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内容 | 大课题 | 诗词楹联(一) | 课型 | 常规 | 学时 | 共 2 学时 |
本节内容 | 奇妙的对联 | 第1-2学时 | ||||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 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 |||||
导学目标 (三维目标) | 知识 与 能力 |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 ||||
过程 与 方法 | 自主—研究—创新 | |||||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 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 |||||
导学重难点 | 重点 | 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特点。 | ||||
难点 | 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 |||||
导学设计 意图 | 白板上出示了四副画面,虽然场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都有对联)是的,对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婚嫁节日有喜联,丧事悼念有挽联,名胜古迹有楹联,店铺门头有行业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 | |||||
教具准备 | 奇妙的对联相关的图片资料 |
导学设计过程 | |||
教师导学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个性化设计 | |
一、【讲解第一知识模块:认识对联】 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 (投影:上联——孙行者 下联——韩退之 祖冲之 王引之 胡适之)
请同学们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对联对联,顾名思义,既要“对”,有要“联”,对联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投影: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一、“对” 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二、“联” 内容相关 什么叫内容分相关呢?比如我们新婚节日的对联要喜庆,丧事悼念的对联要悲伤等,上下联之间都要符合情景并且意境统一。(“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 二、【讲解第二知识模块:鉴赏对联】 通过以上题目,同学们都认识了对联,但我们不仅要识其形状,还要赏其神韵。(投影) | (学生回答,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回答“…”老师追问“为什么呢?”然后,老师明确。) (能发现几条就说几条。不要求面面俱到,说出一点也可。请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积极肯定。很多学生都能回答上要求对偶,老师可及时出示投影,并追问学生“对偶在形式上有什么要求?”) | 刚才同学的回答很好,都知道对对子应该去“对”。 | |
传说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身边的衙役都不解其意,郑板桥看后,立即命令身边人从家里送来衣物和粮食。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缺衣少食) 对了,这是比较有趣的“隐字联”。 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时候,一个对联,不啻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副对联?为什么?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悼念鲁迅挽联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楹联 | "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副对联?为什么? | ||
课后 反思 | 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今天,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初步领略了对联的独特魅力,当然,它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需要同学们继续挖掘并传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