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网络综合实验》报告
(2011/2012学年 第一学期)
学生姓名: 王陶陶
学生班级: 计算机082202H
学生学号: 200822030219
指导教师: 王俊
2012年1月6日
1、课程设计的目的及要求
1.1课程设计目的:
更深了解路由器,交换机,PC机之间的配置与应用,熟练掌握一些简单的的网络应用和连接,熟练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掌握DHCP、ACL、VLAN、和NET协议和相应的技术;提高对实际网络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设计需要划分为四个子网层面的小区性的网络通讯。采用软件cisco,可以更好的实现各种不同网络设备互相配合与联系,以达到最佳的局域网通讯效果。
1.2课程设计要求:
根据给定的案例背景及基本要求,利用Cisco PacketTracer网络模拟器完成一个小型网络的设计、规划、配置及验证。要求能根据实际问题绘制拓扑结构图,清晰的描述接口,进行路由器或交换机的代码配置实现,并且方案中需有以下几部分的内容:
拓扑图;IP地址规划;子网划分;路由器配置。
1.3组建校园局域网的总体要求:
1)某校园网,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学生楼等各楼宇通过光纤接入核心交换机。
2)WWW、DNS、FTP、Email等服务器通过数据中心交换机接入核心交换机(双链路聚合)。
3)校园网出口两个:教育网和网通各100M。学校已申请域名tyust.edu.cn及8个C类IP地址,但经过网通出口时需要NAT。
2、课程设计的内容
所有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局域网和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通过WWW服务器、DNS服务器、FTP服务器、EMALL服务器为内部进行服务;通过WWW.sohu.com和www.edu.cn从外部网站获得资源。
2.1层次拓扑结构
考虑到地理位置和服务点等因素,将网络中心设在主楼,以主楼为中心,用光纤连接到其它建筑物。网络结构分成三层: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2.2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本校园设计的层次结构拓扑图
由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殊性,网络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系统的先进性、体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与外界网络的连通性等。此次校园网的组建应符合以下原则:
经济性:尽量利用性价比高的网络及计算机设备,以低的投资获取较高性能。
实用性:确保加速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公费用。
操作性:人性化的设计,保证网络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能快速的使用网络。
扩展性:网络具有较强的可升级性,在将来需要时可以对网络进行必要的扩充。在增加新硬件设备时能方便地接入网络,软件上便于更新、维护、升级。
三.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
本校园网络设计的层次拓扑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网络拓扑结构选用星型拓扑结构,具体分为三级结构:
第一级是网络中心,为中心节点。网络中心选址在学校地域的中心建筑,布置了校园网的核心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WWW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并预留了将来与本部以外的几个园区的通信接口。
第二级是建筑群的主干结点,为二级节点。校园网按地域设置了几条干线光缆,从网络中心辐射到几个主要建筑群,并在二级主干节点处端接。在主干网节点上安装的交换机位于网络的第三层,它向上与网络中心的主干交换机相连,向下与各楼层的接入层交换机相连。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全部为1000Mbps。
第三级是建筑物楼内的接入层交换机,为三级节点,三级节点主要是指直接与工作站连接的局域网设备。
四.详细设计步骤
4.1网络vlan设计
VLAN间的子网访问,可以在三层交换机上实现,子网间的通讯也可以在汇聚设备上实行,分流核心交换机的三层交换,优化了组网。
VLAN及IP编址方案如下:
VLAN号 | VLAN名称 | 起始IP | 子网掩码 | 说明 |
VLAN 1 | WGZX | 192.16.1.1 | 255.255.255.0 | 网管中心VLAN |
VLAN 10 | JWC | 192.16.2.1 | 255.255.255.0 | 教务处VLAN |
VLAN 20 | YXBGS | 192.16.3.1 | 255.255.255.0 | 院办公室VLAN |
VLAN 30 | TSG | 192.16.4.1 | 255.255.255.0 | 图书馆VLAN |
VLAN 40 | LXL | 192.16.5.1 | 255.255.255.0 | 理学楼VLAN |
VLAN 50 | YAL | 192.16.6.1 | 255.255.255.0 | 致用楼VLAN |
VLAN 60 | YBL | 192.16.7.1 | 255.255.255.0 | 致用楼VLAN |
VLAN 70 | GAL | 192.16.8.1 | 255.255.255.0 | 致高楼VLAN |
VLAN 80 | GBL | 192.16.9.1 | 255.255.255.0 | 致高楼VLAN |
VLAN 90 | YT | 192.16.10.1 | 255.255.255.0 | 圆厅VLAN |
VLAN 100 | ZL | 192.16.11.1 | 255.255.255.0 | 主楼VLAN |
VLAN 110 | BHL | 192.16.12.1 | 255.255.255.0 | 电气楼VLAN |
VLAN 120 | SHQ | 192.16.13.1 | 255.255.255.0 | 生活区VLAN |
VLAN 130 | FWQ | 172.16.14.1 | 255.255.255.0 | 服务器 VLAN |
1)划分网段
类型 | 网段 | 默认网关 |
LAN1 | 192.168.18.0 | 192.168.18.1 |
LAN2 | 192.168.10.0 | 192.168.10.1 |
WAN | 222.191.1.0 |
主机 | ip地址 | 默认网关 |
PC1 | 192.168.18.11 | 192.168.18.1 |
PC2 | 192.168.18.12 | 192.168.18.1 |
PC3 | 192.168.18.13 | 192.168.18.1 |
PC4 | 192.168.10.11 | 192.168.10.1 |
PC5 | 192.168.10.12 | 192.168.10.1 |
PC6 | 192.168.10.13 | 192.168.10.1 |
PC7 | 192.168.10.14 | 192.168.10.1 |
PC8 | 192.168.10.21 | 192.168.10.1 |
PC9 | 192.168.10.22 | 192.168.10.1 |
PC10 | 192.168.10.23 | 192.168.10.1 |
VLAN号 | VLAN名称 | 网段 | 默认网关 |
10 | VLAN1 | 192.168.10.11~13 192.168.10.21~22 | 192.168.10.1 |
20 | VLAN2 | 192.168.10.14 | 192.168.10.1 |
20 | VLAN3 | 192.168.10.23 | 192.168.10.1 |
5.1配置部分代码
交换机Switch 1的配置:
Switch>enable
Switch#conf t
Switch(config)#host SW1
SW1(config)#ena se aaa
SW1(config)#line vty 0 15
SW1(config-line)#pass bbb
SW1(config-line)#int fe 0/1
SW1(config-if)#switchport mode trunk
SW1(config-if)#int fe 0/2
SW1(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1(config-if)#int fe 0/3
SW1(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1(config-if)#int fe 0/4
SW1(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1(config-if)#no shut
SW1(config-if)#end
SW1#copy run start
交换机Switch 2的配置:
Switch>enable
Switch#conf t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Switch(config)#host SW2
SW2(config)#ena se aaa
SW2(config)#line vty 0 15
SW2(config-line)#pass bbb
SW2(config-line)#int fe 0/1
SW2(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2(config-if)#int fe 0/2
SW2(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2(config-if)#int fe 0/3
SW2(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2(config-if)#int fe 0/4
SW2(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2(config-if)#int fe 0/5
SW2(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2(config-if)#no shut
SW2(config-if)#int fe 0/12
SW2(config-if)#switchport mode trunk
SW2(config-if)#no shut
SW2(config-if)#end
SW2#copy run start
在Switch2中划分VLAN
SW2#vlan database
SW2(vlan)#vlan 10 name VLAN1
VLAN 10 added:
Name:VLAN1
SW2(vlan)#vlan 20 name VLAN2
VLAN 20 added:
Name:VLAN2
SW2(vlan)#int fe 0/2
SW2(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SW2(vlan)#int fe 0/3
SW2(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SW2(vlan)#int fe 0/4
SW2(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SW2(vlan)#int fe 0/5
SW2(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
SW2(config-if)#end
SW2#copy run start
交换机Switch 3的配置与1,2的类似
路由器Route 1的配置:
Router>enable
Router#conf t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Router(config)#host R1
R1(config)#ena se aaa
R1(config)#line vty 0 4
R1(config-line)#pass bbb
R1(config-line)#int eth 0
R1(config-if)#ip add 192.168.18.1 255.255.255.0
R1(config-if)#no shut
%LINK-3-UPDOWN: Interface Ethernet0, changed state to up
R1(config-if)#int se 0
R1(config-if)#ip add 222.191.1.1 255.255.255.0
R1(config-if)#no shut
%LINK-3-UPDOWN: Interface Serial0, changed state to up
R1(config-if)#end
%LINK-3-UPDOWN: Interface Serial0, changed state to down
%LINEPROTO-5-UPDOWN: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Serial0,changed state to down
R1#copy run start
在Route1中设置静态路由
R1#conf t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R1(config)#ip route 192.168.10.0 255.255.255.0 222.191.1.2
R1(config)#end
R1#copy run start
路由器Route 2的配置与一类似
PC1~PC10的配置:
PC1: C:>ipconfig /ip 192.168.18.11 255.255.255.0
C:>ipconfig /dg 192.168.18.1
PC2~PC10的配置与此类似。
5.2验证
PC1的IP地址,各路由器的静态路由,交换机的vlan划分以及各PC间的连通性。
测试网络连通性后可知,无论是LAN-LAN、LAN-WAN还是LAN-WAN-LAN网络都能正常连通。由show vlan命令知VLAN划分正常,测试VLAN1与VLAN2的连通性知VLAN的工作也正常,能满足不同分组之间广播数据的屏蔽性,提高的数据的安全。由show ip rout命令知路由器的静态路由设置正常,静态路由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局域网通过Internet访问另一个局域网的可能性。
六.实验总结
一个星期下来,把以前分散学习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系统地复习与应用了一遍,并且能具体的用到了简单的网络连接的实际问题中去,顺利地完成该课程设计,收获颇多。
通过该课程设计,掌握了路由的基本过程及其各阶段的基本原理,熟悉了拓扑图的各种结构与使用过程,了解了路由器与交换机及其相关的原理应用,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是机械的,表面的。通过实践,上机实验,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才在实验原理与作用上得到更多的体现。明白了一些控制命令在计算机中是怎样执行和产生结果的, 再结合各种类型的网络设备,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网络通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