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屈原与《楚辞》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0:59:41
文档

屈原与《楚辞》

教案总第11-16学时授课题目第三章:屈原与《楚辞》授课时间班级日期节次授课方式理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它()。(相应栏里打“√”号)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其他()。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了解楚辞的诗体特点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理解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教学重点《离骚》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教学难点
推荐度:
导读教案总第11-16学时授课题目第三章:屈原与《楚辞》授课时间班级日期节次授课方式理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它()。(相应栏里打“√”号)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其他()。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了解楚辞的诗体特点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理解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教学重点《离骚》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教学难点
                      教   案             总第 11-16  学时

授课题目

第三章:屈原与《楚辞》
授课时间班 级
日 期
节 次
授课方式理论课(√ )、实践课(  )、习题课(  )、其它(  )。(相应栏里打“√”号)

教学方法讨论(√  )、启发(√   )、演示(   )、辩论(   )、讲练结合(  )、其他(          )。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录像带(   )、挂图(√  )、幻灯片(   )、其他(               )。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了解楚辞的诗体特点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理解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离骚》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楚辞新诗体的特征及产生的文化背景;《离骚》内容及艺术特点的理解。
参考资料《楚辞今注》汤炳正、李大明、李诚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先秦诗鉴赏辞典》姜亮夫等编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

方法及手段
组织教学

复习巩固:《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新授课: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多种文化的交融,北方文化对楚辞的熏陶。

•楚国与楚文化简介

•《史记·楚世家》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语涉神话传说时代事,难以稽考。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荆蛮”(也称“楚蛮”)之地。周成王时,封芈氏后人熊绎于楚蛮,为楚子,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始立为国。春秋时,楚开始兴盛,周桓王十六年(前704),楚君熊通自号武王。其子文王熊赀( zi)始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已成为独霸南方的大国。 

•楚以“蛮夷”自称,中原人也称之为“南蛮”、“荆蛮”。楚文化除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外,其变异性极为突出,无论在地理、物产、风俗、民情、服饰、制度、语言、音乐等方面,都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特别在宗教方面,“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桓潭《新论》记载:“楚灵王简贤务鬼,信巫觋(xi,男巫师),祀群神,躬执羽帗(bo),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应之曰‘寡人方乐神明,当蒙福祐,不敢救民。’”  

二、楚辞与《楚辞》。

(一)什么是〈楚辞〉?

“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也是一部总集的名称:一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民间歌谣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它是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的区别,如宏伟繁复的、较长的句式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一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楚辞体诗歌集,以《楚辞》为书名,内有屈原、宋玉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

(二)楚辞的产生。“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形成的独特地方文化的结晶。

楚国地方风物和文化习俗对楚辞的影响:地理、巫风、方言、地方音乐及民歌。

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如他诗歌中的“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诗经》里的“二南”中已有一些带有楚地风物和语言特点的民歌。之后,春秋末有《越人歌》(《说苑》)、《接舆歌》(《论语》),战国时有《孺子歌》(《孟子》)。这些楚地民歌,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

 第二节:伟大的楚辞作家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一)屈原的生平。

1、生平   

屈原(约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其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地,乃以“屈”为氏。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事迹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根据这些史料,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其一生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前期:屈原受到楚怀王的信任与重用。

2、中期:因谗被疏。

3、晚期:放逐沉江。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屈原的思想(主要是其政治思想)

屈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其“美政”理想。具体表现是“举贤而授能兮,循

绳墨而不颇”(《离骚》)。

屈原美政理想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如: “皇天无私阿兮,览

民德焉错辅”,“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忠君爱国,坚持理想。

勇于斗争,不屈不挠。

主张修明法度,选贤任能,联齐抗秦,振兴祖国,进而统一中国

 3、屈原的创作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的楚辞作品共25篇,现比较确定的有:

《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和《招魂》,共23篇,《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正是这23篇作品奠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第三节:《离骚》

一、《离骚》解题,写作年代。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

抒情诗。它以深刻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艺术成就,成为矗立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块丰碑。

1、《离骚》解题

(1)遭受忧患之意。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2)离别的忧愁。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经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以风谏君也。”

(3)牢骚之意。

游国恩先生认为:从音乐上来说,《离骚》与《劳商》“同实而异名”,亦是楚歌曲名。从意义方面来说,“离骚”二字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楚辞论文集》)

2、创作年代:

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即楚怀王时期。怀王在位33年(后入秦三年死),具体年代也有不同说法。

(1)两汉诸家多认为在屈原壮年时期。

(2)今人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认为,作于“他23岁的那年……怀王开始不再信任他”的时候。

(3)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屈原作品介绍》说,“《离骚》作于顷襄王朝再放江南之时,……屈原至少已过六十”。

二、结构:

《离骚》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叙述诗人在现实中的遭遇,反映了楚国现实的黑暗和屈

原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奇诡的幻想,描写了诗人苦闷彷徨及对未来道路的

探索和艰难的选择。

三、《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全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的情况;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形式来表现。

1、忠君与爱国

诗人反复申说其修明法度,任用贤能,使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揭露楚国反动贵族集团排斥贤能,因循误国的罪行,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眷恋故土的深厚感情。在这里,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

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作品曲折、深刻地写出了诗半生的思想和行事,倾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达出对昏庸王室和庸俗腐朽贵族的愤慨,流露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四、《离骚》的艺术成就

(一)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峻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二)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

(1)、丰富奇特的想象。

屈原的想象力似横驰骋,超越了时间、空间即整个宇宙的范围。

(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继《诗经》之后,《离骚》中大量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比喻象征手法,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构成一种象征,使人透过兰草的气息联想到政治斗争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品质,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3)、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离骚》虽是政治抒情诗,但故事性很强。第一部分以自传体形式叙述自己的身世和不幸遭遇。第二部分中,穿插了女媭劝告,南征陈辞,上叩天阍,追求上女、追求下女、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远游西海等八个叙事性故事情节片断,从而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心灵历程及强烈的感情波澜表达得淋淳尽致。 

(三)、形式和语言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

1、《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

2、大量采用楚地方言。

3、对偶的语言形式。

4、 “兮”字的运用。

如:

   “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朝饮木之坠霪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五、小结: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它作于诗人放逐汉北时,是他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全诗分三部分:(一)从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抒写诗人的身世抱负、忠而被疏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着重对往事的追溯;(二)从“女嬃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以女嬃詈原、陈辞于舜、上叩帝阍、历访神妃的情节,来表现诗人理想破灭的苦闷和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执着,着重于幻想的驰骋;(三)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到结尾,在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中,以问卜灵氛、决疑巫咸、决计远行、神游西天的情节,展示诗人去留的复杂矛盾心理。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离骚》说: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歌》:巫祭文化

(一)《九歌》的篇目: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国殇、礼魂

(二)《九歌》的性质: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九歌》是古乐曲名。屈原的《九歌》是袭用这一古乐曲名而根据楚地民间神话,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经加工、润色、提高而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三)《九歌》的内容

1、祭天神: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

2、祭地祗: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

3、祭人灵:国殇。

二、《九歌》选讲:山鬼

三、缠绵哀婉的风格——《九歌》的艺术特色

(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根据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把人的生活与理想中神的特点相结合,通过对神的思想感情及其性格的刻划,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愿望。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语言单纯自然、优美含蓄而情味悠长。

(四)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首先是歌、乐、舞合一,《九歌》中有不少对舞的场面。其次是有独唱、对唱和合唱。其三是巫觋与神分角色演唱。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九歌》是中国具有原始戏曲色彩的作品。

四、《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五、《天问》和《招魂》

《天问》中提出的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对当时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臆说提出了怀疑,表现了不肯迷信盲目从的态度;对于一些古史传说中的问题提出怀疑,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思想和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批判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精神。

《招魂》的主旨是请人为楚王招魂和自招,诗人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极力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描绘故乡居室、饮食、音乐之美,不仅赖以坚定自己不肯离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甚至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进用的愿望。 

第五节  屈原的影响

一、屈原人格力量的典范。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敬仰。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 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

二、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一)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自屈原始。他的高贵的品格和光辉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二)在文学创作手法方面,屈原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与《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并驾齐驱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三)打破了诗歌的四言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国民歌形式,创造了新的诗体,即“楚辞体”或叫“骚体”,这是诗歌格调形式的第一次大。 

(四)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诸如兰草、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六节:宋玉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 

《九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精读作品篇目: 

屈  原:《离骚》、《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招魂》、《哀郢》

宋  玉:《九辩》

阅读作品篇目:

屈  原;《东君》、《少司命》、《河伯》、《涉江》、《怀沙》、《橘颂》、《天问》

宋  玉:《风赋》、《对楚王问》

备注:对比《诗经》与《楚辞》的不同,找出南北文化的差异,认识其作为中国文学史源头的意义与价值。

课堂教学小结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了解楚辞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学习了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并认识了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作业布置练习题(  )、思考题(  )、讨论题(  )、小论文(√    )、其它(  )。(相应栏里打“√”号)

内容:对比《诗经》与《楚辞》的不同,找出南北文化的差异,认识其作为中国文学史源头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后记

文档

屈原与《楚辞》

教案总第11-16学时授课题目第三章:屈原与《楚辞》授课时间班级日期节次授课方式理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它()。(相应栏里打“√”号)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其他()。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了解楚辞的诗体特点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理解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教学重点《离骚》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教学难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