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NLP(下)
练友梅
NLP 来自modeling 的过程
任何一套方法都有它的起源与背景,从这些历史背景可以掌握到这套方法的精神与重点。在谈实用有效的NLP(Neuro-Linquistic Programming)思考模式之前,想说明NLP 是怎么来的。
NLP 的起源于1970 年代,参见图1 NLP发展过程示意图,当时有两位对心理治疗很感兴趣年轻人分别是语言学教授Dr. John Grinder,及计算机科学家Richard Bandler,请教他们两人的老师-沟通大师Gregory Bateson,告知老师他们两人的兴趣,结果Bateson就介绍给他们找当时心理治疗的几位大师,包括催眠大师 Milton H. Erickson,家族治疗大师Virginia及完型治疗大师Fritz Pearls等。Grinder & Bandler长时间观察几位大师们,包括Gregory Bateson,他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即能够成功有效地沟通或协助个案,达到所想要的改变。
圖1 NLP發展過程示意圖
Grinder & Bandler 将他们观察到(看到、听到、感觉到)的结果及归纳出来的思维及想法,有系统的整理下来,并将看到(V)、听到(A)及感觉到(K)的顺序排列出来,如同写计算机程序(programming)一般,目的在可以重复大师们的方法与步骤。其后两人将归纳整理出来的方法步骤,试用(验证)在身边的人身上,结果显示效果很好。采用两人观察、解析出来的步骤及方法,在2~3月内,即可达到传统心理分析,可能要花上 2~3年才能达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是可以学习的。而学习NLP的人,不少将之用于个人沟通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人或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调整、谘商与治疗,也的确发挥不错的效果。
从NLP 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实它是一套探讨个人经验与行为的一门科学,是一 种模式化(modeling)的方法。其后陆续有人采用这套方法,观察各行各业成功的人士,包括在企业界、教学、学习…等方面,萃取出这些成功人士的行为、想法与经验等,如果想要见贤思齐,可以学习他们所采用的策略(programming)。NLP 的modeling 过程,其实是将内隐性知识(内在运作/思考)外显化的的典范,要做隐性知识的萃取,NLP是相当值得参考的方法。
下面介绍NLP专家们,从成功/专业人士萃取发展出来,几种实用有效的NLP思考模式,从中体会NLP modeling (模式化)的结果。
(1)NLP 基本改变模式
NLP 基本改变模式如图2 所示。当想要有所改变(个人、部门、组织),或想要完成一件工作(如:计划),或内在被某些事情卡住时,可以试试NLP的基本改变模式
NLP 基本改变模式的应用,首先从“现状”开始想:「想要做什么样的改变?」,接着想 “期望状态”(目标),在设定目标时,需要检视目标是否符合下列这些有效目标的条件:肯定语句具主控权客观具体可达成具正向功能。之后要认真地想目标的“验证标准”,也就是 “如何知道已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目标?”,接着做 “整体性的考虑”,思考:「当目标达成时,那些人、事、物会受到影响?会有反对的意见吗?」。期望状态想清楚之后,开始想:「有那些资源可以用来达成所想要的?」,最后再想想:「有那些干扰存在?」,也就是一般说的:「路上还有那些挡路的石头?」,这些干扰包括: “不愿意” “不能,不知如何去做?”以及 “不值得,不给自己机会” 等。所有该想的都想过,知道该往那里去,也知道如何去,只要采取行动,达成所想要的改变将指日可待。
(2)NLP 框中框
NLP 框中框如图3所示,包括了建立关系搜集资料(设定结果)整体性考虑技巧/方法。框中框代表了人与人之间互动、沟通及交流,循序渐进的结构,像剥洋葸一样,先外层再里层。
想要对方接纳自己所提的意见或建议,不论是主管对部属、客户、
同事、朋友,乃至于师生、亲子之间的互动,NLP 框中框都是很有效的模式,也就是一切从建立关系开始。NLP所谈的关系是利用倾听、用适合对方的语词,所建立的良好沟通关系,有了良好的沟通关系之后,才可能搜集到对方的信息,了解对方想要或需要的,接着作整体性的考虑,最后才提出意见或建议方法。
在个人沟通经验中,框中框提供
了很好的提醒,每当沟通不顺,事情达不到所想要的结果时,想到NLP框中框,会让自己多一份的耐心,花点时间回到建立关系上,原先的困境多可迎刃而解。这样的经验多了,让自己由不屑于建立关系,变成会留意关系的建立,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成功沟通经验。
(3) TOTE (Test-Operate-Test-Exit)
TOTE (如图 4)是人的内在运作基本模式,当有事件发生,如电话铃声响了,就会自然地让我们停下正在做的事(现状),去接电话(期望),接了电话,话讲完了,心愿已了(达到验证标准),就会放下电话(Exit),回头做原来的事或去做别的事,不会再管电话的事了。如果,电话铃一直响,没办法去接,则内在会一直想要怎么去接这个电话,或甘脆决定放弃接电话,当内在期望状态得到满足,达到所期望验证标准,会自然放下接电话这件事。
TOTE模式对个人最大的启发有两项,第一就是凡事一定要有验证标准,很多事情没办法完成,主要因为没有验证标准,不知道什么叫完成,只有在那瞎搅和。所以任何合约要订验证标准,自有其道理所在。
另外一项,就是将TOTE用为创意/创新点子之产出模式,在创意/创新的产出上,很重要的是要设定高挑战的目标,如果没有达到此目标,内在会继续找点子,在找点子的过程,就是内在创造力发挥的时刻,直到满意创作出现为此。善用TOTE模式,不仅以让事情得以完成,还能懂得如何激发创意,发挥创作潜能,何乐而不为。
(4) 迪斯尼(Disney)创造模式─创新铁三角
迪斯尼出品的卡通,创意十足,是大人、小孩都喜欢看的影片。有人研究迪斯尼公司为什么会这么有创意。发现迪斯尼是让制作卡通片的工作人员,先到在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创意的空间里,自由地创作他们心目中的角色,或去扮演这些角色。接着让工作人员,到一间有各式各样的工具/道具的房间里,做出他们心目中的卡通。最后影片完成之后,再带他们到一间什
么都没有的房间,静静地看着完成的影片,看看有无需要修改的地方。后来有人将此方法整理成 “迪斯尼创造模式”,个人称之为 “创新铁三角”,即任何成功的创作来自梦想家、实践者及评鉴者的铁三角组合。
个人将迪斯尼创造模式用在两方面,一是用在自己或带别人想点子的时候,先让自己或对方放开所有当个梦想家,体会实现梦想的愉悦,可以让自己或对方产生很高的能量与动力,接着仔细想一步步该怎么做,最后再看想出来的办法,有什么需要修正的,组合梦想家、实践者及评鉴者的思维,往往可以得到不错的办法。
另一方面是用在团队合作上,团队中总有人善于想点子(梦想家),有的善于执行(实践者),另外有些人善于看出破绽(评鉴者),让不同的人各自发挥所长,组合团队力量自然能创作出更理想的产出。
(5) 经验的逻辑层次
人因经验得以改变。NLP 专家 Robert Diltz,将经验分成六个逻辑层次,分别是情境、行为、能力、信念/价值观、自我认同,目的/灵性等层次,如图6所示。上面的层次会影响下面的层次。一个自认是乐观进取的人(自我认同),他的信念/价值观里自然认为乐观进取是重要的,能力及行为等方面也会引导到相同的方向。另外,一个人的行为会受他的能力影响。
另一方面,累积下层的经验,也会牵动上面层次的转变,如一个人本来认为自己不会和人沟通(信念),经过不断训练,演练(行为),培养出沟通的能力,成功的沟通经验久了,发觉自己其实是会沟通的,观念(信念)得以改变。
经验的逻辑层次,用于改变或想办法上很好用,当想要改变时,可以从任何一个逻辑层次来改变,例如:希望让自己作事更有效率,则可以想:「要如何改变处的环境,让自己更有效率?」,「可以改变自己那些能力,让自己更有效率?」「可以培养那些能力,让自己更有效率?」「抱持那些信念,可以让自己更有效率?」,以此类推,想出更多的办法,其中目的/灵性层次可能让人比较难理解,主要是指为了自己以外的目的,如:「为什么目的在做?」,想着:「为全人类在服务」,和想着:「在这件事上,我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两者所提出的办法,当然会是不同的方案。
改变任何一个经验逻辑层次都会造成改变,反之,如果任何一个逻辑层次都没变,不可能期待会有什么新的改变。
结语
一个人的经验,会形成其特有的思考模式,也会让自己限在固有的框架中,当动弹不得时,想想其实还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可以试,带着玩游戏、不妨一试的心,玩玩不同的NLP 思考模式,可以让自己获得不同的启发,创造更多的新鲜经验,让日子过得丰富些。个人学过创意思考,但在学 NLP 之后,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更大的拓展,我想那是因为了解到采取不同的思维是人的本能,而NLP提供了多样化、实用有效的思考模式,可以让人试着玩玩看,玩出不同的想法,玩出不同的经验,增加思维弹性,有机会不妨试试看。(200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