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考试网(www.examw.com) 【大 中 小】 [ 2010年9月9日 ]
-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名词解释
1、货 币(Money)——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功能看,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2、币 材(Material Of Money)——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币材通常具有四个性质,即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3、 铸 币( Coin)——铸造成一定的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铸币克服了秤量货币在使用中的弊端,便利了商品交换。
4、纸 币 (Paper Money) ——即纸制的货币,包括国家发行的纸制货币符号,商人发行的兑换券和银行发行的纸制信用货币。纸币最初是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为克服金属货币在使用中的不便而发行的,与金属货币同时流通。金属货币制度崩溃以后,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与存款货币一起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5、银 行 券(Bank Notes)——银行发行的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早期银行券由商业银行分散发行,代替金属货币流通,通过与金属货币的兑现维持其价值。银行产生以后,银行券由银行垄断发行,金属货币制度崩溃后,银行券成为不兑现的纸制信用货币。
6、价 格(Price)——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如果描述其外在表现,价格还可以解释为对商品和服务所应支付的货币金额。价格还是货币购买力的倒数。
7、 支付手段( Payment Methods)——货币作为补足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或 货币在不伴随商品运动而作为一种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8、流通手段 ( Circulation Methods) ——当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就是流通手段。
9、 货币贮藏 ( Money Storage)——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象征或代表被人们保存起来的功能。货币能够发挥这项功能是由于货币首先具有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10、世界货币 (World Money) ——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它是货币职能在国内发展的延续。
11、货币制度( Monetary System)—— 一个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的货币流动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12、 货币单位( Currency Unit)——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也被称为价格标准。早期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就是贵金属的重量单位,后来货币单位脱离了金属内容,成为货币数量的专用衡量单位。
13、 本位币( Standard Currency)——又称为主币,是 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货币 ,其单位就是货币制度基本的货币单位, 是辅币的对称,具有 无限法偿能力。
14、辅币(Fractional Currency)——辅币是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主币的等分和对称,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支付。
15、 无限法偿( Infinite Legal Tender)——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
16、 有限法偿( Finite Legal Tender)——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无限法偿的对称,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
1、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概念包括:
1)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并能同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因此货币的本质为:
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货币能同一切商品直接交换,所有商品都必须与货币交换后才能同其他商品相交换。
2、简述信用货币的特点。
信用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价值符号。其特点为:本身无价值,不可兑换金属货币,不代表任何贵金属。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自身本无价值,不代表任何贵金属,代表一定商品的价值。
2)信用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债务货币
①现金货币是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② 信用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
③信用货币的物质基础是有内在价值的可支配商品
3)信用货币是管理货币
货币是银行的负债,银行有义务保持货币稳定的购买力。
为保证货币所代表价值的稳定,需要银行对其进行与监管。
3、简述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主要有:
①价值尺度(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职能。
② 流通手段(最基本的职能)
当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就是流通手段 。
③储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作为财富或价值持有或积累。
④支付手段
货币在不伴随商品运动而作为一种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其是为了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而产生)。支付手段的产生源于商业信用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买卖脱节,但也包含着买卖进一步脱节和产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
⑤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货币职能在国内发展的延续。
4、简述现代信用货币制度。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
1)信用货币制度下,以纸币为本位货币,它一般是由国家授权银行发行的,并依靠国家法律强制流通的无限法偿货币。
2)信用货币不代表任何贵金属,也不能兑换黄金。
3)纸币的发行不受黄金准备制度的,其发行量决定于货币管理当局显示货币的需要。
4)广泛实行非现金的转帐结算,流通中大量使用的是存款货币。
5) 货币发行是通过银行放款程序投入流通的,而不是像铸币自由铸造投入流通的.
6) 国家通过调节和控制货币量来保持货币流通稳定.
5、如何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 194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 1944年建立到1974年崩溃经历了30年的时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等同于黄金,起着黄金的补充作用,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其次,固定汇率制使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消除了国际贸易及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投资和信贷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创立了国际金融协调合作的新模式。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常设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和建立多边关系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会员国提供各种贷款,缓解了会员国国际收支困难,减少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 (1)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扩大对外投资,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操纵国际金融活动。(2)美元作为国家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各国储备的增加主要靠美国,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如果美国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3)固定汇率有利于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而不利于各国利用汇率的变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因为在这种汇率制度下,各国要么消极地管制对外贸易,要么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目标。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使黄金储备大量外流,60年代末出现黄金储备不足抵补短期外债的状况,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进入70年代,美元危机更加严重,1974年4月1日起,国际协定上正式排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牙买加体系。
第三章 信 用
一、名词解释
1、信用(Credit)---指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2、 实物借贷( Loan Of Subject)——以实物为标准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的实物贷给借者,借者到期以实物形式归还本金,并以实物形式支付利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实物借贷是一种很普遍的借贷方式。
3、货币借贷(Loan Of Money)——以货币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数额的货币贷给借者,借者到期用货币归还本金,并用货币支付利息。货币借贷更灵活,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借贷形式。
4、高利贷(Usury)——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它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基本信用形式。其特点是利率极高,且不稳定。
5、 商业信用( Commercial Credit) —— 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6、 银行信用( Bank's Credit) —— 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7、 国家信用( Sovereign Credit) —— 以国家或为主体的借贷活动 ,其主要工具是国家债券。
8、 消费信用( Consumer Credit) —— 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方面的货币需求和实物需求的信用形式。
9、 直接融资( Direct Finance) —— 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10 间接融资( Indirect Finance) —— 资金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无直接契约关系,双方各以金融中介机构为对立当事人。双方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即金融机构发行(卖出)金融要求权,换取盈余单位的资金,并利用所得资金去取得(买进)对赤字单位的金融要求权。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
1、信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有其特定的涵义,它是指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
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且这种付出只是使用权的转移,所有权并没有转移,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
②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它不同于商品买卖。在商品买卖中,价值进行对等转移和运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卖者售出商品,获得等值的货币;买者付出货币,得到商品。但是在信用即借贷活动中,贷者把一部分货币或商品给予借者,借者并没有同时对贷者进行任何形式的价值补偿。其本身就包含了信用风险。
2、简述股份公司的特点。
①资本通过发行股票方式筹集。
②股东对公司负有限责任。
③股票一般不能退股、可出售、转让。
④股东的根据持有股票数量而有相应的投票权。
⑤公司经营有专门经理人员进行。
⑥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各国均有详尽的法规。
3、简述现代信用的特征及作用。
现代信用活动的特征表现为:首先,信用关系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其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风险与收益是相互匹配的;第三,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第四,现代信用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
现代信用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有: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增加社会产出;创造和扩大消费,通过消费的增长刺激生产扩大和产出增加,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如果对信用利用不当,则会导致信用风险的积累、爆发,经济泡沫的生成,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4 、试对银行信用进行分析。
①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了信用媒介。
②银行信用的特点:第一,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门的暂时闲置货币,可以达到巨额的规模。第二,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既于商品买卖活动,又有广泛的授信对象。第三,提供的存贷款方式具有相对灵活性,期限可长可短,数额可大可小,可以满足存贷款人各种不同的需求。
③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具有密切的联系。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完善。当商业票据进行票据贴现时,商业信用就转化为银行信用。
④银行信用能够突破商业信用在融资规模、方向、期限上的局限,是重要的融资形式。同时,在市场经济中,商业信用的发展也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
第四章 利息与利息率
一、名词解释
1、利息(Interest) —— 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2、收益资本化(Capitalization Of Income) —— 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3、利息率(Interest Rate)——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日常简称为利率。
4、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5、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6、固定利率(Fixed Interest Rate)——是指在借贷期内不做调整的利率。
7、浮动利率(Floating Interest Rate)——是一种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根据借贷双方的协定,由一方在规定的时间依据某种市场利率进行调整。
8、市场利率(Market Rate)——随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9、公定利率(Public Rate)——由非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所确定的利率就是行业公定利率。
10、官定利率(Official Rate)——由金融管理部门或者银行确定的利率,就是官定利率,也叫法定利率。
11、优惠利率(Prime Rate)——是指略低于一般贷款利率的利率。
12、单利法(Simple Interest)——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利息额加入本金进行重复计算的方法。其计算方便,手续简单。一般适应短期借贷。
13、复利法(Compound Interest)——是单利法的对称,是指将利息额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的方法。复利是更能符合利息定义的计算方法。一般适于长期借贷。
14、长期利率(Long-term Interest Rate)——指的是与一年期以上的信用行为相对应的利率。
15、短期利率(Short-term Interest Rate)——指的是与一年期以下的信用行为相对应的利率。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
1、怎样把握利率的种类?
现实中的利息率都是以某种具体形式存在的。随着金融活动的日益发展,金融活动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利息率的种类也日益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多样不同的利率类别。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按是否具备优惠性质可划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按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按借贷主体不同划分为: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
利率的各种分类之间是相互交叉的。例如, 2年期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2.7%,这一利率既是年利率,又是固定利率、差别利率、长期利率与名义利率。各种利率之间以及内部都有相应的联系,彼此间保持相对结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一国的利率体系。
2、试分析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是相当广泛的。从微观角度说。对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的积极性等方面,利率的影响非常直接;从宏观角度说,对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对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的升降,对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业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
在我国过去的集中计划下,由于市场机制受到极强的压制,利率也就没有什么显著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调节提到日程上来,利率也开始被重视,但距离达到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首先是的决策权,议论多年,却极难落实。在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基本形成的条件下,利率的调整很难起到引导作用:利率调高不能促使其节约人力、物力消耗和加速资金周转,利率调低则更会促成浪费。因此只有当作为微观行为主体的国有企业真正形成自我的利益约束机制,相应地外部经济环境也能为其自我约束机制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时,利率在这一领域中作用的显著提高才会变成现实。
3、如何理解利率对储蓄的影响?
利率对于储蓄影响程度的大小,我们一般用储蓄的利率弹性来表示。
由于个人储蓄通常构成社会总储蓄的主要部分,故以它为代表加以说明。作用有正反两个方面:①替代效应:一般将储蓄随利率提高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②收入效应:将储蓄随利率提高而降低的现象称为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表示人们在利率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愿意增加未来消费——储蓄,来替代当前消费。这一效应反映了人们有较强的增加利息收入从而增加财富积累的偏好。收入效应表示人们在利率水平提高时,希望增加现期消费,从而减少储蓄。这一效应则反映了人们在收入水平由于利率提高而提高时,希望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准的偏好。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中总体上的储蓄利率弹性究竟是大是小,最终取决于上述方向相反的两种作用相互抵消的结果。由于相互抵消,尽管利率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分别来看都很强,但利率的弹性却有可能很低。至于储蓄的利率弹性的方向,显然也取决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对比结果。
4、如何理解利率对投资所起的作用?
利率变化对投资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厂商对资本边际效益与市场利率的比较形成的。如果资本边际效益大于市场利率,可以诱使厂商增加投资;反之则减少投资。但是同样幅度的利率变化以及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益的比对于不同厂商投资的影响程度可以是不同的。比如,在劳动力成本——工资——不随利率下降而降低的情况下,对劳动密集型的投资,利率弹性就小些;对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利率弹性就会大些。另外,期限较长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利率弹性会大些。存货投资的利率弹性则较复杂。由于存货的增减更主要的取决于产品销售及其他成本,利息成本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需有较大幅度的利率变化,才能引致存货投资量的明显变化。
以上分析仅就一般市场经济环境而言。改革以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处于计划的直接管理之下,投资的规模基本与利率无关。改革后,尽管商品价格、商品生产与流通的集中计划管理色彩逐渐淡化,但到目前为止,完善的市场机制仍在形成的过程之中,这不能不影响我国投资利率弹性的提高。
5、简述 凯恩斯的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与传统的利率理论相反,凯恩斯完全抛弃了实际因素对利率水平的影响。其利率决定理论基本上是货币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如果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转弱时,便有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 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
这便是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