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次北固山下》 | ||||
设计者 | |||||
学情分析 |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律诗。初一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虽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是他们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阅读方法还比较单一,欣赏诗歌时一般只注重诗句的翻译和理解,很少自觉地采取炼字等方法揣摩诗歌语言文字背后的效果。因此教学这首诗时,主要采用以读带品、以品悟情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达到质疑解惑的目的。 | ||||
教学目标 | 1.熟读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从炼字、修辞手法入手品味赏析诗歌。 | ||||
教学重难点 |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从炼字、修辞手法入手鉴赏诗歌。 | ||||
教法与学法 | 教法:温故知新法、设疑导学法、点拨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对比阅读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圈点勾画法 | ||||
教学流程 | 温故知新导入——学习目标——知人论世——读一读,初步感知——说一说,理解诗意——品一品,合作探究——练一练,拓展阅读——诗歌小结——写一写,巩固新知 | ||||
教学设计 | |||||
一、温故知新 二、学习目标 三、知人论世 四、读一读,初步感知 五、说一说,理解诗意 六、品一品,合作探究 七、练一练,拓展阅读 八、诗歌小结 九、问题清单 | 1.同学们,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场热身活动——竞背诗歌。给大家2分钟时间准备,复习背诵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完的2首古诗。2分钟后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多有准。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次北固山下》。 1.熟读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从炼字、修辞手法入手赏析诗歌。 说说你所知道的王湾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遇到不会读的地方用横线标出问同桌,2分钟后我们来赛一赛,看谁读得又准又好。(指导朗读节奏、重音) 1.解题:题目中的“次”是什么意思?从题目中你得知什么信息? 2.哪些诗句是写景的?写的是怎样的景?(用圈点勾画法把诗中写到的景物圈画出来) 1.请你发挥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泛舟大江的诗人,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眼前看到的景色。选择一联动笔抒写,然后小组交流互改,推荐最好的在班上分享,时间3分钟。(教师给出方法指导和示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你认为诗中哪一句写得好?品一品它的精妙之处。(教师给出方法指导和示例) 王安石《泊船瓜洲》 请用刚才抓关键词的方法尝试品一品这首诗 (诗歌主要内容及情感) 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古诗,举手抢背发言 由学生回顾学古诗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小结投影展示,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学生发言 ①学生自主朗读,边读边把不会的词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②学生挑战朗读,看谁读得又准又好,生生交流评价 ③全班齐读 全班再读题目,个别发言 再读全诗 学生思考,并在书上圈画诗中的景物,自由发言 学生思考动笔写,然后组内交流,选出最好的在班上展示 学生思考后发言,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补充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思考后概括回答 学生概括回答 学生质疑解疑 | 作者简介:王湾(693-751),唐代诗人,洛阳人。长年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全唐诗》存诗十首。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 以课前竞赛抢背诗歌引入课题,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竞赛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能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一定的训练指导作用,还可以调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以读带品。 思考,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发挥以优带差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品读赏析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迁移运用 | |
训练或检测 | 1.这首诗中直接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在描写景物、节令时,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客路青山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4.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 ||||
板书或课件 | 课件 | ||||
感悟或反思 | 以读带品、以品悟情,学生在反复朗读当中渐渐走近诗歌,并且在充分的思考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是思维的碰撞。教师先出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能比较顺利地给学生指明方向,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效果也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