特异性抗体,即________。①非螺旋体抗原试验以牛心肌的________作为抗原,测定血清中的________(抗脂质抗体),常用于筛选,可分为________和RPP;②螺旋体抗原试验以________为抗原,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常用于诊断,可分为________和TPHA。
支原体 | 立克次体 | 衣原体 | 螺旋体 | |
大小 | 可通过滤菌器 | 可通过滤菌器 | ||
形态 | 多态性,无细胞壁 | 多态性,有细胞壁 | 圆球形,有细胞壁 | 细长、弯曲,有细胞壁 |
培养 | 人工培养基,油煎蛋状菌落 | 严格细胞内寄生 | 严格细胞内寄生 有独特发育周期 | 人工培养基 |
染色 | G- | 镀银染色,棕褐色 | ||
繁殖方式 | 二 |
弧菌属 | 厌氧芽胞梭菌属 | 分枝杆菌属 | 白喉棒状杆菌 | 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 | |
染色 | G- | G+ | 抗酸染色、G+ | Albert染色、G+ | G-、镀银染色 |
特殊结构与鉴别结构 | 单鞭毛、有菌毛 | 周鞭毛、无荚膜(产气荚膜梭菌相反) | 荚膜(含大量脂质) | 异染颗粒 | |
培养基 | 碱性蛋白胨水 | 疱肉培养基 | 罗氏培养基 | 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 | 柯索夫培养基(钩端螺旋体) |
生化反应 | 神奈川现象(副溶血性弧菌) | 结核菌素试验 | 锡克试验、毒力试验 | 外斐试验(立克次体) | |
抵抗力 | 弱 | 强大 | 强 | ||
免疫性 | 牢固 | 破伤风梭菌不牢固 | 牢固(传染性免疫) | 牢固 | 传染性免疫(梅毒螺旋体细胞免疫)、牢固免疫(钩端螺旋体体液免疫) |
防治原则 | 灭活疫苗、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 百白破三联疫苗、破伤风抗毒素、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高压氧舱法 | 卡介苗预防OT试验阳性儿童 | 百白破三联疫苗、白喉抗毒素+抗生素 |
病毒科 | 正粘病毒科 | 副粘病毒科 | ||
病毒名称 | 流感病毒 | 麻疹病毒 | 腮腺炎病毒 | 呼吸道合胞病毒 |
遗传物质 | 分节段-ssRNA | 不分节段-ssRNA | ||
包膜 | 有 | |||
对称类型 | 螺旋对称 | |||
刺突 | HA、NA | HA、HL | HA、NA | / |
培养特性 | 鸡胚羊膜腔尿囊腔 | 多核巨细胞、包涵体 | 多核巨细胞 | 多核巨细胞、包涵体 |
抗原性 | 多血清型 | 一个血清型 | ||
传染源 | 患者、隐性感染者、感染动物 | 人(唯一) | ||
传播途径 | 飞沫 | |||
致病特点 | 无 | 2次病毒血症 | 1次病毒血症 | 无 |
重要症状 | 流行性感冒 | 上呼吸道卡他、Koplik斑、米糠样皮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 流行性腮腺炎、脑炎 | 婴儿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成人鼻炎和感冒 |
免疫性 | 不牢固免疫力 | 持久免疫 | ||
防治 | 全病毒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金刚烷胺 | 麻疹减毒活疫苗、MMR | MMR |
病毒科 | 冠状病毒科 | 披盖病毒科 | 小RNA病毒科 | ||
病毒名称 | 冠状病毒 | 风疹病毒 | 腺病毒 | 鼻病毒 | |
遗传物质 | 不分节段+ssRNA | +ssRNA | 线状dsDNA | +ssRNA | |
包膜 | 有 | 无 | |||
对称类型 | 螺旋对称 | 二十面体对称 | |||
培养特性 | 有细胞病变 | ||||
抗原性 | 一个血清型 | 多血清型 | |||
传染源 | 人(唯一宿主) | ||||
传播途径 | 飞沫 | 呼吸道、垂直传播 | 呼吸道、胃肠道、眼结膜 | 飞沫 | |
致病特点 | 病毒血症 | ||||
重要症状 | 普通感冒、咽喉炎(229E、OC43);SARS(SARS-CoV) | 儿童风疹;胎儿先天性感染、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 呼吸道感染、腺病毒肺炎;咽结膜热 | 普通感冒 | |
免疫性 | 持久免疫 | 不牢固免疫力 | |||
防治 | 风疹减毒活疫苗、MMR |
第27章 肠道病毒
Ⅰ总论
ⅰ寄生于肠道的病毒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常见于肠道以外疾病,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后者常见于肠道疾病,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ⅱ小RNA病毒科的病毒可分为________(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HAV。
ⅲ肠道病毒共同特征:
1.形态结构:核酸________,衣壳________,________包膜。
2.培养特性:会产生________。
3.抵抗力:较________,耐________、________、胆汁、________剂、________剂,怕________、________、氧化剂。
4.感染途径:经________传播,________多见。
5.致病和免疫力:①在________增殖,却引起________;②临床表现多样________、________;③可获________。
Ⅱ脊髓灰质炎病毒
ⅰ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________,是________病毒。小儿麻痹症:病毒侵犯________,导致________多见于________;将病毒分为________血清型,型间很少有________免疫,多以________型居多。
ⅱ生物学性状:
结构蛋白VP1、VP2、VP7位于病原体衣壳________,带有可诱生________的抗原位点;VP4位于病原体衣壳________,与病毒________有关。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途径:通过________传播。
2.侵入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体________,受体存在的细胞________、________、骨骼肌细胞、淋巴细胞等。
3.致病机制:
病毒
经口
________及________增殖 9%________
10% 入血
________
________增殖 5%________
入血
________
1%-2% 1%-2%________、________
0.1%-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侵犯________、________
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4.免疫性:可获得________。
ⅳ防治原则:
IPV________________或口服OPV________________,IPV与OPV都为________,免疫后可获得针对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保护性抗体。
口服OPV类似________感染,既可诱发________又可刺激肠道局部产生________。
口服初龄为________个月,每次间隔一个月,连续3次。
Ⅲ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
ⅰ这类病毒主要通过________,也可通过________或________感染
ⅱ显著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1.无菌性脑膜炎:几乎所有________都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2.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________引起。
3.手足口病: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引起。
4.流行性胸痛:由________引起。
5.心肌炎:由________引起,新生儿患病毒性心肌炎死亡率高。
6.眼病:急性结膜炎由________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由________引起。
ⅲ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________用于预防。
病毒名称 | 脊髓灰质炎病毒 | 柯萨奇病毒 | 埃可病毒 | 新肠道病毒 |
遗传物质 | +ssRNA | |||
包膜 | 无 | |||
对称类型 | 二十面体对称 | |||
抗原性 | 1、2、3 | A、B | 1-9、11-27、29-33 | 68-71 |
传染源 | 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 |||
传播途径 | 粪-口 | 粪-口、经呼吸道或眼部黏膜 | ||
致病特点 | 2次病毒血症 | |||
重要症状 | 发热头痛;非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或无菌性脑膜炎;永久性弛缓性肢体麻痹 | 无菌性脑膜炎、疱疹性咽峡炎(A)、手足口病(A16)、流行性胸痛、心肌炎和心包炎(B)急性结膜炎(A24) | 无菌性脑膜炎 | 无菌性脑膜炎、手足口病(7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70) |
免疫性 | 牢固型特异性免疫 | |||
防治 |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 无疫苗 |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Ⅰ总论
ⅰ急性胃肠炎病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ⅱ流行方式:引起5岁以内的________和引起与年龄无关的________。
Ⅱ轮状病毒
ⅰ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________重症腹泻的最重要的病原体;B组轮状病毒引起________腹泻。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为________形,________层衣壳为________对称,________包膜,病毒外形呈________。
2.核酸________,有________基因片段,蛋白质可分为结构蛋白(VP________-VP________、VP________、VP________)和非结构蛋白(NSP________-NSP________)。
①VP4和VP7位于________,决定病毒的________;VP4为病毒的________(HA),与病毒的________有关,也为________;VP7为病毒的________。
②VP6位于________,带有________和________特异性抗原。
③VP1-VP3位于________,分别为病毒RNA多聚酶、转录酶成分和与帽形成有关的蛋白质。
④NSP(非结构蛋白)为________或________,在病毒________和________产生中起主要作用。
3.血清型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组与亚组由________决定。
4.抵抗力:病毒对理化因素具有较强的________,①耐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30min可被灭活;③在室温下相对稳定,在________中可存活数天或数周,经________作用后,感染性增强。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________,也可通过________。
2.发病季节:多发于________季节,在我国常称________。
3.增殖部位:________细胞内增殖。
4.致病因子:________有肠毒素作用,刺激细胞内钙离子升高,引起肠液过度分泌,水和________分泌增加,重吸收减少,出现严重________。
5.免疫性:感染后机体可产生型特异性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同型病毒有保护作用。
ⅳ防治原则:
口服________,及时________,补充血容量,纠正________平衡。
Ⅲ肠道腺病毒
肠道腺病毒是引起婴幼儿________的第________位病原体。核酸为________,衣壳为________对称,包膜________。
Ⅳ杯状病毒
杯状病毒核酸为________,衣壳为________对称,包膜________。引起人类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病毒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的原型病毒为________,是引起世界上________爆发流行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后者也称________,其形态特点是其表面有典型的________,主要引起5岁以下________,但发病率低。
Ⅴ星状病毒
星状病毒核酸________,包膜________,电镜下表面结构呈________,主要引起________。
病毒名称 | 轮状病毒 | 肠道腺病毒 | 杯状病毒 | 星状病毒 |
遗传物质 | dsRNA | dsDNA | +ssRNA | |
包膜 | 无 | |||
对称类型 | 二十面体对称 | |||
抗原性 | A、B | 40、41、42 | 诺如、沙波 | ≥7个血清型 |
传染源 | 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 患者、隐性感染者、健康带毒者 | ||
传播途径 | 粪-口、呼吸道 | 粪-口、呼吸道 | 粪-口 | |
重要症状 | 婴幼儿重症腹泻(A),脱水酸中毒、成人腹泻(B) | 婴儿病毒性腹泻 | 急性病毒性胃肠炎(诺如)、小儿腹泻(沙波) | 婴幼儿腹泻 |
免疫性 | 不牢固免疫 | |||
防治 | 口服减毒活疫苗 | 无疫苗 |
Ⅰ总论
ⅰ肝炎病毒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ⅱ这些肝炎病毒归属于不同病毒科和属。
ⅲ它们的致病特点不相同:①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由________传播,引起________,不发展成________或________;②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由________传播,除引起________外,还可致________,并与________及________相关;③丁型肝炎病毒为________,辅助病毒为________,故其传播途径与________相同。
ⅳ相同点:均以________为唯一复制场所。
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引起肝脏炎症。
Ⅱ甲型肝炎病毒
ⅰ甲型肝炎病毒是________的病原体,为________科,与小RNA病毒相同,但有偏差。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为________形,核酸为________,核衣壳为________对称,包膜________。
2.抗原性________,只有________。
3.抵抗力________,对________、甲醛、________敏感,对热也敏感,5分钟可使之灭活。
4.细胞培养:是肝炎病毒中唯一可进行体外________,但增殖________且不引起________。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①传染源以________为主,经________传播;②潜伏期为________天;③在潜伏期末病毒随________排出,传染性________,2周后,在肠道中及血清中出现________。
2.①致病过程:________传播→________与局部________中大量增殖→入血→________再侵犯________→通过________随________排出,依次循环;②致病机制主要与________有关;③甲肝一般为________,不发展成________和________。
3.免疫性:HAV的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均可诱导机体产生________。
ⅳ微生物学检查法:
血清学检查包括用________检测病人血清中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出现较早,消失快,是甲型肝炎________最可靠的血清学指标,________检测主要用于了解________。
ⅴ防治原则:
可用________用于甲型肝炎的________。
Ⅲ乙型肝炎病毒
ⅰ乙型肝炎病毒为________科________属,是________病原体,临床表现多样性,可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部分慢性肝炎可发展为________或________。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HBV血清中可见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颗粒,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①大球形颗粒又称________,有________的________的HBV颗粒,直径42nm,电镜下为________结构,⑴外层相当于________,由________和病毒________构成,后者又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⑵内层相当于________,由________(为________)和________(含________、DNA多聚酶)。②小球形颗粒为一种________,成分为肝细胞内复制时产生过剩的________,装配而成,因不含________、________而无________。③管形颗粒由________组成,成分与________相同。
2.基因结构与功能:核酸为________,两条链长度________,长链为________,短链为________。HBV以负链DNA为模板,编码________,含有4个开放阅读框,分别为①________(________编码________、________编码前S1抗原、________编码前S2抗原)、②________(________编码的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编码前C蛋白,前C蛋白经切割加工成为________)、③________编码DNA聚合酶(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活性)、④________编码产物HBxAg与________有关。
3.抗原组成: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⑴存在于________颗粒中,⑵HBsAg大量存在________,是HBV感染的________,⑶HBsAg具有________,可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因此HBsAg是制备________的最主要成分,⑷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具有________,可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②核心抗原(HBcAg)⑴仅存在于________的核衣壳表面,⑵其外被HBsAg所覆盖,故不易在________检出,⑶HBcAg具有________,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但这种为________;③e抗原(HBeAg)⑴存在于________,⑵是________加工切割后的产物,为________,⑶由于其消长与病毒颗粒及病毒DNA多聚酶的消长基本一致,故可作为________及具有________的指标之一,⑷HBeAg可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这种为________。
4.细胞培养:对HBV最敏感的动物为________。
5.抵抗力:HB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灭活HB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对HBV消毒。
6.病毒复制特点:以DNA与宿主基因整合后转录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复制子代DNA。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为________或________,潜伏期为________,传播途径为________(通过输液、手术、针刺、纹身)、________(通过产道、胎盘、哺乳)和________(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
2.致病过程:HBV侵入机体后,首先感染以________为主的多种细胞,在细胞内复制产生完整的________,并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抗原成分,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________和________。
3.致病机制: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以及________。
⑴________ 细胞免疫具有双重性
①________ ⑵________ 过度的细胞免疫引起________,导致________
⑶________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________,导致________
⑴产生________,直接清除________
②________ ⑵________可形成________,沉积于__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超敏反应,产
生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沉积于________,使________,表现________
③________:HBV感染肝细胞后,肝细胞表面自身成分改变,使________暴露,作为________诱导
________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HBV免疫耐受产生的条件 ⑵幼龄感染HBV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成人感染HBV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上所述,机体对HBV的免疫效应具有________:既可________,也可造成________。
4.临床表现多样性:①________:受感染细胞________,免疫应答________;②________:受感染细胞________,免疫应答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经纤维增生后 ________;④________:免疫耐受;⑤HBV与________有关。
ⅳ微生物学检查法:
HBV抗原抗体检测:用________检测病人血清中HBV抗原和抗体是目前临床上诊断________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俗称“两对半”)。
急性乙型肝炎(俗称大三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阳性;急性感染趋向恢复(俗称小三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阳性。
1.HBsAg阳性见于________________,是HBV感染的________,急性肝炎恢复后,________内消失,若持续________以上提示为________或________。
2.抗-HBsAg是HBV的特异性________,见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阳性提示________。
3.HBeAg阳性提示________________。
4.抗-HBe阳性提示________________。
5.抗-HBcIgM阳性提示________________;抗-HBcIgG低滴度检出提示________________,高滴度检出提示________________。
ⅴ防治原则:
1.主动免疫:接种________。
2.被动免疫:接种含高效价抗-HBs的________,可用于紧急预防。
Ⅳ丙型肝炎病毒
ⅰ丙型肝炎病毒引起________,HCV感染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
ⅱ生物学性状:
1.核酸________,________包膜。
2.培养:________是HCV的天然宿主,________为敏感动物。
3.抵抗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可使其灭活。
4.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HCV感染引起的临床过程轻重不一,可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CV感染极易慢性化:40%-50%为________,20%为________,HCV感染与________有关。
3.致病机制:①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②免疫病理作用:________________,包括两条途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免疫力________。
ⅳ微生物学检查法:
1.检查病毒的RNA,即检查________。
2.检查抗体,即检查________。
ⅴ防治原则:
________是目前最常用抗病毒制剂, 必须对献血者进行________检测。
Ⅴ丁性肝炎病毒
ⅰHDV是________,辅助病毒是________。
ⅱ生物学性状:
为________形,核酸________,编码一种抗原________,包膜蛋白由________编码,即________的________。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HDV感染后可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
2.感染方式为________和________,后者可致原有的乙肝病情________与________。
3.致病机制与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4.HDV与HBV有相同的________和________。
ⅳ微生物学检查法:
检查________有早期诊断意义。
Ⅵ戊型肝炎病毒
ⅰ戊型肝炎病毒引起________。
ⅱ生物学性状:
1.为________形,核酸为________,________包膜。
2.HEV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敏感。
3.有________个血清型。
ⅲ致病性:
1.传播途径为________。
2.致病机制与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3.临床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不发展为________。
4.________感染HEV后病情严重。
ⅳ微生物学检查法:
检测________有早期诊断价值。
ⅴ防治原则:
预防与HAV相似。
HAV | HBV | HCV | HDV | HEV | |
病毒科 | 小RNA科 | 嗜肝DNA | 黄病毒科 | 缺陷病毒 | 杯状病毒 |
核酸 | +ssRNA | 不完整dsDNA | +ssRNA | -ssRNA | +ssRNA |
核衣壳 | 二十面体对称 | 衣壳蛋白为HBcAg | |||
包膜 | 脂质双层、包膜蛋白 | 有 | 包膜蛋白为由HBV编码的HBsAg | ||
传播途径 | 粪-口 | 血液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 | 粪-口 | ||
临床表现 | 急性肝炎 | 急性肝炎、肝硬化、无症状携带者、重症肝炎、与肝癌有关 | 急性肝炎、肝硬化、无症状携带者、与肝癌有关 | 肝硬化、无症状携带者 | 急性肝炎 |
病情特点 | 潜伏期末至急性期初为排毒高峰期 | 慢性化 | 需HBV辅助感染:联合感染和重叠感染 | 孕妇最严重 | |
免疫性 | 牢固 | 不牢固 | |||
微生物学检查法 | 抗-HAVIgM早期诊断最可靠的血清学指标 | HBsAg-Ab、HBcAb、HBeAg-Ab | 抗HCV为主 | 抗-HDVIgM | 抗-HEVIgM |
防治原则 | 甲肝疫苗 | 乙肝疫苗、含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
第30章 虫媒病毒
Ⅰ总论
ⅰ虫媒病毒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节肢动物既是________又是________。
ⅲ虫媒病毒具有明显的________和________,大多数虫媒病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
ⅳ虫媒病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黄病毒科。
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________,在国际上称________,引起疾病________。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核酸________,衣壳________,________包膜。
2.细胞培养:①易感细胞________________;②易感动物________。
ⅲ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________最重要。
2.传播媒介:________,既是________又是重要的________。
3.流行季节与________的高峰期一致。
ⅳ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机制:病毒经带毒蚊子叮咬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结内增殖,之后入血在肝、肾单核巨噬细胞增殖后再次入血,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少数突破________,引发________和________。
2.免疫性:①免疫力________,隐性感染也可获得________;②免疫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完整的血脑屏障,其中________起主要作用,产生中和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ⅴ防治原则:
1.________、________
2.人群免疫:注射和________
3.幼猪接种________
Ⅲ登革病毒
ⅰ登革病毒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病原体。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与________一样。
2.细胞培养:①易感动物________和________;②易感细胞________。
3.抗原有________个血清型,各型病毒之间有交叉。
ⅲ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与储存宿主主要为________。
2.传播媒介为________和________。
ⅳ致病性与免疫性: (自限性疾病)
1.血流播散
致病机制: ________
带毒蚊虫叮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系统中增殖 疾病
________、________
ⅴ防治原则: (免疫病理性损害,死亡率高)
预防登革热主要手段是________和________。
Ⅳ森林脑炎病毒
ⅰ在国际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
ⅱ传染源为________。
ⅲ________既是________又是________。
ⅳ________是一种________的急性传染病。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Ⅰ总论
ⅰ出血热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出血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汉坦病毒
ⅰ汉坦病毒引起________和________。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核酸________分为________个节段。
2.________包膜,表面有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
3.培养:易感动物________________,病毒增殖不引起________。
4.抵抗力________,对________和________敏感。
ⅲ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储存宿主为________,主要为________。
2.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出病毒。
ⅳ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引起________和________,我国主要为________HFRS。
2.免疫性:①HFRS病后可获得________免疫力;②对机体产生免疫保护作用:由病毒________刺激产生________和病毒________刺激产生________以及细胞免疫在免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ⅴ防治原则:
1.采取________、________
2.研制出三类________
病毒名称 |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登革热病毒 | 汉坦病毒 |
遗传物质 | +ssRNA | 分节段-ssRNA | |
包膜 | 有 | ||
对称类型 | 二十面体对称 | ||
培养特性 | 白纹伊蚊C6/36细胞、乳鼠 | 无CPE | |
抗原性 | DEN1-DEN4 | ||
传染源 | 家禽家畜(幼猪) | 人与灵长类动物(猴) | 黑线姬鼠、褐家鼠 |
传播途径 | 三节吻库蚊 | 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 呼吸道、消化道、胎盘、虫媒传播 |
致病特点 | 2次病毒血症 | ||
重要症状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 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
免疫性 | 牢固免疫力 | 持久免疫力 | |
防治 |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防蚊灭蚊 | 防蚊灭蚊 | HFRS疫苗、防鼠灭鼠 |
Ⅰ总论
ⅰ疱疹病毒是有________的________病毒。
ⅱ疱疹病毒的共同特性:
1.形态结构:中等大小,呈________,有线形________,外有________。
2.培养:除________病毒外均能在人二倍体细胞核内复制,产生明显的________,核内出现________,引起细胞融合形成________。
3.感染类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依靠________控制HHV感染。
ⅲ人类疱疹病毒的种类:
病毒 | 亚科 | 增殖速度 | 潜伏细胞 |
单纯疱疹病毒(________、________) | α | 快,造成________ | ________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________) | |||
EB病毒 | γ | 缓慢,形成________ | 多种组织细胞中 |
人巨细胞病毒 | β | 缓慢,不引起________ | ________ |
ⅰ单纯疱疹病毒有两种血清型:________和________。
ⅱ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途径: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HSV-1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HSV-2为________)。
2.致病过程:
HSV HSV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发感染
HSV-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天性感染(经________):流产、死胎、畸形
HSV-2 ________ 新生儿感染(经________):________
潜伏感染
HSV-1 ________、________
HSV-2 ________
受发热、月经、感染等刺激因素,病毒增殖
复发性感染:复发性局部疱疹(________与宫颈癌相关)
Ⅲ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________),只有一个________。
ⅱ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
3.________是病毒的主要靶细胞。
4.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儿童原发感染________,复发感染________,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5.VZV潜伏于________________。
6.免疫性:①儿童患水痘后,免疫力________;②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不能清除潜伏VZV,故不能阻止病毒被激活而发生________。
Ⅳ EB病毒
ⅰ主要侵犯细胞________。
ⅱEBV感染类型:
1.________:病毒增殖,子代病毒释放,感染细胞溶解。
2.________:①________:病毒的EBV基因整合于B细胞的基因组中,使B细胞获得________或________;②________:少数感染的B细胞受到某些条件的促发可发生染色体移位,导致________。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易感人群:青少年原发感染,________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________,偶可经________感染。
3.所致疾病:①________;②________:与EBV密切相关;③________:也与EBV密切相关,理由是癌组织中有________基因组存在和表达,病人血清中有高效价的针对EBV某些抗原的特异性IgG和sIgA抗体,病人体内分离出________病毒。
Ⅴ人巨细胞病毒
ⅰ有种的特异性,人巨细胞病毒只能感染________;病毒生长________,复制周期________;感染细胞________,核________,形成________;核内和细胞质均可形成________,周围绕有一轮光晕的大型包涵体,宛如“________”状。
ⅱ致病性与免疫性:
1.人群中传染源通常以________为主。
2.多数正常个体可长期________,形成________。
3.潜伏部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播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临床表现:
1.________:通过________
2.________:通过________或护理人员排出的________引起新生儿感染。
3.________
4.________:通常呈________,少数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________。
5.________
ⅳ微生物学检查法:
EBV与CMV都可检测特异性抗体和DNA,区别方法是EBV可用异嗜性抗体检测,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毒名称 | 单纯疱疹病毒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EB病毒 | 人巨细胞病毒 |
遗传物质 | 线形dsDNA | |||
包膜 | 有 | |||
对称类型 | 二十面体对称 | |||
培养特性 | 多核巨细胞、包涵体 | |||
抗原性 | HSV-1、HSV-2 | 一个血清型 | ||
传染源 | 患者 | 病人、隐性感染者 | ||
传播途径 | 密切接触、性接触、垂直传播、呼吸道 | 呼吸道 | 唾液传播、输血传播 | 密切接触、垂直传播、性接触、输血、呼吸道 |
致病特点 | 2次病毒血症 | 病毒血症 | ||
潜伏部位 | 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骶神经节 | 脊髓后跟神经节 | B淋巴细胞 | 白细胞、唾液腺、乳腺、肾脏 |
重要症状 | 龈口炎、唇疱疹、生殖系统疱疹、新生儿疱疹、与宫颈癌有关 | 水痘、带状疱疹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 巨细胞包涵体病、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肺炎、结肠炎、脑炎 |
防治 | 阿昔洛韦 | 阿昔洛韦、大剂量IFN、VZV减毒活疫苗 | 阿昔洛韦 | 阿昔洛韦 |
Ⅰ总论
ⅰ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________的________病毒,对人致病的逆转录病毒有慢病毒属中的________(HIV),HIV是人类艾滋病的病原体。
ⅱ共同特征:
1.形态:呈________。
2.核心:①病毒基因组由两条相同的________组成二聚体,还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②衣壳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3.包膜:表面有________,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糖蛋白构成。
4.复制:复制经过一个独特的________过程,先以病毒基因组________为模板合成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_____中间体,其中________被水解,________合成互补正链DNA形成________,再在________的作用下,病毒dsDNA整合到细菌中形成前病毒。
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ⅰ________(HIV)是________________(AIDS)的病原体。艾滋病大多数由________引起,________主要在西非和西欧流行。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①呈________,有________;②包膜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糖蛋白组成,衣壳________对称,核心为两条相同的________,并携带________、________和蛋白酶。
2.基因机构:有两条相同的________,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基因组有3个结构基因(env编码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糖蛋白,gag编码________等,pol编码________、________和蛋白酶)和6个调节基因。
3.HIV的特点:与受体结合的病毒包膜糖蛋白为________;介导膜融合的糖蛋白为________;感染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是________;细胞表面的共受体是细胞因子受体________,CXCR4.
4.抗原变异:HIV具有高度变异特性,最易变异的是________基因,其编码________抗原变异。
5.HIV抵抗力很弱,对________、________敏感,耐冷。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传播途径:①________:HIV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的性行为;②________:通过输血、血制品、注射等方式传播;③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__传播。
3.HIV感染过程:①靶细胞:主要感染________,因为此类细胞表面表达HIV的受体________和HIV的辅助受体________和________趋化因子;②过程:CD4+T细胞表面表达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趋化因子受体,HIV表面糖蛋白________与上述细胞受体结合,由________介导膜融合,病毒侵入细胞,使受感染的细胞大量溶解破坏,T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和功能丧失,导致免疫功能缺陷。
4.临床表现:AIDS的潜伏期长,自感染到发病大约有________的时间。①急性感染期:HIV感染机体后开始大量复制,引起________;②无症状潜伏期:此期持续时间较长,可达________左右,血中的HIV数量降至较低的水平,但HIV在________中持续存在,并活跃复制;③AIDS相关综合征:随着HIV大量复制,并造成机体免疫系统进行性损伤,各种症状开始出现;④免疫缺陷期,即________:病人血中________细胞明显下降,引起严重免疫缺陷;病人血中能稳定检出高水平的________;合并各种________感染和________;未治疗病人,通常在临床表现出现后________。
5.常见的机会致病菌感染:①________:结核杆菌、沙门菌、链球菌;②________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③________:白假丝酵母菌病、新生隐球菌病;④________: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弓形虫病。
6.常见的AIDS相关恶性肿瘤:①疱疹病毒8型(HHV-8)引起的________;②EB病毒所致的________;③HPV所致的________;④恶性淋巴瘤。
7.免疫性:感染细胞内病毒的清除主要依靠机体的________:细胞免疫反应可病毒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且抗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________作用不大。
ⅳ微生物学检查法:
1.检测病毒抗体:筛查用________,确认试验常用特异性高的________及免疫荧光染色法。
2.检测抗原:HIV P24抗原用于早期辅助诊断。
ⅴ防治原则:
1.叠脱氧胸苷(AZT)治疗AIDS的药物机理是抑制病毒的________。
2.药物治疗:目前治疗药物主要有4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注意鸡尾酒疗法)。
3.预防:①普遍开展预防AIDS的宣传教育;②建立全球或地区性HIV感染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③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确保输血和血液制品安全;④禁止共用注射器、牙刷和剃须刀等;⑤提倡安全性生活;⑥HIV抗体阳性妇女,应避免怀孕或避免用母乳喂养婴儿。
第34章 其他病毒
Ⅰ狂犬病病毒
ⅰ狂犬病病毒是一种________病毒,可引起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狂犬病又称________,主要症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生物学性状:
1.形态:似________状
2.结构:包膜表面有________,衣壳________对称,基因为________________。
3.内基小体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价值。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________等带毒动物。
2.传播途径:①患病动物咬伤,病毒经伤口进入;②破损皮肤黏膜接触含病毒的材料。
ⅳ防治原则:
1.控制犬类,捕杀________,免疫________。
2.被咬伤者的处理:①处理伤口:可用________和清水清洗伤口,再用________或________涂擦消毒;②主动免疫:使用________________,全程5针,即分别接种第0、3、7、14和28天进行肌肉注射;③被动免疫:使用________________或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进行浸润注射。
Ⅱ人乳头瘤病毒(HPV)
ⅰ人乳头瘤病毒主要引起人类皮肤黏膜的________病变。
ⅱ生物学性状:
1.呈________,无________,基因组________(与腺病毒一样)。
2.HPV对________和________上皮细胞具有高亲嗜性。
ⅲ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播途径:①________或________接触感染;②________(主要);③________(胎盘产道感染)。
2.低危性HPV(________,________)感染泌尿生殖道引起________,还可引起________。
3.高危性HPV(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发生密切相关。
4.屠夫寻常疣由________型引起,扁平疣由________型引起。
第35章 朊粒
ⅰ朊粒是一种由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________,又称________,是人和动物传染性________的病原体。
ⅱ生物学性状:
1.不具有________,不含________,是一种具传染性和极强抵抗力的异常折叠的朊蛋白,对________有抗性。
2.抵抗力________。
ⅲ致病性:
1.Prion病是一种人和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________________。
2.共同特点:①潜伏期________;②一旦发病,呈________、________,最终死亡。
3.病理学特征:脑皮质中神经元________死亡,形成________斑块,________增生,形成海绵状脑病。
4.引起疾病:库鲁病、克-雅病、羊瘙痒病、牛海绵状脑病。
第36章 细菌学总论
ⅰ真菌是一大类________型微生物,大多数真菌为________结构,多为________。
ⅱ形态结构:
1.单细胞真菌:①呈________或________;②以________繁殖;③如________、________。
2.多细胞真菌:①由________和________交织成团:菌丝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于鉴别__________,孢子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于鉴别___________;②以________繁殖;③如________、________。
ⅲ繁殖与培养:
1.繁殖:除有性生殖外,________是真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主要形式有________种。
2.培养:①特点:低营养,温度为________,pH为________;②培养基________;③繁殖方式:单细胞________,多细胞________;④菌落:单细胞为________和________,多细胞为________。
ⅳ变异性与抵抗力:
孢子不同于细菌芽胞,一般________经________小时即可杀灭。
ⅴ致病性:
真菌毒素有致癌作用,可引起________和________。
第37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Ⅰ表面感染真菌、皮肤癣真菌
ⅰ浅部真菌:寄生于或腐生于________(表皮角质层、毛发、甲板)的真菌;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为寄生于________的浅部真菌,可引起皮肤癣,又可分为________属、________属和________属。
ⅱ致病性:
1.皮肤癣菌(多细胞真菌):①三种癣菌均可侵入皮肤引起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②毛癣菌和表皮癣菌侵犯指甲引起________;③毛癣菌和小孢子癣菌侵犯毛发引起________;④一种皮肤癣菌可引起多种癣症,一种癣症也可由多种皮肤癣菌引起。
2.角层癣菌引起________。
Ⅱ皮下感染真菌、地方流行真菌
ⅰ皮下感染真菌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Ⅲ机会致病性真菌
深部真菌:侵犯表皮及其附属器以外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原性真菌或机会致病性真菌,可分为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
Ⅳ白假丝酵母菌
ⅰ生物学性状:
1.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革兰染色________。
2.以________繁殖,在组织中易形成芽生孢子或________。
3.培养后的白假丝酵母在假菌丝中间或顶端常有较大、壁薄得圆形或梨形细胞,可发展成为________,为本菌特征之一。
4.培养:在________或________培养基上培养,产生________菌落。
ⅱ致病性:
1.白假丝酵母菌是机会致病菌,当出现________或________时可引起白假丝酵母病。
2.可分别引起皮肤、黏膜感染、内脏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中皮肤感染好发于皮肤________、________部位,黏膜感染可见有________,内脏感染有________,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有________和________。
ⅲ微生物学检查法:
看到出芽的________与________,才能确认白假丝酵母感染。
Ⅴ新生隐球菌
ⅰ生物学性状:
1.单细胞真菌,呈圆形,用________负染色,菌体外有一层肥厚的________。
2.以________繁殖。
3.在________或________培养基上培养,产生________菌落。
ⅱ致病性:
1.致病物质:________
2.传染源:________
3.传播途径:________
4.多数引起________,少数引起________,最易侵犯的是________,引起________。
ⅲ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镜检
2.加墨汁作负染色镜检,见到圆形或卵圆形的有________的菌体,外周有一圈透明的肥厚________即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