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代和新时期中国党新的领导集体提出来的新的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目前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科学发展观对整个和平与发展时期的世界观和方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与发展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明确认识到这个与以往战争与时代不同的时代特征,并正确地提出了全党的中心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转向。这正如列宁所说:“首先估计到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历史上的个别情节),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
将近30年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党根据这个新的时代特征提出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由此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
与战争与时代的阶级斗争理论不同,新的时代要求一种新的理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并带领中国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重大转移。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关发展的种种理论与问题现实地摆在了执政的中国党面前。
首先是发展的目的和本质的问题;其次是发展的方法、途径或道路问题;最后是发展的目标问题。
科学发展观全面回答了这三个涉及到发展的世界观和方的重大理论问题。具体说就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回答的是发展的目的和本质问题;它明确地告诉人们,中国发展的目的和本质是人的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所有的人,即公民,而不是某一部分人;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增长。
“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讲的是发展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的目的和本质,中国就要切实解决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发展不能是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长,更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和破坏人的生存条件为代价。就整体而言,发展也要考虑到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发展目标。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总所说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正是中国党所要努力创造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2.“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哲学逐渐从神学中出来,哲学家们从神的本质中发现了人的本质,从而使得关于人的哲学从封建神学中出来。
马克思更是从传统唯物论中发现了其直观的和机械的特点,提出了实践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从主体、从人的实践活动方面去理解现实事物,这是马克思所实现的伟大的哲学。马克思也称这种新的唯物主义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或主义,它的理想目标是建立一种人的自由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当然,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尖锐对立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时代,当时的人群是划分为阶级的。所以,马克思把“阶级斗争”和“暴力”作为实现上述理想目标的重要途径。1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离马克思当年设想的“人本主义”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了。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
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2004年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六,人均GDP迈过1000美元大关。同时,中国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但是,人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之上的,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摆脱“粗放运行”的传统局面。
据统计,2000年至2003年,中国的投资率分别为36.4%、38%、39.2%和42.3%,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2%和55.5%。2003年,中国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煤炭31%,发电量13%,钢材27%,铜19.7%,水泥45%,棉花32.7%。其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吨钢能耗比世界平均先进水平高出30%,除了上海的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之外,生产每吨钢的平均耗水量为15吨,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2.7倍。
高投入、高耗能,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同能源、淡水、土地和矿产等资源之间的矛盾,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否则,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
为此,必须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重组,规范市场准入机制,对达不到先进技术经济指标和环境保护标准、并将造成外部不经济的投资和生产经营项目,应严格其进入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转变单纯追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倡导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重要的是,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还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更是解决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
说到底,科技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撑。今后,中国必须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通过科技创新,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就要求中国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建设和全面发展的角度理解社会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再次,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强调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时,人们也要看到,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就不能集中精力抓发展、促发展;而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矛盾冲突不断,行为道德失范,也会直接损害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