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高职教育“3+2”人才培养模式是中高职教育的一种新型形式。但在“3+2”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在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上,存在着专业指导缺乏、教学计划执行随意、高职院校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应当建立专业调节机制,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设立质量监管理组织,进行学分管理,实行中高职院校资源共享。
标签:3+2;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衔接;问题
一、中高职教育“3+2”人才培养模式含义
中高职教育“3+2”人才培养模式是5年制分两阶段在两个不同层次学校所进行的职业教育,是中高职教育的一种新型形式,初中毕业生起点的学生先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为期三年的中职学习,之后不用进行升学考试,直接升入对口的高等职业院校再接受为期两年的高职教育,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就能取得大专文凭。
中高职教育“3+2”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高职院校的五年一贯制教育,也不同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中职升高职模式。五年一贯制教育,是高职院校将初中毕业生招收到本校先进行三年的类似于中职的教育,再进行两年的高职教育。这样既占用了高职资源,又使得学生在同一所院校学习五年,容易产生疲惫感,滋生出厌学情绪。同时,初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因年龄小,没有经历过高中阶段或中專阶段教育,心智很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有限,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多的麻烦,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职升高职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一种升学通道和途径。中职学生完成三年的中职教育后要参加统一的升学考试,成绩优异者才能进入到本科或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升学考试时需兼顾中职特点和高职标准,既要考核文化基础课,还要考核基本专业技能课。这样学生在考试前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就需要平时打好基础,但是因为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专业目录不尽一致,为一些中职学校学生升入高职造成障碍。
“3+2”人才培养模式是中高职院校的联合培养模式。学生一旦被中职学校录取,不出意外,就拥有了高职学籍,是五年制的全日制教育,只不过是分两个阶段,在两个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培养而已。
二、中高职教育“3+2”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教育“3+2”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是两个层级、两个不同学校的衔接问题。这种衔接既包括知识的衔接,也包括技能的衔接,还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的衔接;既包括学制的衔接,也包括专业衔接和课程的衔接,专业衔接是过度,课程衔接则是核心。目前,中高职教育“3+2”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衔接和课程衔接方面。
(一)专业衔接问题
目前,中高职“3+2”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高职院校为了与中职学校接轨,中职有什么专业,自己就开什么专业;而中职学校为了争取“3+2”模式的概念,在“3+2”模式中分一杯羹,更是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办专业。这样办学的结果,自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甚至导致学生及家长对这种办学模式的不满和质疑。
(二)课程衔接问题
专业衔接是中高职“3+2”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是外在形式,其核心是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的衔接。“3+2”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要在专业对口的基础上,保证中高职课程的相互对应,课程内容上有所区分,知识上由浅入深,技能上由单项走向综合。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严重重复,甚至倒置,中职阶段没有人文素质课,高职阶段文化基础短缺,课程衔接严重错位。
“3+2”模式实行两段式教育,五年的人才培养应当有一个持续制定连贯完整的教学计划。目前的教学计划无论是制定、交流还是执行,都不尽人意。从制定方面,教学计划本应是联办学校相互协商进行,但由于诸多条件,加上中高职老师教学任务都十分繁重,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机会很少。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联办学校教师又不进行有效沟通,职业院校的交流多办都是同层次的交流,即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交流,中职学校与中职学校交流,缺少错层交流。再加上中职学校办学相对较差,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实施。
没有统一教学计划的直接结果,就是重复设置课程,除非是广度拓宽,难度提高,否则就意味着学生们在高职阶段吃炒冷饭,不但学杂费了学生的宝贵时光,还使他们养成了上课精神的溜号的不良习惯。更有甚者,有些专业课程设置还出现难度倒挂的情况,先难后易,中职阶段实训比例比高职阶段还多,中职学生习惯于边练边学,进入高职后,理论课比例过重,难以适应。
即使在教学计划方面,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作了统筹规划和适应衔接,但是老师授课时还是按自己的思路我行我素,没有兼顾“3+2”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
不遵循知识学习的规律,造成课程设置的混乱。“3+2”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课程衔接,不仅要考虑课程计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还要考虑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衔接的如何是判断“3+2”模式课程衔接的标准。目前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只是把知识掌握的程度作为授课好坏的指标,而忽视了职业院校的培养定位,没有把技能培养放在首位。
三、中高职教育“3+2”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对策
中高职“3+2”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不是联办学校的简单拼接。应根据不同的层次特点,从专业、课程和管理方面做好全面衔接工作。
(一)开设专业指导课进行专业指导
为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多数学生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专业性质,无法把握学习方向的问题,在“3+2”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开设专业指导课,加大专业指导力度。
这类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智成熟程度,分阶段进行,区别指导。授课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讲述。可以采取诸如名家讨论、技能竞赛、参观企业、专业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了专业目标,增强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此,除了联办的中高职院校自身重视外,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积极配合,关注劳动力市场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为学校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明确课程目标,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中高職院校应该统一思想,明确培养目标要兼顾学生能力和素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高职学院为主导,统筹进行课程选择和安排。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既要体现职业特征,又要兼顾学生的未来发展;既要安排专业技能课程,又要安排通识课程。课程内容选择要恰当、配置要合理。在中高职课程内容如何衔接方面,为了避免重复,保证课程内容的连续递进,联办学校应该定期交流,最好的办法是成立课程研究小组进行专门研究。
(三)保证实践学时,采取模块化课程组织形式
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技能性人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教育部多次发文,对实践教学比例做了明确规定。因此,要充分保证实验、实训和实习的课时安排。在此基础上,人文素质课程在中职阶段要充分开展,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阶段要不断加强,这样才能使三个课程模块——专业课、人文素质课和文化基础课相辅相成,前后贯通,文化基础课从浅入深,专业基础课由易到难,专业技能课由简单到复杂。
(四)明确课程评价方法,进行学分管理
评价“3+2”模式联办院校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衔接是否恰当,必须有明确的课程评价标准。课程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职业标准、结构标准和效能标准。职业标准用于判断课程内容是否满足工作岗位需要;结构标准用于判断课程构成满足工作岗位需要的程度,效能标准用于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
“3+2”模式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评价方法也应按上述三方面的评价标准来确定,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量化评价是传统的评价方法,它把复杂的课程设计活动简化为数量,并以此来判断课程的好坏优劣,特点是标准化和高效率。质性评价则是对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难以量化的指标从本质特性方面加以阐述。在同一评价活动中,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课程评价而言,重点是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由于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必须摒弃传统的单纯的期末考试的方式,将实践考核放在重要位置。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学分制,并实现学分由中职向高职的转换。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统一的学科学分标准,并严格规范学分的组成、确定和考核等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制,使高职对中职的学分认成为中职学生升学考核的通道。
(五)开展师资交流培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为解决“3+2”模式教学实施的各自为政的问题,就要加强中高职院校在师资和教育资源两方面的合作,形成不同的教育层次间的资源共享。高职教师可到中职进行课堂教学、举办讲座,也可以到中职学校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对中职提供教学支援。这样既能加强中、高职的教师沟通,有利于课程教学,也能加强高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其后学生进入高职做好准备。中职学校也应定期选派教师到高职学校学习培训。可以将高职院校打造成中职“3+2”专业的师资培训基地。中职教师到高职院校进行培训,既可以提高业务素质,又能亲身体验高职教学,深刻领悟和把握“3+2”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段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回校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六)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实现高职全程介入
为防止“3+2”模式办学质量下滑,高职院校应牵头建立质量监控组织,提前介入中职阶段的教学管理。该组织以高职院校教务处和专业教研室为主,吸收中职学校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该组织的职责就是规范教学管理、进行日常教学情况的监督检查、采集教学信息、建立整改机制。这样,中职阶段的教学情况就能及时反馈,有利于联办学样的及时交流。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3+2”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以会计专业为例》LZY1726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秋萍.福建省”3+2”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J].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单武雄.中高职教育衔接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
[3]王育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福建省为例[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4]李海东.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需求到供给[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北京理工大学,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