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3.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14.公元619年,唐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抑制土地兼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D.百姓赋税过重
15.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监察制度建立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16.孙中山曾于《五权》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C.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D.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17.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征收工商税费,减轻农民负担 B.实行农商并举,促进经济发展
C.加强,平抑粮食价格 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18.1759年,一位清朝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 B.重工业和轻工业
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
20.160年前的南方民谣唱到:“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
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 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1.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
B."贱买贵卖的"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2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23.1912年5月,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C.清朝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C.“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D. 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第II卷 (非选择题)
42.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赢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赢政创立的政治制度,并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3分)
材料二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雄。
——《柏拉图全集》
(2)材料二中,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他认为克服这些缺陷的有效手段是什么?(7分)
材料三: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 东汉后期 | 唐朝前期 |
黄河流域 | 765 | 669 |
长江流域 | 342 | 611 |
材料四 辛亥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据材料四,指出辛亥失败的原因。(4分)“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43.古今中外,对海洋和海权的重视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还是15世纪开始的大西洋文明,都是伴随着航海和海洋商贸的繁荣而产生的。长期与海洋这样的自然环境抗争,使西方人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和探险精神,渴求知识、乐于探究,追求天生自由,无拘无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5至4世纪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辉相映的地中海文明的典型代表,(1分)并简述其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要成就。(3分)
材料二:一位外国史学家认为:“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出现的“潜在的可能”在明清时期为什么没有得到继续发展。(6分)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无权过问。
(3)根据材料三,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试从文明演进的视角评价近代通商口岸。(6分)
材料四 材料四 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于太平洋,我国处于太平洋上列强海权竞争之冲。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沟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引自孙中山相关论述
(4)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海权观并分析其原因。(10分)
文科综合答案(历史部分)
42.(1)制度:皇帝制度。(1分)
主要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分)
(2)看法:柏拉图认为希腊的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民主使智慧边缘化。(4分)
手段:柏拉图认为,应该将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相结合,由具有智慧和美德的哲学家治理国家。(3分)
(3)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答对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答对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4)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4分)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任答出2点即可得4分)
观点:同意。理由:共和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4分)
(评分说明:只答观点不得分,理由任答2个4分;不表明观点,只答理由不得分。)
观点:不同意。理由: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分)
(评分说明:只答观点不得分,理由任答2个4分;不表明观点,只答理由不得分。)
43.(1)典型代表:古希腊罗马文明。(1分)
主要成就: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达;(1分)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哲学思想大量涌现;(1分)罗马法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影响深远。(1分)
(2)根本因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排斥作用,沉重的封建剥削和“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思想使商品经济缺乏必要的市场和资本,闭关镇国和“海禁”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流,重农抑商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
(3)在华外国人主要集聚地;西化(近代化)程度较深;设有租界;列强侵华的产物(半殖民地色彩鲜明)(4分)。
文明演进视角: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较早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2分)
(4)观点:保护国内外贸易的发展;维护民族;强化海权的关键在民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中国海洋实业。(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学习西方进一步深入;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步形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