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词作为一代之文学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长于抒情,富于音乐美。它兴于唐,盛于宋,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宋词多创作于勾栏瓦肆,酒肆歌馆等休闲环境,并以歌姬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把表现儿女情长作为创作内容的特质,因而表现出诸多异于传统诗文的休闲文化功能。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体现出宋人对文艺本质的重新认识,更是宋代文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意在将宋词纳入休闲文化的视野之下,依据休闲文化的历史渊源,从宋词创作的休闲享乐社会背景入手,对宋代朝堂的宽松政治环境,社会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由此滋生出的文人休闲享乐心态做具体的剖析,并通过分析梳理宋代抒写闲情、享乐和山水等休闲词作来阐述宋词的休闲文化功能。透过书写宴饮、美人、游赏的词作,我们可以领略宋人于清雅、婉约的意境之中流露出来的闲雅、富贵情趣。
关键词:宋代;休闲词;创作背景;文化功能
Leisure culture function of The Song Ci
Abstract
As a generation of literature has fixed a fixed number, word, rhyme with acoustic lyrical, musical. It started in the Tang Dynasty, flourished in the Song Ci, is a bright pearl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shining. Song creation in the public place of entertainment, drinking song Museum and other leisure environment, and with the Diva is the main route of transmission, the performance be immersed in love as a content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leisure culture function which displays man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oetry.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not only showed the literati's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lso reflects the awakening of self-awareness and self-identity of their value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leisure culture under the song,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leisure culture, starting from the creation entertainment social background, the loose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Song Ci, highly developed commercial society, scholars and this creates an enjoyment of leisure attitude to do specific analysis, and elaborates the leisure culture function The Song Dynasty poem by analyzing song writing, enjoyment and leisure landscape, leisure poems.
Key Words:The Song Ci;Leisure poem;The creation background;Cultural function
宋词作为当时社会的“流行歌曲”,是一种“按谱填词,依声而歌的音乐文学。”为广大的文人雅士所追求欣赏。但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对于宋代词作关注更多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之言,而忽略了“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温婉之语。但实际上,正是这种为了“娱宾遣兴”“佐酒宴欢”的“小道”“诗余”才真正体现出了词的原始意义和价值。
一、何谓休闲文化
休闲作为人类普遍的精神现象,对人类生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关于休闲一词的含义,《辞海》的解释是“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分开来看,“休”,从人从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人依木而歇”即处于一种休息的状态。“闲”,阑也,但更多时候当作“闲暇”来解释。组合在一起的是“休闲”就可以解释为休息放松时的一种闲暇状态。同时“闲”字还与“娴”相通,解释为娴静平和。这个解释就更为倾向于精神层面了。如此一来,休闲二字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即精神的安宁。其实,在某些时候,身体的休歇更是为了达到精神的平和,这种情况下,休闲也可以体现为精神上的自由状态。
其实“休闲”一词发源之初就带有西方文化意味,最早将“休闲”作为一种文化文化现象的研究并不在中国。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休闲”做出过简要的解释,认为 “休闲”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无心羁绊”。这就已经突出了休闲的本质。之后的康德、马克思也都对休闲的精神自由意义作进一步的解释。马克思承认“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
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对休闲含义的解释更加注重休闲与劳作之间的关系,强调休闲是一种将劳动暂时中断的歇息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休闲呈现出了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首先,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闲”字与“懒”字常常被联系起来如:“管闲事”“游手好闲”多为贬义,但有劳动就要有休息,谁也做不到只劳动而不休息,劳逸结合才是正确方法。这种二重性特点正体现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息的辩证关系。
中国古代的休闲文化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为突出的便是倡导“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庄子的“承云气,骑日月,而游手四海之外。”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逍遥游》“绝云气,负青天”体现出了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束缚的休闲思想。孔子也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政教型休闲观念。接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的酣畅旷达,陶渊明的悠然饮酒。唐宋诗人词家对爱恨闲愁的吟咏。甚至于元明清话本、杂剧、小说等各样的娱乐方式,都构成了中国特有的休闲文化历程。
二、宋词创作的休闲土壤
胡适先生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说“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气而变,各有其特长。”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词也如此,兴于唐代的词于宋代发展至鼎盛,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政治环境以及文人的心理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商业文化高度发展
北宋的建立将割据的五代十国再次划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之下,但它却是以繁荣的城市风貌和发达的思想文化而著称于历史。由于宋朝的建立并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战争破坏,所以北宋开国之初社会便较为稳定,再加上统治者措施得力直接推动了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呈现出了空前的活跃与兴旺,社会面貌也有很大的改变。《东京梦华录》:“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竟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街,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这就是对北宋都城市东京开封府盛景的追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以画卷的方式将北宋社会城市的繁华景象展现于世人眼前。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汉唐以来的“宵禁”制度被打破,“坊”“市”相结合,逐渐连成一片,城市集群开始形成。不仅如此,宋代城市人口也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甚至任同一时期的任何国家和地区,“宋金时期,人口在8000万到14000万之间,超过汉唐一倍”可谓极盛矣。而且,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人口结构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首先,以从事服务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市民阶层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其次,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城市化、商业化进程中滋生出了追求人生享乐的意识。以追逐奢华享乐为核心的商业文化雏形开始显现出来。
(二)“休沐”制度的建立
“‘休沐’制度发展至汉代已经逐步完善,休假亦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汉代每隔五天就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到了唐代“休沐”制度逐渐发展,改五日一休为十日一休成为“旬假”,节日假期开始增多,将皇帝诞辰和忌日等都增设为休假名目。此外还有孝假、事故假、婚姻假等等。及至宋代,文人受到特别优待,“休沐”制度不但全面继承了唐代休假制度,更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将假期分为定期例假、节日假、婚丧事假三大类,休假的方式也定为“朝假”和“休务”两大类。“朝假”即皇帝与仍需要处理日常公务,但不必上朝。“休务”则是连处理日常公务亦不必安排。
宋代假日名目之多,时数之多令人瞠目《野客丛书》卷16中有记载:“宋太宗时期,节假日有三大节,五中节和十八小节,分别休假十日、三日、一日不等,其中‘休务’和‘朝假’各有包含。”《宋史﹒职官》中曾记载:祠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祭祀,道祀、祠庙、医药之政令”他们“每岁元日、寒食、冬至各假七天,天庆、先天、降圣节各五日,诞圣节、正七月望,夏至、腊各三日。天骐、人日、中和、上巳、端午、三伏、授衣、重九、春秋分等及每旬假各一日。” “休沐”制度的完善,休假时日的增多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朝野上下不断增长的休闲需求。
不仅是节假日的增多,宋代士大夫的俸禄也为其休闲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总体来看,宋代俸禄可以说非常优厚,清代史学家赵翼就曾专对宋代俸禄制度进行统计梳理,并称宋代俸禄“给赐过优”“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取财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且宋代的俸禄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退休之后的士大夫还可根据自己为官时的政绩获得一定的补贴俸禄,这也保证了其日后正常的休闲生活。
(三)词人的休闲需求
宋代文人士大夫身处于商业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自然会受其影响。主体意识、生命意识抒放张扬,开始重视自我价值,追求欢娱享乐的生活方式。但同时儒家正统“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又严重束缚他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形成了文人双重矛盾性格。这在词的创作上表现的极为明显:一方面,他们将词称为“诗余”“小道”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只能作为宴席间酬唱佐欢的工具。钱惟演就曾公开宣称“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词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可见一斑。但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又将唱词作词当做一大乐事,无论是交游宴饮还是歌舞佐欢都喜欢以词遣兴,使其流行于各类休闲生活方式之中。
宋代词人的休闲生活就充分体现了文人矛盾的性格特点:既有酒色相伴的交游宴饮,又有隐逸赏竹的休静养性;既有琴棋书画的艺术修养,又有狎妓纵欢的肉欲之乐。而无论是在名园茶坊还是酒肆歌馆。词总是作为休闲工具出现于各种场合,呈现出了“色”、“艺”相伴的休闲活动特色。如《武林旧事》中“张约斋赏心乐事”记录了宋人一年十二月的休闲生活:郊游赏花、家宴煎茶。无不体现了文人将艺术审美融于生活,求新求雅将生活艺术化的人生追求。
而随着商业文化的发展,追求感官享乐的价值观逐渐取代了传统诗教,文学作品中的广阔生活内容逐渐被酬唱宴饮、歌舞佐欢的闲情所取代,填词、唱和、歌舞承欢成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主要休闲方式。以晏殊为例,他作为当时的宰相,地位显赫,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令他留名万世的却是他作为一代词人的身份。他的《珠玉词》收录词作140首,很多词作都是以小园香径、酒宴酬唱为创作环境,在政事之余的闲吟雅唱。
三、宋代词人的休闲之作
休闲词发展至宋代,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鼎峰,据统计宋词的实际传存量达到两万一千多首,其中有作者可考的就有19181首。出现了以晏殊、欧阳修、苏轼、柳永等为代表的词之大家。
追求“人生行乐耳”的宋代文人可谓“无时不休闲、无处不休闲”。而作为流行于歌坊、酒肆等各种休闲场合的词,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用来展示寄托其休闲生活、休闲情思的最佳工具。通过一首首细腻婉转的宋词,我们便可领略到作者享受人生,消遣生活的休闲意趣。词人们用它传递了悠闲生命的本质。
(一)纵情享乐词
享乐词,顾名思义是反映文人士大夫休闲享乐生活的词作。这类词作主要集中在描写都市风光的都市词、抒写时节往复的节序词以及表现觥筹间错的宴饮词三大类题材中。
所谓都市词就是以都市的富丽繁华和游乐盛景为描写内容的词作。当时的文人普遍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所以,宋代的都市词充分体现了富贵娴雅的生活气息。一首《望海潮》使柳永成为都市词创作的代表,他生活在繁华都市之中,出入的都是歌坊酒肆之地,是典型的“世俗词人”,对都市环境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在他的笔下,一幅幅富丽繁华的都市画卷缓缓展开:“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望海潮》 “海霞红,山烟翠。故都风景繁华地。谯门画戟,下临万井,金碧楼台相倚。”——《早梅芳》这都是描写故都杭州的繁华盛景。“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倩。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倾杯乐》则是对都城汴京的描绘。还有词人张先的《破阵乐》“四堂互映,双门并丽,龙阁开府。郡美东南第一,望故苑、楼台霏雾。垂柳池塘,流泉巷陌,吴歌处处。”对都市的描述更是带有明显的富贵豪华气象。
所谓节序词表现的是岁时节日的民俗生活。以节序词中最多的一类元宵节为例,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所描写的时间环境正是元宵佳节。同为元宵夜游的还有周邦彦的《解语花·上元》:“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措辞精致,又见时序风物之盛。
在宋代,宴饮常与歌妓、美酒联系在一起,美酒佳人、樽前月下,红袖添香。词人们往往把这些看做词体正宗并加以表现。聂冠卿在他的《多丽》一词中有:“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何不“玉簪琼佩,高会词客”,与佳人“缓歌妖丽,慢舞萦回”的休闲生活观。类似的情绪和画面,在唐宋词作中比比皆是。如: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馀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么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欧阳修的这首《玉楼春》生动刻画了宴饮的欢愉场面和文人以词佐酒的享乐闲情。
(二)诗酒闲情词
“闲情”区别于“艳情”是在休闲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下滋长出来的淡定闲适的情致。宋代词人的闲情词充分体现了其高雅好名的人生追求。大致可以分为赏花词和游乐词两大类。
结社酬唱是宋人喜好的一项“雅玩” 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人士大夫通过交游唱和,结成群体在创作风格、人格形象、思想风貌方面互相影响。而在结社活动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活动便是赏花。悠闲好雅的文人自然最爱花下饮酒。而众花之中,还数“凌寒独自开”的梅花最受文人青睐。如晁补之《盐角儿·毫社观梅》: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李之仪的《早梅芳》:
雪初销,斗觉寒将变。已报梅梢暖。日边霜外,迤逦枝条自柔软。嫩苞匀点缀,绿萼轻裁剪。隐深心,未许清香散。渐融和,开欲遍。密处疑无间。天然标韵,不与群花斗深浅。夕阳波似动,曲水风犹懒。最销魂,弄影无人见。
此外还有姜夔自创词调名的《暗香》、《疏影》等等无不留露出浓浓的清雅娴静之气和恬淡超俗的悠闲意味。
宋人的休闲游乐方式极为丰富从郊游踏青到登高赏秋,从泛舟游水到临山而望。文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或是把目光放在对湖光山色和歌姬女子的描摹上,或是寄情山水,抒发失意之感。如苏轼曾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而后在清赏赤壁之时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不禁感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看似闲散的交游之中注入对人生的慨叹。
(三)隐逸山水词
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隐逸是文人士大夫们或因厌恶世俗经济,或因求仕而不得,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所选择的一种隐居避世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便常被用作的隐逸托志形象的“渔父”意象更是常常出现于宋代休闲词作之中。在《全宋词》中直接以“渔父”为题的词作就多达一百余首。苏轼有《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抒发了词人对隐逸生活和高雅情怀的向往,和对“渔父家风”的追慕之情。周敦儒也在《好事近·渔父词》其一中刻画了一个“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撑杆夜钓的渔父形象,给人一种宁静、闲逸、超然的感觉,这便是词人对自己的真实写照。
四、宋词的休闲文化功能
兴于唐、盛于宋的词曾被钱钟书先生称为“最为成功”的“艺术部门”。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时代的心理终于找到了它最合适的归宿”。作为当时社会宴乐风俗的主要工具之一,宋词已经变身为文学与社交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世俗文化的风格。因而具备了一些使用功能。沈松勤先生有云:“唐宋词的原生状态与繁衍发展, 首先不在文学本身, 而是基于非文学的形而下的社会文化活动, 其文学性或作为时代心理的载体是在非文学的实用功能中逐渐形成的, 而且非文学因素贯穿唐宋词史的始终。”表现为社交、娱乐和审美三大功能上。
(一)娱宾谴兴功能
士大夫文人填词更多时候是为了宴饮酬唱、娱宾佐欢。所以,词在创作之初是与娱乐消遣的代名词。在一些记载宋代风俗志事的记录中有“十六日车驾不出, 自进早讫, 登门乐作……诸幕次中, 家妓竞奏新声, 与山棚露台上下, 乐声鼎沸……诸门皆有官中乐棚。万街千巷, 尽皆繁盛浩闹……五陵年少, 满路行歌, 万户千门, 笙簧未彻。” 还有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满庭芳》:“江南好,千种美酒,一曲《满庭芳》。”欧阳修《减字木兰花》:“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住行云,满座迷魂酒半醺。”晏殊《清平乐》:“萧娘劝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词;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为何。”他们在歌宴舞度之间,就以词来佐欢消遣,抒发情感。
宋词的娱乐功能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娱乐的全民化特征。宋朝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百姓皆参与词的创作,对词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宋仁宗向来喜好柳永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再如《遁斋闲览》所载:“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乎?’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邪?’遂出,置酒尽欢。”宾主双方对彼此的佳句皆是倾慕已久。遂以此互称,从中不难看出曲子词与宋代士人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是强调感官快适。在古代,人们的休闲活动无论是歌伎唱曲还是文人填词最直接的目的便是享受感官的快意舒适。吴自牧《梦粱录》云:“但唱令曲小词,须是声音软美”可见即便是唱词,声音也需要“软美”才算满足感官娱乐的要求。词人们在这种清丽婉转的音乐声中,获得了充分的感官的舒适。唱词曲所带来的声色之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欣赏者“找乐子”的心理需求。
词体的娱乐功能可以说是宋代词人个人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自身价值的表现。同时也为后世词文学样式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对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二)社交功能
孔子有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中的“群”就是指用文学作品来沟通交流。诗词对于古人而言,除了排遣兴致之外,还有可以用于协调人际关系的社交功能。因为词体在产生之时就涉及到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交往方式等,并以消遣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词的发展成熟过程中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宋词的社交功能主要是应歌、应社、应制三方面。词人或应歌妓乐坊之邀或与友人结社游赏,更或是受皇帝朝堂之命填词作曲。这类作品大多并无真情实感,只是应付而作。但数量巨大,并且贯穿整个两宋时期,作为交际工具出现在不同场合之中。最为常见的应该是应歌词,它们大多是“代言体”。即词人应歌妓之邀,“例行公事”只求应景,所以在词中将主人公化为娇媚的女儿身,以“代言”的方式抒写女子的闺情。如欧阳修《夜行船》“却与和衣推为寝,低声地,告人休惫,月夕花前,不成虚度,芳年嫁君徒甚。”徐照《阮郎归》“妾心移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原本的七尺男儿摇身一变成了向情人怨诉情肠的闺阁女儿。
另外宋词的社交功能还会体现在各类岁时节序和祝寿活动中。在“休沐”制度逐渐完善的宋代,文人士大夫最为享受的社交娱乐时光就是在岁时节序可以放下繁杂的政事酬唱宴饮,歌以佐筋。于是大量的节序词也就应时而出。它们内容繁多,涉及大量节日和时序,但功能却相对单—即社交。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都是节序词中的佳作。还有辛弃疾的《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则是一首典型的祝寿词: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些词话作为特殊的语言流行于文人们的社交活动之中。
(三)审美功能
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充分体现出词体审美功能这一特性。如前文所述,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商业经济发达、社会享乐风气盛行的朝代。文人士大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方面受传统礼教的影响,精神被严重束缚;另一方面在舒适宽松的政治生活环境中十分渴望追求休闲享乐的生活方式。于是,自由与压抑;闲散与忙碌;入仕与归隐便成了困扰宋代文人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点在足以代表宋代文人休闲观的苏轼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仕途坎坷,数起数落的苏子瞻,虽时常吟叹“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述怀》)但还是“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 闵默愧前修”(《除夜直都厅, 囚系皆满, 日暮不得返舍, 因题一诗于壁》)。透过这些词句,我们不难看出当时问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他们追求庄子“绝云气,负青天”的逍遥、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归隐以及白居易的“闲居”“闲吟”“闲游”。于是词便顺利成章的成为了词人们情感宣泄的突破口,词体的审美功能也就由此显现出来。
词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文人士大夫情感宣泄的平衡上。文人填词唱词除应歌应社和社交目的之外,在更深层次上是为了寻求情感宣泄的渠道和道德禁锢的突破口,抒发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抚慰心灵,并实现身体休闲精神的超越。宋人汪莘“余平昔好作诗, 未尝作词,令五十四岁。自中秋之日,至孟冬之月,随所寓赋之,得三十篇,乃知作词之乐,过于作诗,岂亦昔人中年丝竹之意耶,每水阁闲吟,山亭静唱,甚自适也。” 所强调的就是因作词而获得的精神享受。文人士大夫通过词作来吟咏性情、抒发感怀,陶醉于深层次的心灵愉悦,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和平宁静。这也是休闲的最终目标。
结 论
“休闲”作为宋代社会一个非常鲜明地时代特征,已经充分渗入宋词创作、传播、发展变化的每个环节中。因而使宋词产生了不同于传统诗文的休闲娱乐、审美、社交等实用功能,使得宋词成为当时社会文人士大夫的休闲生活中最受欢迎的消遣工具和抒情工具,并作为一种极具休闲文化意味的文学成就而流传千古。另一方面通过文人对休闲享乐文化的追求也不难看出在当时商业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追逐消遣享乐生活方式的社会风气之下,文人们已经不再是一味遵从于存天理、灭人欲的三纲五常而是从更为深刻的层面上开始关注自身的状态、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因而休闲观念与宋代词文学相辅相成,才铸就了宋词的休闲文化功能,独秀于中华文化之林。
参 考 文 献
[1] 谢珊珊.休闲文化视野下的唐宋词创作[J].江西社会科学.2008,(0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
[3] 谢珊珊.休闲文化与唐宋词[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J].中国社会科学.1994,(06).
[5] 赵德馨.中国经济通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 杨万里.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谢珊珊.论唐宋词体的休闲文化功能[J].南昌大学学报.2010,(05).
[8] 王兆鹏.唐宋词史的还原与构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9] 刘尊明.唐宋词与唐宋文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10] 沈松勤.唐宋词体的文化功能与运行系统[J].文学评论.2001,(04).
[11] 宋敏秋.论唐宋词的娱乐功能[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02).
[12] 张翠爱.两宋休闲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
致 谢
本次毕业论文得以顺利的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劳,而是我的指导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关心,使我克服了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此,向我的指导老师——赵洪义老师表示深深地感谢。
从论文的选题、材料的积累、文献综述的写作、论文的撰写这一系列过程中,赵老师都给予了我耐心的帮助和指导。赵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本论文的每一步都是在赵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的指导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此外,向我论文的交叉审阅老师们表示感谢,是你们的宝贵建议,让我的论文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还有我的同学们,在我写作期间为提供我一些论文的资料,在论文修改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总之,是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使我顺利完成了本次毕业论文的写作。
最后,向所有帮助我的老师们、同学们致以深深地谢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