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选题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将信贷规模和现金发行作为我国货币的中介目标,但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信贷规模和现金这一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逐渐减弱。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中介目标,并于1998年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从此,货币供应量成为我国唯一的货币中介目标,M1为货币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在采用的最初两年比较好的发挥了货币中介目标的作用,我国当时的通货膨胀基本消除,物价水平得到了稳定。
十四年过去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建设的逐步完善,金融改革的深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货币供应量层次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货币供应量是否还适合作为我国货币中介目标这一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我国物价飞涨,截止2011年5月16日,央行已是年内第五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的这些举措是否能通过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达到其缓解当前严峻的通胀和流动性压力,进而实现其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标也成为当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我国还面临着诸如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预计新增外汇占款仍居高不下等问题,这些会直接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中介目标的效果。
自1987年2月,美联储放弃货币供应量M1作为货币中介目标以来,一些工业化国家纷纷对国内的中介目标进行改革。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加上我国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变量效果不太明显,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实现值与目标值在多数年份都有偏差,使得许多学者对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产生了怀疑。
在当今如此复杂、金融创新加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选择恰当的货币中介目标是一国货币能有效执行的关键所在,它关系到一国货币的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控制变量。我国是否要放弃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如果放弃,放弃货币供应量选择其它中介目标的前提条件是否满足。如果前提条件满足,在我国现阶段选择哪种中介目标更好,有哪些措施可以使得所选择的中介目标执行起来更有效。如果不放弃,应如何改进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目前货币中介目标选取的争论主要是围绕货币供应量,利率和通货膨胀目标展开的。
2.1货币供应量
国内外对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研究比较多,观点不一。国内学者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中介目标的适宜性问题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中介目标目前是合适的,代表性文献有周爱农,余为丽(2008),张泽福(2009),唐海风,谢朝华(2010)等。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进行调整,代表性文献有黄飞鸣(2009),余丹(2009)等,代表性观点为目前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在执行时需要在某些情节上进行改进,可参考的方法有加权货币总量等。
国外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研究较早。20世纪70年代,很多国家纷纷将货币中介目标从利率转化为货币供应量。支持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学者以Friedman为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Friedman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低,利率在当时的背景下不能作为货币中介目标。自从金融自由化浪潮掀开以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研究在国外逐渐减少。Michael T.Belongia, Dallas S.Batten(1992)为代表的学者选取了一个基于货币控制与和货币控制与总价格水平的关系的联合标准作为中介目标变量,结果显示,与Divisia aggerate或currency-equivalent(CE)相比,简单的货币总量中介目标在执行上表现很差。
2.2利率
国内学者对利率中介目标的研究很多,他们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控性和有效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利率作为我国货币中介目标是必然的趋势。代表性文献有臧新运(2007),蔡璟霞(2006),刘俊,丁加华,吴云松(2002) 等。利率作为一国货币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他们认为我国应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等。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的央行将利率作为其货币中介目标。利率作为一国货币中介目标受到Keynes学派的拥护,他们认为,利率作为一国的货币中介目标具有可测性和可控性,同时,它与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其它目标紧密相关。越南战争后美国财政赤字日益庞大,通货膨胀严重,出现滞涨局面,利率作为其货币中介目标已不能起到反应央行取向的作用。1979年,美联储放弃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其货币中介目标。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以Taylor(1999)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应该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变化来调整利率,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国外对利率中介目标的研究很多集中在针对特定的经济问题的研究基础之上。以John P. Judd,Brian Motley(1992)为代表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通过使用利率工具来达到控制名义GDP增长率的规则能够在没有增加实际GDP和利率波动的情况下更好的控制通货膨胀。
2.3通货膨胀目标制
国内学者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我国未来货币中介目标的前景分析上。以索彦峰(2006),马彦平(2007)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从长期来看,利率作为货币中介目标也会因金融创新而失败,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值得我国借鉴。
国外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较多,研究范围也较广。以Bernanke, et al.(1999),Clark(1994)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实证得出,大多数采用明确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盯住CPI通货膨胀或其变体。Kevin X. D. Huang,Zheng Liu(200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随CPI通货膨胀和PPI通货膨胀变化的短期利率能够使得福利接近最优,而忽视CPI通货膨胀和PPI通货膨胀变化会使福利损失。以Dai, Meixing;Sidiropoulos, Moïse(2005)为代表的学者研究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灵活度与货币当局稳定经济能力间的关系,结论表明从长期来说,越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能使货币当局越有能力稳定经济。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一国货币中介目标的选取与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所以,一国在选取其货币中介目标时,应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国情况从实际出发。
3.本文方法与结构安排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很多,有规范方法、实证方法、比较方法、制度方法等。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和实证的方法。本文主要使用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种方法。比较方法主要是用于英美两国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时的金融创新状况和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做比较,来为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创新程度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影响分析做铺垫。实证分析主要体现在内含金融创新的基本普尔分析方法的运用上。本论文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言,提出研究背景;第二章,阐述货币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以及我国货币中介目标的演变;第三章,主要分析英美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时金融产品创新状况以及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规模是否已达到或超越英美发达国家当时放弃货币供应量时的金融产品创新规模;第四章,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内含金融创新的基本普尔分析方法来分析现阶段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程度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影响,得出需改进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结论;第六章,根据前文得出需改进的结论,选择加权货币总量中介目标的初步探讨。
4.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本文注重结合我国金融创新现状,采用对比方法,对英美国家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时的金融创新状况与我国金融创新现状进行了描述,进而做出对比。
(2)本文引入内含金融创新的基本普尔分析方法来对现阶段我国金融创新程度下货币供应量是否还适合作为我国的货币中介目标进行分析。
本文的不足之处:
(1)金融创新的度量方面,本文仅采取创新产品的种类以及交易量来衡量,金融创新程度的衡量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2)影响一国货币中介目标选择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金融创新角度进行研究,角度单一,无视角。
5.参考文献
[1] 索彦峰.金融创新、基本普尔分析与我国货币中介目标的选择[J].财经大学学报.2006,(10).31-37.
[2] 臧新运.转轨时期我国货币中介目标的研究[Z].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阮立东.货币供应量仍是现阶段货币中介目标的首最佳选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19-20.
[4] 张娟.货币中介目标选择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3).41-45.
[5] 余丹.从内生货币理论谈我国货币中介目标选择[J].商业时代.2009,(30):60-61.
[6] 刘莹.当前我国货币中介目标选择研究[Z].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9.
[7] 蔡璟霞.关于我国货币中介目标的探讨[J].特区经济.2006,(8):84-86.
[8] 周爱农,余为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国际比较[J].华南金融电脑.2008,(9):79-83.
[9] 黄飞鸣.货币的新中介目标.加权货币总量指数[J].探索与争鸣.2009,(12):46-52.
[10] 马彦平.货币中介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J].华北金融.2007,(4):10-12.
[11] 张泽福.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我国货币传导的检验[Z]. 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
[12] 唐海风,谢朝华.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有效性检验:1998-2008. [J].海南金融.2010,(8):8-12.
[13] 刘俊,丁加华,吴云松.金融技术发展与货币中介目标的选择[J].上海金融.2002,(1):20-22.
[14] 谭小芬.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J].经济纵横.2010,(8):92-95.
[15] 李宏图.中国选择货币中介目标的探讨[J].特区经济.2010.
[16]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7] 蒋瑛馄,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5):70一73.
[18] 肖赛君.电子货币对货币影响的研究[Z].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 王博含.基于普尔分析的我国货币量中介目标研究[Z].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0] Caprio, Gerard,Honohan, Patrick,1990.“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Paper provided by The World Bank in its series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with number 528.
[21] Mohsin S. Khan, 2010.“The design and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Paper provided by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 its series Working Paper Series with number WP10-11.
[22] Huang Haizhou,Wei Shang-Jin,2005.“Monetary polic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Paper provided by C.E.P.R. Discussion Papers in its series CEPR Discussion Papers with number 4911.
[23] John P Judd,Brian Motley,1992.“Controlling inflation with an interest rate instrument,”, Article provided b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in its journal Economic Review. 1992.
[24] Kevin X D Huang,Zheng Liu,2004.“Inflation targeting:what inflation rate to target?”, Paper provided b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 in its series Working Papers with number 04-6.
[25] Dai Meixing,Sidiropoulos Moïse,2005. “Flexibility in inflation targeting,financial market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Paper provided by 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 Germany in its series MPRA Paper with number 138.
[26] Michael T Belongia,Dallas S Batten,1992.“Selecting an Intermediate Target Variable for Monetary Policy When the Goal is Price Stability,”, Paper provided b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in its series Working Papers with number 199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