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三高 王和易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量变与质变》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量变与质变》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上册第四课第二节第一个框题。本框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的具体和深化;同时又是在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发展状态即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与教材第二 、三课之间有紧密联系。另外本框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及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正确对待人生社会;因此使本框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在哲学教学中深受重视和学生的欢迎。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识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辨证关系。其次,本框内容与学生学习、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实例分析,培养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善于联系和联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如对比、讨论、例证,探究性学习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直观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框的侧重点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为后一框进行方、人生观教育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原理和事例分析,为全框教学目标中提高思想觉悟奠定基础,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统一,既是本框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因为:A、从《课程标准》进行基本观点教育要求来看,这一问题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有十分重要地位。B、从三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本框教学,不仅为下一框,更重要的是为下册教学奠定理论基础。C、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高效性看,这一原理是被以往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最受学生欢迎,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基本观点。
(2)教学难点: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是本框教学的难点。这是由于高中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并且对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说明,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其本质在于创造。为了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来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采用漫画、诗歌、成语、歌曲等,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通过此法使抽象的哲学原理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2、分组讨论法: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以问题牵引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做好指导。
3、案例分析法: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教学中要注重把学生的视野引入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与现代化建设、科学现象、自身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强对理论的把握,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4、合作探究法:借助互动游戏、多媒体演示、直观材料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小组竞赛、即兴演讲、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贯彻主体性原则。
三、说学法:
现代文盲不是看不懂文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从学答到学问,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学习主人。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1、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培养科学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2、分析归纳法: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能够从具体到抽象、多角度总结归纳,并建构知识网络。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名曲欣赏,激情演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导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过程: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命运交响曲》和《二泉映月》两首名曲,欣赏完毕后让学生思考“由同样的七个音符组成的乐曲风格迥异,前者雄浑悲壮,后者哀婉低沉如泣如诉,”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由此引入课题。
2、讲授新课------活动为媒,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1)对量变与质变含义的教学。
首先、通过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演示实验,提出设问: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在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时,此时的水是什么状态?变化是否显著?达到100摄氏度时,水是什么状态?变化是否显著?由此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得出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并填写下表:
项目 | 变化指向 | 变化状态 | 变化结果 |
量变 | 数量 程度 | 逐渐 不显著 | 性质没变,一切事物仍是该事物 |
质变 | 根本性质 | 剧烈 显著 | 性质改变,一切事物为他事物 |
再次、让学生分组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印证量变与质变。
(2)对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统一”的教学。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首先、通过“吹气球”的互动游戏说明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其次、设问:事物的量变有几种表现形式?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作出说明,然后教师归纳讲解两种形式。
对第一种形式由于数量规模程度变化引起的事物质变,可利用元素周期表、几何图形圆锥圆台到园柱的变化、神舟飞船发射、三废污染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等事例进行说明;并以小组竞赛方式让学生列举相关的成语谚语事例等。(如水滴石穿、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聚沙成塔,聚腋成俅等)
对第二种形式即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这个难点,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结构,阐明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结构次序的变化也可引起质变;然后继续以小组分组讨论竞赛方式列举事例证明。(如甲醚和乙醇、七个音符的组合、26个英文字母的组合、基因排列顺序问题、田忌赛马的故事、绘画中的三原色、圆面积公式与周长公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经营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列举完毕后,教师适当点评并予鼓励。
再次、就此内容设置探究问题深化知识,即联系实际要求学生谈谈对学习有什么启示,通过启发讨论,引导学生懂得要合理科学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此部分内容主要是讲清两点:
第一.在强调“必然结果”基础上,可适当对“必然引起”加以说明,可借助前面液态水变成水蒸气的事例,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进行阐述。
第二.如何理解“度”的问题,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第三课知识,采用设问法,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具体做法是:运用课本“议一议”和第三课知识设置系列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即事物性质发生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是什么关系?矛盾主次方面是不是一成不变?矛盾双方怎样变化?变化结果如何?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求知识的来龙去脉,生成新知;同时还利用多媒体显示的宇宙速度示意图,直观形象说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也让学生明白量变必须在一定范围才能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
③、对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向前发展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并不困难,教材也未展开,故点到为止。
3、课堂小结------图表概括,简明扼要。
通过师生对话方式,先由学生概括总结,教师再以图表形式归纳本框知识“两个一、两个二”即一对关系,一个规律;两个含义,两种形式。由此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研究性学习-----融会贯通,创新思维。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为达此目的,在辅之练习的基础上特别设置两道研究性学习问题。
问题一: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处于节点上的一些城市像武汉市、上海市在区域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区域竞争是城市圈的竞争,为了促进中部崛起,促进湖北的崛起,武汉城市圈应怎样进行大融合,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问题二:节约创造价值。我国目前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形势,世界各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是共同方向,节约是全人类的美德,对于中国来说,尤其重要和紧迫。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谋划策。
出示问题一后,分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予以点评鼓励,再由学生代表统一收集整理建议邮送湖北省、武汉市参考。问题二根据情况适当安排课下探究。
5、教学手段------恰当运用,提高效率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便于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联络点,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我选用了名曲《二泉映月》《命运交响曲》、水的两态变化演示实验、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结构图等多媒体课件。运用声、光、电等手段,适当适时选用,创设情境,给予刺激,引起注意,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6、板书设计----直观实用,整体把握
遵循实用性、直观性、灵活性、系统性设计的原则,根据本框内容的特点,使学生能在体系中把握知识。
事物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含义 前提、必要准备
关系:量变-----------------质变
必然结果
7、教学后记----感悟过程,提升素质
根据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主动收集学生能感觉到的来自自然、社会的现象,学生生活实际等方面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创设一个高效乐学的环境,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其中创设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倡导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使学生观察更敏锐,判断更准确;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其次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也要对其他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力争向复合型、研究型方向转变。要善于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完善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各学科的相关性、融合性。
谢谢各位!
二0一 一年八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