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节课的教学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一课设计的环节基本相同,都是先通过情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乘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求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最后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统领两种运算之间的关系中,教师只是纯粹地备教材,忽视了对课堂环节的预设和生成,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讲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只是单凭教师的讲解,抽象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二)
一、从备课时的困扰。
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学生的两个减法问题提出来我做什么处理?其实我在备课时是想学生提出来我不会处理,因为原先的提问题是基于两个信息来提问的,这里没有信息,让学生怎么提呢?在上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是没有题目拉萨到格尔木的,学生的提问都会集中在两步计算或就和的。
在计算它们时,给出信息时,学生不由自主的说信息给出已经解决了下面的问题了。在这里其实,我还是没有理解教案的意图,或是说没有完全理清教材编写意图的。拓展到外面的'加法,教案的问话: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这样的问话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外面吗?上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听不懂。现在想想这句话就是怎样问的?是我的上课问话有问题?
二、从作业中的结果。
作业中出现了,对于加法、减法的定义进行填空。学生会做的不是很多。在教学中对于加减法的定义是有涉及的。为什么学生的掌握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呢?对于加法原来的教学是合并,现在是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学生比较好理解;但,减法在一年级教学,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这样学生跟现在的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现在想想是相通的。现在只是语言更加抽象而已。要做好,新旧的沟通。
三、从复习中的表现。
在练习课中,让学生说一说上节课学习了什么?什么是我们重点学的?叫了三四个学生,居然没有学生知道。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也不知道,减法也一样。是学生没有做好算式和各部分之前的沟通吗?学生在一年级就会一题写四题,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样的吗?怎么把数字变文字就不会了呢?是学生还没有悟到吗?回顾上课,算式和关系沟通的不够。这节课核心目标:新旧定义的沟通,算式和关系的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