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汽车美容与装潢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利用汽车维护设备、汽车美容与装潢资料和检测设备对汽车进行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的能力,以及能够对汽车整车进行性能检测的能力,为后续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学习做前期准备,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关注学生素质和职业岗位认知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按照维护合同、维护工单要求,从经济、安全、环保及满足顾客需求角度来确定维护作业计划,进行汽车二级维护工作,确保维护车辆各项性能要求,并自觉遵循安全作业规范及5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自律)的工作要求
职业能力目标:
(1)能良好的完成汽车维护接待工作;
(2)能够初步评定二级维护车辆技术状况,并判断汽车故障原因;
(3)能够完成蓄电池维护任务;
(4)能够完成润滑维护作业;
(5)能够完成车轮维护工作;
(6)能够完成汽车电控系统维护项目;
(7)能够进行汽车底部、发动机舱内、制动器、车身维护;
(8)能检查汽车维护质量,并在汽车移交过程中向客户介绍已完成的工作;
(9)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正确处理使用过的辅料、废气液体及损坏零部件
三、参考学时
72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 序号 | 教学项目 |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 活动设计建议 | 参考课时 |
| 项目一 | 汽车维护保养基础 | 1.熟悉汽车整体结构 2.熟悉汽车使用性能 3.了解汽车的主要安全装置 4.掌握汽车日常检查和维护项目 5.安全规范 | 1.练习汽车功能使用 2.通过多媒体展示汽车安全装置的工作过程 3.通过典型车辆训练日常检查维护项目 | 8 |
| 项目二 | 汽车运行材料 | 1.掌握汽油与柴油的选用 2.掌握润滑油类型及选用 3.掌握汽车用液类型及选用 4.熟悉密封剂类型及选用 | 1.了解汽车常用油、液 2.分析燃油品质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3.分析不同级别润滑油的性能 | 8 |
| 项目三 | 汽车发动机维护 | 1.掌握发动机机油和机油滤清器的更换 2.掌握发动机冷却系的检查与冷却液的更换 3.掌握发动机空气滤清器的检查与更换 4.掌握发动机汽油滤清器的检查与更换 5.掌握火花塞的检查与更换 6.掌握正式皮带的检查与更换 | 1.更换发动机润滑油 2.更换机油滤清器 3.更换发动机冷却液 4.更换发动机空气滤清器 5.更换汽油滤清器 6.更换火花塞 7.更换正时皮带 | 8 |
| 项目四 | 汽车底盘维护 | 1.掌握传动系的检查与调整 2.掌握制动系的检查与调整 3.掌握悬架系统的检查 4.掌握转向系的检查与调整 5.掌握轮胎的检查与换位 | 1.离合器踏板的检查与调整 2.更换自动变速器油 3.更换手动变速器油和差速器油 4.制动踏板的检查与调整 5.检查和更换轮胎 6.轮胎动平衡 7.方向盘自由行程检查 | 8 |
| 项目五 | 汽车电气维护 | 1.熟悉汽车充电系统 2.掌握仪表及指示灯的检查 3.掌握车内操纵装置的检查 4.掌握汽车美容与装潢的检查 | 1.进行蓄电池充电 2.检查仪表及指示灯工作状况 3.检查车辆操作系统 4.充注空调制冷剂 | 8 |
| 项目六 | 汽车二级维护工艺及流程 | 1.掌握发动机各部分的维护 2.掌握离合器及传动部分的维护 3.掌握前桥部分的维护 4.掌握后桥部分的维护 5.掌握电气设备的维护 6.掌握轮胎部分的维护 7.掌握整车检验项目的流程及技术要求 | 1.进行典型车辆二级维护操作 | 12 |
| 项目七 | 汽车整车维护 | 1.熟悉一级维护 2.熟悉二级维护 3.掌握二级维护竣工要求 | 1.进行汽车一级维护和二级维护训练 | 16 |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在评价上应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考核与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采用典型职业活动完成过程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操作标准及规范评价、期末综合考核评价等多种方式;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的考核。具体考核可以根据考核时间、设备及人员配备情况,可以通过实操、口试、项目作业等方法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方法、工作安全意识、接待客户的礼仪等制定详细的考核方案和评分标准。
(二)评价方法
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在评价上应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考核与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采用典型职业活动完成过程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操作标准及规范评价、期末综合考核评价等多种方式;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的考核。具体考核可以根据考核时间、设备及人员配备情况,可以通过实操、口试、项目作业等方法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方法、工作安全意识等制定详细的考核方案和评分标准。
(三)教学条件
1.课堂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资料及设备、实车、实物及教具模型。
2.实训条件:参照实训室设备配备标准进行,建议师生比在1:15~1:20.
(四)教材编写
1.在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基础上,参照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人员的实际经验,紧密结合工作岗位,与职业岗位对接;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贴近生产实际;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将创新理念贯彻到教学内容中,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教材。
2.以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模块化教学形式设计教材,加强实训内容,选用典型案例。把握本课程的知识点,按照“必需、够用、兼顾发展”的原则,循序渐进地组织材料内容。
3.教材编写应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突出创新和应用,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表达要精炼、准确、科学。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教材,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提供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