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 |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 ||||
| 第(2)课时 | 授课时间 | ||||
| 教学 目标 | 1.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 2.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学习怎样介绍奇妙的世界。 | ||||
| 重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 ||||
| 教 学 过 程 | 二次备课 | ||||
| 一、复习导入,巩固识字 1.听写生词。 2.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 (板书:天空 地球) 二、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2)找出文中概括写世界奇妙的句子。文章开头一段概括写世界奇妙。 (3)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看看二者有什么关系?文章开头和结尾呼应。 2.自由读课文第2—8自然段,思考: (1)2—8自然段是围绕哪个自然段来写的? (2)天空展示的哪些宝藏让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画出相关的语句。 (3)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这些宝藏?(颜色形状)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爱之情。 (5)说话练习 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个只能够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 你能想象出哪些形状?它们会有什么故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天空的奇妙,以学生的批注阅读为主,反复朗读,读出世界的奇妙之美。说话练习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更能体会出天空的奇妙。】 3.自由读课文第9—16自然段,思考: (1)找出这部分围绕那个自然段来写的?(第9自然段) (2)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奇妙有趣?划出相关语句并简单写一写你的感受。 (3)仔细读读这些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 读下列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冬天,我们看到了冰雪,它们有时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雪融化时,房檐上落下的每一滴水,都像一个闪光的水晶球。 预设:从极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美。 3.学习17、18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读这两段你有什么想法?(生活处处都有美,我们要善于发现) 三、小练笔 作者写的天空和地球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奇妙之美,你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把你课前观察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具体吗?试着在其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再去发现大自然中奇妙的事物。 | |||||
| 板书 设计 | 22、这个奇妙的世界 天空 奇妙 总—分—总 地球 | ||||
| 课堂 检测 | 一、仿照例子写句子。 例: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二、填空。 1.有时,云彩在( )的天空中飞翔,它们就如同经过( )一样,呈现出( )形状,告诉我们许多美妙的故事。 2. 冬 天 , 我 们 看 到 了 房 檐 上 垂 下 的 水 柱 , 它 们 好 像( )在阳光下闪耀。等到 ( )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 ),就像一颗颗珍珠。 三、快乐阅读。 大自然畅想曲 大自然像一首首美丽的小诗,像一篇篇五彩的童话。 “蓝天白云飘,太阳微微笑,野花点点头,景色多美好……”孩子们在练习唱《春光好》。杨柳听了,得意地照了照“镜子”,梳理一下那动人的秀发,向小草、小花展示它婀娜多姿的身材。 “知了,知了……”蝉在枝头兴奋地展示着她那美丽的歌喉。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同时,也被让妈妈流连忘返的地方迷住了——清澈见底的小河上漂浮着一朵朵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好像要告诉人们,它们是世界上最好的舞蹈家。 “沙沙沙,沙沙沙……”银杏树的叶子就像一把金黄的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秋天的凉爽。而隐居在树下的三位歌唱家——蟋蟀、蝈蝈和油葫芦,一声声、一阵阵,远远近近,组成一部宏大的自然交响乐。 “呜——呜——”随着呼啸的北风,一场瑞雪悄然而至。清晨,遍地洁白,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孩子们嘻嘻哈哈的在这天然的纯白地毯上嬉戏、打雪仗、滑雪……一群可爱的孩子,在一望无际的雪地里追逐着!他们是那么的自由,那么的欢快! 我爱大自然,爱它的春光明媚,爱它的蝉声阵阵,爱它的麦浪滚滚,爱它的银装素裹…… 1.短文第二自然段中的“镜子”指的是_______,“秀发”指的是_______。 2.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请你按顺序总结。 3.短文的结构是( )。 A.分——总 B.总——分 C.总——分——总 4.你爱大自然吗?爱它的什么?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小河 柳条 2.短文按时间顺序写的,描写了春天的小草、野花、柳树;夏天的蝉、荷花、青蛙;秋天的银杏叶、蟋蟀、蝈蝈、油葫芦;冬天的雪。 3.C 4.提示: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可。例如:我爱大自然,爱它的繁花似锦,爱它的郁郁葱葱。 | ||||
| 教学 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