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补偿装置 | 老式补偿设备(接触器投切) | 新式补偿设备(可控硅无触点开关投切) | 复合开关(可控硅和接触器并联使用) |
机械触点 | 无触点 | 投入无触点,维持导通有触点 | |
有火花 | 无火花 | 无火花(过零投切) | |
有过电流、过电压、污染电源 | 无过电流、过电压、不污染电源 | 无过电流、过电压、不污染电源 | |
触点易烧蚀,寿命短,功耗小 | 无触点,寿命长,功耗大 | 寿命长,功耗小 | |
动作时间较长(几分钟) | 动作时间短(20ms) | 动作时间长(1分钟以上) | |
不能补偿变动负荷、冲击性负荷 | 特别适合变动负荷、冲击性负荷 | 不能补偿快速变动负荷和冲击性负荷 | |
不能实时跟踪负载变化进行补偿,不能分相投切 | 能实时跟踪负载变化进行补偿,能分相补偿,消除三相不平衡。 | 不能实时跟踪负载变化进行补偿,能实现分相投切,消除三相不平衡。 | |
补偿效果 | 补偿后无功仍有较大波动,因此电压仍不稳,一般功率因数不会较高,在变化不大的负荷中功率因素较好 | 补偿后无功波动很小,功率因数接近于1,电压稳定在国标要求内。 | 补偿后无功波动小,电压波动小,在变化不大的负荷中功率因素较好。 |
电容器切除后再次投入时需放电几分钟这期间补偿不起作用,无功失控 | 重复投切电容器不需放电,无功始终受控 | 电容器切除后再次投入时,暂时性补偿不起作用,无功失控。 | |
对变化负荷,冲击负荷及闪变负荷力,补偿效果不好。 | 对变化负荷,冲击负荷及闪变负荷能完全补偿 | 对变化负荷,冲击负荷及闪变负荷力,补偿效果不好。 | |
控制方式 | 手动或自动无需人职守 | 全自动,无需人工职守 | 可手动,也可以全自动,无需人工职守 |
循环投切速度慢,系统复杂,易出故障 继电器或微机控制,不便于将补偿工作状态远距离传输,不便于全系统自动化 | 一次性投切,速度快,控制简单,故障率低 微机控制,便于将补偿信息远传,便于与上位计算机交换信息、整个供电系统计算机管理 | 循环投切速度慢,控制简单,故障率低。 微机控制,便于将补偿信息远传,便于与上位计算机交换信息、整个供电系统计算机管理 | |
环境要求 | 对环境要求高,怕灰尘、潮湿、高原适应性差 | 对环境要求较低,耐灰尘、潮湿能力强 | 对环境要求较低,耐灰尘、潮湿能力强 |
安全性 能 | 安全性能差,易发生爆炸起火等事故,容易引起人身事故 | 安全可靠性好,不会起火爆炸,人身安全性好 | 安全可靠性好,不会起火爆炸,人身安全性好 |
发展前景 | 属逐步淘汰产品 | 过零投切技术使得投切无震荡,属新型替代产品,前途广大 | 逐步代替接触器投切。过零投切技术使得投切无震荡,发展前景广大。 |
适应性 | 适应性差,不能随负荷情况或用户要求改变性能 | 适应性强,可随负荷情况不同改变性能,例如投切速度、补偿精度、延迟时间、连接方式等 | 不能投入到快速变化性负载中,在较平稳的负荷补偿中占有重要地位。 |
各种投切元件各有优缺点。利用他们不同的特性可以在不同的行业中各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接触器的必然被复合开关所代替。它所拥有的过零投切不拉弧、不震荡和维持无功耗的特点是综合单独接触器和可控硅的两者优点所产生的一种器件。但是本身也有接触器的缺点,因此对于如何选择好投切器件,需要对负载有个清楚的了解。选择最合适的投切器件来补偿不同的负荷,使得整体性价比高,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