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1)考试形式为闭卷书面考试。
(2)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 题型 | 一 | 二 | 总分 |
| 得分 |
| 得分 | 阅卷人 |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 答案 | |||||||||||||
| 题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 答案 |
A. 系统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精神助产术” B.“教学对话”
C.“共同讨论” D.“注入式教学法”
3.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领域”和
A.技能领域 B.社会性领域
C..情感领域 D.语言领域
4. 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5. 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
A.比较组织者 B.陈述性组织者
C.说明性组织者 D.先行组织者
6.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教学论指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
A.一般发展 B.特殊发展
C.全面发展 D.特长发展
7.“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8.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9.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学习者借助于该概念框架能够探索并解决问题、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称为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灌输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10.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策略称之为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11.“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描述的是
A.作为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 B.作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
C.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D.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12.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13.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
A.量的研究方法 B.质的研究方法
C.纵向研究方法 D.横向研究方法
1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这三级课程是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5.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16.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较大的应用性,但对太复杂、太简单的内容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
A.实验法 B.发现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17.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是
A.教学内容分析 B.教材对象分析
C.教学目标制定 D.教学手段运用
1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19.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这体现了课程结构的
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双向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0.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
①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 ②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③ 信息化课程资源 ④ 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
③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④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①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②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③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④保障措施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3.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4.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 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真正的课程是老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这是课程实施的
A.拒绝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忠实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二、案例分析题(第1、2题每题15分,第3题20分,共50分)
1.[案例] 课堂中的吵闹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就课堂中的吵闹现象,谈谈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15分)
2.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的高声朗诵。
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
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
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的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
学生的脸涨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用课程与教学的有关知识分析、评价这位青年教师的行为,并为其设计处理办法。(15分)
3.下面是对某语文教师教授《纪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教学片段的描述。
(1)教师课前给学生提供的两份书面材料:
材料一:1926年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团,到段祺瑞执前。这时数百名荷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材料二: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刊发的一些围绕惨案的评论文章,包括:朱自清的《执大记》和《袁韦杰三君》、闻一多的《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石评梅的《痛哭和珍》。
(2)教师的任务要求:谈谈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后的感受。
(3)教学过程:教师给学生时间阅读课文与材料、并分组讨论,之后教师请各小组谈感受,学生们在各自的座位上小声议论,但没有人主动起来表述,教师开始点名提问,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但所述内容不太符合教师的意图,教师开始将学生的观点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引导,并将事先准备好的观点板书。
……
请用课程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教学案例。(2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