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现人物品质
【设计理念】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引领语文教育由思想封闭走向思想,学生由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建构,由知识灌输走向寻求共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兴趣和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设计特色】
六上第三单元导读语中指出“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本课设计紧扣“如何表现人物品质”这个议题,以一篇带多篇,拓展课外三篇同类题材文章,利用班报的二十多篇文章, 开展主题阅读,把课内引向课外,在个性化阅读与集体建构中,进行阅读理解与练习表达,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
【执教年级】
六年级
【阅读文章】
《世上最心酸的秘密》《第一趟班车》《卑微的善良》及班报《向日葵》第32期“人间处处有真情”21篇习作
【教学目标】
1.文学手法: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环境等描写,抒发真情,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
2.阅读策略:浏览、感情朗读、默读
3.学生学习:能看懂提示,并根据提示自主完成阅读与练笔任务。
【研读准备】
1.教师:PPT、文本、题卡纸、推荐的课外书《最受读者喜爱的文章》及班报《向日葵》
2.学生:温习六上第三单元课文及描写方法
【研读活动】
一、导入激趣
师:生活中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屏示)
二、温习课文,引出研读目标
1. 温习《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
还记得吗?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来自的穷人桑娜及丈夫,他们——(事情)我们被他们的——(品质)感动了
我们遇到了一位残疾青年——(事情),他的——(品质)打动我们的心。
我们在林子里邂逅了一位谎称自己是聋子的——(事情),老教授的——(品质)让我们敬佩。
我们还结识了来自西班牙的接线员苏珊,她——(事情),苏珊的——既让我们感动又让我们敬佩。
我们沉浸在浓浓的人间真情中,书中人物的美好品质,熏陶着我们的情操。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2.温习描写方法。
相机板书:如何表现人物品质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
环境描写
……
3.(屏示)归纳。
文章 | 事情 | 人物形象 | 描写方法 |
《穷人》 | 桑娜及丈夫收养孤儿 | 桑娜及丈夫 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 | 心理活动、环境描写、对话描写 |
《别饿坏了那匹马》 | 残疾青年谎称家中养马买马草,让“我”继续看书 | 残疾青年 热心、善良、宽厚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
《唯一的听众》 | 老教授谎称自己是聋子,无私帮助“我”练琴 | 老教授 爱护和鼓励青年人成才 | 心理活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
《用心灵去倾听》 | 苏珊耐心听“我”打电话 | 苏珊 给他人带去快乐和幸福、有爱心 | 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
通过第三单元的课文学习,我们感受到普通老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到人间真情,得到情感上的熏陶。同时,我们进一步领会到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环境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通过回顾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一方面建立一个与本课相关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学习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明晰阅读的议题,产生阅读期待。
三、课外阅读,自主推荐
1.老师布置同学们在课外同步阅读有关描写真情的文章,下面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思考:(屏示)我来推荐
①在课外,读到最让你感动的有关人间真情的文章是哪篇?
②这篇文章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③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
④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四、浏览习作,观照训练目标
1.这样好的描写方法,同学们在习作中是否学会了呢?
2.请浏览班报《向日葵》第32期“人间处处有真情”刊登的习作。
①你最欣赏哪篇习作?
②说一说,这篇习作在描写方法上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
通过多文本,来自书本,来自学生习作,形成一个阅读的空间,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来,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语文能力,把知识与自身的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多方面体会文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五、群文阅读,拓展读写训练
归纳:在同学们的笔下,真情在家庭,父母的关爱滋润儿女健康成长;真情在校园,老师同学门卫的关爱陪伴我们快乐每一天;真情在小区、在街道,甚至在异国他乡,每一件小事都折射出爱的光芒温暖人间。这刊登的21篇习作写得具体、生动,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无处不在。可惜,没能刊登的同学选材也不错,但是在描写方法上存在不足。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通过阅读课外几篇文章,继续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环境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吧。
(一)浏览3篇文章,思考:(屏示)
(1)默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有没有被感动?请把感动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3)读一读你感动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设计意图】
将课内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在教材之外还有那么多好的文章值得他们探索,自然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经历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身心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张扬。特别是创造性地补充写话,更让他们极大地产生成就感,吸引他们在语文的学习道路上走得更远。
(二)重点指导
1.文章:《世上最心酸的秘密》
预设:
(1)默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
(2)读一读,让你感动的句子。
(3)做练习题卡一: 1.《世上最心酸的秘密》
读一读文章,你有没有被感动?请把划横线的部分改写成对话的形式。
1公司的人不理解,也不愿意给这笔钱。
公司的人很纳闷,说:
2他告诉公司的人,给他儿子做手术,也要救他!
公司的老总哭了,说:
3他们知道感恩。
老白感激地说:
(3)汇报交流。
小结:语言描写具体了,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
2.文章:《第一趟班车》
预设:
(1)读了这篇文章,你被感动了吗?为什么?
点拨指出:看结尾的写法。建议多看看课外书,积累名言警句,可以作为心理活动的句子,同时可以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2) 做练习题卡二:
2.《第一趟班车》
①读了这篇文章,你被感动了吗?请你想一想,结尾可以怎么补充完整“我”的心理活动?
忽然间我被感动了:
②给划线的句子展开想象,写一写当时的环境描写。
窗户外面 。
③交流汇报。小结:环境描写起到烘托的作用。
3.文章:《卑微的善良》
预设:
(1) 默读,你有什么感动的地方?
(2) 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写,一起讨论完成。
练习题卡三: 3.《卑微的善良》
1. “被撞倒的老人走过来,有人关心地问他伤得怎么样?”他会有哪些动作表现?
被撞倒的老人走过来,有人关心地问他伤得怎么样?他
。没有什么大碍!他说得坦然。
2.当老人被撞倒后,卖报纸的老大爷、清洁工阿姨、修车的中年人、卖茶叶蛋的老奶奶纷纷七嘴八舌的关心、问候,想一想,他们分别会怎样说?
卖报纸的老大爷
清洁工阿姨
修车的中年人
卖茶叶蛋的老奶奶
(1)汇报交流。
(2)小结:把人物在事件当中的对话、行动展开描写,能更好的表现人物的品质。
六、总结归纳,延伸课外阅读
1.归纳总结(屏示)
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
2.推荐课外阅读:《最受读者喜爱的文章》整本书
3.赠言: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培根: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结束语:因为最感动人的人间真情,给生活以温暖;最启发人的智慧读本,给生命以启迪。
附板书设计:如何表现人物品质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
环境描写
……
(2014.11.6南宁市立项课题C类“小学语文单元整组语感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研讨课。2014.11.12青秀区学科带头人教学展示周展示课)
【教学后记】
该节课,我一共教了2次。
第一次,是在“小学语文单元整组语感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举行的研讨活动,作为单元的回顾拓展课,《如何表现人物品质》一课设计紧扣六上第三单元主题“感受真情”,巩固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从文本中获得情感熏陶,进一步习得读书写作的方法。课上完,自己总觉得内容单薄,过于直线型,在学生层面、课外阅读面没有横向拓展。当与听课的黄校长、课题组成员探讨,获得启迪:老师为学生准备了3篇课外文章,每一篇都有侧重点练习片段描写,或语言,或动作,或环境等,没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被动接受”,老师“牵着鼻子走”,来自于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课外阅读分享少,缺乏拓展大量阅读。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于是,我修改教学设计,第二次在2014年秋季青秀区学科带头人教学开放展示周执教。这节课,我增加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己课外读到的有关反映人间真情的文章,向大家推荐自己最感动的一篇,说一说这篇文章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再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发言活跃,异彩纷呈,五十多位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丰富,描写的方法各有特色,为学生的单元课文学习打开了一扇窗,具有“一篇带多篇”“一组带多元”的开拓性。学生发言独具个性,吸引在座的每一位。这个环节的师生、生生交流充满和谐、情趣,很让我享受。我深深领悟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课毕,得到来自青秀区各校听课老师的好评。但是,我心中总是觉得设计有缺憾。碰巧,我的班报《向日葵》32期“人间处处有真情”印刷好了。我眼前一亮:何不把这二十多篇学生的佳作引进课堂交流、评析呢?让学生在“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中,老师“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吗?
我期待,在下一次的青秀区片区教学研讨会上,我第三次执教该课,应该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