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 方之
一、文言文(32分)
(一)、默写(12分)
1、 ,莫言迁客似沙沉。
2、三月残花落更开, 。
3、 ,菊残犹有傲霜枝。
4、枕中云气千峰近, 。
5、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 。
6、无丝竹之乱耳,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2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0、“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8分)
鲁人刘仁嗜弈①,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胜者熟视之,曰:“善。”甫②下子,刘占势,诩诩然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③之。
【注释】①弈:下棋。 ②甫:刚刚。 ③哂(shěn):讥笑。
11、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胜者欲去( ) ②胜者熟视之( )
12、翻译句子。(2分)
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13、短文对鲁人刘仁棋艺的评价是“嗜弈,然不精”,你从哪里能够看出他的“嗜弈”和“不精”?(用文中的语句作答)(2分)
“嗜弈”
“不精”
14、棋品如人品。生活中我们常会通过下棋一类的小事,感知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在与“胜者”对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仁? (2分)
二、现代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8分)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5、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当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长大的“我”却看到“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找出上文中与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4题(20分)
父子之间的怯意
①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zhuàn”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④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⑤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chàn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房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⑥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⑦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如看庙差不多。”
⑧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选自《现代语文》作者韩羽,略有改动)
19、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杜zhuàn( ) chàn( )动
20、除“唱戏”和“看庙”两件事外,还写了父亲的哪两件事情?(用简洁的语言)(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⑤段中,为什么父亲总是要照例说“使劲儿看,好好记住”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⑧段中父亲“弯腰从地上捡烟头”这一件事可否删去呢?请说明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题目是“父子之间的怯意”,那么,父对子、子对父的怯意各是什么原因呢?(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⑥段结尾处作者写道:“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请写下来。(字数在50字以内)(5分)
25、人生时时刻刻都要有需要。在特定的情况下,人们会有某种迫切的欲望和要求:过生日时需要祝福,遇失落时需要鼓励,遭困难时需要帮助,生误会时需要沟通,痛苦时需要宣泄,孤独时需要友情,临近考试时需要拼搏……
请你以“我需要”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章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月考试卷答题纸
(一)、默写(12分)
1、
2、
3、
4、
5、
6、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2分)
7、(1)( )(2分)(2)( )(2分)
8、(1) (2分)
(2) (2分)
9、( )(2分)
10、
(2分)
11、(1)、( )(1分)(2)、( )(1分)
12、 (2分)
13、(2分)
“嗜弈” (1分)
“不精” (1分)
14、(2分)
15、(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分)( ) (1分)( )
2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⑥段结尾处作者写道:“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请写下来。(字数在50字以内)(5分)
要求:600字左右,文章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