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 | |||||
教学课时 | 1课时 | 教学课型 | 欣赏评述 | 主备教师 | 连小玲 | |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陶瓷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了解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 2、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 | |||||
重点难点 | 重点:通过图片的观察陶器彩陶让学生初步感受陶器色彩的变化。 难点: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 | |||||
教学准备 | 课件。 | |||||
教学步骤 | 二次备课 | |||||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
1.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放映课件(贯耳瓶) | ||||||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想 | ||||||
我国是陶瓷的故乡和原生地,陶瓷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 陶瓷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陶瓷工艺的总称。陶器和陶瓷有下列区别。 | ||||||
三、 陶 瓷 的 发 展 | ||||||
通过展示各个时期陶瓷的图片,了解到陶瓷的发展过程。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陶瓷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陶瓷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陶瓷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陶瓷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陶瓷产量的增长。宋代陶瓷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陶瓷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学生通过的图片的观察,了解到在商代、东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唐代、元代、明清、宋代各个时期陶瓷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的进步。 | ||||||
四、 陶 瓷 的 特 征 | ||||||
通过观看录像来观察陶瓷的造型及其特点,得出:我国陶瓷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陶瓷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陶瓷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陶瓷造型有以下特征: (1) 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 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陶瓷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 《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陶瓷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陶瓷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陶瓷“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陶瓷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陶瓷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 宋代的陶瓷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陶瓷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陶瓷,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陶瓷生产的主流。 |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的终结所在。通过陶瓷特征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陶瓷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坐的贡献。(板书:陶器的特征) | |||||
五、 五 大 名 窑 | ||||||
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陶瓷,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陶瓷称“哥窑”弟所烧制的陶瓷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