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蒙蒙
《好的故事》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这是我第一次拜读鲁迅先生的这篇作品,初读时,是迷茫的,鲁迅先生究竟写了什么好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我能怎么就看不明白呢。于是我开始一遍遍的品读,于是搜集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 关于这篇散文诗的背景。慢慢的我品读出这个不是故事的故事写的真好。这篇散文诗不同于其他作品中透露出的孤独、寂寞、彷徨、无奈,故乡和梦境在他笔下如梦如幻,似真又虚。在一个昏沉的夜,城市还沉浸在在初五的热闹的气氛中,鲁迅先生吸着烟,昏暗的灯罩,屋里昏暗,他的内心不禁有些落寞、孤独,手里拿着《初学记》,书中第八章描绘着山阴道的景色。在朦胧中,他看见了一个美丽的、幽雅、有趣的故事。梦中回忆了故乡绍兴的山阴道,两岸美丽的景色映照在河面上,随着小船的荡漾,水中的倒影变幻无穷,清晰明丽。而后梦见更美的景象,大红花和斑红花染红了合到,随着船的前进,拉长成了一条条红锦带,天上的白云,奔跑的狗,秀美的村女,一时间色彩斑斓的河面,让人沉醉。鲁迅凝视着他们,然而,梦中终究就会醒,美的人和美的事,只剩碎影,当鲁迅先生想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时,碎影无影无踪,他又回到了昏沉的夜。
这篇散文诗写于现代文学初期,语言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学生读起来有难度。手法上既有比喻又有白描,既有虚实结合又有动静结合,还有难以理解的象征手法,内容上也不容易理解,所以如何上好这一课,我一时找不到头绪。于是从网上搜集关于鲁迅的生平,搜集关于这篇课文的资料,慢慢的加深了理解。接下来,我找到这篇课文的教案,认真的梳理讲课的顺序,从网上听取了两个优质课的视频,学习他们的讲课的方法。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终于理清了头绪,做好了课件。然而,两次试讲,每一节课都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导入复杂,占用时间多,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对于重点部分研读的不深入。我深深感到自己把握课堂能力的有待提高。在周二的比赛中,我对自己的问题感受更加深刻了。
首先,教学目标没有完成。造成教学目标没有完成的原因是我当老师以来最大的问题:面面俱到,讲得太多。每次上课都容易忽略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课堂教学就是要有的放矢,知识点一一顾及,必然会造成没有重点,学生学习任务重。这次我讲的课关于鲁迅的生平的介绍进行讲解,《野草》的介绍,这篇散文诗发表的时间都可以忽略,三组词语占用时间多,“乌桕”“伽蓝”“泼辣奔迸”等词语完全可以放在课文赏析时提及。由于自己没有规划好时间,导致了课文重点没有时间进行讲解,没有呈现完整的课堂。
第二、学生朗读的时间少。这篇散文诗主要是体会美丽、幽雅、有趣,如何体会——多读,在读中悟,在读中感。由于我讲得多导致学生读的少,学生对文章内容生疏,体会也不深入。语文教学讲的多反而会破坏作者描写的感受,因此要想教好语文就要指导学生多读书,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第三、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已有八年教龄,然而教学水平仍有待提高,不论对教材的把握还是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论是对重点内容的讲解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都需要我继续不断学习。就像《好的故事》这篇课文,我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的问题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导致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少,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课文的重点把握的不精准。
经过这次讲课,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取长补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