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辑: | 日期:2010-3-16 | 作者:胡宗义 | 浏览287次 |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重点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服务“三农”主力军的农信社,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支持“三农”和小企业(以下简称“支农支小”)金融服务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和农信社自身又好又快发展。
一、实践:“三个坚持”促发展
2005年省联社成立以来,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宗旨,通过强化理念、完善机制、深化服务,在支农支小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有力促进了全省农业和小企业的发展。具体是做到了“三个坚持”:
(一)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不动摇。省联社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一立足三面向”的市场定位,即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又及时明确了农信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任务、措施。为了将支农支小工作落到实处,省联社先后召开了三次支农现场会,实施了“铺天盖地”和“顶天立地”两大信贷工程,支持广大农户、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四年来,全省农信社共投放“三农”贷款2430亿元。到今年8月底,全省农信社“三农”贷款余额618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108%,占贷款总额的.3%,农业贷款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92%。
(二)坚持推进“两大”信贷工程不松劲。从2007年3月份开始,全省农信社上下实施了支持农户发展的“铺天盖地”工程和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顶天立地”工程。
1、实施“铺天盖地”工程,支持农户发展生产。重点是立足千家万户,进一步做好小额农贷的扩面、增量工作,做实做大做强小额农贷和农户联保贷款,满足“三农”资金需求。全省农信社认真开展农户信用状况调查、评级授信和《贷款证》发放工作,做实小额信用贷款,开发小额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新农乐”系列产品,设立“农户贷款专柜”,开辟支农“绿色通道”,解决农户贷款难。
2、实施“顶天立地”工程,支持小企业发展壮大。重点是通过支持有技术、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涉农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带动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和主渠道作用。全省农信社对小企业实行全面调查、全面建档、全面支持,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小企业信息库,并对所有企业进行了信用评级。针对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开发了仓单质押、担保公司担保、最高授信额循环贷款等多个贷款品种。同时,全省农信社加强社企合作、社社合作、社银合作和社保合作,与地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开行、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等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加强对小企业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三)坚持完善“四个”支农支小机制不懈怠。四年来,全省农信社从建营销队伍、建免责条款、建考核机制、建目标管理的“四建”入手,全面实施精细管理,逐步形成了有效运行的支农支小服务机制。
1、建立了支农支小客户经理制。从2005年10月开始,实行支农支小客户经理准入制,通过资格审查、从业考试和等级考核,全省农信社把6000多名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员工调配到信贷岗位,作为支农支小客户经理,专门负责支农支小服务工作。客户经理实行包村服务,制作支农服务卡,发放给辖内每一个农户,为农户办贷提供方便。对涉农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农信社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实行“一对一”的上门服务。
2、建立了支农支小贷款免责机制。针对规范信贷管理后,部分客户经理一度出现的惧贷问题,省联社在加大信贷风险防范和追责力度的同时,建立了农户和小企业贷款免责机制。对农户和小企业贷款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贷款不能按期收回的,不追究农信社客户经理的责任,让客户经理放开手脚营销支农支小贷款。
3、建立了支农支小考核机制。为了促进支农支小工作的深入开展,出台了《湖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考核办法》,建立对辖内农信社的支农支小考核机制。对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信用社,要扣减绩效工资,并作为评比先进单位的主要内容。对连续两年均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实行评先“一票否决”制;对连续三年被评为支农支小先进单位的信用社,信用社员工绩效工资可适当上浮。加强对支农支小客户经理的考核,实行“四包一挂”责任制,包放、包管、包收、包赔、客户经理报酬与业绩挂钩,充分调动了客户经理支农支小积极性。
4、建立了领导支农支小负责制。为确保支农支小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从2006年开始,全省农信社实施了“签责任书、分层负责、包点到人”的领导支农支小负责制。基层信用社主任对辖内信用社支农支小工作负全责,将辖内支农支小任务落实到每个客户经理,并与客户经理签订责任书。市、县两级联社班子成员均要包社包村,每月到信用社调查支农支小情况,对所包信用社支农支小任务没有完成的,扣发班子成员的绩效工资。到2009年8月底,全省农信社市、县两级联社班子成员共包387个信用社,452个村,以点带面,推动了信贷支农支小工作。
二、问题:“三个难题”是障碍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农信社支农支小工作仍面临一些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三难”。
(一)信用环境改善难。农信社做好支农支小工作,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作基础,但是,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环境却一直没有大的改观。企业借改制,村级组织借税费改革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金融债务。有些农户拖欠贷款后外出打工,很难找到人。即使找到人,也很难执行。这些现象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加剧了农户和企业融资的难度。
(二)贷款风险补偿难。小额农贷是农信社支农的主打业务,也是目前解决农民资金需求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小额农贷营销成本高,没有任何担保,而且也没有任何性和商业性风险补偿渠道,由此产生的一切风险全部由农信社承担,使农信社在小额农贷上的收益和风险很不对称。
(三)农村贷款担保难。由于目前国家对农村不动产资源流转的,一些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农村经营大户只能“望贷兴叹”。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经营权、集体土地上的房产等农村财产均有一定价值,实际上在农村民间市场能够流转,但没有法律和对抵押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农村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骨干力量,其贷款需求额度较大,虽然农信社大力拓展其融资的担保空间,但大部分小企业仍难以提供有效资产抵押。
三、探索:“三大创新”保增长
围绕省关于保增长、防风险、促稳定的各项部署,全省农信社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贷款投放,力争今年贷款总额突破1000亿元,力促支农支小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具体措施是推进“三大创新”。
(一)创新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支农支小意识和加快发展的理念,转变经营方式,以支持农户和小企业发展为重点,加大信贷投入,做大信贷规模,不断提高存贷比,全面落实省提出的贷款增长“三个高于”的要求: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高于上年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增长速度。
(二)创新服务产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需求,在开发推广“企业+农户”联合贷款、农村专业组织成员联保贷款、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贷款、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创新担保方式,实行“三个突破”。即突破担保范围,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产权清晰、风险可控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用于贷款担保;突破担保主体,全面推行担保公司担保、优质法人客户担保、商户联保、基金担保等多种主体担保;突破担保方式,推出“信用+保证”、“抵押+质押”、“保证+抵押+质押”等组合担保的方式,切实解决农户和小企业“担保难”问题。
| (三)创新服务方式。一是加快县级联社职能转换。县级联社设立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直接营销小企业贷款和农户大额贷款,开展“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实现县级联社由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二是实行农户“存贷一卡通”。将农户的涉农资金、个人存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全部集中到一张福卡上,存款随时取,贷款随时贷,提高科技服务手段。力争尽快在全省农信社所有网点开通。三是实行支农支小贷款“绿色通道”。实行“阳光信贷”工程,将贷款条件、审批流程和优惠张榜公布,推行贷款审批承诺制,推行“一站式”服务,开办支农支小贷款专用窗口,努力提高办贷效率。四是实行“四个一”包村服务制。推广随州农信社信贷支农模式,在全省推行一人一本工作日志、一户一个联系卡、一村一个公示牌、一月一张监测表的包村服务制,提高支农支小服务水平,树立农信社良好的社会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