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题: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
二、 目标与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网络越来越普遍,人们可以从网络上便捷快速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青少年沉溺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上网成瘾,甚至出现了模仿网络的行为的暴力抢劫、故意伤害等极端行为。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目的地开展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各种活动,从而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安全上网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 活动对象:三年级学生
四、 活动形式: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信息安全宣传,普及基本的信息安全意识,使学生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具备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通过日常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校园网站、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判断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有效地保护个人数据隐私;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了解、暴力、等网络产品对人的危害,提高对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鉴别能力;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游戏。
活动一:利用班会进行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
利用主题班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信息安全意识!
1、网络交友要警惕,注意区分网络与现实的区别,避免过分沉迷于网络。
2、不要在不信任的网站上留下任何个人真实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住址以及就读学校、班级等),或者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其他网友。
3、谨慎防范网络中出现的有不良意识的网友或违法分子,注意加强个人保护意识,以免不良分子对个人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骚扰。
4、在网络活动中应守法自律,对网络上散播有些有害的、不实的公众信息进行分辨,不要受不良言论和信息的误导,不要参与有害和无用信息的制作和传播。5、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和网友直接会面或参与各种联谊活动,以免被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危及自身安全。
5、应在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网络购物或交易,事先对商品信息或交易情况进行核实,不轻易向对方付款或提供银行卡 密码,警惕网络诈骗。
活动二:进行信息安全的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7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是依法治网、化解网络风险的法律重器,是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
活动三:鼓励学生做信息安全的宣传员。
守护网络安全,呵护精神家园。网络安全始于心,安全网络践于行。
活动四:通过家长会、公众号等宣传家庭教育的方法,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活动五:信息安全进课堂。
让信息安全扎根与每一节课中。 利用这些活动,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去发现问题或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