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吕必松自选集》;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
赵贤洲,陆有仪《对外汉语教学通论》;
参考:
麦基《语言教学分析》;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黎天睦《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赵金铭《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北语)
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
李扬《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
北书
A语言
01《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北京大学现代汉语教研室编
02《现代汉语》黄伯荣/寥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选其中一套)
03《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出版社
04《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05《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商务出版社
06《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07《古代汉语》(四本)王力,中华书局
08《古代汉语》(三本)郭锡良,商务出版社(两套可任选一套)
B文学文化
0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0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03《中国现代文学史》(二册)唐弢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04《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十年》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
05《当代文学概观》张钟,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06《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现代汉语
1、《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汉语》(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集团)
3、《现代汉语》(张斌,复旦版)
4、《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
5、《现代汉语》(版)
6、《现代汉语》(杨润陆、周一民,北师版)
D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2、《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
3、《现代汉语》(北大古汉教研室,北大版)
E语言学概论
1、《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2、《语言学概论》(武铁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3、《语言学概论》(黄国营、余志鸿主编,山西高教出版社)
4、《语言学基础理论》(岑运祥主编,北师大出版社)
5、《语言文字原理》(彭泽润、李葆嘉主编岳麓书社)
6、《语言论》(徐通锵,东北师大出版社)
7、《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 商务印书馆)
8、《句法结构》([美]乔姆斯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F中国古代文学史
1、《中国文学史》(四卷本,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4、《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6、《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G中国现当代文学
1、《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志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已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5、《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6、《中国当代文学》(王庆生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礼)
7、《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
H外国文学史
1、《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外国文学史》(朱维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I对外汉语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吕必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2、《华语教学讲习》(吕必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3、《对外汉语教学通论》(赵贤洲,陆有仪)
4、《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赵金铭,北语出版社)
5、《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华语出版社)
J对外汉语教育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
[公告]语用历年真题.笔记.经验.书目
ichaos@vip.qq.com
一,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参考书目
北京语言大学不提供官方的参考书目,以下参考书为论坛语用专家组推荐
《现代汉语》(第四版) 黄伯荣、廖序东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增订本) 胡裕树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 王力著 中华书局
《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铿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徐通锵 胡吉成(北京大学出版社)
另外,徐通锵 胡吉成还主编了一本《<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可以和《语言学纲要》配套使用,毕竟《语言学纲要》过于简略,知识点也不是很全面。
专家组推荐辅助资料
《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 邵敬敏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基础理论》(修订版) 岑运强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概论》 高名凯、石安石著 中华书局
《语言学通论》(修订本) 王德春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语言学教程》 霍凯特著,索振羽、叶蜚声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该书是以英语为语料阐述语言学理论,考对外汉的同学可以参看)
PS:北语的考试还是比较侧重基础知识的,建议同学们多多关注基础理论。而“通论”一般较“基础理论”或是“概论”一类的书更为系统、深入,有志考高分或是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参看。
再推荐一些书目,个人觉得很有用。
《现代汉语》 北大中文系编著
《古代汉语习题集》 林海权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语法讲义》 朱德熙
《现代汉语词汇》 符淮青
《语音学教程》 林焘等 北大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教程》 陆俭明
个人感觉看这些书能拓宽知识面,能帮助理解。考研的同学们可以酌情选择!
二,语用专家组考研资料整理
2009年笔试专业课分值
初试: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150分 (约各75分)
语言学概论 150分
复试:
现汉+古汉+语概 100分
1.05以前真题上有很多比如,广韵,五经正义一些一二册课本上没有的。
这些内容是在3,4册上的,北语的题目大部分是1.2册上的,掌握了这两册就可以拿到85%的分数,当然,如果想要高分,就要全面撒网了,这样需要很多时间,所以在分值和时间之间的平衡要掌握好。其实,前两册看真的看好了,完全可以不要这一分。
2.写一些汉字在《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汇》里的部首,意符等,这些课本上也没有,该怎么着手复习啊?
这些还是考试一个人的积累的那些难题,短时间很难提高,我是放弃了,因为实在是不想花时间去看这些字典了,并且不是很好找的,这些工具书。
3.诗经的用韵和古书注解那两部分怎么复习,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来应付考试?
这两部分我是考前突击的,因为真的很难搞明白,就考试前的一两天背下来,应付考试。我基本上是没有弄明白,靠死记硬背的。
4.像这样的不不知道怎么复习,或者不知道出处在哪里的题目,北语每年大概可能有10分左右吧,我的方法是放弃,把时间投入到有把握的那些分值上,毕竟时间不是很多,北语的试题量很大,能够全面复习最好,不能够的话,就只能放弃没有把握的,把有把握的做到最好。
5.那个谱系分类在语纲配套的学习指导书的附录有,乌尔都语和波斯语都是印欧语系中印度-伊朗语族的。
至于结构,可能就要自己分析了吧。把《语言学纲要》附录,那个世界语系分部表背下来,别无它法~~~~只能是按照语系,语族,语言这样的模式背下来……
第一题:
1.语言的具体性就是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工具,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存在于个人“言语”之中。
2.语言的抽象性就是每种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自己的语音体系,词汇系统和语法范畴,这个抽象的语言结构存在于每一种具体的语言之中。比如:俄语,英语,汉语等,可以通过语言学家的描述和研究归纳总结出来。
3.语言的具体性表现为日常交际的言语,但这些交际的话语都是由语法规则支配的,否则两个人就不能听懂彼此说的话。因此,语言的具体性受语言抽象性的制约并体现了语言的抽象性;语言的抽象性存在于语言的具体性之中,是可以从具体的语言之中归纳出来的,他们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第二题:
答案:X。
原因:每一种语法范畴的意义领域是相同的,语法形式是不同的。
A(REALLY? 200398585贤兄,以敝人之见,不尽然吧!不同语言的某些意义领域存在不对等的情况是否也要考虑在内呢?比如德语存在阴,阳,中三性,而中文是不分性的,没有这个概念。如果没有“领域”,又谈何“相同”呢?)
B(--小小妄言,欢迎指正。当然,你说的很对,要讨论语言学中的语法范畴,当然是要考虑语言类型学中,不同语言反映出来不同的语法特征。 但是,在这个题目中“每一种语法范畴都有相同的语法形式和意义领域?[这题是判断。]”,当“语法范畴”的语境同时出现了“语法形式”及“语法意义”(并且这两个术语还是并举共现的)这些描述具体语言的术语时,我想,还是从具体语言出发比较妥当。因为,毕竟只是一道判断题,只要可以举出反例就可以了.如果是一道论述题的话,你从“语域"的思路出发就很好,也可以看出你思路很宽,语言学的真题框架掌握的很好。我很希望可以交到你这样的朋友,一起为论坛的研友解答问题,不知道你是否有兴趣?)
A(回复200398585仁兄:见笑见笑,承蒙不弃。然小弟实乃外汉门外之流,相关知识皆是自学,有幸来到贵方论坛。 “一起为论坛的研友解答问题”实在令小弟愧不敢当,今后还需诸位多多提点。近日在建《论语》语气词英译语料库,故言谈不免占些古风古气。海涵海涵!)
比如英语中的book和books,一个是单数,一个是复数,它们都是表示“数”的意义领域,但是它们的形式是对立的:一个有s ,一个没有s。
论述语言的接触原因,类型,过程。[这题应该怎么答才完整呢?其中的‘过程’要把所有类型的过程都写出来吗?书上好像只是介绍了语言融合的过程。] |
语言接触的原因就是书上讲的那些国家的战争朝代的更替导致的那些社会的变迁,人口的迁移,等等的那些社会历史原因(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因为归根到底语言是社会性的,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类型就按照书上写的就成。
过程:就是写语言融合的过程,中间要经历一个双语阶段。
现汉的问题,什么是短语的构成手段呀?[ 题目]指出下列短语结构类型,并归纳现代汉语短语的构成手段。[应该从哪一个角度来回答呢?]
往北、 应该愿意、 五十以下、 村子里、 买把锁用、 土匪似的、 “语法”二字、 我自己、 晚上肃静、 又高又大、 中午上班、 姐姐当教师的、 大肆宣扬、 知道你要来、 找他给我看病 |
构成短语的手段:语法手段(主谓、动宾、动补、偏正、联合);词汇手段:助词短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介词短语……
歧义分化的实质是什么呢? |
歧义分化的实质是把包含在一个语法结构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的意义通过句子变换的方式分化出来。
主语的句法构成特征是什么?句法构成指的是什么? |
就是说:那些结构可以做主语?
比如:名词,体词性短语等……
现代汉语中出现的一种现象“零距离,零首付”等零+x的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形成的最主要机制是什么?解释清楚这种机制,再说明这种机制产生的其他语言现象?[零+x是属于类词缀现象,应该不属于语言机制,是不是类推呢?还有哪些语言现象呢?] |
这个题目源于下面的这篇论文,你可以看一下论文的原文。
原文出处】语言文字应用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01
【原刊页号】96~103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307
【 标 题】当代新词“零X”词族探微
——兼论当代汉语构词方式演化的动因
【英文标题】An Exploration of a Contemporary Neological word Family of “零(zero)+X”
Zhang Yisheng【 作 者】张谊生
【作者简介】张谊生,男,文学博士,上海师大人文学院教授,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汉语语法(尤其是现代汉语虚词)以及现代汉语词汇等。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内容提要】本文从结构和搭配、表达和理解、发展和变化等角度对当代新词“零X”词族加以分析与阐释。认为“零X”词族是在翻译专门术语的过程中逐渐引入汉语的,由于表达的语用需要,部分已进入通用领域,近年来更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进入汉语后,随着汉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零X”在结构方式、语义内涵和语用倾向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此外,本文还对汉语附缀式构词的发展动因提出了看法。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英文摘要】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ains a contemporary word family with the pattern of “零(zero)+X”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struction/collocation,expression/comprehension,and development/change.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零+X”word family has been led into Chinese by translating jargons from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s,especially English,and its frequency is increasing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because of the expressive needs.Having entered Chinese,the changes of the “零+X” words in constructional types,semantic connotations,and pragmatic inclination are diversified.The motiv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siprefixation in Chinese word fromation are also explained.
【关 键 词】类前缀/词族/构词/隐含
quasi-prefix/word family/word formation/connotation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397(2003)01-0096-08
由于受到阿拉伯数词“0”的影响,同时也是受到了语言表达经济性原则的驱动,在当代汉语中,作为数词的“零”,近年来似乎正受到了类化汉字“○”的竞争和挑战,许多本来需要用“零”表示空位的地方,现在纷纷换成了“○”。(注:参看曹先擢《关于○的一点意见》,《语文研究》1990年4期。唐建《汉语○概念符号的历史来源和系统》《中国语文》1994年4期。于立君《“○”应该被认定为汉字》,《中国语文》1999年6期。)然而,作为一个否定性类前缀,“零~”的使用却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当代汉语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兴的“零X”复合词。下面就从结构和搭配、表达和理解、发展和变化等角度对当代新词“零X”词族加以分析与阐释,并就当代汉语附缀式构词的发展规律和演化动因提出我们的看法。
一“零X”的构成和搭配
在当代汉语中,类词缀“零~”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就是附在双音节的“X”前面,构成一个三音节的附缀式复合名词。例如:
(1)巴黎早就建立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密集的高速公路网、城市地铁网使巴黎成为一个畅通无阻的城市,另外,高速火车自1981年运营以来,也以“零事故”的纪录为世人称道。(郑圆圆《文化之都的祈望》,《人民日报》2000年11月24日)
(2)而事实上,许多广告承诺的“免费看房”“零风险”“租房免收押金”等,其实是一些房屋中介公司骗人的谎言,所谓“看房不满意将全额退款”也不过是他们设下的陷阱。(张靖、刘扬《房屋中介有欺骗有陷阱》,《人民日报》2000年9月27日)
就目前收集到的用例来看,绝大多数“零X”单词都是以带引号的词形出现的,表明这种附缀式单词形成的时间还不长,尚未完全定型凝固;不过,有一些比较常见的“零X”已经不加引号直接使用了。例如:
(3)就产品推出“免费保修”而言,首先必须追求产品的零缺陷,以高质量的产品奉献给消费者,别打着“免费保修”的幌子来推销伪劣产品。(李洪波《“保修”更须保质》《人民日报》2000年3月10日)
(4)这家公司推出了零首付分期付款购车,几万元一辆的昌河、松花江等小型车,既可代步,又能做生意。一时间,2000辆微型车被订购一空。(毛磊《建立完善信用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00年8月9日)
就“零~”后“X”的功能类型看,大都是一些名词性成分,除了上面的“零事故”“零风险”“零缺陷”之外,主要有:零距离、零差距、零缺点、零次品、零故障、零差错、零误差、零利率、零利润、零利息、零现金、零口供、零对策、零噪音等。
近年来,“零~”附在双音节名动兼类或纯谓词性“X”前面的现象,正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较常见的有:零投诉、零干扰、零增长、零排放、零污染、零申报、零返工、零接待、零换乘、零储蓄、零库存、零消费、零损失、零宽恕、零容忍、零遗憾等。例如:
(5)由于企业多年来坚持实行别具特色的“顾客满意”战略而始终保持令人称羡的“零投诉”记录。(孙标《消费争议天年法律支持金设立》,《人民日报》2000年3月20日)
(6)“零接待”无疑让那些在吃喝问题上“上有,下有对策”的人无机可乘。(《为“零接待”叫好》,《新民晚报》2002年8月4日)
由于“零X”具有相当的能产性,“零”氏家族随时会有新面孔出现,所以,以上所举只能是阶段性的。譬如随着留学热和证券业的发展,现在又出现了“零中介”“零佣金”。例如:
(7)一种新型的留学中介服务——“零中介”正悄然在上海出现。(《沪上出现留学“零中介”》,《新民晚报》2002年2月24日)
(8)这还不算,成都出现了收费标准仅为0.02%的零佣金,……。(许超声《展望即将开始的降佣》,《新民晚报》2002年4月13日)
就充当的句法成分而言,“零X”具有加词性或体词性的特点,通常很少充当谓、补语;主要充当定、状等修饰成分,有时也充当主、宾等基干成分。例如:
(9)专家们强调,必须在严格控制人口继续增长的同时,加强对水的管理,做到在人口达到零增长之后,需水也达到零增长,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够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贾西平《未来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人民日报》2000年9月28日)
(10)公司开发新品种252个、新花色193个,产品销往意大利、日本等国及国内20多个省市区,货款回收率100%,产销率100%,新产品实现零库存。(孟辉《改革出动力 重组现生机》,《人民日报》2000年11月20日)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加词性的还是体词性的,无论是充当主、宾语还是定、状语,“零X”诸词都以相对的形式出现,但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零X”也可以同其他成分一起构成一个特定的语言单位。例如:
(11)在企业内部,朱江洪最用心的便是质量管理,从全检分厂的建立到总经理十二条禁令的颁布,从“精品战略”的贯彻到“零缺陷工程”的实施,一系列严格质量管理的举措,无不倾注了朱江洪的心血。(曹谦《最好我们三年不见面》,《人民日报》2000年8月21日)
(12)同时,IBM还推出了“感受零距离”营销商业计划,进一步完善网络激光打印机直销服务。(任建民《电子商务时代打印出新概念》,《人民日报》2000年4月26日)
(13)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少“零储蓄族”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不管你做出怎样的评价,“零储蓄族”自有他们的一套逻辑。(汪一新《“零储蓄族”的理由》,《新民晚报》2002年6月8日)
总之,“零X”在构词方式和句法功能等方面同一般的附缀式三音节单词比较接近,但是,作为一种正在发展的新兴的附缀式复合词,其搭配关系远未完全定型。
二 “零X”的表达和功用
作为数词的“零”,其语义内容有两点:一是表示“空位”,比如“二零零零年”,这种用法近年来正逐渐为“○”所取代;再一个就是表示“没有”,比如“一减一等于零”。而前缀“零~”的基本语义就相当于“没有”。无论是前附体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前缀“零~”的主要表达功能就是对后面的“X”加以否定,对“X”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过程进行否定。譬如“零风险”“零投诉”就是“没风险”“无投诉”:
(14)在市场营销方面,长岭进行了机制创新,对下属的家电销售公司实行委托经营,对经销商承诺“零风险”经营。(周骅《长岭与武汉商业联手开拓市场》,《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3日)
(15)在机关文明建设中,着力提高公务员的自身素质,提出零投诉的目标,创建窗口单位的文明服务岗。(陈杰、谢国明《大有希望的文明绿洲》,《人民日报》2000年2月23日)
从表达的角度看,前缀“零”的实际否定效果同普通的否定性前缀“无(无理数、无标记、无意识)”“不(不可数、不动产、不设防)”“非(非婚生、非买品、非金属)”等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零”并不是简单地表示“X”的不存在,它们一般都含有一种特定的语用义。绝大多数“零X”单词,都隐含着这样一种预设(presupposition):按照常理,“X”在相关的系统中本来应该是存在的,但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存在了。譬如“零库存”和“零利率”,不但表示“(生产)没有库存”“(存款)没有利率”这样的表层意思,同时还隐含一般情况下生产总会有所库存、储蓄总会有一定的利息的意思,而这种效果是前缀“无”“不”“非”所绝对没有的。例如:
(16)这一切均为守法出口型加工企业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经营环境,适应了现代型企业零库存生产的需要。(赵志文《出口加工区亮相》,《人民日报》2000年7月24日)
(17)随着日本银行17日晚决定放弃解除银行无利息的立场,暂时维持现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的零利率问题告一段落。日本央行一直担心出现通货膨胀,急于解除零利率,为何又作出这一决定呢?(王妍《日本央行缘何维持零利率》,《人民日报》2000年7月19日)
同样,前缀“零~”附在谓词性“X”前时,除了在表层否定了“X”的性状、变化的存在,其深层又暗示这种性状、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是必有的或常有的。“零首付”“零增长”也就意味着通常买房(或购车)需要进行“首付”,事物(或人口)发展总会有所“增长”。例如:
(18)所谓“零首付”个人住房贷款是指购房人以已有全部产权的自有住房和新购住房作抵押申请贷款,不必在首期一次性支付30%以上的房款。(柴祥《建行推出“零首付”个人房贷》,《人民日报》2000年7月11日)
(19)近半数乡镇实现了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张晴《湖北宜昌:三十年少生百余万》,《人民日报》2000年11月24日)
“零X”何以会有上述语用隐含义呢?作为引入的专科术语,“零X”这种构词方式在汉语中早已有之。以语言学术语为例,语音学将没有声母的音节叫做“零声母音节”,语法学将没有主语的句子叫做“零主语句”,在这些专用术语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里面蕴涵的这样一层信息:用“零”作为前缀构成的术语,一般都是某个系统中的缺项特例。也就是说,整个系统中其他类似的成员一般都具有这方面的特征或性质,只有某些个成员没有这方面的特征或性质,比如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有声母的,语言中的句子一般都是有主语的,只有少数音节和句子是例外。为了称说的方便,为了使整个系统更具严整性和协同性,人们采用了这种既表示存在又否定存在的“零X”说法。英国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的《现代语言学词典》认为,所谓“零形式”,就是语言学某些领域用来指一种分析方法设定的一个抽象单位,它在整个语言系统本来应该或者必须存在,但是在实际语流中却没有任何有形的实现。(注:《现代语言学词典》(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譬如在英语语法体系中,一般情况下,分析名词的复数形式是单数名词加复数形式,但有些名词,如“sheep(羊)”“deer(鹿)”等,复数与单数同形,因此就称之为“零形式复数名词”。再如限定名词前,一般都应该或者必须使用定冠词“the”,但在家属成员和日常饮食名词前,就无须使用任何冠词,换个角度看,也就是必须使用“零冠词”。
当然,也有一部分“零X”术语仅仅表示“没有”而已。譬如配价语法将句法上无须同任何论元相联系的动词叫做“零价动词”,物理学上将介于正负之间处于基准的电势叫做“零电势”。不过,这种情况在整个“零X”专用术语中只占很小的比率,并不影响“零X”整体的语用涵义和表达效果。正因为“零X”词族在产生之初就已具有这样的预设基础和语义规约,所以导致了后来产生的那些“零X”通常也都会含有类似的语用隐含义。如一般商家经销商品都是有利润的,一般审讯、起诉嫌犯都有或都要嫌犯的口供,因此会造出“零利润”和“零口供”两个词。例如:
(20)价格战带来销售额屡升不止,厂家说卖彩电的利润只相当于卖菜,商家也一再声明零利润,但为什么厂家商家乐此不疲将价格战屡屡升级呢?(秦鸿雁《消费者评说彩电降价》,《人民日报》2000年8月21日)
(21)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人民近日推出了三易其稿而成的《主诉检察官办案零口供规则》,在司法界引起震动。“零口供”中规定将刑事诉讼传统的有罪推定转为无罪推定。(张威《从“宁可信其有”转向“宁可信其无”》,《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1日)
就具体的使用语境看,新兴的“零X”在新闻语体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在文章的标题中,人们更喜欢使用这种时兴的表现手法。下面各句都是2002年《新民晚报》的标题:
(22)建立“零损失”的管理模式∥“零储蓄”问题面面观∥期待“零噪音”∥沪上出现留学“零中介”∥谢辉与球迷零距离交流∥各国代表提议“零容忍”
此外,有时交替使用“零X”单词,还具有较强的统摄性和协调性。例如:
(23)黄国雄认为商家服务要搞“零点”工程:其一,“零风险”。商家不贩假、不售假,不以次充好,不以劣充优,消费者不满意就允许无条件退货。其二,“零遗憾”。消费者到商场,无论买不买东西都能感受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消遣活动,不会为买不到适合的商品而感到遗憾。其三,“零距离”。实行开架售货,增强与消费者的亲近感,提倡送货上门和商场外卖。(杜海淘《以消费者为本》,《人民日报》2000年5月31日)
三 “零X”的形成与发展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对外交往领域的日益扩大,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吸收外来思想概念、科技文化的同时,现代汉语也从印欧语,尤其是英语中引入、吸收了一大批类前缀。(注:比较常见的有:半semi-、超super、次sub-、单mono-、双di/bil-、反anti/counter-、非non/un-、类quasi-、前pre-、亚sub-、准para-、泛pan-、多poly/multi-、全all-、前pre-、后post-等。)同样,追根溯源,当代汉语类前缀“零~”的起源也与英语“zero”有关。比如吴光华主编的《汉英大词典》和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就收有:零标记zero flag、零保持zero hold、零电路zero circuit、零过载zero gravity、零长度zero-length、零税率zero-rate、零插入 tzero insertion、零词缀 zero affix、零域址 zero address、零电荷zero charge、零动量zero momentum、零功率zero-power零流量zero delivery、零排放zero release、零动能zero-energy、零交叉zero crossing、零平衡zero balance、零频道zero-frequency、零强度zero intensity、零对策zero game、零误差zero-error、零相关zero correlation、零信号zero signal、零压缩zero compression、零增长zero growth、零向量zero vector零质量zero mass、零状态zero condition、零阻抗zero impedance等几十个“零X”复合名词。
上面这些虽然都是专科术语,但从构词的角度看,英语的“zero X”大都还是尚未定型的复合式短语,只有少数已经趋向凝固,而汉语的“零X”则基本上都是加缀式单词了。
从运用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上述“零X”大都还只在有限的专业范围内流通,并没有进入汉民族共同语,只有“零误差”“零排放”“零增长”三个词真正进入了当代汉语的通用领域。以“零排放”一词为例,随着人们对环保的重视,其使用率相当高。例如:
(24)鲁北集团的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是绿色环保技术、零排放技术、原子经济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是我国继“侯德榜制碱法”之后无机化工领域又一标有中国标记的发明。(孙志文《世纪之约》,《人民日报》2000年8月12日)
(25)至此,全市黄金企业全部实现了氰化废水零排放。(宋丽波、马淑玲《要黄金不要污染》,《人民日报》2000年7月22日)
(26)作为“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方向之一,日本正在积极向“零排放”时代迈进。“零排放”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等已有技术,实现对天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大气、水和土壤遗留任何废弃物。……另外,日本一些省、厅也分别就建设“零排放”工业区、“零排放”公路、“零排放”港湾和“零排放”住宅小区等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张可喜《日本积极迈向“零排放”时代》,《人民日报》2000年5月30日)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零X”的广泛流行,除了可以满足人们追求新颖、超常的表达效果的需要,显然还同人们固有的趋利避害心理倾向有关。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零X”的“X”都是一些按照常例本来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缺陷、差错、次品、事故、故障、误差、噪音、污染、损失、投诉、排放、遗憾、投诉返工”等自不待言,都是人们希望努力消除和避免的;而“距离、差距、库存、换乘、中介、佣金”等虽然没有贬义,但在具体活动中也是人们希望尽量减少或避免的;至于“利率、现金、增长、接待”等词,在特定的场合下,也是人们规避的对象。譬如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有时就需要采取零利率;为了推广信用卡的使用,就需要尽可能地推行消费活动零现金;为了反腐倡廉,对公务活动就应该提倡零接待;为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人口资源的再生产在一段时期内就需要控制在零增长。正因为“零X”词族具有这种特定的迎合大众心理的社会语用义,所以很受新闻媒体和广告宣传的欢迎。由此看来,这一族新词近年来之所以广为流行,不仅是受到外语表达方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们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表达需要,符合当代汉人突现有利特例的心理特点。
就当前的使用情况来看,一方面,印欧语的“zero X”对汉语“零X”的影响仍然存在,尤其在翻译相关的词语时更是如此。譬如,英语里面出现了“zero-pardon、zero-tolerate”,翻译相关报道时,汉语里面就会相应地出现“零宽恕”和“零容忍”。例如:
(27)对以女性为目标的暴力采取“毫不容忍”的态度。(《各国代表提议“零容忍”严打对妇女的暴力事件》,《新民晚报》2002年2月20日)
(28)为“解救”备受性丑闻困扰的教会,美国的主教们开始启动一系列应急措施,包括4月中旬在罗马召开历时两天的秘密会议,拟定名为“零宽恕”的特别,即立即解除曾经猥亵儿童神甫的神职;……(夏叶《“零宽恕”是“宽恕”还是“救赎”?》,《上海一周》2002年8月15日)
另一方面,“零X”在流行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三种源于汉语自身的新情况。首先,近年来人们开始模仿“零X”造词模式,造出了一系列类似的新词。比如在一些报道、评论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文章中,出现了“零进球”“零后卫”一类的“零X”单词。例如:
(29)但愿中国足球再次征战世界杯,勇于突破“零进球”。(《希望在年轻的国脚》,《文汇报》2002年6月14日)
(30)韩国队实施了“零后卫”战术;……(晏秋平《零后卫战术》,《新民晚报》2002年6月19日)
在这两例中,“零X”虽然也隐含有“按理球队应该‘能进球’‘有后卫’”这样的语用隐含义,但这种搭配方式是汉语的。其次,有些“零X”的意思有了进一步的引申。例如:
(31)据了解,新的上海铁路南站计划于2004年建成,将成为多种交通工具实现“零换乘”的大型交通枢纽。(本报讯《新站开工 老站让路》,《新民晚报》2002年6月19日)
(32)零申报、负申报增多,而税务机关不能特别有效地掌握纳税人的应税经营情况。(金人庆《加强征管 强化》,《人民日报》2000年4月20日)
“零换乘”并不是“不换乘”,而是指“不用长距离行走即可换乘”;“零申报”也不是“不申报”,而是指“没有经营收入也应该申报”,“零”的否定对象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X”本身。再次,当代汉语中还出现了一些因苟简而讹变的同形异构“零X”。例如:
(33)三张白卷九个洞,而今国足零起步。(陈戈、林艺《国足黯然结束世界杯征程》,《新民晚报》2000年6月14日)
(34)“零突破”幕后的故事——记大杨杨冬奥会勇夺首金(《体育周报》2002年2月18日头版标题)
这里的“零~”根本就没有任何否定义,“零起步”不是“不起步”,而是从“零”开始起步,“零突破”不是“不突破”,而是突破了原来“零”的记录。其实,上面两句说全了应该是“从零起步”,“零的突破”,作者可能是出于简洁的目的,也可能是为了协调音节,将其中的虚词“从”“的”省略了,从而造成了另一种似是而非的貌合神异的“零X”复合词。
值当注意的是,由于当代汉语中的“零X”成员大都刚刚产生,人们对某些单词的理解有时也不很相同。譬如同样是“零口供”,有人理解为“犯罪嫌疑人不肯招供”,有人却理解为“不采信犯罪嫌疑人的招供”。试比较:
(35)这是广西首次审结“零口供”的案件。(《死不开口 照样判你 广西首例“零口供”案件审结》,《新民晚报》2002年3月2日)
(36)“零口供”这一概念通俗的解释是:当侦查机关将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诉,即口供呈至检察机关提请批捕时,检察机关视其有罪供诉不存在,即为零。同时通过在案的有关证据进行推论,证明其是否有罪。(张威《从“宁可信其有”转向“宁可信其无”》,《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1日)
总之,与“zero X”相比,“零X”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语义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在理解当代汉语的“零X”词族时,必需透过其表层形式深入了解其真实的含义。
四 结论和余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零X”词族是在翻译印欧语专门术语的过程中逐渐进入汉语的,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始终局限在一些学科内;由于表达的语用需要,一部分“零X”已经进入了当代汉语的通用领域,近年来更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零X”进入汉语后,无论是使用范围,还是表达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随着汉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现行的“零X”,在结构方式、语义内涵和语用倾向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在理解时绝对不能想当然地按照单一否定模式去套。
从“零X”的生成和发展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在当代汉语中,与“零X”相类似,通过继承、引进和创新,汉语中已形成了一系列附缀式构词语模(李宇明 1999),譬如“X热、X角、X盲、X族、X友”“高X、多X、全、泛X、后X、前X”等等。这种附缀式词语模,既具有相当的类推性和能产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它们的存在,既适应了表达新时期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和表达手段。汉语中不少新词汇、新用法都是随着新思想、新概念的引入而进入汉语的,但由于汉语自身的特点和表达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绝大多数外来的词语在结构、语义和用法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正是我们理解各种引入的词语模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收稿日期]2002-08-01
【参考文献】
[1] 李宇明.词语模[A].汉语法特点面面观[C],邢福义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 英汉大词典[S].陆谷孙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 曲士虎.“零口供”“零申报”及其他[J].咬文嚼字,2001(6).
[4] 汉英大词典[S].吴光华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5] 殷志平.“零”的突破[J].语文建设,2001,(2).
[6] 语用所“新词新语新用法研究”课题组.整理汉语新词语的若干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7] 张谊生.说“X式”——兼论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动因和模式[J].上海师大学报,2002,(3).
[8] 戴维•克里斯特尔[英].现代语言学词典[S].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语言学纲要》里说孤立语的特点是”词序要求严格,不能随便变动“,汉语被归入孤立语,但是在汉语中下列例句中词序发生了变化,如: 1、爷爷早就卖了房子 2、爷爷早就把房子卖了 3、房子早就被爷爷卖了 4、房子,爷爷早就卖了 5、房子早就卖了 请解释一下孤立语的特点,并说明汉语的特点。 请问学姐这题的思路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谢谢! |
意思就是这几个句子的意义虽然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词序仍然表达了不同的语法意义,句子的话题和侧重不同了是吗?那么第二问汉语的特点要从什么角度回答呢?是汉语作为孤立语的特点还是和其他的孤立语比较呢? |
我想试着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问题)这个方面的知识来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虽然把握不大:
语义上:以上的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爷爷是施动者,房子是受动者)。
句法上:句子的结构是不同的(这个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语用上:结构的不同反应出了说话人想要侧重的重点是不同的(先说出来的是他心里最想要表达的,是他觉得最重要的内容,是他希望最新引起听话人注意的地方)
但是,答题的时候,我没有这样子答。
因为自己这方面的东西看的很少,基本上是自己这样子让自己理解这题目的,写答案的时候,就是按照前面那个第一次写的答案写的,这样保险一些。
汉语的特点:就是书上写的那些汉语作为孤立语的特点与其他的区别。
孤立语的特点就是用虚词和次序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上面的几组句子中,词语的语序是不相同的,1和2是说:爷爷……(说话人的重点是'人')
3\\4和5,句子的重点是说‘物’——房子……
虽然1-5个句子,用了相同的词语,但是由于他们的语序有区别,所以,它们表达意思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这种附缀式词语模,既具有相当的类推性和能产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它们的存在,既适应了表达新时期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和表达手段。''[文中介绍了现象构成和搭配,表达和功用,形成与发展]
没提到产生此现象是语言中的什么机制呀,是回答类推与能产吗? |
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语法上的相同和不同
A A1 前几天还开着好多花呢。
A2 墙上挂了一幅画。
B B1 昨天来了好多客人。
B2 我们班转走了好几个同学
我看见帖子里的另一个版本A2是“挂着一幅画”,所以有的同学的解答是从“着”和“了”不同考虑的;如果是“了”的话,我从句法的角度看觉得两个都是存现句,
这个的基本理论就是存现句,当时我答的也是这样的。
不过记得陆俭明在他的《语法问题十五讲》中说过‘在火车上画画’,这类句子有歧义:
1、人在火车上,(画可能在本子上):人座在火车上画画。
2、人把画画在火车上,(人不一定在火车上)。
不过,这些存现句,我也不确定是不是要用歧义的理论答上,当时在考场上也很郁闷,不过,最好还是答上吧……
1语系还好找,可是语言的结构类型在哪找呢?像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的结构类型是什呢? 2什么是语音的对应规律呢?只找到对应关系,没看到对应的规律,应该从哪个角度答呢? 3"如果他有money,你就marry他吗?"是洋泾吗?如果不是那这属于什么语言现象呢? 谢谢了 |
2.这个书上是有定义的:就是两种语言里意义像似或者相关的词语在语音出现的系统性的对应关系。应该可以看出来的具体的语音对应关系,在那个《语言学纲要》练习题上有一些,那个部分好好看一下就可以了。
3.不是洋泾帮英语。因为洋泾浜英语是语音,词汇,语法的部分经过外来语种的改造,这三个部分有语言融合的过程,变成了第三种不同与外来语和本国语的新语言。可以看到上面单词中的语音没有改变—是英语的语音,语法没有改变—汉语的语法,题目中的例句只是英语单词和汉语词汇的单纯的一个组合排列,可以看做语言的词汇借用,不是真正的洋泾浜英语。
黄廖版现汉中关于多义短语的一个疑问
看了好几遍黄廖的现汉,每每看到多义短语这一段老是有个地方看不懂,不知哪位高手能替小妹解答?
“(一)结构关系不同的多义短语
2、上面层次相同,下面层次不同”
这个上面层次指的是哪个层次,下面层次指的又是哪个层次?
请看下面的例句——
说明:“.........”只起空格作用,不打它上下就对不齐了 :
招待好朋友...............招待好朋友
|...动宾..|..............|...动宾..| ————————————上面的层次(即第一层)
....|.偏正|..............|.补充| ————————————下面的层次(即第二层)
这个句子有两种理解方式:
1.招待——好朋友(‘好’修饰的是宾语‘朋友’,做定语,句子结构为:谓语+定语+宾语);
2.招待好——朋友(‘好’修饰的是谓语‘招待’,做补语,句子结构为:谓语+补语+宾语);
但是,按照层次分析法来划分,第一步先找出这个句子的谓语和它支配的宾语,那么这个句子的第一层结构都是动宾结构,于是在第一层是相同的,而在第二层才出现了不同的划分。因此,这个“上面层次相同,下面层次不同”就是第一次划分出来的层次和第二次划分出来的层次,既上面括号中的第一层和第二层。
相同结构的句子还有:
①他们三个一组................他们三个一组
|...主谓....|...............|...主谓....|
....|..主谓.|...............|..同位.|
②破衣服里子..............破衣服里子
|..偏正...|.............|...偏正..|
..|..偏正.|.............|.偏正|
谢谢您的解答, 只是现汉给的例子是
“学习雷锋的故事
A动...宾
定.......中
B定.............中
动.......宾” 这个又怎么解释呢?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教课书上的理论部分的讲解和它举例之间的关系,我不做任何说明或者解释。因为它是现在大多数院校使用的教材,也曾经是北语的制定考研教材。这本教材的经典性和它的实用性,是现代汉语教学界有目共睹的,所以请原谅我不能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下面的这些都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关于这道题目的一些解答(均来自互联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来自《北大中文论坛》——
1上面层次是指第一层,第一层无论怎样划分,虽然语法关系不同,总可以一分为二。上面层次相同应该是指可以一分为二。拿“学习雷锋的故事”来说,不管是分析为"学习/雷锋的故事"(动宾)还是分析为“(学习雷锋)的故事”(定中),都是分为两层。在分为两层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2下面层次是指第二层的分析。仍拿“学习雷锋的故事”来说,当"学习雷锋的故事"分析为“动语+宾语(定语+中心语)”时,其中的第二层(定语+中心语)是在后面,并可以分析为两层。当"学习雷锋的故事"分析为“定语(动语+宾语)+中心语”时,其中的第二层是在前面进行划分。
3简单的看:。。。/。。。(动宾):。。。/。。。(定中)------不考虑语法关系,形式上是相同的,都是):。。。/。。。的形式。
第二层:(1)。。/。。//。。(2)。。//。。/。。(1)的第二层在后面。(2)的第二层在前面。
二、曾经老师的教案——
结构层次不同(或不尽相同),结构关系也不同 如:
①学习雷锋的故事 学习雷锋的故事
| )
) |
三、百度‘知道’的搜索结果:
是的,这个理解是从结构上理解,从意思上理解则是:
上面层次相同:
指大家都要学习雷峰的精神
下面层次不同:
指有的是学习雷峰的精神,有的是学习雷峰的事迹
好的,虽然上面搜索到的答案和结果有的我也没有看懂,但是上面已经说过,我能做到的只有这些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请教学姐“具有聚合关系的语言单位替换条件是什么啊” |
有聚合关系的语言单位就是说它们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语法特征,比如是名词聚合就具备: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可以受形容词修饰、前面一般加量词,不能受副词修饰、不能重叠等语法特征。
但是,这些都是名词的基本特征,是它们的共性,但是每一个名词都有自己的个性,具有自己的语义、语法、语用特征。这些特征相似与否决定它们能不能与聚合体中的其他名词替换。
例如:红色的帽子
红色的苹果
x: 红色的豹子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帽子,苹果,豹子都在名词的聚合体中。但是,“红色的……”这个结构中,苹果和帽子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但是豹子是不能进到这个结构中的。原因就在于:在帽子和苹果的真实语用环境中,他们可以是红色的。但是在现实的语用环境中:红色的豹子是不存在的,人们读到它会觉得奇怪,不合常理,因为它几乎没有在现实的语用环境使用过。
这个例子只是举的简单的‘名词的聚合—语用环境’的不搭配。其实,聚合关系搭配还要看:‘具体的语言集合体—语义、语用、语法等’这个搭配组的具体结构组合的实际情况,在这里只给大家一个思路,可以自己试着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从最基本的“19种大词类x三个平面",在看书过程中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帮助。
1、He writes a letter 中的writes中的s所代表的语法意义是什么? (是否因为性数格是名词的语法范畴,s在这就不能代表性数格呢?) 2、分析下列句子 哪个有歧义 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已经不多了。 我的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喜欢我拍的这部片子。 |
1.语法意义:格。s是第三人称:宾格。
2.第一句有歧义。
①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已经不多了。——就是说:日本已经不怎么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了。——‘不多了’是说’保留‘的这个行为。
②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已经不多了。——“庙宇”不多了。
1、He writes a letter 中的writes中的s所代表的语法意义是什么? (是否因为性数格是名词的语法范畴,s在这就不能代表性数格呢?) 2、分析下列句子 哪个有歧义 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已经不多了。 我的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喜欢我拍的这部片子。 |
我认为:1、He writes a letter 中的writes中的s所代表的语法意义是什么?
叶徐本讲得很清楚 “writes”中的“s”是一个变词语素,也就是词尾,语法意义表示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谓语动词相应的形态变化,属于人称的变化。这种语法意义的归类是“人称”范畴,即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属于谓词性语法范畴。
2、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已经不多了。
划分结构有歧义,第一种意思是: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已经不多了 是主谓结构作主语的情况
第二种意思是: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已经不多了 是偏正短语做主语的情况
语义上两者也有区别,前者指的是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这种行为不多见了,庙宇本身还可能是很多的。后者则是说具体什么庙宇,既日本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庙宇已经很少了。
可以采用变换分析法,分析上面两句不同的语义内涵。即
采用添加法:
A、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已经不多了-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这些庙宇已经不多了
B、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已经不多了-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这种现象/已经不多了
我的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喜欢我拍的这部片子。好像没有歧义。
@日本保留和尚使用的庙宇已经不多了。
第一种:日本已经没有多少庙宇了——保留的和使用的都不怎么多了
第二种:和尚使用的庙宇(不知道除了和尚还有谁会使用庙宇)不多了
歧义来自句子的成分划分不一样,第一种是并列(保留 和 尚使用),第二种是主谓(就“和尚使用”)
词根和变词语素结合的紧密程度跟什么相关? |
这要看是在哪种语言中了。一般的情况是:黏着语>屈折语>综合语>孤立语。
前两天看了论坛里的其他帖子说今年考研有很多很纠结的题目,所以10年也比较担心。 但是我觉得先把基础东西弄会了才能在有余力的条件下学别的,古汉您的那篇帖子我看过,可是有人说今年的题目里有涉及到3.4册的东西,是干脆放弃3.4册还是捡重要的看,如果是捡重要的看,那么3.4册的重点在哪里呢? 我没看北语的真题现在,因为觉得看真题就局限我看书的方向,心里总是想着真题上的东西我怕忽略别的东西。国际音标在《音韵学教程》里看见一个系统的版本,很吓人,许多普通话里没有的音不知道该记不该记... |
1.北语从来都会涉及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你知道抓住重点就成了。3,4册有时间就看,没有时间就翻翻就行了。把1,2册弄到perfect!这是正道。
2.国际音标:看黄廖版《现代汉语》的那个配套辅导书(就是课后问题的答案的那本)。那上面是把《现汉》的课后题都解答了一遍,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章节。你只要把那本书里的语音部分的练习题和答案都做出来了,做明白了,做的熟练了,做得看到它就觉得小儿科的时候,就算达到北语的标准了。其他的大家,大部头,大理论还是先让它们休息一下,自己养精蓄锐,待做研究生之时再细细研读,也不做迟……⊙﹏⊙!
考研,就是让你达到答题技术上的条件反射,不求深度,只求速度!
3.普通话的所有音,儿化,变调,严式音标,音位变体,它就是北语的重点.北语就是这么折磨你,不过,等你把这些都掌握了,你就发现,一切国际音标都是纸老虎!呵呵~这是后话O(∩_∩)O~祝:考试成功!
.当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同黄廖本中的相关知识点冲突时应以哪本书为主呀?复习时应重点参考哪本书? 2.用严式音标标注汉语拼音时,应规范到什么程度?比如轻声变调的调号,a,o,i,u的音位变体,应严格按照音位变体标注还是接近严式音标就行?我发现书上没有严式音标的范例~~ 谢谢! |
1.黄廖本为主。
2.应该以最严的那一种为准。如果你觉得书上严式音标的范例太少的话,黄廖版有一本课后配套的答案辅导书,你可以看一下,课后问答题的每一个都是用严式作答的。基本上,掌握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你可以参考一下。
我想问一个古汉的问题:语气词和语气副词有什么区别呀?比如“其”字,《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中的“其”是语气词,我怎么觉得应该是副词呢,不是在动词之前吗?《蹇叔哭师》中”其谁不知”的“其”怎么是语气词呢,翻译成“难道”不对吗?“难道”不就是副词吗?
1.语气词与语气副词的区别是看它是否有语法意义。“其”在“吾其还也”中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的语法上的意义。详见《古代汉语》,王力注。
2.一个词翻译成汉语中的一个词,并不是说它和那个现代汉语系统中的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比如你说的这个“其”字。本质上“其谁不知?”按照现在的一对一的翻译应该是——“有谁不知道呢?”表示一种反问的语气。然后,被王力用一种更加强烈的反问手段“难道有谁不知道吗?”来表达,这是一种修辞手法问题,不能简单把古代汉语中的句子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的词语机械地一一对应起来。就像你不能把现代汉语的天天向上翻译成英语的“day day up ”一样,他们有不一样的语法规则,不要只看表面的相似,就把它们简单地对应起来。
2.谢谢学长的解答,我查了一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字典的解释里“其”字词性没有副词一项,只有代词、连词、语气词、形容词词头的词性。这样我就不用担心“其”是语气词还是语气副词了,是不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元音都是响亮的,可以延长的;辅音都是不响亮的,不能延长的”这句话错啦? |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①发元音时,声带一定振动,声音比较响亮;辅音发音时,大多不振动声带(浊辅音例外),声音不响亮。
②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碍;发辅音时,气流都在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造成阻碍,呼出的气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能发出音来。
③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特别紧张。
④发元音时,声音可以延长;辅音由于大多只是在排除阻碍的一瞬间发出的,所以大多数辅音不能延长。
03大哥,你在解释“‘秦泰同头,马鸟同足’说明了汉字发展中的何种现象?”这一问题是说是同源词, 能否再具体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它是同源词? 同源词的特点是音义相关,秦泰、马鸟是否属于音近意同? 关于同源词,哪位学者的研究比较权威,考研应该对同源词了解到什么程度? |
同源词这个知识点,真的很难,也是在大二的时候听古代汉语课程才知道还有这么一回事。具体的专业方面的知识,我去找了一下资料,你可以看一下这个。是在北大中文论坛上找到的,是一个叫金岷彬的老师写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汉字在隶变和楷化过程里的简化,附篆字图片一,二
资料_篆法皕韵謌訣
金岷彬曰:
中国的文字在从古文字状态的小篆演变到今文字状态的隶书历程里,产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字形简化和构字部件归并;在后来的字形揩化历程里,这种字形简化和构字部件归并,更进了一步。如楷书里“奉泰秦春奏”同头,“馬鳥魚為然黑”同底。
如果要从“字源学”的角度去考察汉字的楷书是否每一个字形都符合“字理”,这可以深化为一门学问。前人书法家为了写出“原汁原味”的小篆字形,而总结出楷书字形与小篆字形的辨异差别情况,写成了《篆法皕韵歌诀》。从《篆法皕韵歌诀》里,却使人看到了汉字隶变和楷化的演变,并非都呆板地死抠篆书的“字理”。汉字的隶变和楷化发展,就是在历史长河里汉字字形的两次大规模简化,简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书写,便于识读,便于汉字符号在社会里的流通。
例如,《康熙字典》里的草字头部首,字形是“艸”,笔画数六画,然而主张“简化汉字无理”,“应该全面回复繁体字”的先生们,谁也不会去“恢复”写艸字头的字,自然而然地写“艹”头。类似地,《康熙字典》里的“走之”部首,字形作“辵”,笔画数七画,现在哪一位楷书的书法家写“辵”旁的字形呢。“阜”旁简作了左耳朵“阝”,“邑”旁简作了右耳朵“阝”,怎么去论说它们的“理”呢?此乃符号的简化和约定尔!再如,《说文解字》番禺陈昌治刻本(清·同治十二年,AD1873)里的诠释行文:“起,能立也,从走已聲” (按原版本繁简);谁能去苛求说,清代人用简体“从”,不合字理?
笔者以为,作为对于汉字的字理探讨的学术研究,要从中国文字的整个发展历程去总体考虑,即探理要探到源头。一些只把繁体楷书字形与简化字总表里的简化字作局部对比之后,就认定简化字不如繁体字合字理的论者,如果把探究的目光再往古代上溯,就更能使字形研究的学术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开展。
认真地探讨汉字的构字字理,是一种甘于坐冷板凳的苦行僧式的学术修行,然后才能底气充足地说,什么符合字理,什么不符合字理。愿网上参与讨论的年轻朋友们,能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自己实实在在的成果,用自己掌握的道理去说服别人。
金岷彬将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版《说文大字典》1980版本里,沙青岩(清·乾嘉时期人)所辑录《篆法皕韵歌诀》节录输入电脑,贴到网上,供字源探究者,供汉字简繁讨论者了解汉字在隶变和楷化的过程里,究竟具体发生了些什么样的字形简化和部件归并。回顾我们曾经走过来的路,是为了今后能走得更顺畅
应李小狼先生之邀,逐次把《篆法皕韵歌诀》里的篆字字形图片贴出
说文篆法皕韵歌
(集外字的拼形,‘+’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实在无法用拼形方式表示的生僻字,以囗替代。)
奉奏春秦泰,篆来首不侔。鬨鬨鬩囗鬭,其鬥尽如鬮。
方言交永主,文市都不犹。并兼殊前首,美益异屰酋
【采/異】身全異翼,差首亦殊羞。夾非來字跡,農岂曲为头。
應鹿非由广,岳兵弗尽丘。曰甘从口出,退徼向彳求。
夔自夒生角,牛非午出头。刀力微券劵, 囗囗别荒流。
覆履非同体,塞寒各异构。勝旁元非劵,囗字不从牟。
【山/又】殊丈支攴,囟异囗西卤。活銛难共舌,届宙不同由。
悖从双或竝,溝向两芈抽。魚發非为鮁,鳥工系古鴻。
忸非心畔丑,膿岂月依農。支丈分枝杖,廾甲别戒戎。
墨头非是里,熏首亦非重。囗文微似臼,思字近如恖。
晉由双至得,競以两言从。兢字非双克,曹头列二東。
普当写两立,弼须并双弓。蝶是虫边疌,蜂从逢下【虫+虫】。
强【弓+弓】文还别,普替足无同。兹要双玄并,友为两又重。
兹要双玄并,友为两又重。攄从雩非慮,彌是長非弓。
好【丑+女】元来异,智知尚能通。津旁非聿字,騂畔不辛从。
斮散肩非廿,異巽足难共。王占非为玷,金韱即成尖。
当省戍非戌,须知飲从酓。寧非从必冉,【馬+風】不是巾凡。
十丁下各异,未末朱头齐。溺从人临水,灑亦水边西。
兔免囗微异,臽臿舀俱奇。木廣元是幌,口帝不成嗁。
去吉皆非土,刲封不尽圭。额旁非为客,盼畔勿从兮。
旨首方为稽,斯言即是嘶。攜文非用雋,鐫字不从巂。
郭孰皆非享,栗覃岂是西。耗文无认杽,棓字即如桮。
眉首非戴夕,面身勿像回。廣旁金匪礦,土畔隹非堆。
薪柴即營寨,禾稭亦豆稭。折边须二屮, 薛左非单【師-帀】。
【虫+虫】伏叉为蚤,貍藏艸即埋。糸偏定非綻,秃旁頁岂頹。
出加尾是屈,穴覆羔成窑。涨胀从独张,螯遨作单敖。
邑旁囗是鄂,【叔-又】首艸为椒。渚侧难从水,潮边不是朝。
蕊宜无草木,俎岂傍【俎-且】爻。折囗非无别,段叚亦易譌。
冉再形既异,囗囗体全差。抄是金边少,堕为【師?-帀】侧多。
女叟非是嫂,般女组成婆。虯纠【纠-纟】非斗,池訑也作它。
駝旁人代馬,虜腹毌非田。占土明是店,木詹显是檐。
水允连成兖,水占合就添。【八/口】头人足兑,沾足雨头霑。
手適非通摘,木煔即是杉。噀旁还记水,暢侧不同申。
粦头炎为正,屑腹【八/月】是真。楚疏足异足,弃育头非云。
双虫加【冖/鼎】蜜,三鹿从土塵。冖几形阔狭,王玉画稀匀。
戟非戈畔卓,陣是攴边陳。艸早原为皂,木屯即属椿。
韈畔非为革,幄偏不从巾。【姊-女】水古通濟,敯山今作岷。
允兄兖同足,独在克有殊。句囗匀背异,旬军【珍-王】首如。
恆近桓从【恆-忄】,没几役异殳。表素责青别,丧辰畏展迷。
丸像瓜和爪,失殊矢于夫。米本分暴曓,占古别黏【黏-占+古】。
每乍施临异,台弁弘私殊。抑字为反印,幻文乃倒予。
赞辇普囗别,壼壺壹囗疑。旅依偏还异,斾饰旁并非。
致畔莫差攴,欹旁当协支。魚熊同羔燕,象馬异鹿為。
悚从心畔隻,擺亦手边卑。華葉棄乘异,舜爵愛受奇。
(字样见附图)
布头难比有,具足不同箕。石侧【煫-火】声墜,阜旁左叠隳。
朋明胡服别,要贾栗垔迷。日王非是旺,艸憲即为萱。
鱼咢始为【虫+屰】,犬袁不是【虫+爰】。共囗古文巷,木寸俗体村。
日落【艸/艸】中暮,泉流厂底原。【而/大】火方为煖,火爰翻音暄。
重山非是出,并口即成喧。查是木旁且,蕴宜艸下温。
女【而/大】方为嫩,手【緊-糸】即是慳。卫从韦尾币,魏是鬼头山。
囗文全类刃,辬采勿同班。狭用阜岂犬,宽非莧是萈。
……
此等点画际,毫厘奚可差。隶法多简略,难免有偏颇。
世俗相沿袭,因而误愈多。是编虽浅尠,要领亦纷罗。
学者宜摹诵,宿儒备切磋。欲知古篆诀,先当咏斯歌。
我觉得不是简化字的问题。
首先,“‘秦泰同头,马鸟同足’这句话注定是北语出题的考官从古文的典籍中扒拉出来的,现代人不会这么变态,用古文来说明简化字的问题。这一点是表面上的推测。
其次,根据第一条论断,这句话从古文中被拉出来的话,当时毫无疑问应该是用繁体字写的,那么“秦泰同头,马鸟同足”就不是你看到的这个简化字的版本。而是繁体字的版本。这一点倒是与你说的简化字有点关系,但是,不是说他们这八个就是描述中国文字改革中的繁体字变成简体字这一历史进程。
再次,"秦泰同头,马鸟同足"到底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秦泰同头”这个在现在的简体字中还是可以看到的,“鸟和马”虽然经历的简体字的变化,但是,简化过后他们的下面的那个部门还是一样的(即‘同足’也是成立的)。因此,这是一个在简化字和繁体字中投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汉字学中的真理之一。(小小滴冒汗……⊙﹏⊙!)
最后,我认为,这个现象不是说明中国文字史上的繁体字变成简体字这一事件,而是说明“具有相同结构部件的汉字在最初的意义上都有相似的意义,或者产生于同一个语源”这样一个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的一种语言学现象。
请问学长:“笔、竺、筒三个字上半部分是形旁。”这句话为什么是错误的?还有“丧”的造字法是什么? |
A“竺”上部分不是形旁吧,我觉得是声旁。丧不确定,不过似乎还挺像和哭丧脸儿的 |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想考对外汉语研究生,可是不是很清楚语用学和课程学研究方向具体有什么不同?
语用学,课程论,文字学方向的同学,是在一起上课的,学校为北语研究生提供了很多不同专业课程,选秀这些课程不受专业的,不同的专业也可以选同样的课程,学习的课程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学的东西也基本一样,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
D笔:从聿从竹,(貌似会意);
竺:厚也,从二,竹声。(形声?);
筒:通萧也。从竹,同声。(形声?);
丧:亡也,从哭,从亡,会意。
同志们参考一下《说文解字核定版》(凤凰出版社)?
请问还涉及音韵学的内容吗?关于音韵学有没有好的参考书目可以推荐一下?谢谢...... |
音韵学方面的问题不是很多,北语的考点是在严式国际音标部分,那些音标的符号要记住,还有变调,儿化,轻重音。要是准备考研的话,这些就是重点,逃不过这些内容的。
音韵学方面的著作,这些可以看一下,简单易懂:
汉语音韵学 (音韵学教程(第二版) 唐作藩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学教程(内部讲义)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9年8月)
我想問一個問題,就是胡裕樹版的現代漢語書應該要怎麼複習比較好呢?謝謝學長! |
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有必要说一下:
1.黄廖版与胡裕树版的教材有些地方不一致,这些是不用看的地方。因为,一旦把这些地方当做考点,就必然出现标准答案不一致的地方,这是在研究生考试中不允许的现象。
2.如果真的考到了不一致的地方,建议以黄廖版为主。
3.关于胡裕树的教材,可以再你复习完黄廖本之后通读一下,了解一下基本内容就可以了。
但是,北语出题也是在不断稳定地变化着,出题在课本之外的内容越来越多,很多需要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但是这样做需要有很多时间,这就需要自己平衡了……
A好多书上都把词定义为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运用的语言单位,可虚词很多都是不能运用的,这是否冲突啊? |
B黄廖的现代汉语上册253页说“运用”是指能单用(单独做语法成分或单独其语法作用),虚词不单独做句法成分但表示语法意义,就是有语法作用,所以不冲突
A可有些实词也不能运用,如《现代汉语词汇》中举的“楼”,虚词起语法作用必须依附于实词,也不能算能使用《现代作用汉语词汇》中关于词的定义就说能单用或起造句。
B其实,虚词和实词的区分是分步骤的,最好不要把两者的界限混淆。
“词定义为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运用的语言单位。”——这句话中的意义是包括两个部分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就是说,一个词的意义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词汇意义就是一个词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词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和概括。语法意义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充当各种的句法成分,是结构赋予它的词汇意义之外的意义。
可以知道,大多数的实词是具备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如"大象"它指一种现实世界存在的动物。在“大象生活在非洲”这个句子中,大象做的是主语,因为它是名词,这是它的语法意义。
但是虚词,是语法学家根据它们的语法作用规划的类,比如连词,介词……。它们没有反映现实生活的词汇意义,虚词的意义,就是指它们的语法意义。
在一个句子中,看一个词是不是词,首先是通过定义把能够单独运用的语言单位给抽取出来——这一步的到的是实词。
在一个句子把实词抽离出来以后,剩下的,就是虚词了。这是虚词的划分方法,即剩余法。
这个定义应该是出现在书上的第一节,我想是为了让初学者了解划分实词方法而写的,因为接下来它要讲的内容是“实词”,“运用”是实词一个最重要的表准,也是它与虚词的不同。
而后面讲到“虚词”的时候,书上也同样指出了虚词的划分标准是“语法意义”。
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是汉语中词类划分的步骤和各步骤的依据,先把这些关于词类划分最重要的问题弄明白了。因为那些语言学家首先是用各种方法、手段和标准给词类分类,然后再去概括的汉语中“词”的定义。
最好在看书的时候,总结一下每一节课的重点,不要把两者混淆
你要是一开始就抓住这个定义不放,不去深入了解这个矛盾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那么,也就只能停留在这个关于词类这一大问题最表面的争论上了。
"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是状中短语呢还是连谓,亦或是其他? |
请问严式音标是不是要标的非常严格,包括韵母的脱落及声母的变化等? |
不用到这一步,一般题目会注明表儿化,变调之类的现象,不会要求标韵母脱落,声母变化的。
请问学长,平水106韵之类的要不要看啊?考试时会不会针对韵来出题啊? |
以前曾经考过一次,是问宋人三十六韵和平水韵之间的关系。还是看看不,不然防不胜防的。 |
邢福义在其《汉语语法三百问》中说定中短语,由于语用的需要,可把定语倒置,放在中心语后边,如:击毁军车五辆,并可以自由恢复成前置定语:击毁五辆军车。那么请问学长,单独看来“击毁军车五辆”中的五辆还是定语吗? |
已经不是定语了。是数量补语。 |
学长,紧缩句内的关系我有些搞不清,请您帮我看看下面几个句子:看看就长见识。(顺承?条件?)想想也有几分高兴。(顺承?条件?)想起他也会感动。(顺承?假设?条件?)人勤地不懒。(假设?条件?)请说明理由 |
看看就长见识。(顺承)想想也有几分高兴。(顺承)想起他也会感动。(假设)人勤地不懒。(条件?)
我在看古汉第二册关于古音通假的内容的时候,老是觉得假借字的产生那部分说的前后矛盾,明明是假借字的产生,为什么第二三种情况却不能说成“某字假借为某字”?还有,假借的概念更大一些呢还是通假的概念更大一些呢?我已经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好几天了,求学长不吝赐教! |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又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一囊橐,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又如“难”,本是鸟名,借作难易的“难”。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难),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甚矣!汝之不惠”,“惠”在这里作“智慧”讲,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仍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
由上我们看到通假字、假借字二者虽有其“同音代替”的共性,更有其明显的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可见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a我还是有些不明白。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546页最后一段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那不就是说通假包括假借?接下来的547页第二段说:“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如果说通假是本有其字的替代的话,那假借的概念岂不又比通假的概念大?
b我想你大概是按照这样的逻辑理解的吧:“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并不是简单地像字面排列的意义那样:
因为:
古音通假:通假字。
通用:……?
假借:假借字。
所以:
结论:通假字=……?+假借字。
推论1:通假字>假借字.
推论2:通假字包含假借字。
我想你时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理解《古代汉语》“古音通假”的含义的。这样的理解是不太合乎《古代汉语》上通假字的本义的。
王立<古代汉语>第二册"古音通假"只讨论了一个知识点:通假字. 即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就是假借字的含义。——王力《古代汉语》中的“古音通假”这四个字就是指的通假字。
“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的意思是:通假字包括“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这两种语言现象。包括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他们产生的条件都是有一个已知的意义A,已知的读音B,需要找一个相同的或者相近读音的字形C来把这个汉字X整体确定下来。这个汉字或者以前已经存在,或者以前并不存在,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当时的那篇古文中,作者用了一个汉字X把这个读音B和意义A通过字形C表现了出来。字形C或者就是汉字X即本有其字,或者本无其字的X(这是,X便在那片文章中多了一个A义项)。这就是假借字,即古音通假的实质。
通假字的产生条件是意义A,读音B已知,需要待定一个字形C。AB在前,C在后。
再说假借:这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造字法的一种。
假借就是说本来有一个汉字X,本来表示意义A。后来,随着古人认识事物的增多,原来汉字数量已经不能够描述人们认识世界所产生的意义(a,c,b,d,e,f,g……)的时候,需要用一个字形X来表示除本义之外的其他意义。因此,汉字X除了表示A之外,还要表示a,c,b,d,e,f,g……与A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意义。
通假字产生的条件是字形C已知,意义A已知。但是,有更多新的意义(a,c,b,d,e,f,g……)需要赋予字形C。这与读音没有任何关系。即AC已知,但是后来C又有了新意(a,c,b,d,e,f,g……)。
最后,因为刚又把课本找出来,仔细看了一遍,上面记了一句老师当时的话:六书的假借是造字时代的假借,古音通假是古人用字时候的假借。
我自己觉得,古音通假就是古代人只记得意义和声音,就根据自己的印象随手写了一个错别字,然后就放在那里,等我们的语言大师自己发现和解决了。
六书的假借,就是发现想表达一个意义,找不到合适的词,就随便找了一个字当做这个意义,用的时间长了,大家就都这样子用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自己喘口气,古代的人,真的好麻烦。
额……尽管我问的问题都比较幼稚,但是为了摆脱纠结的心情还是厚着脸皮来问了 现代汉语:绪论那部分后面的关于国家的和实施那方面请问该怎么处理,本以为看看就可以了,貌似大纲要求了部分, 所以不知道到底该拿这块怎么办了。 语言学:齐鲁书社的那本习题上的东西貌似比纲要上的东西多很多,尤其是名词解释一块还有语言学的分类那部分, 记得纲要上面说关于语言学的各个流派知道几个就行,不用具体掌握,貌似我记错了,但是那个习题集上面真的是 好多语言学的分类和派别,请问学姐这部分该... |
现汉:后面的那部分还是要看的,因为这部分内容中有一些是和《语概》的普通话,语言有关,在语概中可能会考,而语概中写的比较简单,两本书上关于这个部分的内容融汇贯通一下,答题的时候就会全面很多。
另外,我感觉,北语的现汉和语概有时候出的题目好像不是像书本上划分的那么清楚,有时候,现汉题目会出到语概的试卷上,可能本身具体语言就需要语言学理论阐述吧。所以,最好两本书有重叠部分的内容都融汇贯通一下,答题的时候,不论怎么出,题目都会答得比较好的。(因为最近的国内民族问题啥的,普通话的推广,国家推行普通话的目的,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语言融合……这些可能会有一些加重也说不定,多看看,多理解,全面掌握啦~~~)
语言学:考北语,千万别拿语言学纲要和那本课后习题的难度来要求自己,因为对于北语来说,课后习题的难度太低,是太低,不是太高……
语言学流派在书上就一笔带过,还说有一个什么电大网址,有兴趣可以自己了解一下,很是轻松的样子。但是~~但是~~~
~~~北语的考研题目,就我考的那次,有出选择题,还不止一道,让你选择“下列是历史语言学流派的人物是”:ABCD。
“下列属于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的是:ABCD”~~~~我当时一看,傻眼了,怪自己看书的时候,太轻信书本上的指导,没有深入下去。也觉得北语真的很折腾,小题大做,真的是“小题大做”。
所以,书还是要深入下去的,考北语需要一点“精深“的精神~~~
补充下问题哈~这两天看书又多了很多问题! 现代汉语里面的附录请问学姐该怎么处理,比如 n 和 l 的文字对比附录啊什么的,黄廖版里面又有很多附录,是粗略看下就可以吗,只要把它强调的东西都看会弄懂是不是就可以啦? 语言学纲要里面的文字书面语那又怎么理解呢?它的发展那部分纲要里啰嗦了很多,什么结绳记事啊什么的,到底该怎么样具体的复习,记住到什么程度就已经可以了呢,还望学姐指点啊! 期待您的回帖,真题还没开始看,到现在还矛盾是先统看一遍书,然后看真题再看书,还是直接针对真题看书? 纠结啊,越看书越感觉自己的知识... |
附录挺重要的,最好能够重视一下,记得又一次出题'“古音韵尾’与现代汉语的韵尾有什么不同?”这个题目,就是在附录里面的,因为对比了附录的古音韵尾表,你才知道它比今音的韵尾多了浊省韵尾,还是一个M的韵尾吧,这些不但要看附录,还要比较,分析不同表录之间的联系才能知道,要深入一点啦~~~~~
文字书面语这个部分是会考试的,出题点还不少,因为语言学150分,语言学概要就那几章,文字这部分以前不那么总要,但是,出的题目真的不少,有简答题:文字的本质是什么?文字与语音的关系是?文字与语音谁是第一性?汉字与别的文字有什么不同之处?很多小的简答题目~~~~~。还有很多名词解释:两种不同的文字系统,文字出现的标志~~~~
这部分还有很多,现在都想不起来了,都快两年了,不过确实很重要,基本上会有10——20分的题目吧,你可以想象它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