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川 环 境
S I CHUAN ENV I RONM ENT
Vol 127,N o 15O ctober 2008
#生态环境#
收稿日期:2008-05-25
作者简介:贾生元(1965-),男,内蒙古商都人,19年毕业于东北
林业大学生物学专业,理学学士,研究员,环评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影响评价。
关于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评价的思考
贾生元1
,陶思明
2
(1.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暨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北京 100029;
2.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司,北京 100035)
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生物圈及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
区2000多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涌现,一些开发建设项目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发生矛盾。使开发建设项目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做到保护与建设的双赢,是编写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一般要求编制对自然保护区影响的专题报告,本文根据工作实践,提出编制该类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关 键 词: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X 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4(2008)05-00-06
D iscussion on Ecological Im pact A ssess m ent of Const ruction Projects in N at uralR eserves
JI A Sheng -yuan ,TAO S-i m i n g
(1.Env iron m ental D evelopm ent C entre of M inistry of E nviron m ent a lP rotection&S i no-J apan F riend shi p C entre for E nviron m ental Protection ,B eiji ng 100029,China ;
2.D epart m ent of N at ural
E co logy of M i n istry of Environmen t al P rotection,B eij i ng 100035,Chi na)
Abst ract :N a t ura l reserves are ve ry i m portant fo r pro tecti on o f b i osphe re and b i o -diversity .T here are now mo re than 2000
natura l reserves i n Ch i na .A l ong w ith the econom ic development ,
so m e conflicts bet ween construction pro j ects and the na t ura l
reserves appea red .O ne of t he i m portant parts in a docum ent o f environmenta l i m pact assess ment concerns how to m i ni m ize the adverse effects o f construction pro jects on the natural reserves .B ased on the w ork i ng experiences ,this paper puts for w ard m ai n
contents i n a repo rt on eco l og ical i m pact assess m ent as w e ll as so m e no tab l e po i nts concerned .
K eyw ords :Env iron m enta l i m pac t assess m ent ;constructi on pro j ect ;nature reserv es ;ecolog i ca l i m pact assess m ent
1 前 言
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
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这些自然保护区使我国75%的陆地生态系统、88%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都得到有效保护。根据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6及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基本原则,自然保护区是禁止开发区。但是,实际上确有一些建设项目又难以完全避开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不论是在自然保护区内,还
是在自然保护区外,建设活动及生产营运将不同程度地会对自然保护区造成不利影响。
一般而言,如果开发建设项目选址不在保护区范围内,不以保护区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不占用保护区土地,只是生态影响波及自然保护区时,在环境影响报告中按照/四段论0模式针对可能造
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1]
。但对于某些难以避开自然保护区的重大建设工程,则需要单独进行专题评价,提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
因此,抓住开发建设项目特点和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及生态特征,正确识别影响关系(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确定评价重点,依法、科学评价开发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避免或减缓措施与对策,是涉及自然保护
2开发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211简要介绍项目名称、地理位置、建设性质、规模等,并对其周边主要敏感点及项目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则应按/规范0要求进行工程分析[2]。
212工程分析需弄清项目占地情况,即不同的工程组成各自占用不同用地类型(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态系统的类型)的面积及地表情况,特别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的影响情况。同时,需要分析施工方案和运行方案。
213建设项目类型及建设内容不同,其对生态的影响则不同。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生态影响,不同类型的保护区对项目的生态响应也不一样。如,水利水电工程则对河流生态和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生物(包括鱼、虾、蟹)有明显影响;风力发电站在以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建设则对鸟类有一定的影响;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类建设项目如需穿越保护区则会对保护区造成/切割0,并影响生物交流,如影响动物迁徙或阻隔其觅食、饮水通道等。
214生态影响型项目也存在污染问题,也需要进行污染源分析,分析不同工期污染物排放情况,并确定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必要时进行污染生态影响分析。
3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应该说清保护区地理位置(即所在行政区)、地理坐标、主要保护对象、面积、保护区建立的历史缘由或过程、保护区等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主管部门、管理机构现状及其管理现状水平、主要保护对象受保护情况、面临的威胁、保护区总体规划提出的管理及保护要求。
311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区划31111通过现状调查,并根据保护区现有背景资料及规划,说明保护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物种组成、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等。
31112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情况,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片(块)数、相互位置关系及布局。31113评价报告中需明确各功能区的面积、植被分布或主要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分布及各功能区的生态现状。给出表明功能区划分图、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等相应图件。312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及价值
31211根据保护区批准建立文件和规划,说明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及保护区在区域、全国或全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主要保护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主要植被生物量;湿地、野生植物、野生动物、文物古迹等,以及其价值如何,主要保护对象的稀有性、代表性、保护价值等。31212主要保护对象是植物,则需通过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说明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生存条件、现状分布,演替过程或演替趋势及时空变化、保护要求。应给出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图、重要保护植物物种分布图、代表性物种的照片或图片。31213主要保护对象是野生动物,则需要通过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说明主要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分布、数量、活动规律、主要食物种类及分布、活动规律、繁殖地、庇护所、栖息活动区、迁徙或洄游路线、水源等。一般应该有野生动物栖息地分布图、动物照片或图片,如果有关研究比较深入,可以给出食源、水源、繁殖地等重要生活区分布图。31214如果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河流,即使建设项目不在保护区划定的保护范围内,也会对保护对象造成不利影响。如,项目建在河流、湿地的上游或汇水区域内。则需要分析项目会不会造成湿地萎缩,河流断流或生态用水明显减少。特别是在河流类型自然保护区建水电站,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水生生物影响较大;有些保护区内的河流虽然不是主要保护对象,但由于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与植物、动物、土壤均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建了水电站,问题就可能会凸显出来。
31215若主要保护对象是古生物化石,如果经过论证可以发掘这些化石,则在发掘后,经上级部门同意后再建项目;如果不能发掘化石而需就地保护,则不能在其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
313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水平、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
31311从自然保护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气候特征、水系分布、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及分布、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特别是珍稀野生动物的生态特性及其活动规律等。
31312在生态影响专题报告中,应明确指出目前保护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有哪些,分别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即使保护区现状没有突出的问题也需简要说明。一般而言,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不明显,但是,如果保护区某些区域由于人为破坏或其它原
65
5期贾生元等:关于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评价的思考因造成水土流失,应分析流失现状、原因,给出侵蚀模数及水土流失现状图,以及环境受到破坏的照片等。
31313许多保护区的现状问题是人类活动过多,包括既有工程项目使自然保护区/不自然0而人工化了,野生动植物分布或活动范围大幅度收缩。所以,对于某些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有必要回顾分析多项开发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影响的叠加效应。
这主要是要明确责任,弄清保护区的问题是既有的,还是由于项目建设而造成的。如果是既有的,那么开发建设项目是否会导致既有问题的严重化,或能否解决既有环境问题,以促进保护区的发展[3]。
31314通过污染源(污水排放源、废气排放污染源、噪声源、固体废物等)调查、环境质量监测或类比分析,简要说明保护区环境质量状况。
4自然保护区与开发建设项目的关系411工程建设占用保护区用地
41111说清在工程的全部组成中,有哪些具体工程分别占用的是保护区的哪一类功能区,如实验区、缓冲区,还是核心区。附工程在保护区中的位置关系图。
41112各类工程组成的占地位置、面积、地表情况(植被、动物、水系等)。
41113拟采取的施工方式、生产规划或营运方案、管理方案。
41114工程占用保护区的土地(如实验区),且污染轻微,生态破坏可以接受或采取措施后能够得到明显减缓、补偿。在确实无法绕避的情况下,环评单位须告知建设单位必须征得保护区主管部门的同意。412工程建设不占用保护区用地
41211地理位置关系、方位、距离,开发项目的哪些工程内容,特别是配套工程或临时工程,是否涉及到对保护区的不利影响。附工程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图,特别需要标明与保护区边界的距离。41212如果开发建设项目距离保护区很远,不在其最大影响范围之内,对保护区的影响就很轻微或没有影响,可以不进行分析评价。
41213河流、湿地型保护区,如果上游地区进行开发建设,即使保护区不在建设项目的生态评价范围内,但项目用水、排水及对上游生态的破坏,也会对保护区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水资源开发项目,可能会使保护区内的河流减水或断流。项目的评价范围需要延长,并有必要对保护区进行影响分析。
41214如果保护区在开发建设项目的最大可能影响范围之内,应分析在项目施工或营运时在哪些方面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5开发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511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结构的影响
51111自然保护区结构一般指组成自然保护区的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区划。
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的专题评价既要从建设项目对占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具体影响进行评价,也要从对自然保护区功能结构影响方面进行评价。
51112开发建设项目处于保护区的用地界外,对保护区的结构一般影响不明显,但某些建设项目也会从保护区界外对保护区的生态系统造成胁迫,最明显的是上游水资源开发对下游湿地类保护区的影响;还有一些项目建设由于其诱导效应会增加保护区周边人类活动的密度,引发其他项目的建设而产生次生生态影响,对主要保护对象也是有影响的。此外,如果设计单位对各类临时用地设置不当,或施工单位临时改变用地。施工时的各类临时用地如果选址不当,则有可能会对保护区造成不利影响,如取弃土场、砂石料场、运输便道等。
51113开发建设项目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的结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自然保护区建设时期的各种缘由,使保护区存在很多问题,如将自然保护区面积划的过大,有的保护区包含有较多人工生态系统,如社区发展用地、居民区或人工耕作地等。如果建设项目占用的是这类非自然用地,经过拆迁补偿、妥当的安置,项目建设是可以接受的。
51114对自然保护区结构的影响可以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定性分析说明,也可以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模地、斑块、廊道及其优势度理论与计算方法进行评价说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稳定性虽然与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有关。
512对自然保护区功能的影响
51211首先要说明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尽管保护区的功能是多样的,但一般而言,不同类型
66四川环境27卷的保护区,其主导生态功能是比较明确的(如,宁夏中卫沙坡头保护区的防风固沙功能、卧龙大熊猫保护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等等),才能在影响评价时回答施工期占地对生态的破坏、野生动植物的影响、造成的生物量损失及生态效益的损失。
51212分析施工期由于各类临时占地、机械作业、人员活动、运输以及污染物排放等是否会影响保护区的功能。
51213营运期,工程营运对保护区的功能是否会造成不利影响。如,交通运输类项目的车辆运行、采掘类项目持续的开采作业,所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是否能够发挥作用,生态恢复、重建工程及补偿措施能否得到有效维护。
51214如果项目实在无法避免对保护区的影响时,分析评价通过实施生态保护措施是否能够使其得到维护。
513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及价值的影响51311若建设项目可能会影响保护区内的珍稀植物,则应分析、评价影响的方式、程度、范围和影响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进而分析能否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避免。
51312保护区内有珍稀野生动物,特别是施工区可能会有其活动时,则应回答工程建设是否会对野生动物的食源、水源、栖息地、繁殖地、庇护所、迁徙路线等的影响。不仅要说清永久占地对保护对象的影响,同时也要说清临时占地对保护对象的影响。当建设项目为公路类交通运输类项目时,而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且具有迁徙的特性时,必须说清建设项目是否对动物迁徙的影响及动物迁徙通道的设置,应给出迁徙路径图。51313如果永久占地确实会对保护对象造成不利影响,除加强保护区管护,提升保护功能以弥补损失或调整保护区范围增加新的保护片区维持保护功能不下降外,还应提出控制用地规模、减少占地的措施,同时,也要提出在施工时临时占地可能变更的情况下对保护区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514对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的影响
51411在对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项目在不同时期(如施工期、生产营运期)污染物(水、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排放情况,分析评价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如污水排放对保护区地表水体的影响,有的自然保护区内的水体是城镇饮用水源地或珍稀动物饮用水源,对水体水质的要求较高,建设项目排放污水可能会造成地表水体的污染,需要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减免措施。
51412可参考有关导则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评价。但应注意简练,将问题和影响说清楚即可。515其他影响分析与评价
51511次生生态影响
分析由于本项目建设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或诱导效应,即其它项目有可能由于本项目的建设而在本项目周边区域进行布设或建设而产生的次生生态影响,据此提出控制措施与建议。主要从区域发展规划方面对地方及有关部门提出要求。51512景观美学影响
我国有一些自然保护区,也是风景名胜区,特别是一些地质遗迹类保护区,既需要严格保护,又具有美学价值及旅游服务功能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如果建设项目涉及该类自然保护区,可以通过景观敏感度指标(视角或相对坡度、相对距离、视见频率、景观醒目程度)、景观阀值(美学、资源、视觉等)、美学等,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及指标加权计算等技术方法进行景观美学影响评价[4]。
51513风险影响
一些自然保护区内的河流往往是下游城镇的饮用水源地,建设项目如果存在风险因素,则会对保护区内的河流产生环境风险影响。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并提出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6生态保护措施与对策
611生态保护措施的一般性要求
61111生态保护措施也要要针对影响来提,有什么样的影响就应该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对结构的影响主要可通过调整建设项目的建设方案或调整保护区来实现,对服务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减少占地、生态补偿等措施。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主要通过保护土壤、水系及供给方式、供给量等方式来保障。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保护其生存条件,如食源、水源、栖息地、繁殖地、庇护所、迁徙通道等来保护它们[3,5]。
61112立足于从大环境保护,宏观上保护,要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不能仅局限于项目占地区或保护区本身,而要从整个影响范围和保护区整体来考虑,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而且提出的措施要实用[6]。612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的分析
如果开发建设项目占用保护区的用地,则需要
67
5期贾生元等:关于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评价的思考进行保护区的调整。在进行生态影响专题编制的同时,环评单位首先应该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法、依规定程序向保护区主管部门申请调整自然保护区。
分析评价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保护区调整方案的合理性,生态补偿方案的可行性。
(1)当地保护区管理部门已提出保护区的调整与补偿方案,则应分析、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应兼顾本项目引发的次生生态影响,指出是否需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要求。
(2)当地保护区管理部门还没有提出调整与补偿方案,评价人员应该在专题评价中提出保护区调整与生态补偿方面的要求。
613施工期保护措施
61311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特别是各类临时用地(取弃土场、砂石料场、运输便道、物料堆放场等)不得侵占保护区用地,划定施工活动范围,施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保护区或工区以外的保护地域。
61312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土壤、水系。一般而言,如果土壤和水系得到保护,生态系统就能够得到较好的维护。另一方面就是保护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特别是珍稀植物和动物。
61313对建设单位提出临时用地的合理选择及规范化管理要求。
61314土壤利用与保护措施,以保护地表土壤层为第一要求,采取分层剥离,分层堆放,采取苫盖、拦挡、挖排水沟等措施,防止施工期间土壤的流失。应将剥离的土壤用于项目绿化、临时占地区的生态恢复、周边城镇绿化、附近农田肥田。61315重要植物保护,迁地保护、挂牌保护、异地人工生态补偿
61316动物保护,保护其食源、水源、繁殖地、庇护所、栖息地、保障其迁徙路线的畅通。对偶尔出现在施工区的野生动物不得猎杀,而应保护,对受伤的野生动物要积极救护或通知有关单位。对于鸟类,如果项目区为鸟类活动区,要提出鸟类驱赶和异地招引的有效措施,进行招引可行性分析,给出招引点位及线路图。
61317生态系统保护,主要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如保持植被的连续性、植被生长条件的维护(土壤、水系等),不得填埋湿地、改变水系等。61318提出施工规范化管理的明确要求。
614营运期保护措施
营运期的生态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环境管理来实现;一方面是控制污染,另一方面维护生态的完整性。
61411污染控制。主要从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方面考虑,再考虑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并分析其有效性。持续改进,不断使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减量化或无害化。对于野生动物,噪声会影响其活动、栖息与繁殖,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噪声影响需要关注,评价对其影响的方式和程度、范围,野生动能否接受这种影响,如果通过分析评价认为影响突出,则需要提出减缓噪声影响的措施,包括管理、使用低噪声设备,不在动物繁殖等敏感时期使用高噪声设备等措施。
61412维护生态完整性。这是一项持续的工作,对已完成的生态工程进行长期的维护,对未完成的生态工程随工程进展,同步完成。如,工程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水利水电项目保障足够的泄水维持下游河道生态或根据保护对象特征落实营运期生态保护方案,而对于采掘类项目,其过采区生态恢复,就是一个持续的生态工程。有的矿山在开采结束后才能完成恢复或重建,当然环评时一般要求建设单位随采随恢复。
61413环境管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建设单位提出成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的有关制度及要求。如果开发建设项目不占用自然保护区的用地,但影响范围涉及自然保护区,即营运期的生产运行或有关工程变更,有可能会影响到自然保护区,则在自然保护区项目在营运期要制定严格环境管理制度,其相关制度及发展规划均不得有损于保护区。
7比选方案分析与评价
711项目可研或设计文件有比选方案
一般而言,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有比较方案的。设计单位一般是从工程技术和经济条件方面进行比较,很少针对环境影响进行比较。
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建设应结合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工程技术经济条件和相关要求,从环境影响方面对各比选方案进行分析比选,分析工程方案的环境合理性。
比选方案要分析与保护区规划的符合性以及采取何种方案对保护区的不利影响最小,最有利于实现保护区的保护功能。
68四川环境27卷712项目可研或设计文件没有比选方案
如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没有比较方案,在生态影响评价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现场调查后的现状评价结果,提出若干比选方案,进行包括生态影响在内的相关比较。以增加评价的可信性和说服力,以便相关部门或专家能够从中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
713零方案
71311即拟建项目不进行建设或不在此地进行建设的方案。应用哲学观点看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不仅要从环境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充分体现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还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进行分析,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并解决问题。
71312建立自然保护区首先是要保护自然生态,建设项目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首先要关注的。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本身存在的问题或某项目的建设对保护区的一些有利影响也应予以分析。因此,在影响评价时,重点分析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要分析评价项目建设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后可能带来的某些有利方面。这种有利影响的分析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不是给建设单位找项目可以建设的理由,特别是应能够解决保护区实际存在的问题。
8评价结论与建议
811从法律法规及产业的符合性、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对保护区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式、程度、范围可接受性;对主要保护对象及保护区价值影响的可接受性;提出的生态保护措施与补偿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最后,给出从生态影响角度来看,项目建设是否可行的结论。
812必要时提出补充意见或建议。
9结语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较多,不同类型的保护区,其结构、功能、重点保护对象、环境现状及问题等各有不同或差异较大,而建设项目类型也很多,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各有其特点,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因此,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评价应紧紧抓住自然保护区特征和建设项目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评价,说清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性质、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重点内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
析(2007年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4. [2]H 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S].
[3]贾生元.关于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编写的思
考[J],环境保护,2005,(7):36-38.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
法(2007年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78-
180.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环境影响评价岗位
培训教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63-199.
[6]贾生元,等.论实用性是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
属性[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172-175.
(上接第52页)
5结论
511通过层次分析)主要成分分析营养度法监测三好坞水体,得出三好坞水体各监测点处水质略有不同,但是整个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512通过PFU法监测三好坞水体,由马格列夫指数和申农威夫指数可知整个水体处于中等或重等程度的污染,污染比较严重。
513将PF U法得到的H,D指数和AH P-PC A法得到的TLIc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两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针对三好坞水体: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且两者的对数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参考文献:
[1]沈韫芬,章宗涉1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M]1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90.16-2801
[2]张思冲,张学萍,廖永丰1营养度指数法在寒地湖泊富营养
化评价中的应用[J]1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5(4):
416-4181
[3]陈玲,赵建夫1环境监测[M]1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5-3601
[4]王荣昌,刘湘华,李翠林1水体微型生物群落参数与水质指
标相关性的研究[J]1环境科学研究,2002,15(4):43-491
[5]GB/T12990-91,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 U法[S]1
[6]章宗涉,黄祥飞1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M]1北京:科学出
版社,1991.40-3001
[7]陈建,沈韫芬1PFU微型生物群落水质鉴别及群落参数变
化模式的研究[J]1环境科学学报,2000,20(2):156-1611
69
5期贾生元等:关于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评价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