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寺位於陕省西安市城东南2.5公里的铁炉庙村以北乐游原上,即唐长安城新昌坊东南隅,该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曾有“灵感寺”、“观音寺”之称。唐壑宗的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是中国佛教唐密道场之一,日本真言宗的发祥地。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以後,寺院被毁。至明朝已片瓦无存。 唐朝诗人朱庆余《题青龙寺》诗曰:“寺好因岗势,登临临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寺在乐游原上,为当时著名的风景区,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这里写出了传诵千古的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由於当时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佛教在唐朝有很大的发展。唐长安城佛寺的兴盛,几乎是空前,其佛教传播之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对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影响极大。青龙寺即是传播唐密颇有影响的寺院之一。在九世纪初至中叶(日本平安朝诗期),日本人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颇多,其中著名的八人,本称之为“入唐八家”。而其中的六家空海、圆行、圆二、惠运、圆珍、宗睿到长安后。即在青龙寺受法。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空海大师到长安後,於青龙寺师从密宗高僧惠果和尚学习经典,并兴唐朝士大夫交往。元和元年(806年)回国後传播密宗,成为日本“东密”开山相师。空海还根据中国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文“平假名”字母,促进了大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日本人唐的求法僧回国时,都带回大量佛教经典和其他书籍,“入唐八家”带回书籍共达1700余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达到极盛。 从1973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系统发掘,清理出殿基、月台、散水、花坛等地下遗址多处。其中殿址一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殿址二东西长50米,南北宽30米,呈长方形,塔基长宽各约15米。其原有建筑规模宏大,现今所发现的遗址仅是青龙寺西部。从门、塔、殿址及两侧廊道遗址来看,青龙寺西院的形制为塔居中,塔前有门,殿在塔後,周围廊庑,表现出隋唐早期寺院的布局特徵。 日本真言宗僧众近年来与青龙寺交往极为密切。为缅怀先贤,增进中日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1982年中日两国佛教界在青龙寺遗址上合建“空海大师纪念碑”,後又共建“惠果、空海纪念堂”。青龙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在长沙城北新河与湘江交汇处凤嘴,有一座殿宇宏伟、气势非凡的千年古寺,这便是三湘名刹开福寺。 开福寺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署之地。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马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内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题诗《开福寺》赞曰:“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开福寺兴盛时,住僧达千余人。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绝,名僧辈出。北宋洪蕴,佛医俱精,被宋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宋徽宗时,道宁禅师住持,使佛寺中兴。他将临济宗杨岐派禅法,传给日本求法僧人觉心。觉心回国后,创法灯派,被日皇赐以“法灯圆明国师”谥号,僧徒众多,日本佛教临济宗派因而视开福寺为“祖庭”圣地,几乎每年都要派人来朝拜。光绪12年,名僧寄禅、笠云与著名诗人王闿运等僧俗19人在此组织碧湖诗社,赋诗谈禅,一时传为美谈。光绪末年,诗僧笠云创办湖南僧立师范学堂于寺内。 千余年来,开福寺历经兴衰,多次改建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光绪年间重建。1994年开福寺被定为尼僧修学道场以来,住持能净法师利生为怀,志存兴复,对开福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桥、钟鼓楼等;维修了大雄宝殿、法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斋堂、客堂、藏经楼。1997年,开福寺又从缅甸请回佛祖释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难迦叶二弟子玉像(4米高)。随后又从等地迎请了5部大藏经供奉。整个修复扩建工程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重修后的开福寺不仅更加庄严肃穆,而且布局合理,错落有致,高雅古朴,成为湖南佛教界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19 年,开福寺承办了湖南佛学院尼众部。 今开福寺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大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及两厢堂舍等。山门为四柱三门三楼花岗石牌坊式建筑,高10米。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为人物,或为树木花草,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山门两旁立有石狮、石象各一对。进入山门,即放生池,为原碧浪湖残部,上架单拱花岗石桥,走过石桥,便见一座汉白玉观世音菩萨圣像,面带微笑,手执杨柳净瓶,九龙拥立,庄重中透着祥和。伫立像前,肃穆与敬仰之情油然而升,尘世的心便也多了几许平和与宁静。再往前行,便是开福寺的主体建筑三大殿。 前殿为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三间,外檐方柱,内檐圆柱,均为花岗石整石凿成。殿内供奉西方三圣,现已无存,重塑弥勒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 中殿为正殿,又称大雄宝殿,高20米。供奉着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宝相庄严。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侍立两旁。紧靠着释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殿两旁还有十六尊者的金像。 后殿为毗卢殿,内供毗卢遮那佛像。周围供五百罗汉像,高约0.4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民间流传数罗汉以测吉凶,即以任何一个罗汉为起点,按自己的年龄,数到最后一个罗汉,再按罗汉的编号抽取封签一张,以测吉凶。但现在的签辞已作修饰,大多数以劝谕守正行善为主。 三殿之间有庭院,植古树名花,并立有清代石碑数座,显得十分古朴典雅。三大殿东侧为客堂、斋堂、摩尼所、紫微堂,紫微堂上为藏经楼,是唐宋时的古建筑,西侧为禅堂、说法堂、念佛堂等。 寺内楹联甚多,大多蕴含佛门教义和为人处世之道。大雄宝殿中有一副很有意味: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清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联中折射出的佛教哲学耐人寻味。 开福寺自建寺以来,虽几经损毁,但香火一直绵延不绝,佛事兴盛。特别是成为比丘尼丛林以来,在住持能静法师的主持下,弘扬正法,广利众生,法门昌盛,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来访,佛教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多。日本临济宗派佛教高僧几乎每年都来开福寺拜谒祖庭。著名惠空大师和惟一大法师也多次访问开福寺。、澳门、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纷纷前来交流佛教文化。1997年,能净法师应“中韩日三国佛教基金纽带”组织的邀请,出席了在日本举办的国际佛教交流会。2000年,应佛教界的邀请,能静法师前往宝岛说法巡礼,反响良好。2002年,应韩国佛教界的邀请,能静法师参加由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任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韩国。 |
由邺侯书院上行500米即至铁佛寺,再过铁佛寺约800米,便至丹霞寺。这座著名的古寺建于唐朝贞元年间(公元735-804年),由著名的丹霞禅师天然和尚创建。 丹霞寺由山门、正殿、后殿组成。三进,山门镌联"经过都是有缘客;归去何须别看山"。入山门见正殿,正殿原供释迦牟尼佛像,后在""中遭毁。 湘南寺位于丹霞寺之上500余米处,始建于唐朝,丹霞禅师天然和尚曾任此寺主持,并在这里阐述佛法。寺前石台视野空阔,可供远眺山峰湘江;寺后有贯道泉,慈航石;寺左有文殊洞;寺右则有大慈洞,隐松岩等景点;亦有数幅石刻伴题景点各处,颇值赏鉴。 |
上封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第一高峰祝融峰额下,是现今全国汉族佛教重点寺院之一。自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建寺起,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上封寺在东汉时期系道教宫观,称“光天道观”,隋初为道教第二十二福地。大业年间,隋炀帝南巡至此,下旨改观为寺,赐名“上封寺”。但据宋朝陈田夫《总胜集》“光天观”一条记述,则光天观当别有基也。陈田夫是宋代道士,住南岳九真洞老圃庵,他来往七十二峰间三十余年,考证而成书,所引资料又是中唐初期的《衡岳十八高僧传》,该传写成时距隋代建寺年代尚近,所说应该是可靠的。 上封寺肇建以后,其前期属天台宗,后期属禅宗,到宋朝则是禅宗黄龙派道场。上封寺的历史特色是生命持续力特别长,总维系着一丝香火不坠,不像福严、南台那样大起大落,寺废僧空。五代初期,著名诗僧齐已曾在福严、上封两寺闭关一个时期,他曾写过一首“行到月宫霞外寺,白云相伴两三僧”的上封寺诗。但自隋、唐到五代,寺貌如何,别无资料。上封寺在宋朝重新赐额,寺内且建有穹林阁,建筑已稍具规模。其时宋室南渡,“五岳至今余一岳,北望乾坤双泪落。”一批南渡和知识分子,到这唯一的“寿岳”来游历,登高远眺,北忆中原,那种荆棘铜驼之感,必然会像东晋名士们那样,新亭痛哭,慷慨激昂,从而写出多少爱国诗篇,发挥尤国尤民之情愫。从一些诗文字里行间的偶尔透露,可窥见当时上封寺轮廊;即一栋栋板屋,已具一定规模,寺内还需要一座令人流连的穹林阁。张栻在其《游南岳唱酬序》一文中叙述自方广、高台至上封诸寺皆板屋。板屋是用木板钉盖以代替陶瓦作屋顶的砖木建筑,它的好处是不会像瓦一样被冰雪冻裂,而且木板不易导热,又可以保温。这类建筑在元朝仍然沿续下去。像元代文学家,修过金、辽、宋三史的揭奚斯,就在他那首《登祝融峰赠星上人》诗里说过:“朔风日夜相腾蹙,谷老崖坚松柏秃。古来铁瓦尽飘扬,山中至今犹板屋。”可见上封寺在宋末、元初曾一度使用过铁瓦,因补充不易,且重量不够,仍用木板。 大约直到明朝中期,铁的冶炼得到较大发展,开始有了铸造工场,铸造的规模和工艺都有显著变化和完善,信士们有可能捐资奉献铁瓦。于是上封寺、祝融殿都变成了铁瓦石墙,屹立峰头,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明嘉靖中(1522-1566年),上封寺又新建天王殿,信士罗枬还特地捐资铁成铁质四大天王立像,进行供奉。铁铸四大天王就屹立在殿侧两壁前,伟岸奇特,造形生动,金碧辉煌,威严逼真。可惜四尊巨像已在1949年末一次大火中毁去。 从康熙后到今,上封寺兴废沿革,才有一些志述。据新编《南岳志》载:“清康熙中(1662-1722年),湖南巡抚周召南邀请高僧异目来寺作方丈,大修寺舍,建成一座四进两廊大佛寺。”这大约是上封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对当时南岳僧寺163所中的29所的田亩进行勘查,上封寺有田448.1亩,其经济实力居南岳五大丛林之首。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曾赐过太子少保衔的湘乡人曾国荃捐资白银二万余两,重修上封寺,寺宇一新,曾国荃还有刻碑记载了这份“功德”。 期间,因高山风烈雪多,上封寺又渐颓败,加上1927年大失败后,上封寺方丈素禅为地方当局杀害,寺僧星散,寺院荒芜,寺产也多被豪强侵夺,殿庭更加寂寞冷落,直到二十一年,时任湖南省的何键,聘请高僧宝生来上封寺作住持。宝生经过三年寺产清理和十方募化,大修天王殿、大雄殿,重建祖堂、禅堂,增建齐堂、寮房,并新修香客招待所;他召回僧众,恢复丛林制度,又建由上封寺登祝融峰的石板游路,重修太阳泉引水石枧,亲自书写了“黄离狮吼”和“震萃风云”两幅横额,镌刻在避雨亭两端。经过宝生一番整顿和修建,寺貌全新,石垣铁瓦,佛像庄严,殿堂肃穆,金碧辉煌;游客如云,一时称盛,何键本人也为重修上封寺捐了钱,上、中等棉被各40套,普通棉被100套,寒衣40件,轿夫棉背心80件,专供游客登山住宿和揽胜时御寒之用,为上封寺的振兴做了贡献。三十一年,上封寺终因管理不够完善,僧众挂单日多,各种开支太大,纯靠地租、香火和旅游收入已难于维持原状,逐渐陷入困境。尤其是日本侵略军侵占南岳后,寺院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佛寺香火无人问津,寺宇也渐渐萧条破败。 1962年,南岳管理局在寺院废址上建起高山旅店,取名“上封寺招待所”,供旅游者食宿。上封寺这个历史上的古刹名称借此复活,但在“”中再度受创。1984年,落实宗教,上封寺才真正从废墟破殿中苏醒过来。1987年开始重建工作。现在的上封寺,不仅完全恢复了寺院全盛时的面貌,如果从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物的宏丽堂皇和现代化的程度来说已远远超过清朝和时规模。 近百年中,上封寺最大特点就是从出世到入世,从小乘修持到大乘普渡,爆发了好几次爱国民族门争和工农门争。清光绪二十五年(19年)10月。南岳白云峰一带农民,因不堪清王朝统治者的残酷硬度榨,在衡山秀才向道隆领导下,与上封寺僧人印心、沙泉铺泉民彭鹤年、彭钟泰兄弟共举义旗。军檄文就是在上封寺草就和宣读的,军遭到残酷。印心和尚也惨遭杀害。十五年,正值北伐军入湘,各地群众运动高涨之时,佛学精湛的素禅方丈也投入这一场救国救民的门争。素禅在南岳总工会旷戊生、农会旷典的思想影响下,坚决站在工农大众一边,和福严寺灵涛一起,将那些同情的佛教徒如澄清、扫麈、生莲、离麈、寄缘等紧紧团结起来,共同倡办和组建工厂、农场、僧伽学校。他称这为“工禅”、“农禅”运动。他积极动员和组织佛教徒们在南台寺环山一带植树造林,选定了大善寺为制鞋厂,祝圣寺寮房为织布厂,带领僧尼走上生产劳动的道路。由于“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相继发生,素禅只好暂停工禅、农禅活动,这一期间,他巧妙地掩护了一批僧侣,还送走了旷戊生等一批工会干部。不久后,衡山陈漱源将素禅逮捕。起初以“勾结,破坏佛教”为名,将素禅押回南岳,按佛家法规,巡回各大丛林示从、打香板;后来将素禅残酷杀害。素禅以其肉身的牺牲,体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大无畏精神,因而傲立祝融之峰。 三十七年(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铁骑践踏中华,南京受屠,武汉被陷,烽烟直迫三湘。这时候的上封寺住持僧宝生、知客演文,还有从沩山来上封寺挂单的著名宗教界人士巨赞,早受抗思想熏陶,对叶剑其、周恩来诸代表非常钦佩。1939年春季,宝生、演文、田汉、鹿地亘、冯乃超、巨赞等在上封寺召开秘密会议,策划成立抗日组织和武装。1939年5月7日,“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上封寺方丈宝生为会长。“佛道救难协会”成立前后,有些僧徒对出世而又入世还不十分了解,既认定要抗日救亡却又为佛家普度众生而不杀生的思想所束缚。宝生、演文、灵涛、巨赞等人,宣传周恩来在上封寺为暮笳题的“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和叶剑英作报告中提出的“普度众生,把自己的躯壳放到抗日烈火中去焚化。只有站在的火焰面前,自己首先跳上前去,才显示出伟大灵魂的光辉。”等等题词和讲话,使大家认识到“杀贼”不止是破除心中烦恼之“贼”,而且要破掉危害民族国家、残害人民之“贼”;普度众生,在大敌当前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从而激起僧众们抗日救亡、救国救民的热情。1944年,日本侵略军偷袭驻扎在上封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上封寺的俊修和尚发现后,立即鸣告警,并独自在高台寺石岩后阻击,以自己的牺牲,赢得了游击队的安全转移,充分表现出佛家救难、救世的精神。“缁衣不着著军衣,敢向人间惹是非。”“自从彻悟如来意,又向人间树战旗。”这是田汉送给“佛道救难协会”僧徒和上封寺知客演文和尚的两首诗中几句,应该说,它最能概括出上封寺在这场历史风云中的形象与本质了。 上封寺现在主要佛教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记法堂、藏经楼、观音殿、弥陀殿等,其中后殿齐堂为清朝建筑,殿柱上有一对联:“三摩随入三摩地,十方常住十方僧。”寺内有“殿冰破冻,千古奇石”八字石刻。寺石上为观日台,左上一里许为祝融峰绝顶,顶上有“金色朝圣”巨石。岩石下有罗汉洞、会仙桥等胜景。寺周有树龄约五百年古树,形态甚为珍稀。由于地势高,风大地冻,树木大都卷曲臃肿,盘根错节,树干上苔痕青澄,树冠蓊郁,幽趣殊异。 上封寺现任监院初明法师,1983年出家,湖南衡阳人,毕业于南京佛学讲习所,兼任湖南省南岳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南岳区政协委员。 |
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的古树丛中,是湖南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该寺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 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该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1944年毁于日军,今仅存山门和藏经阁。殿堂现已修复,殿内千手观音庄严慈祥。现在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藏经阁又名观音阁,阁前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 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刻于古麓山寺,明代砌亭复盖,清咸丰年间移嵌于岳麓书院楼壁间,现保存在湖南大学。碑高2.72米,宽1.33米,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文为行楷书,内容叙述自晋太始年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还描写了岳麓风光,全文共1413宇,因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美,又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绝碑》。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工书善文,名满天下,善以行、楷书碑,自成一格。此碑对后人影响较大,宋代苏轼,米芾稍袭基法,元代书法家越孟“每作大字,一意拟之”。明董其昌誉其“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该碑是我国著名的唐碑,属省重点保护文物。 |
密印寺是我国南方一大名寺古刹,位于湖南宁乡县城西七十四公里的大沩山,主峰由数十座丛山环抱,突树其中,山顶形成天然盆地,方圆四十零七五平方公里,海拔一千零七十公尺,碗蜓磅薄,怪石林立,地势险峻,漫山苍松翠竹,林间鸟语花香,溪流泉水清清,滚滚东流,是宁乡第一河流沩水发源之地。 如今山上交通方便,四条螺旋形盘山公路像丝带从四面通向寺院。山上人民健康,六畜兴旺,五谷豐收,秩序安定,僧俗团结 。登上大沩山,晴天居高临下,俯视数十里山河,如一幅锦绣屏彰,阴雨天彩云缭绕,则身立云端,似腾云驾雾。这里气候宜人,冬暖夏凉,空气新鲜,风景幽雅,气味芬芳,如入芝兰之室,更有素称(大沩十景),大有可观,共有三十多处景点,神话奇传,令人悦耳,景相离奇。 大沩山原有密印、同庆、三塔三大寺院,及密印庵、石狮庵、齐已庵等六十二所小庙,以密印寺为最著,目前尚有一部分寺庙已经正式开放,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密印寺系佛教禅宗著名寺院,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之祖庭,乃沩仰宗发祥之地,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 密印寺座落于大沩山毗庐峰下,寺院共占地是三百亩,寺院内原有山门、广场、钟鼓楼、寒山殿、万佛殿、(大雄宝殿)、警策殿、禅堂、祖堂、藏经殿、斋堂、放生地等布置,全古式建筑,规模宏大,书栋雕梁,堂皇富丽,满堂佛像金金碧辉煌,庄严肃目,显耀灵威,正殿供奉着释迦牟泥等三尊大佛,四壁金佛一万二千一百八十二尊佛像,后殿有千手千眼观世菩萨,故有万佛殿之称,寒山殿里裴休像。 |
南台寺在福严寺下方两里许,于瑞应峰下,素有“天下法源”之称。它建于梁天监年间,原是海印和尚修行的处所,在寺院后左边的南山岩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据说当年海印和尚常在这块石上坐禅念经,所以寺名“南台”。现在台边还清晰可见“南台寺”三个径大二尺的大字,左边有“梁天监年建”,右边有“沙门海印”两行直刻小字,该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台寺名声很大,海内域外的佛教徒对它非常崇拜。这不仅它是六 朝的古刹, 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该寺院在唐末五代时便出了一个著名高僧——石头希迁禅师,他是南宗两大系中的一系——青原系的重要人物。 石头希迁,人称石头和尚。据宋《高僧传》、《五灯会记》载:希迁禅师(公元七00年——七九0年)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县)人,听说六祖慧能南来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便前往参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于罗浮山受戒。后又拜青原行思为师,传其法。唐玄宗天宝初年,希迁到南岳衡山受戒结庵于南台寺东大石上,时有称为“石头和尚”。与江西道一禅师名闻天下。相传著有《参同契》、《草庵歌》,至今日本曹洞宗的僧人用作必修日课。唐贞元六年(公元七九0年)圆寂,卒谥“无际大师”、塔曰“无相”。弟子有道司、憔俨等二十一人。他们宣教弘法,创立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派,其中曹洞宗更为昌盛,形成南宗禅,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主流,法嗣遍布天下。南宋时,临济、曹洞二宗传到日本。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视南台寺为祖庭。故有“天下”之称。石头希迁圆寂以后,肉身龛葬。葬于南台寺下方,为南岳仅存的一座唐代古墓。 南台寺自唐代创建后,曾经废圮,直到宋代乾道元年(公元一一六五年) 才得重新修缮。明朝初年,寺院荒废。明弘治年间,元碍和尚重建。清初,寺院又废圮。有些僧徒乘机分移寺产,在山下岳庙旁各建小寺,自称南台嫡系正派。 光绪年间衡阳人淡云和尚与其徒 ,见新老南台真伪并出,“争利于禅林,有辱佛门”,便下决心重振南台正宗。光绪十六年(公元一0年),他找到了南台寺旧址。募捐一万八千余贯,光绪二十八年(公元一九0二年)开始动工,历时四年,到乙已年(公元一九0五年)将寺建成。寺宇规模宏大,超过历代所建的规模。南台寺有四部分, 山门挂“古南台寺”匾额。二进为弥陀殿。里面有欢喜佛像,坦腹露胸,满脸笑容,谁看了都会欢喜他。正门前有“南台禅寺”门额,三进为佛殿,有塑像饰龛,四进为法堂、祖堂、云水堂。两厢各有斋堂、禅堂、客房等。寺中大小舍房一百余间。 光绪癸卯年间(公元一九0三年),日本曹洞宗法脉高僧梅晓和尚(六休上人),自称是石头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孙。专程来南台寺。这时南台寺的重建工程正在进行,梅晓见屋基楚楚、砖墙厚实,规模宏大,十分高兴。当即向淡云和尚提出:寺宇落成,愿赠“藏经”一部。淡云和尚表示乐意接受。他回国后第四年(公元一九○七年),就率瓴日本佛徒数十人,亲自护送到南台寺,并举行了隆重的赠经仪式。这是当时一件盛事。它成了中日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自梅晓赠经以后,至今日本佛教徒不时派出代表团来南台寺礼祖。南台寺为中日友好交往树立了友谊的丰碑。 南台寺四周绿荫蔽日,古木森茂,寺前有一片落叶杉林,名叫水杉林。树高达二十余米,直插云天,羽状针叶,树影婆娑。 南台寺有一条小路通南岳古镇。中经一个大石坡,石坡间有石磴数百余级。在岩石上,好象天梯架于岩壁上,故名天生磴。梯下悬崖峭壁,有挂着铁链的石栏杆,山坡旁边有一石,名叫金牛石,相传上面印有金牛足迹。明正德十年(公元一五一五年)秋天,夏良用在金牛壁刻上了一首诗云:“手招黄鹤来,脚踏金牛背。尘世无人知,白云久相待。”沿山坡下行四里即到黄庭观,从此走上坦道,便可迤逦直达南岳古镇。如今南台寺已修葺一新。一九八一年泰国华侨黄彰任先生捐赠铜佛一座,供在寺中殿堂上,为古刹增色不少。 |
祝圣寺位于南岳大庙的东南侧,是南岳五大佛教丛林之一。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唐代高僧承远(公元712-802)在这里创建佛教寺院,名弥陀台,他的著名弟子法照(?-777),初居庐山,结西方道场。大历二年(767)慕承远名来南岳,师事承远十二年。大历末年(779)奉诏入长安,入皇宫教宫人五会念佛(五百人为一会),唐代宗奉为国师,传教天下。法照向代宗极力称赞其师承远有异德,代宗南向而礼之,度不可征,乃名其居日“般舟道场”,用尊其位。承远另一著名弟子日晤,十三岁出家,随承远长期侍勤,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诏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长讲戒律,日晤获选首位。他在南岳登坛传戒37年,每年度僧千人,称盛一时。他在旧址上建一精室命名为“般舟台”,专修念佛三昧,世称“般舟和尚”。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诏为“弥陀寺”。从而,由弥陀台、般舟道场到弥陀寺,就成了名登朝庭,声动公卿的天下名寺。 唐会昌五年(845)武宗李炎,不嘉佛教,师事道士赵归真,崇信道教,是时赵归真受武宗宠信,时在武宗面前排毁佛教,于是一时毁佛之事大兴,将四万四千六百所佛寺毁坏,勒令二十六万五百僧尼还俗。世称之为会昌之法难,又称为第三武之厄。弥陀寺就一劫难中被毁废。 五代十国时(930-960),马殷据湖南称楚王。适逢有掌诰夫人杨子莹施钱,在弥陀寺旧基上重建寺院,马殷名曰:“报国寺”。 至宋朝,赵氏朝庭再崇信佛教,法远兴启。太平兴国间(968-976),太宗赵光义下诏,更寺名为“胜业寺”。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崇信道教,诏天下建“神霄宫”,地方官多以巨刹充替,胜业寺被改为神霄宫,设官提举。后复为寺。宣和间,天台宗僧人法忠,遍访名宿至衡湘,衡州给事官冯楫请住持祝圣寺,并支持法忠全面维修寺宇,塑制佛像,清理庙产。景象焕然一新。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著名学家、教育家朱熹和哲学家、教育家张式畅游南岳时,曾游憩胜业寺。 元朝(1206-1368)的一百六十余年中,胜业寺进行过多次维修,并在寺周培植树木,法运依然兴旺。 到了明代,胜业寺又进行过多次修缮。崇祯八年(1635)年,住持佛顶,对寺宇、佛像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缮。 清朝初,祝圣寺再经修缮、重建,成为盛极一时的大寺院。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抚赵申乔,拟请康熙帝南巡,便大兴土木,把这里改建成一座宏大而华丽的行宫,后来康熙帝南巡未果,行宫封闭近十年。至康熙五十一年(1713),三月逢康熙帝六旬晋一大寿,大湖南北的诸宪台,齐聚南岳建“万寿国醮”,湖广总督额伦特,湖南巡抚王之枢奏改行宫为祝圣寺,请颁《龙藏》,康熙帝颁赐《龙藏》全部,共735函,1669部,7838卷。十六年后,雍正五年(1727),王国栋任湖南巡抚,又一次将行宫改祝圣寺的情况向朝庭呈送了奏摺。雍正帝胤祯作了“知道了”朱批,并允肯“祝圣寺”名,祝圣寺名从此始。是时胜业寺归并祝圣寺。 寺的主要结构有前殿、正殿、藏经阁、方丈室、罗汉堂等,光彩华丽,甚为壮观。特别是罗汉堂,左右墙上嵌有石刻的五百罗汉像。这些罗汉像是寺内一个名叫心月的和尚雕刻出来的。心月和尚擅长石刻,他从江苏常州天宁寺得来了罗汉摩本,不断努力师法古人,体验现状,刻苦钻研,终于在三年时间中完成了五百罗汉的石刻。这些罗汉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它们或双膝盘坐,或袒胸欲行,或持禅杖,或挥禅帚,或目光前视,或俯首沉思,或卧或立,或哭或笑,或怒或乐,众貌各殊,神采迥异,各相毕具,无一雷同,真是忘情物外,意境天然,篆刻工巧,深得佛教界和艺术界的赞赏。 |
欲说大杰寺,不妨先介绍一下五龙山。五龙山地处湘渭两水之间,天马南来,五岭盘曲,有如五龙相嬉。幽谷澧泉,林深壑秀,风景旖旎。据1929年黎承礼所撰《湘潭五龙山碑记》中载:“钟衡岳之灵,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阔,其形蜿蜒,故谓之五龙”。五龙山上古木参天,云霞辉映,山腹名刹大杰寺,即座落于此。
据史载,大杰寺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23年),由武当山慧庵大师在此结茅而居。传说中此山的玄帝菩萨过去的道场是在中路铺亭。当时正德皇帝在南岳庙祭,留宿在亭,夜得一梦,梦见玄帝菩萨对自己说:“亭的来往人丁比较多,繁华而复杂,不想在此地居住,欲迁往五龙山。”正德皇帝在梦中惊醒,翌日便前往五龙山,在山下巧遇一蛇引路,到了山腹地带一小寺处,蛇即盘踞不再前行。正德皇帝始知玄帝欲建殿于此,回宫后。下诏赐香火田360亩,并命吉、桂二位藩王捐资兴建庙宇。初建时有武正殿、岳圣殿、观音殿等。三层正殿之后,陆续增建无量佛殿、西林禅堂、云水堂、东林僧禅院等大小房屋120余间。
大杰寺坐北朝南,重峦叠嶂,林深树密,浓荫蔽日,近拥石马,古岳诸峰,远眺晓霞,衡岳。温凉适宜,是个善信问佛和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大跃进时,大杰寺被毁劫一空,时又雪上遭霜,一度改为乡村的林场。拨乱反正之后,正通人和,百废俱兴。1994年有僧尼纯容入山,后有晓忏老法师率徒唯静自长沙铁炉寺来山驻锡,四处化缘募捐,重新修复大寺,历经数年,耗资300多万元修建了大雄宝殿、山门、围墙、东西寮房、斋堂以及念佛堂等50余间。寺周始又苍松翠柏掩映,绿荫成林,鸟语花香。香熏缭绕,风铃阵阵,实乃一片尘世净土,人间梵宫。
重建大杰寺后,经湘潭县批准,此寺已列为湘潭市重点佛教活动场所,并在山外入口处修有两条公路直达寺内。
晓忏老法师圆寂之后,唯静法师接过弘法利生之棒,继续率众徒扩展寺庙规模,又新建天王殿、藏经楼、钟鼓楼、观音阁以及传经解佛的殿堂。香火日盛,游人骤增,去年大杰寺被省宗教局评为“五好宗教场所”。唯静法师常谦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直以来,五龙山就是历代文人墨客问学和歇息之所。清光绪二十年(14)春末,由于内争外侵,朝政走向崩溃,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时有文人雅士、书香子弟齐白石、王忠言、罗真吾、罗醒吾、陈伏根、谭字诠、胡立三等七位才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抒己志。常聚集于五龙山大杰寺中,并创立“龙山诗社”。诗社不仅研究诗文、字画、雕刻等文艺作品,也开展音乐、棋类等文体活动。齐白石任社长,持续活动逾五年之久,他们被江南一带称誉为“龙山七子”。 王忠言曾在此写下《龙山寺和松庵韵》诗两首:
重阳盛会我来迟,篱畔黄花剩几枝。
旅馆羁身孤旧约,名山有梦补新诗。
园林秋老归心切,霜露寒生瘦骨知。
堪笑劳劳成底事,世年空过圣明时。
万壑千峰里,孤烟锁梵宫。
仙来无定所,鹤去有遗踪。
云影卧岑寂,钟声飞远空。
石床重徙倚,惆怅久尘封。
当年身为社长的齐白石精修画业,兼习诗文,经千锤百炼,终成大器,成为我国画坛一代宗师,享誉海内外。
著名的语言学家,北大教授,的恩师黎锦熙,早年曾于大杰寺内居住,寒窗苦读,学而有所成。
曾国藩“门下四子”之一黎培敬,湘潭县人,曾任清代贵州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青少年时也在五龙山读书学佛。其子黎承礼也学至翰林,并为大杰寺写下一篇传世碑文,碑文现保存完好。
人杰地灵的龙山圣地不仅聚集了慧庵、一轮、慈舟等历代佛门高僧,也孕育了湖湘之地一代代的儒门豪杰。
湖南南岳大庙
南岳大庙位于南岳山下的南岳古镇北街尽头,坐北朝南,前有寿涧水,后有赤帝庙,庙址呈长方形,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后经历了六次大火,经过扩建和修缮,才奠定了现存规模。大殿是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按照北京故宫的样式重修的,共占地900平方米,殿高7.2丈,是我国五岳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宫殿式的庙宇。
南岳大庙四群院落和九个建筑体组成,保持了唐宋以来的艺术精华。第一进是正门,也叫棂星门,由花岗石砌成,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
第二进为奎星阁,其上为戏台,阁东有钟亭,阁西有鼓亭。
第三进为正南门,
第四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重修南岳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亲笔。
第五进为嘉应门,现加以改建,内设南岳文物保管所,南岳书画院,大庙招待所等。
第六进为御书楼,保存了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构件。
其他大庙景观
第七进为正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17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游龙浮雕,正殿高7.2丈,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并饰有宝剑、大小蟠龙和八仙中的人物,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窗棂、壁板,都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或花木鸟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大殿台阶四周,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有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栏杆中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144块。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统治者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又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如今的“南岳圣帝”是1983年复制的;第八进为寝宫;最后是北门,东为注生宫,西为辖神祠。
湖南赛双清区法华寺
赛双清区法华寺,原名南岳殿,天然佛地,向有灵光普照。该寺座落于龙山发脉、井口潭峭壁,历称宝庆四景之一。
贤达觉察于斯。明代万历年间,孙君龙江,任云南霑益洲知府,后告老凯归,在此为首组建五龙庵、八角亭、吊脚楼、王爷殿。内奉诸佛、南岳圣帝等圣像。游客云涌,香火旺盛。清代康熙年间,郡人太史车方育之览铭,吾观天下名山,多有忠烈之词,所论风胜,唯有峭壁山。
其不幸者,期间,所有景观全遭危难。一九八三年,县顺民心所向,准建赛双清公园,随后,又同意在原址复修寺院,从而使民族宗教文化得以弘扬保护。
湖南星沙松柏寺
松柏寺座落于距长沙市区约十几公里的星沙文化公园旁,占地20余亩,山门前有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与中南汽车城隔路相望,寺周围环绕苍松翠柏.
湖南洪觉寺
武冈双峰山洪觉禅寺,创自清初康熙三年(16)甲辰,开山和尚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派第四世渠山妙随禅师。
渠山(1581—1669),名妙随,云南晋宁人,俗姓李。生于明万历九年(1581)辛巳,二指相连,乡人惊异。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师二十四,投鸡足山碧云寺礼效和薙染。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师年二十七,依本山狮子林白云受具。明天启元年(1621),师四十,参余山道瑞于贵州崇宁,得印可。为象牙性梃法孙,破山海明三传弟子,临济宗第三十四世。明崇祯十七年(14),师年六十三,适古源海鑑两参灵隐印文未契,遂来参渠山。渠山携古源海鑑往楚。
顺治二年(15),来武冈,行脚各地,后择地双峰山,“蓐草而基,乞钵面席”,以募化所得拟建寺。康熙二年(1663),得武冈知州吴从谦相助,于翌年缔构洪觉寺。康熙七年(1668),武冈知州吴从谦为洪觉寺规范基地范围,使禅和清修,免乡民骚扰。吴从谦曾撰《双峰山禅院记》,以颂渠山威德。相传,吴从谦后来弃官出尘,出家双峰山洪觉寺。
渠山生前尝著《采薇歌》、《牧牛颂》等,“语多沉痛迷离,细按之,皆南明旧事也”。寂于康熙三年(16)甲寅六月。付法元甫香祀禅师,继席双峰山洪觉寺。
元甫禅师(1621—1678),名香祀。俗姓刘,父名君泰,母杨氏。武冈小东发广竹村人。七岁甘素,十岁依双峰山亲应大师为徒,后为渠山禅师侍者,拜卯玄师为徒,力事参究。后得渠山印可,继席双峰山洪觉寺。康熙十七年戊午五月,建立“淨鑑寶華輪”。寂后付席倾尘禅师。
倾尘禅师,本府南路西岭唐氏子。行年廿,看破世间空境。一日同乡邻人往武攸,有异人花于路,向子曰:“盍不出尘乎?”答曰:“出何尘?”对曰:“唯心自在。”行至此地,一见大师,削发为徒,名曰:“倾尘”。侍师八载,未尝一日息安。遵师诲训,正守清规。行其威德,并无半句离耳。送师入塔,满足孝思。
壬辰年,四方檀越居士暨法眷人等启请,复至双峰法席。那时间颓纲坏目、废产失业,特地重新,乃僧之志。煮粥熬汤,受尽多少苦楚。归赎本山,并转法器什物等项。培植树株,堂禁山河,修补寺院,复兴常住。但托坪团简家冲,有脚庵,名曰:“广福庵”,蒙刘、席二宪亲点祖为住持之僧。复后,募叩众善人等,将钟鼓、佛像、庵院,一概重兴补葺。僧之为人,出於本性,一生勤俭力为,而治家大道,克合半佐。并且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积道德以仁义,鼎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实。劝善规过,平怨息讼,施茶解渴,修路架桥,无论大小功,因随缘布施。
壬戌年间,合诸山缁俗人等,请入方丈,开期说戒,上堂将常住法堂源流,因地山河什物等,付与众等。
倾尘之后,次第相承,先后有新元、明修、素梅、翠林等相继住持双峰山洪觉禅寺。到了,则先后有常悟、端效等老和尚。在端效老和尚期间,开期传戒,影响周边地区,与云山胜力寺并称武冈二大丛林、二大戒堂。
党执政以后,双峰山洪觉禅寺僧散寺空,1954年2月被沦为武冈麻疯病院。
武冈双峰山洪觉禅寺历代住持
渠山妙随——元甫香祀——倾尘——新元——明修——素梅——翠林···端效
附录:
都梁双峰山第三代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六世
上倾下尘和尚墓志铭碑记
本府南路西岭唐氏子也。行年廿,看破世间空境。一日同乡邻人往武攸,有异人花于路,向子曰:“盍不出尘乎?”答曰:“出何尘?”对曰:“唯心自在。”行至此地,一见大师,削发为徒,名曰:“倾尘”。侍师八载,未尝一日息安。遵师诲训,正守清规。行其威德,并无半句离耳。送师入塔,满足孝思。付法偈曰:“灯灯相续,祖祖流传。”
师在日,命往写油团住圆觉庵数年。自於壬辰年,四方檀越居士暨法眷人等启请,复至双峰法席。那时间颓纲坏目、废产失业,特地重新,乃僧之志。煮粥熬汤,受尽多少苦楚。归赎本山,并转法器什物等项。培植树株,堂禁山河,修补寺院,复兴常住。但托坪团简家冲,有脚庵,名曰:“广福庵”,蒙刘、席二宪亲点祖为住持之僧。复后,募叩众善人等,将钟鼓、佛像、庵院,一概重兴补葺。但三处常住,诚较前而更辉煌焉。至今年登七十有六,而僧之功德实卓,卓然有可表者。
僧之为人,出於本性,一生勤俭力为,而治家大道,克合半佐。并且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积道德以仁义,鼎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实。劝善规过,平怨息讼,施茶解渴,修路架桥,无论大小功,因随缘布施。
至壬戌年间,合诸山缁俗人等,请入方丈,开期说戒,上堂白云:“吾老矣,不能用也。今将常住法堂源流,因地山河什物等,付与汝等扰管,而揉劳勤俭,不惜身命。壮光前人,诱启后昆,可谓不负出家之志至矣。”但其功行甚多,难以备载。如此岂非僧之立德立言之所征乎?
噫!僧亦人杰也哉。继继承承,绵绵不已,佇彼*铭,永垂百世。
本山长徒新元 孙明修 明瑾 玄孙宗耀 原宿 素梅 云梅 普禅
曾孙慧光 月林 桂林 参林 翠林
竹云峰徒道登 道岸 孙明镜 明锡 玄孙四瞿 重瞿
曾孙茂林 宗耀
黔阳天柱峰徒孙通微 通轮 玄孙秀祥 秀林
圆觉庵常住僧松林 徒海澄
监院明珠 玉修立
皇清嘉庆十二年 岁桂月吉旦同立
湖南武冈市胜力寺
据湖南佛教典籍载,佛教进入湖南,始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武冈随后而兴,寺随之而立, 其后隆替不一,代有废兴。据云山碑刻载,唐代时云山即有寺院,唐僖宗时,释无量寿佛来寺挂锡,距今约1200年。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武冈郡守汪立中建寺于斯,寺始名胜力。元代寺院牧马,寺毁无余。明成化五年(1469),释志慧、克潨寻得故址,锐意复修,历20年告竣。三里庵、五里庵、七里庵等相继兴建。明万历(1573)初,南岳高僧无涯弘法于兹,复增修寺院。增修后,寺规模宏大,杰出湘南,僧侣达500余人。万历皇帝嘉勉无涯,赐龙藏锦衣。衣存南岳方广寺。天启六年(1626),无涯圆寂,寺复破败。清顺治十三年(1656),释燕居应僧徒所请,主持重修。 康熙十三年(1674),于别云峰建别云禅院,于书房槽建讲经台。建筑错综复杂,香火鼎盛一时,嘉庆(1796——1821)之际,武冈僧侣达3849人,而胜力寺僧众倍于它寺。光绪三十三年(1907),寺遭回禄,释登岸继起重建,历三年而成。后因无力管理而夷为平地。1984年,释麒伶于旧址两度重建。因规模窄小,难容佛众,2000年7月,经市府首肯,鼎力重修,耗资450万元。寺分三进,弥勒殿居前;观音殿其后;中为大雄宝殿,四围环廊相拥,和谐融洽,浑然一体,规模宏大,为历代之最。 2002年5月,工竣 。 (正文513字)
2005年10月28日
胜力寺重修记
云山,楚南胜境。七一奇峰,景秀于远近;六九福地,名播于古今。故历代为儒、释、道所重。秦汉以来,相传道家卢、侯二生首披荆棘,炼丹求仙;名宦陈与义、曹一夔、潘应星、邓葆之等接踵而来,吟唱不疲;佛教更不绝如缕,传承此间。山水精华,人文灵气,莫不以胜力寺为轴心焉。故高僧无量寿佛、无涯、燕居、登岸等前趋后继,迭起修建。惜年月日久,寺或朽于风雨,或毁于人祸,致山水失却神韵,梵音几成绝响。今逢盛世,政通人和,循国家宗教之律,市府当承其责,拓市民文化之需,公仆焉敢辞劳?遂于2000年7月,踏勘规划,议决依旧址而重修。焚膏继晷,克寒暑而筑建。社会各界,应者云集。捐资者联袂倾囊,不计多寡;助力者络绎于途,勇蹈崎岖。寺成于2002年5月。工竣一览,寺祥云护顶,绿翠拥墙,境界开阔,殿堂巍峨。寺顶高18·8米,供众佛于三殿,方圆6千余平方米,容万众而宽余,寺门西向,礼佛祖于西方;钟磬南传,应南岳而远扬。首倡者,市佛教协会、市林场;规划者,省建筑科学设计院;承建者,武冈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捐助者,另铭于碑石。是为记。(
湖南铁炉寺
铁炉寺的历史与现状
有关传说与史书的记载
铁炉寺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汉回村铁炉冲。关于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是1983年来寺出家的,当时只有17岁记得当时大殿供奉的是一尊一米多高的释迦牟尼佛坐像,旁边还有一张用镜框装着的、着官袍的古人像。我十分好奇,曾就本寺历史与这张像片的来由询问过寺中师太,得到的答复是:传说是“先有铁炉寺,后有开福寺;先有开福寺,后有长沙城。”至于那个穿着官服的古人像,则是宋朝爱国名将岳飞。师太还告诉我:铁炉寺天井中原有两棵三人才能合抱的古茶树,是岳飞出兵洞庭湖一带路过此地时亲手种植的。每至冬春时节,树上数千朵重瓣茶花缀于枝头,艳丽多姿,堪称一大景观。直至上世纪60年代,仍是枝繁叶茂,花缀满枝,可惜毁于一个雷鸣闪电的暴风雨夜中这就是我最初从长辈口中得到的关于铁炉寺久远历史的传说。
1995年,铁炉寺在晓忏法师的主持下,全面修复并举行了佛像开光典礼,自此宁静的寺院游人香客日益增加。于是人们对于铁炉寺的历史渊源更加关注,渴望得到除传说外更加有据可依地说明。而传说本身存在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有人考证,长沙城在汉高祖五年(即公元202年)就已经有了,而开福寺创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很显然,“先有开福寺,后有长沙城”的说法难以立足,而“先有铁炉寺,后有开福寺”的传说,也终因无据可依不为人们所接受。
为此,我查阅过《湖广通志》与《善化县志》,除了在同治六年(1867)所修的县志上看到有“铁炉寺”三个字外,别无所获。至于它的创始人与始建年代仍然不得而知。因此我从史籍上对铁炉寺的了解,也仅仅能肯定它在同治六年前就存在了。至于寺名的由来,据当地老人言:铁炉寺的地名是一直就有的。我仔细查看寺院周围的地势,但见四面环山,西边低阔,中为腹地,形状酷似古人烧饭用的铁炉锅,因此断言:铁炉冲应是因地势得名,而铁炉寺则是以地名为名。对于这一点,看来没有太多疑点。
古墓残碑留下的可考证资料
本寺前山与后山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和时期的两座石塔、两通石碑。这对于研究铁炉寺的历史、发展、兴衰及演变都是极好的见证石塔之一是曹洞宗僧人百祥和尚墓。从碑文看,他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殁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世寿77岁。徒众觅得铁炉寺前山为塔墓之所。由此可以断定铁炉寺的历史至少在160 年以上。另一座石塔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百隆堂子孙为十三世祖南泉清太和尚所建之普同塔我们称之为祖塔,地址在寺后象鼻山上。南泉和尚其人见于县志,他曾主持修复了城北同安寺。这座塔从时间上讲不足百年,但塔上所列徒众名单有四代27人之多,这足以证明本寺在清末住僧不少,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中型佛教道场。其法脉应属于禅宗门下的临济宗支派。
两通石碑有一块是同治十一年(1872)所立。碑文上说明本寺僧人开悟因故离寺他往,请人作证立下凭契,将早年从僧人晓亭手中接管的寺院及屋契卖与僧人悟一名下。石碑之二是比丘尼妙湛、妙觉、真修等于二十年(1931)所立,上刻:“铁炉寺深藏山谷,古茶蔚起,形似鹫岭祇园;水秀山环,恰似蓬莱方丈。”两通碑文比较清楚地记载了铁炉寺在清末时的规模,但至同治年间,寺内僧人涣散,法脉如丝。时期,大约是由于僧少尼多,诸多不便,经协商,僧人迁出,改为尼庵。后查《惠光禅师年谱》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二十四年(1935),当惠光从南京、上海弘法返湘后,得知铁炉寺已改为尼众丛林,其师兄复荃等被迁往古塘寺侧之娑婆庵(今沙坪附近)居住。这说明铁炉寺正式改为尼庵的确切世间是1931年,至今已有70年之久。
参访宝岛解疑团
1999年,应台北弥勒内院法成法师之邀,有幸赴台参访。由于对本寺历史尚存诸多疑问,又闻屏东铁炉寺为长沙铁炉寺百隆堂子孙复定(惠光)所创建,法脉与本寺可以说是同根同源的。抵台后便亲往屏东,礼拜同门长辈,并访得《惠光禅师年谱》一书及其它著作。
《年谱》中果然有铁炉寺开山祖“百隆普振禅师”传略。传曰:“百隆普振,平江颜氏。生于顺治甲午(1654年)六月十四日寅时,一日见羊跪乳,忽悟母恩难报。遂至开福依心辉世祖祝发,开福具戒。二十五岁朝礼四大八小名山,参访善知识;三十二岁始居金山,矢志十五年七月十五果然澈底神悟!辞返星沙,开铁炉寺,皈依者数千众;徒12人,仅慈光通照得法,有机缘语行世;81岁的二月十五日无疾坐逝!法腊六十,荼毗毕舍利万千,塔于寺后丙向。”禅师之塔今虽不存,却明白无误地记载了铁炉寺是普振禅师在金山苦参十五年开悟后返湘所创。禅师生前法筵常开,度人无数,殁后火化得罕见舍利子万千,更加证明他是一位有修有证的高僧。由此推算,本寺的历史便云开见日般清晰起来即普振禅师生于1654年,于47岁时在金山开悟(康熙辛巳年),也就是1701年,同年返星沙创建铁炉寺。那么巧得很,今年应是本寺开山三百周年之纪年。至于从普振禅师开山(1701年)到南泉和尚示寂(1902年),其间经历了201年,传法十三代也是完全符合情理的。
关于宋时已有岳飞亲种茶树之说,我认为岳飞当时驻军于此并种茶两株之说或者不虚。但当时是否建寺则有待考证。能让岳飞驻军的或为乡人祠堂、城隍土地庙也未可知。目前既无详实资料,关于铁炉寺为宋时所建之说也只能暂且存疑。
名蓝古刹,高僧辈出
铁炉寺的历史面貌已经比较清晰了。然而悠悠三百载,其兴衰又是如何的呢?
据《年谱》记载,该寺在道光年间又出了一位禅门宗匠——妙华禅师(1830——1907),星沙张氏子,母赖氏,全家皈依鼓山密庵长老。十岁随家返湘,欢游寺庙。十四岁投铁炉寺寿一长老名下祝发,宝华具戒,精研律学;曾居高旻寺苦参二十年,大悟两遍,小悟无数。同治九年(1870)移居金山,于选佛场中大彻大悟。次年回铁炉寺开念佛堂,度人万众。徒复荃、复凯、复定(惠光)等十余人悉蒙开晓,光绪丁未(1907)说法而逝。
灵一尼师,(清)长沙吴氏女,及鬓投县中铁炉寺出家,精持律行,虔修净土,抑志念佛,众多为化。光绪二十七年(1901)预知时至,说法辞众,念佛立化,寿五十余。(见《新续比丘尼传》)。从这一僧一尼的传记中我们又得到一个信息:妙华禅师与灵一尼师为同一时代人,去世时间只相差六年,地点都在铁炉寺。这说明在清末,铁炉寺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僧尼,甚至是四众弟子同住一寺,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才完全建立尼众丛林机制。
惠光(1887——1967),妙华禅师弟子,十二岁出家,1929年就读于开福佛学院,亲近空也、太虚、虚云诸长老,后又从白普仁、诺那、班禅等修学密法。四十岁经入台,在屏东创建了铁炉寺与惠光寺。撰有《禅学指南》、《禅学问答》与《宗门讲录》。
三百年来,铁炉寺经历了兴衰成败,也由最初的比丘丛林转变为今天的比丘尼丛林。但从清代至却有过佛法兴隆的辉煌时代,并涌现了一批精修梵行、矢志求法、度人无量的高僧。
安身茅舍迎慧日,苦志坚心复道场
1949年,长沙和平,铁炉寺佛像被砸,尼僧被逐,宗教活动被迫终止。但当时还住有复根、泉定、永证、了性、善成、善环6 位比丘尼土改时,寺产进行了重新分配,她们也分得了相应的山林土地。后不久,泉定、了性被招工进城参加工作,原住在罗汉庄念佛林的复度、正顺师徒也搬到铁炉寺与大众同住,个别农民迁入寺中,此时寺院虽完整存在,但僧俗杂居,佛寺面貌不复存在。1954年以后的几年时间,寺内尼僧与农民一样从事种菜、绣花等农副产业,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1959年,“大跃进”高潮时,铁炉寺几乎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寺院被拆三次,除农民住的几间外,只留两间杂屋给正顺师徒聊避风雨,其他尼僧因不堪忍受遭人歧视的日子,只得含悲忍泪,脱下僧装,换上俗服凄凄惨惨遣散回原籍去了。1960年,复度去世,这个曾经兴盛于时的铁炉寺,只剩下正顺一人苦苦支撑着。1962年,对宗教界的有所调整,每月由民政部门发给正顺尼师生活费10元(后略有增加)。此后十多年间,正顺就这样过着亦僧亦俗的生活。
1974年,当地甚至准备将正顺居住的两间房子拆掉,闻此消息,已在城内工作的泉定比丘尼痛惜寺院僧脉将断,立刻回来搭建房屋一间,并四处奔波,前往长沙四村请来居住在那里的比丘尼了证、在宁乡俗家居住的比丘尼培光前来铁炉寺陪伴正顺居住。比丘尼永证更是倾其一生积蓄,还到处动员居士,极力维护铁炉寺不被摧毁。1976年,比丘佛明、比丘尼迪光、觉明相继来寺,四十多岁的沙弥尼晓忏从湘潭来长,拜了证为师。此时的铁炉寺,因聚集众多发心护教的比丘尼而维持下来。1977年,尼师们众志成城,在永证、了证、正顺三人的倡导下恢复了佛堂与僧舍三间,正中一间权作佛殿。由于这些尼师对佛教的一腔热情,才使得频临毁灭的铁炉寺留下了一脉香烟,给广大长沙佛教徒争取了一个生存空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宗教得到恢复和落实。铁炉寺走上了艰难的发展轨道。1979年,农民迁出,寺院被批准重建但最初几次发起重建,均遇阻力。1982年,在比丘尼晓忏的主持下,凭籍道场佛事的收入与信徒布施,经过千辛万苦,用土木结构建成了大雄宝殿、念佛堂、寮房和杂屋十几间,同时新塑了泥质佛像并装金。这样一个简易的宗教场所便对外开放了,尼师们在此定居修学,接待信众。第二年,由于房屋是在原本破旧的基础上修建的,加之连夜的大雨侵袭,致使九间房屋在一夜间倒塌成为废墟,刚刚有了栖身之所的诸尼师立刻陷入了愁云惨雾之中,几位出力较多的比丘尼更是难以控制内心的伤感,忍不住失声痛哭。此时寺中尼师大多是古稀之龄,要恢复道场的确是举步维艰,她们无论是从人力、还是物力都显得那么薄弱和孤立无援。面对此情此景,年纪较轻的晓忏尼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重建道场的责任,她的足迹穿梭在城乡之间,将这些不幸遍告三湘名刹,开福寺内诸道友以及广大信徒纷纷解囊相助,从长沙去定居的果性、慈愍两位长辈尼师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样倒塌的房子又建了起来。重建后的铁炉寺虽无古寺的庄严与肃穆,却有民舍的朴实与清新。尼师们在砍柴种菜、挑水做饭的生涯中,不忘念经礼佛,教化信众,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
道风清淳声名播,弘扬律学有传人
随着宗教的不断落实,铁炉寺的各种宗教活动都逐渐得到恢复,寺内经常是经声朗朗、佛事不断。从1983年至1985年,先后有六位十几岁的女青年发心来寺剃度出家。铁炉寺的老一辈出家人深知,道场恢复后,培养青年人已成为本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遂将这些青年留寺考察,并热心传授佛门教义与礼仪,悉心培养她们任劳任怨、谦恭忍让、敬老尊贤等美德。寺院负责人晓忏尼师,则在师长们的协助下,于扩建道场的同时,克服寺院建设急需用人的困难,支持年轻人出外参学、报考宗教院校。几年后,有两人毕业于高级佛学院,两人毕业于南岳佛学讲习所、一人上五台山学律,一人当上了驾驶员。这些青年学子由于一出家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又受前辈们农禅并重、学修并举的影响,故政治文化、宗教教义以及道德各方面的素质都有进步。真正成为铁炉寺、乃至佛教界的一批好人。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寺院建设不断完善。1987年,由于寺院道风可喜,前来烧香的信众越来越多,影响也逐步扩大。佛教节日期间,信徒们冬则多人挤在一张床上,夏则铺设竹床、木板作简易栖所,尽管如此,信徒们总是高兴而来,满足而去。监院晓忏法师见此情景,既喜亦忧只得克服一切困难,省吃俭用,在寺西盖起一栋二层小楼,共十间住房,外加浴室、卫生间等配套设施,终于缓解了住房困难的局面。住房问题解决后,民屋式的佛殿却无法容纳涌入寺中朝拜的善男信女,非改建不可,1990年,经向当地与上级佛协申请后,得到支持,决定在寺前方东边山上建一座民清宫殿式的大雄宝殿,占地400 多平方米,并饰以麻石雕花栏杆,外廊由28根水泥制作的仿石柱支撑在廊基之上,殿前一对石狮活灵活现,十分庄重。
大殿落成之后,用木材重塑了佛菩萨及二十四诸天圣像,又把原来的旧殿堂与住房全部改建成水泥结构的二层楼的殿堂或寮房。1993年,在当地与国土部门的支持下,按收回了部分民用菜地,确定寺院界限,并筑起了山门、围墙,到现在为止,除十丘水田及山林未收回外,基本恢复旧貌,整个寺院焕然一新。当代高僧、中国第一比丘尼、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隆莲上人为题联曰:断无明斩钉截铁,度众生大冶烘炉。
值得称道的是,铁炉寺地处乡间,从恢复到重建,耗资200 多万元,从未向要过一分钱。这完全是她们苦心经营、团结信众、友好接待港台同胞的结果。其中以法智法师、唯一法师功德最大;的果性、慈愍二大士也出力不少;屏东铁炉寺四众弟子亦都有奉献。今天的铁炉寺,如果从喧哗的长沙闹市出发,需乘车一小时才能到达风景秀丽的铁炉冲,60余间建筑物错落有致。依序而建的有山门、大雄宝殿、念佛堂、清规堂、香积厨、斋堂、息心所、海会塔、寮房等。寺周密林千顷,松涛回旋。林环古刹,寺隐山中;翠绿从中,红墙隐约,依山绕寺,起伏跌宕,宛如一条长龙卫护着山门;堂内佛像严饰、气象万千;殿外香烟渺渺,风铃阵阵,好鸟和鸣,嘤嘤成韵;楼阁莲池,争相辉映。迈步其中,但觉步移景转,小中见大,芳草萋萋,红花遍炽。身临其境,不觉尘心顿歇,俗虑齐消。贯休和尚有诗曰:“虽然不是桃花洞,春至桃花亦满溪”的描写就是铁炉寺胜景的真实写照。多少年来,本寺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优雅的迷人野趣,绚丽的南国风光,别致的建筑风格,热情的宣传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善男信女,墨客骚人,成为滚滚红尘中人们修身养性、化戾气为祥和的超脱之所。1995年已毕业于四川尼众佛学院的自然法师回到祖庭,全力协助恩师管理道场,又增建了聚香亭、平安轩、放生池等,还每月在寺中为信众宣讲佛法知识。今天的铁炉寺可以说是琳宫罗列,佛语飘香;晨钟暮鼓,法音常演。尼僧们在这宁静的古刹朝参暮礼,过着如法如律的僧伽生活;十方檀越,云集梵刹,净化身心,护持正法。我们领略到的不仅是庄严道场的气氛,还有那度尽苍生终不悔,人间净土勇献身的无尽安详!
湖南夹山寺
夹山寺位于湖南省石门县东南约15公里处,原名“灵泉禅院”。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兴建,宋、元、明、清各代屡加修缮。原来规模很大,从山门到大殿有“骑马关山门”之说。但几经沧桑,今仅存清代重建的大雄宝殿。
夹山寺因有奉天明玉和尚而名噪一时。今寺左大路西侧存奉天明玉和尚石塔墓。初年,章太炎受孙中山派遣作为“湘西劳军使”经石门皂市,访得了李自成《梅花百韵》诗五首。1980年石门县文化部门在夹山寺附近获得了许多珍贵实物资料,如奉天明玉和尚墓志、明瓷骨灰坛、《梅花百韵》木刻板等,都说明过去和现在持奉天明玉即李自成之说者不无根据。今夹山寺一带还流传有“闯王殿”、“玉玺井”等故事。玉玺井传为李自成退出北京城时,将明皇室一颗玉玺带来夹山,因恐官府搜索而弃于此井。雍正间,有寺僧捞出,献于知县,知县转呈于朝,后人即称此井为“玉玺井”。与夹山寺相邻近的天门山,以及大庸、慈利、临澧等县城,都陆续发现一些和奉天明玉有关的文物资料,引起人们兴趣。据说李自成隐居夹山时,法名即奉天明玉和尚,在寺院最后一进院所专辟殿堂作为其住所,当地居民称为“金殿”。近年在其旧址重建殿堂名“藏经殿”,乡民仍称“金殿”,另有旧时“金殿”对联可证:“马上得来,帝座魂销金殿黯;鹿犹失去,禅居梦醒夹山青。”
湖南醴陵云岩寺
观音殿
云岩寺位于湖南省醴陵市贺家桥镇境内,与麓山南岳并驾齐名,其寺所在名山发脉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明月峰之下,素有回雁峰为首、明月峰为腹、岳麓为足之谓,以赤峰秀拔而著称,肇自唐中,稽于云祖,少室九传之嫡裔,新丰一脉之先宗。
云岩寺系禅宗道场,原有大雄宝殿,观音堂、罗汉殿、方丈室、僧尼客舍、齐堂、十祖祠等建筑用地约一百多亩。历代国内外高僧多有来访者。他们云游到此,讲经说法,开坛受戒,鼎盛时住持僧尼达千余人。在进寺左侧的石壁上曾有刻石一方,写的是:“古寺云岩,九峰名山。昙晟宝所,第一禅关。”落款是唐朝祖婵书“明洪武三年僧宗立乙卯年当住持野符彬和尚建立。”
云岩寺系无住禅师昙晟所建。昙晟禅师俗姓王,江西奉新人。少年出家师奉百丈山慧海禅师二十年。因缘不契,由江西百丈山云游至醴陵贺家桥九峰山麓。见山岩陡峭,云气蒸郁,俨然佛境,即傍岩坐禅。后投沣洲药山惟俨禅师门下,得法,于唐文宗大和年间(827年)再来醴陵,在原九峰山坐禅岩旁劈岩建寺,初为茅庵。历经宋元明初,规模渐大,后毁于明末,清时重修。原寺坐北朝南,寺内有“千人锅”、“万人床”、“飞来钟”等古迹,还有唐贞观引入的曹洞藏经万卷,有云岩寺曹洞之派别,昙晟无住祖师经历多个朝代,云岩寺几经兴废,几度修复。
昙晟昔日主持云岩寺时传徒四人,系抚州洞山良价、琢州杏山鉴洪、潭州神山僧密及幽溪和尚。洞山良价传给曹山本寂时,特别强调参悟云岩寺昙晟禅师指导下所作的《宝镜三昧歌》以及师徒二人对话所组成的公案,并把它们编为禅宗教材。曹洞宗风由此开创,形成其后的曹洞宗。始于洞山良价,经曹山本寂完善,以昙晟禅师为祖师。唐武宗会昌年间(841年),江西分宁寺与云岩寺平分昙晟舍利灵骨,并分别在两处建塔,谥“无住禅师舍利塔”。今云岩寺无住祖师塔尚存。
至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日僧永平道元来华学佛,曹洞宗传入日本,至今在日仍然法脉不衰,日本国驹泽大学佛教史迹访华团曾于1971年、1983年、1991年专程来醴陵云岩寺礼祖考察曹洞宗遗迹,尤其是《宝镜三昧歌》。
据《中国佛教》一书中称,昙晟提出“宝镜三昧法门”意谓人观万象,应该像面临宝镜一般,镜里的影子正是镜外形貌的显现,所谓“渠影正是汝形”。以后的所谓“即事而真”和“理事互回”等思想皆源于此,宝为曹洞宗密传之旨。洞山良价回到江西后创立了曹洞宗,故云岩寺被称为曹洞祖庭。
昔日的云岩寺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禽声阵阵、清脆悦耳。寺内老龙井之水冬暖夏凉含二十多种矿物质成份,是天然的好矿泉。经测试,老龙井直通地下泉河,其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远流长。
作为千年古刹,在历史文化的沧桑变迁过程中,云岩寺同样也几经风雨摧残,仅存观音堂破屋数间,寺宇仅留基脚断墙。1986年市拨了四万多元将观音堂重加整修,近几年来在各方善士的支持下,陆续建起了僧尼宿舍、放生池、大雄宝殿等。到1997年8月,大雄宝殿建筑工程告竣,有八百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17米高的三层扮爪盖琉璃瓦,40个立柱支撑,其造价为150万巨资。
云岩寺内主要文物是僧人墓塔二座,一为法冈禅师墓塔;一为无住昙晟祖师塔,塔内供奉昙晟禅师舍粒子70颗。无住塔和舍利子皆为该寺镇山之宝。寺内现有一株唐朝古松。寺内还有碑记三块,分别是禅关碑、祖师碑和坐禅碑,此外珍藏木刻版藏经数部。
湖南常德南禅寺
位于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处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距东冶镇35公里。
南禅寺是一处唐代寺庙,是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唐代原建建筑物。寺院重建十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禅寺座北面南,规模不大,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长60米、东两宽51米多,寺内现分东、西两院,有殿宇6座,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东、西配殿,即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