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08年北大医学部神经生物学考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0:51:56
文档

2008年北大医学部神经生物学考试题

2008-2009神经生物学复习范围名词解释:课件上出现的所有相关的专业名词,中英文问答题范围:于常海教授1.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的分类1.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呈“T”形分为两支,外周突为树突;中枢突为轴突。如脊神经节细胞。.双极神经元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一个是轴突,如视网膜的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多个树突,为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类神经元,如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突起构成周围神
推荐度:
导读2008-2009神经生物学复习范围名词解释:课件上出现的所有相关的专业名词,中英文问答题范围:于常海教授1.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的分类1.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呈“T”形分为两支,外周突为树突;中枢突为轴突。如脊神经节细胞。.双极神经元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一个是轴突,如视网膜的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多个树突,为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类神经元,如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突起构成周围神
2008-2009神经生物学复习范围

名词解释:课件上出现的所有相关的专业名词,中英文

问答题范围

于常海教授

1.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分为

<1>.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呈“T”形分为两支,外

周突为树突;中枢突为轴突。如脊神经节细胞。

<2>.双极神经元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一个是轴突,如视网膜的双极神经元。

<3>.多极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多个树突,为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类神经元,如大

脑皮质的锥体细胞。

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神经元分为:

<1>.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突起构成周围神经的传入神经。

<2>.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

<3>.中间神经元连接前两种神经元的作用,如大脑灰质的小锥体细胞。3.根据神经元释放的递质的不同又可分为:

<1>.胆碱能神经元

<2>.胺能神经元

<3>.氨基酸能神经元

<4>.肽能神经元

4.另外,根据神经元的形态和兴奋或抑制作用进行分类。

2.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及其功能

胶质细胞的分类

1.星形胶质细胞

<1>.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脑和脊髓的白质内。

<2>.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脑和脊髓的灰质内。

2.少突胶质细胞CNS的灰质与白质内,形成CNS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

3.小胶质细胞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4.室管膜细胞在脑室和脊髓管的腔面构成室管膜。

神经胶质细胞功能

(1)支持作用,由于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地紧密地包围着神经细胞,因而起到支持的作用。此外,在人、猴的大脑皮质及小脑皮质的发育过程中,神经元沿着神经胶质细胞突起的方向迁移到它以后“定居”的部位,所以,神经胶质细胞似乎为神经细胞的发育和组构(organization)提供了一定的基本支架。(2)隔离及绝缘作用,神经胶质细胞可?能有K+和递质扩散的作用。(3)摄取化学物质,哺乳动物的背根神经节、脊髓、植物性神经节以及甲壳类的神经肌肉接点处的神经胶质细胞能摄取γ-氨基丁酸。(4)分泌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具有分泌功能,?例如在慢性去神经支配的骨骼肌上,许旺氏细胞占据神经末梢的位置,它能分泌乙酰胆碱,并引起微终板电位。(5)修复及再生作用,成年动物的神经胶质细胞仍然保持着生长、的能力。当神经细胞因损害或衰老而消失后,其空隙就由增生的神经胶质细胞所填充,起到了修复与再生的作用。在外周神经再生过程中,轴突是沿着许旺氏细胞所开辟的路径生长的。(6)运输营养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部分终足?(endfoot)附着在毛细血管壁上,另一部分终足与神经元相接触,可能起着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

3.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形成直接的联系网络。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内、外的代谢产物的交换,这种交换是通过缝隙连接和两侧递质受体的活化进行的。当神经元轴突上的电活动作为信息通路在人体进行长距离的信息传导时,信号神经胶质细胞在空间上更加受限于配对合胞体的缝隙连接。

星形胶质细胞为神经元提供能量:葡萄糖由脑毛细血管获取或由糖原动员产生,再由星形胶质细胞合成乳酸盐,乳酸盐作为生成氧化的ATP的底物被神经元利用。

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谷氨酸神经递质被谷氨酸能神经元释放到突触间隙,再被星形胶质细胞吸收。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将谷氨酸转化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再被释放并被神经元作为合成谷氨酸的前体利用。

星形胶质细胞为神经元提供谷胱苷肽前体: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GSH是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作用底物,GSH被γ-GT一部分转化为γ-谷氨酰,另一个产物——二肽CysGly 最有可能被神经肽酶水解为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另外,谷氨酰胺被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并被神经元作为合成谷氨酸的前体,这是GSH合成所必需的。

星形胶质细胞网络系统:缝隙连接通道联系邻近的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第二信使和小分子代谢产物如inositol trisphosphate(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磷酸盐肌醇?)、葡萄糖或乳酸盐的传递。

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受体的激活:谷氨酸突触外渗可以刺激邻近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亲代谢性谷氨酸盐受体,导致星形胶质细胞Ca2+浓度瞬间升高。

谷氨酸由星形胶质细胞释放:Ca2+浓度的升高诱导星形胶质细胞释放谷氨酸,星形胶质细胞还表达几种突触前释放的小泡中的蛋白。

ATP介导的神经元-胶质细胞信号转导:突触释放ATP活化星形胶质细胞P2型嘌呤受体,相反,ATP也可以被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并且调节突触传导。

4.轴突运输系统

轴突运输(axonal transport)在神经元细胞中,轴突末端到细胞体的距离很长,并且轴突末梢要释放大量的神经递质,所以神经元必须不断供给大量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膜,以补充因轴突部位的胞吐而丧失的成分。由于核糖体只存在于神经细胞的细胞体和树突中,在轴突和轴突末梢没有蛋白质的合成,所以蛋白质和膜必须在细胞体中合成,然后运输到轴突,这就是轴突运输。

神经末梢还可吸收一些蛋白质,通过反方向的转运送到胞体。因此,在正常条件下,神经纤维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相反的运输过程,顺向转运和逆向转运。

轴浆运输的速度可快可慢,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速度。膜蛋白、分泌蛋白、膜磷脂以及胆固醇等的转运速度较快。目前认为这类快速转运的物质不是以单分子形式转运,而是经过包装后以囊泡或囊泡小管形式转运。快速转运的速度可达300~400mm/d。一些与细胞骨架有关的微管、微丝蛋白以及一些酶类的转运速度则很慢,速度只有0.01~1mm/d。

轴浆运输是需要代谢提供能量的,例如在缺氧条件下快速转运减慢甚至中止。轴浆运输也是可以调节的,例如在神经被切断后,一些与生长有关的蛋白质的转运可增加100倍。关于轴浆运输的详细机理目前还了解不多。

逆向运输,即由末梢向胞体的转运。这类转运的物质包括一些可供神经元再利用的物质,经末梢吸收后转运至胞体。破伤风毒素及狂犬病毒由外周进入中枢也可能是利用了这种逆向运输机制。辣根过氧化酶可以由神经末梢吸收后通过逆向运输机制向胞体运输。这种酶可促进某些底物的氧化而着色,因此在一部位注射辣根过氧化酶后,在它的传送过程中以及最后到达胞体,都可以作连续切片,从形态上追踪该酶的去向。这一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的研究。

崔彩莲教授

1.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

2.突触的形成

生长锥与适宜靶细胞接触(生长锥在轴突的尖端,其引导轴突的生长。)

②神经递质释放增加

③突出前膜与靶细胞黏附增强

④其他竞争突触被特异突触压抑

⑤受体在突触后膜堆积

⑥新受体在突触后膜合成并插入

⑦接头外受体消失

(轴突接近靶细胞时,生长锥形状改变,片状伪足不规则延伸,最终生长锥与靶细胞接触后,片状伪足与丝状伪足消失,神经递质囊泡进入轴突尖端。轴突尖与细胞接触点变成完全羽化的突触,突触间隙聚集物质,突触后膜加厚,形成致密区。)

3.活动依赖的突触重排

突触重排是地址选择的最后一步,神经元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突触重排中发生了突触分离、突触会聚和突触竞争。皮层突触的可塑性可表述为:[1]当突触前轴突产生兴奋,并且与此同时在其他突触输入的影响下突触后神经元被强烈的激活,由突触前轴突所导致的突触形成得以加强,也就是说一起激活的神经元就连接在一起,这是hebb假说。[2]当突触前轴突产生兴奋,而与此同时突触后神经元只被其他的突触输入微弱的激活时,突触前轴突所导致的突触形成则被消弱,也就是说不同步激活的神经元则失去它们的联系。其机制为:谷氨酸的神经递质受体有两种AMPA和NMDA受体,当突触刚形成时,突触后膜只有NMDA 受体。当高度兴奋时,NMDA受体强烈兴奋,大量钙离子内流,使新的AMPA受体掺入突触膜,除此之外,增强了的突触还能一分为二形成不同的突触连接,这就是长时程增强。NADA受体活动的低水平和钙离子内流低下使得突触中AMPA受体数量减少,但未知突触数目是否减少,这称为长时程压抑。可见神经元的活动在突触重排中发挥重要作用。故皮层的发育与环境相关。

张嵘

1.神经递质的判定标准

神经递质判定标准:

①突触前神经元存在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体系,并能合成该递质。

②递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③递质释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特异受体而发挥其生理效应。

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方式(如重摄取)。

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并能够分别拟似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2.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的区别及联系

神经调质的作用:

本身不直接触发所支配细胞的功能效应,只是调制传统递质的作用。可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或其它分泌细胞所释放,对主递质起调制作用;本身不直接负责跨突触信号传递或不直接引起效应细胞的功能改变,而是通过改变突触前终末递质释放及其基础活动水平或改变靶细胞对递质的敏感性来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

1.相对分子量大小不同

2.合成部位与方式不同

3.存储、释放和清除的途径不同

4.表达的可塑性不同

5.作用的方式途径不同

3.神经递质合成,储存,释放和失活

4.神经递质的释放和

5.中枢突触整合

6.突触传递和各种生理及病理现象

7.突触递质传递和神经系统研究方法

王克威

1.离子通道及钠钾泵

2.离子通道的分类

3.不同类型离子通道的门控特性

按照门控原理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电压门控通道门控能量来自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根据通透的离子分为几类:Na+,K+,Ca2+……Example:电压门控的钾通道,含六个跨膜的α螺旋,一个保守的K+选择性的离子孔区以及留在胞浆内的N-和C-末端。在细胞膜去极化时受点激活而突然开放,数毫秒至数十毫秒后瞬间自身失活而关闭。

2.配体门控通道受体与通道为一个分子,当受体与配体结合便可使通道开放。按作用途径又可分为:

<1>.配体直接门控离子通道如GABA受体通道,本身为递质门控Cl-通道,又含

有GABA和多种药物配基受点,是一个通道、受体复合体。

<2>.配体间接门控离子通道配体激活受体之后,通过第二信使控制门控通道如

通过G蛋白到第二信使(cAMP)调节的离子通道,NE结合受体之后激活G

蛋白,再通过激活腺甘酸环化酶产生cAMP,cAMP再激活蛋白激酶,使通道

磷酸化失活关闭

3.机械门控通道又名机械敏感性通道或张力激活性通道,是一类开放概率和细胞张力变化成相关变化的通道,按其功能可分为:

<1>.张力激活性离子通道有张力激活性钾通道、阴离子通道以及主要存在于细

菌和酵母重的张力激活性非选择性通道。

<2>.张力失活性离子通道细胞膜紧张性增加时失活关闭,这种通道较少见。4.离子通道主要研究方法离子通道的主要研究方法有:⑴电生理学技术,如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 recordings),双电极电压钳技术(Two-electrode voltage clamp);⑵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克隆,PCR,Northern blot;⑶细胞生物学技术,如共聚焦显成像(ConfocalImaging);⑷生物化学手段,如Western,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荧光探针(Fura-2/AM,Indo-1/AM);⑸结构生物学,如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X-ray crystallography。

5.离子通道疾病

张瑛

1.感受器及感受器活动的特征

感觉器官将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传至中枢不同水平,最后到达大脑皮质特定区域,经过分析处理产生各种特定感觉。

感觉的特征:

1感觉的形式

每个感觉器官传递一组性质上相似的感觉印象或模态。经典的五种感觉模态是视,听,触,嗅,味。此外,还有痛觉,平衡感觉等。在每一种感觉模态中,通常可进一步按其性质分类。如味觉的质为甜,酸,咸,苦等。

2感觉的定位

包括刺激器的位置,大小,形状,结构。

3感觉的强度

一般刺激强度增加,则感受器电位增高,峰电位频率变大,感觉强度提高。

4感觉的时间特性

1)适应:延长刺激时间,感觉将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由传入神经纤维脉冲频率下降引起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a.快适应:只在刺激开始和结束时发放冲动。

b.慢适应:在整个刺激时程中都有冲动发放。

2)感觉融合:感受器管反映的频率响应特性一般不高,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太短,就会产生融合的感觉。

2.感觉模态

模态:a group of similar sensory impressions。“一组相似的感觉印象”

参考书:不同感觉器官传递一组性质上相似的感觉模态

3.感受器适应现象

4.感觉信号在感觉通路中的编码

感觉特征的编码:

1感觉形式和部位的编码:

不同的感受器所产生的脉冲在形式上十分相似,它引起的感觉的性质与部位取决于传入冲动的途径和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当刺激发生在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上任何部位时,只可引起特定性质的感觉。

感受野:对感觉通路中任何一个神经元来说,其感受野由所有能影响它活动的感受器组成,这种影响可以是兴奋性的,也可以是抑制性的;可以是直接来自感受器的,也可能经由中间神经元或来自不同的水平。在不同情况下,感受野的大小,形式以及有效刺激的性质都会变化。

2感觉强度和时间特性的编码:

单个感受器的兴奋通常并不引起感知,即感知要比感受器的阈值高。当刺激强度高于感知阈值时,在刺激强度(S)和感觉强度(I)之间存在一定的数学关系。感觉强度和时程是由神经冲动的频率和时程来编码的。

5.感受野

在视觉通路上,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通过接受光并将它转换为输出神经信号而来影响许多神经节细胞,外膝状体细胞以及视觉皮层中的神经细胞.反过来,任何一种神经细胞(除起支持和营养作用的神经胶质细胞外)的输出都依赖于视网膜上的许多光感受器.我们称直接或间接影响某一特定神经细胞的光感受器细胞的全体为该特定神经细胞的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6.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7.视锥和视杆细胞

视网膜感受器包括视锥细胞(cone)和视杆细杆(rode)两种,视锥细胞对于强光敏感,具有辨色功能;视杆细胞对于弱光敏感,不具有辨色功能。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在黑暗环境中,视黄醛以11一顺型的形式存在,与视蛋白紧密地嵌合为感光色素视紫红质。光照下,视杆细胞外段的视紫红质发生光化反应,

11一顺型视黄醛的分子侧链结构发生异构化改变,生成全反视黄醛,与视蛋自分解。进入黑暗环境中时,首先,视锥细胞敏感度增加100倍,之后,许多视杆细胞汇聚到一个双极细胞上,使双极细胞对暗光反应的几率达到最大。少量刚刚分解的全反视黄醛在异构酶的作用下短时间还原成11一顺型视黄醛,与视蛋自结合形成视紫红质,帮助眼睛对于暗环境的应急性适应。其余大量全反维生素A酯在脱氢酶的参与下进入视杆细胞外段形成11一顺型维生素A,继而在还原酶的参与下形成11一顺型视黄醛与视蛋自结合形成视紫红质。

视杆系统(由视杆细胞及其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成分组成)对光的敏感性较高,即使在昏暗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光的刺激并引起视觉。视物无色觉,因为视杆细胞内只含有一种感光色素,即视紫红质,所有视杆细胞有相同的光谱感受曲线,他们不能区分光谱敏感曲线中兴奋细胞到达相同程度的波长是曲线的升支还是降支。另一种视锥系统(由视锥细胞及有关的传递细胞等组成)对光的敏感性较差,仅仅在类似白昼的强光条件下才能感受刺激,视物是可以辨别颜色。所以暗中不能看见颜色。

8.视杆细胞的光反应通路

9.明适应及暗适应

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dark adaptation)。相反,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暗适应是人眼在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一般是在进入暗处后的最初约7分钟内,人眼感知光线的阈值出现一次明显的下降,以后再次出现更为明显的下降;大约进入暗处25-30分钟时,阈值下降到最低点,并稳定于这一状态。据分析,暗适应的第一阶段主要与视锥细胞视色素的合成增加有关;第二阶段亦即暗适应的主要阶段,与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

明适应的进程很快,通常在几秒钟内即可完成。其机制是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了大量的视紫红质,进入亮处遇到强光时迅速分解,因而产生耀眼的光感。只有在较多的视杆色素迅速分解之后,对光较不敏感的视锥色素才能在亮处感光而恢复视觉。

邢国刚

1.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协调能力的层次

2.人行走时双脚能交替收放的脊髓机制

3.大脑对脊髓运动功能的内,外侧通路的起源,功能及其机制4.大脑初级运动区和次级运动区作用的区别

5.大脑皮层与基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发挥作用的神经递质及大脑皮层与基底节之间的相互作用

6.小脑的三个功能分区,传入及传出纤维联系及其生理功能

7.苔藓纤维及攀缘纤维在小脑传递不同信息中所起的作用

8.运动的策划,执行及协调的调节部位,基底神经节及小脑在其中的作用

刘风雨

1.研究人体脑功能的方法

2.脑电图的概念,主要参数及各参数的意义

3.诱发电位

4.睡眠与觉醒

6.生理性昼夜节律

王韵

学习与记忆全部内容(课件为准)

吴鎏桢

1.动机驱使的进食行为的短期及长期调节

2.多巴胺系统在奖赏中作用

崔德华

1.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

神经退行性病变是一种由特定神经细胞(神经元)退化而导致的疾病。通常情况下细胞病变将会引起功能异常,并最导致细胞死亡。诸如老年痴呆(AD),帕金森氏病(PD),克雅氏病,多发性硬化(MS)等疾病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调亡导致的。

老年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主要与脑内与记忆以及智力发生相关的神经元病变有关。其胞内有大量异常tau蛋白聚集,并在神经细胞间存在有多肽成分(Beta-淀粉样蛋白),从而破坏了细胞之间的信息连接。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主要累及脑内控制随意运动的神经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导致神经抵制的不足,并打破细胞间的沟通连接。

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由一种异常建构蛋白prion导致神经元细胞损伤,从而引起病发。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则主要累及神经髓鞘。

2.帕金森病

帕金森氏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缓慢退行性病变,导致80%-90%多巴胺能神经元调忘坏死,从而影响到动作、肌肉控制和平衡。通常一部分脑干内黑质组织会遭到破坏,导致发出至双侧白质和灰质脑区的神经纤维受损。

其症状主要包括震颤、动作迟缓、姿态不稳,此外还包括僵硬、弯曲姿态、呆滞现象以及姿态反射消失。患者通常会有抑郁,睡眠紊乱,头晕,语言、吞咽、性功能障碍。其诊断较难,常规血液检查以及影像学诊断均不能准确确诊。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与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应将副作用降至最低。由于无法根治,所以所有的治疗都只是将症状以及病人的痛苦降至最低。

可使用左旋多巴以及卡比多巴进行治疗,两药合用效果可增强。

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正围绕环境毒素、内源性毒素以及病毒感染展开,以期发现此病的可能致病因素。

3.AD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

4.老年健忘与早期AD

年龄相关性记忆损伤(良性记忆损伤):正常老年人的记忆减退是一种常见现象,又称老年良性记忆障碍或老年生理性记忆减退。主要影响记忆的速度和灵活性,而对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仍保持良好,一般对工作和社会生活能力无多大明显影响,以主观感受自己的记忆力下降,人们不易发现为主要特点,而且持续多年(5年)也不会有明显加重。

特点如下:

记忆损伤和其年龄和教育程度不相符;

常主观抱怨记忆障碍但无临床客观证据;

一般认知功能存在;

日常生活活动尚可。

早期确诊要点:

正常老年人主观感觉记忆力不佳,但缺乏客观依据;

对日常生活没有造成重大影响;

正常老人的记忆减退为非进行性,多年以后无明显进展,一般认为4~5年内无进展者大致确定为正常老化;

如病程短,有遗忘史,神经影响学有改变及智测结果阳性者应考虑早期痴呆;

老年痴呆(AD)早期阶段:

鉴别诊断:

发病较急,呈进行性发展;

以近记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逐渐发展而出现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人格出现变化;

出现以记忆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的认知功能障碍:如错认,失认,失用,失语;

记忆力减退特点:

最明显的是学习新信息的能力受损,较严重的病例队既往学过的东西的回忆也会受损。这种损伤累计言语和非言语性资料。记忆减退应该是可经客观检查证实的。应通过从知情人获得可靠的病例,在可能时还应通过神经心理学测量或定量化认知评定加以补充。记忆丧失的程度足以影响日常活动,但未严重到不能生活的程度。病人对日常生活事件的识记、储存和回忆困难。

认知功能减退导致日常生活能力受损,但尚未达到使其依赖他人的程度。不能进行复杂的日常活动或娱乐活动。

文档

2008年北大医学部神经生物学考试题

2008-2009神经生物学复习范围名词解释:课件上出现的所有相关的专业名词,中英文问答题范围:于常海教授1.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的分类1.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呈“T”形分为两支,外周突为树突;中枢突为轴突。如脊神经节细胞。.双极神经元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一个是轴突,如视网膜的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多个树突,为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类神经元,如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突起构成周围神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