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报告目标:为了加强社会公众与保险业的联系和沟通,增进了解,密切合作,改善保险服务,切实提高保险的发展。本文就长沙县保险需求意识的状况进行了调查。该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国内居民在生活理财与保障方面的潜在需求及保险意识。
调查时间:2011.7.10-2011.8.24
调查对象:长沙县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内容摘要:在保险业发展的历程中,我国社会公众从不知保险为何物,到有了一定的保险意识水平。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保险需求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保险业的发展。因此,本次调查就是通过问卷的形式,测量目前我国社会公众的保险需求意识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从调查分析中探讨提高我国社会公众保险需求意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由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 项目 | 人数 | 比例 | |
| 性别 | 男性 | 166 | 55.33 |
| 女性 | 134 | 44.67 | |
| 年龄 | 20岁以下 | 50 | 16.67 |
| 20-30岁 | 58 | 19.33 | |
| 30-50岁 | 112 | 37.33 | |
| 50-60岁 | 43 | 14.33 | |
| 60岁以上 | 37 | 12.33 | |
| 学历 | 初中及以下 | 67 | 22.33 |
| 高中及中专 | 110 | 36.67 | |
| 大学(大专)及以上 | 123 | 41 | |
二、调查分析
(一) 保险需求意识水平
在本次调查中,96.3%的被调查者已认识到保险是一种管理风险、补偿损失的工具,只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保险经营具有性质,1.7%的被调查者认为购买保险是一种不吉利的行为,人们对保险的误解和偏见有在逐渐减少。另外,人们在关注保险的损失补偿的功能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保险储蓄增值的功能,有36%的被调查者认为保险也是一种投资工具,在受访者中,保险投资理财功能的受关注程度仅次于损失补偿功能。尽管公众的保险认知程度有了很明显的改善,但总体来说还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浅显的水平,对有关保险的基本知识还很不了解,比如,当保险公司询问有关投保财产或人身的情况时,有45.6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全部详细告知,有45.26%的被调查者认为只需部分告知,有9.13%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不用告知。有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对投保人的告知义务有清楚的了解,但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对告知义务的认识不够全面或者是错误的。在统计的300份问卷中,有60.3%的被调查者购买了保险,剩余39.7%的被调查者没有购买保险。购买保险的受调查公众人数超过半数,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公众保险意识正在不断提高。但是如(表一)所示,在购买保险的受访者中,将近90%的人每年的保费支出仅占收入的不到10%,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居民保险需求较低,保险深度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表一
| 保费支出占收入百分比 | 5%以下 | 5%~10% | 10%~15% | 15%以上 |
| 所占比例 | 54% | 35% | 8% | 3% |
(二) 保险需求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1、收入水平
调查显示,中等收入(2000到4000元)与高收入人群(4000元以上)的保险需求意识显著区别于低收入人群(2000元以下)。结果显示个人收入水平是影响个人保险需求意识水平的因素,人的保险意识是对保险这个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高收入水平的人群,有购买保险商品、直接接触保险的经济条件,而低收入水平人群所面临的最大最现实的风险就是生存风险,在不能满足自身基本生存需要的情况下,他们不会考虑其他风险,也就不会主动去接触、认识保险,不利于其形成较高的保险意识。这些说明收入水平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经济实力是影响居民保险需求意识的重要因素。
表二
| 月收入水平 | 2000元以下 | 2000到3000元 | 3000到4000元 | 4000元以上 |
| 所占比例(%) | 3.6 | 12.7 | 33.0 | 50.7 |
不同受教育程度者理应对市场经济、社会生活及保险的认识有所不同。一个人的学历越高,其综合素质会比较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对保险商品的了解和接受度会比较高,调查结果也同样表明,居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其保险需求意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表三
| 教育程度 | 初中及初中以下 | 高中及中专 | 大学(大专)及以上 |
| 所占比例(%) | 9.4 | 38.3 | 52.3 |
3、年龄
个人阅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我国保险的快速发展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因此很多老年人对于保险并不是很了解,我们将年龄因素作为一个虚拟变量进行分析,就是想观察老年人是否就会有较低的保险意识水平,同时对于青年和中年人来说,其保险意识水平会否随着其阅历的增长而增长。
表四
| 年龄 | 20岁以下 | 20-30岁 | 30-50岁 | 50-60岁 | 60岁以上 |
| 占愿意投保人数的比例 | 8.33 | 18.84 | 47.67 | 16.54 | 8.62 |
4、风险状况
一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风险状况如何,会影响其对作为管理风险手段的保险的关注度。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或者工作的环境风险大,那么他需要主动采取措施管理风险,保险作为管理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也会得到重视。所以面对较大的风险状况,人们会主动去认识、了解保险这个事物,大脑接触的保险信息以及对保险的感知会增多,有助于完善人们的保险意识。
表五
| 风险状况 | 风险较大 | 没什么风险 | 未考虑过 |
| 占愿意投保的比例(%) | 49.87 | 27.15 | 22.98 |
三、调查反思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群众的保险需求意识较低。公众对保险普遍缺乏了解,对保险的抵触情绪严重,风险意识淡薄等阻碍了保险需求的增加和保险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四、提高公众保险需求意识的对策
(一)缩小差距,重点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从上文的分析结果得出,保险需求意识水平与收入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即保险需求意识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增加公众的收入水平是提高公众保险需求意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低收入群体数量庞大,中等收入者尚未成为社会主体,并且基尼系数不断攀升,差距不断扩大,这将不利于社会公众整体保险意识的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有助于提高公众的保险需求意识,加快保险业的发展。
(二)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保险宣传
首先,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保险宣传教育。在本次调查分析中,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保险需求意识相对较低,说明中低等教育当中保险的宣传教育是相当缺乏的。在我国,及其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中小学生保险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对老年群体的保险宣传。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的保险需求意识比中年人要低。由于老年人受到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对家庭和国家的依赖思想。由于老年群体的年龄较高,投保成本也相对较高,投保主动性不强。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子女和的养老负担愈来愈沉重,这将导致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目前我们要加强对老年群体的保险宣传,认真地分析我国愈来愈严峻的社会老龄化问题,提高该群体的保险意识水平,鼓励其通过商业保险提高养老替代率,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由于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及中青年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其家庭成员的宣传,逐步间接地提高老年人的保险意识。
最后,加强在广大农村的保险宣传。我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广大农村人口的保险需求意识处于一个较为低下的水平。我国有将近50.32%的农村人口,而保险公司的网点尚未覆盖到广大的农村地区,该群体接受保险相关信息的渠道有限,再者,其知识水平较低,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因此该群体难以形成基本的保险意识。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加强对农村人口的保险相关知识的宣传。例如,相关部门应该实施具体的措施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三)转变观念,提高国人对保险和风险的认识
客户观念落后,依赖思想严重;对保险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懂,是制约保险需求意识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转变观念,提高风险意识,首先要做到,国人尤其是广大农村劳动者应该及早转变“保险不吉利,保险是骗人”的传统观念,通过学习、了解、认识保险到底是什么,转变过去把保险当成“包险”,把“一切险”当作一切都保,把“万能险”当作保险万能的错误认识。其次,转变过去一切依赖、公社和家庭的传统思想,努力实现“风险自担”。第三,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正确、合理、科学地评估自己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责任,消除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第四,充分认识保险的保障和社会互助功能,全面认识买保险不仅仅是保障自己,也是帮助别人的一种直接有效途径的意义,这样就可以通过买保险,而得到双倍的收获和快乐,从而增加国人对保险的兴趣和理解。
其次,就保险业者本身,也应当加强行业自律,采用技术手段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方式,提高从业队伍的素质。
我们还呼吁社会公众自发地去了解保险,改变对保险的错误认识,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相信,通过各方努力,我们一定可以不断提高公众的保险需求意识,形成我国的保险业顺利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双赢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