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C(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达”三个方面,C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是纪念历代高僧,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2.D(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并不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
3.B(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
4.B(原文标点为“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5.A(“亲人死去”错,应为“父母或祖父母死去”)
6.D(“查抄张的家”错.应是“查抄冯保的家”)
7.(1)旧例,每年登记百姓充当京城仓库的劳役,严淸停止这件事,救济灾荒消灭强盗,人们把他和以前的太守吴岳相提并论,(得分点:故事、籍、振、比各1分,句意1分)
(2)严淸长期在四川做官,属官害怕他的声望,一个个磨砺名节品行,很少有贪污的。 (得分点:惮、风采、相率、墨败各1分。句意1分)
8.运用了反衬(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2分)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2分)
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度到来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2分)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2分)
(两种手法任选其一即可)
9.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
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
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10.(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1.(1)答B给3分,D给2分,A1分,C、E不给分。(C项,“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分析错误。E项,“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分析错误。A项“气得大病了一场”表述不准确。)
(2)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③用细节开头,初步显示吴老先生的思想性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吴老先生眷念故土,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他曾急切地巴望着回去。
②吴老先生正直爱国,因为家乡被日本人评价为“最出色的中国人”,他痛心失望,以提家乡名为耻。
③吴老先生重视气节。尽管思念家乡,但他不愿回去与那样的家乡人为伍,喃喃地念着:“其俗柔靡,人轻节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人物形象上,表现吴老先生对世风的不满,形象更别丰满; ②情节结构上,暗示家乡人轻视节义的行为,与前文呼应;③思想内容上,以普通百姓正直爱国反衬家乡人深化主题;④情感表现上,借吴老先生之口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1)D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A项,“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的是社会而不是传统文化;“必须废除”错误,从链接可以看出,胡适推翻的是文言文,不是传统文化。B项,思想守旧的老教授准备嘲笑的是胡适这样讲授中国哲学史,不包括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两门课程。C项,“傅斯年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错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书少,但没有把胡适与自己对比。
(2)①介绍陈汉章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陈汉章功底扎实、思想陈旧,讲中国哲学从传说的伏羲开始,讲解速度慢。②与胡适对比。通过陈汉章、胡适讲中国哲学史方法不同的对比,点明胡适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讲授中国哲学史。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介绍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及其课程深受欢迎情况的表述做铺垫。
(3)①学生思想自由,敢于质疑老师。比如学生敢质疑思想守旧的陈汉章老师讲授中国哲学史什么时候能够讲完,对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提出疑问。②学生实事求是,能正确评价老师。对胡适是否胜任中国哲学史的讲授,同学们是通过实际听课评价的。③老师做出努力,团结大批青年。胡适编辑《新青年》以及其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得到认可,就连外校的学生甚至社会青年都 来听他的课,在他的周围聚焦了一大批进步青年。
(4)①撰写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以及文学的文章,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②身体力行,创作第一本白话诗集、白话散文剧本、白话译本等。③开辟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思路,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④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帮助、指导进步学生,提出“个性”的口号。⑤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四条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任意四点即可)
13、D(箪食瓢饮:箪,古时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筐饭,一瓢水。形容清贫的生活。箪食壶浆:食,饭;浆:米汤。指百姓准备吃的喝的,欢迎犒劳。也指以吃的喝的赠人或款待客人。也形容饮食简单,生活清苦。箪食豆羹:豆,盛食物的器具。羹,用肉和菜做的带汤的食物。指极少的饮食或细微之利。)
14、C(A.(搭配不当,可在“竞争”后加“日益激烈”。B.语意重复,“蝉联”的词义是“连续”,应去掉“连续”或将“蝉联”改为“占据”。D.成分残缺,应在“十万元税收”前加“获得”)
15.A(试题分析:根据“民俗, ”可知,这里是对民俗下定义,根据定义的格式,因此,可以确定①④,从而排除BD两项。“民俗靠话语口口相传”可知,“口口相传”是说“民俗”的载体,因此后文应选③,从而排除C项。)
16. 【答案】①他的思想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②成为旷达词风形成的重要因素③处处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7、【答案】【答案示例】我介意。虽面带微笑,但捂鼻子的动作明确地告诉对方,你抽烟我是十分介意的。较于其他两幅手势图,该图用更委婉的方式告诉对方,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请勿抽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回答本题时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手势代表的不同意义,二是在劝阻抽烟方面起到的与其他手势不同的效果。比如认为“我介意”这幅手势图好,可以从图画内容及手势意义、劝阻的效果等角度分析。
18、参考立意:绝望尽头是希望;人生无绝境;一笑解千愁;人生需要适度“睡眠”;休整是为了更好的战斗。
解析:这道文题文字简练,材料内涵较为清晰,干扰信息较少。从材料出发,学生应着重思考与阐释的是“生命的辛劳”包括哪些状态?为什么“希望”“睡眠”和“笑”有助于缓解辛劳。“希望”给予人憧憬,让人在坎坷困难的境遇中看到黎明的曙光,从而鼓起勇气继续前行;“睡眠”给予人精力,让人在疲惫伤病中恢复,从而恢复体力继续前行;“笑”给予人快乐,让人在烦闷紧张中得到宽慰,从而放松心情继续前行。从这三种方式的区别应该看出,“生命的辛劳”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体力的衰竭,二是精神的压抑。
由此,学生可以从其中一个角度出发来谈生命会遭遇怎样的辛劳,为什么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能化解辛劳,也可以从几个角度相结合的方面来有层次的分析身体的辛劳与精神的辛劳的不同化解方式,谈谈哪一方面更重要等问题。应鼓励学生结合时代特点与问题,如过劳死,生活压力大带来的紧张焦虑等话题来展开议论。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任命做富顺知县.严清公正廉沽.体恤百姓,治理的名声广泛兴起。因守丧辞职田家,补官邯郸知县。调入朝达担任工部主事。益督建造京城的外城墙,修建九陵,官吏没有侵占牟利的,工程完成增加俸禄。父母相继去世,守孝结束,升任保定知府。旧例,每年登记百姓充当京城仓库的劳役,严清停止这件事。救济灾荒消灭强盗。人们把他和以前的太守吴岳相提并论,升任易州副使、陕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同时因为有美好的名声,举荐奏章十多次呈上朝廷。
隆庆二年,凭着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担任责州巡抚。.没有上任,调往四川。严清长期在四川做官,属官害怕他的声望,一个个磨砺名节品行,很少有贪污的。郡县士兵每年在成都聚集操练,严清取消这件事,外族人进献財物,严清裁决为规定数额。彻底杜绝强横帮派和凶狠的官吏,说他坏话的人也多。陕西的流窜进入四川境内,巡按御史王延瞻严清放纵强盗。大学士赵贞吉说:“盗贼从陕西兴起,给四川边境带来祸害。 如果有罪,应当惩罚守土的大臣,不应该单单责罚巡抚。我是蜀地人,很了解严清约束自己爱护别人,减少事务。不怕别人埋怨。现在蜀地荒年百姓,正把严清像父母那样依靠,为什么要抛弃他!掌管职事的大臣想对国家有作为对小民有好处,必定得罪权贵,议论的人不加细察,动不动就用苛刻的法令条文来要求他,不久 前海瑞已经离去,假如严清又被罢免,这是掌管职事的大臣都免不了被攻击。只有保全身体保住位置是最好的计策了。奏章呈上去,朝廷不准许,命令严清解除官职听候调遣,严清于是不出来做官。
万历二年,起用担任山西巡抚,没有赴任,改任贵州巡抚,曾任两京大理卿.多次升职担任刑部尚书,张 居正掌管国政,尚书不依附他的只有严清。张居正去世后,查抄冯保的家,获得朝延大臣赠送财物的登记薄册,只没有严清的名字,神宗十分器重他。恰好吏部南书梁梦尼罢职,就用严清接替,严清每天研究往日的事实。 辨别的才能资质,从丞佐以下都亲自签署,没有一个人侥幸获取官位,朝延内外学习他的廉洁节俭。书信几乎断绝。才半年,得病辞职回家,皇帝多次询问阁臣:“严尚书的病好了没有?”万历十五年,兵部空缺尚书,引用杨博的旧例,特别下诏起用严清补缺。派使者催促动身,但是严清的病更严重,不能赴任。又过了三年去世, 严清刚担任尚书,不能置备正规顏色的服饰。束着素色的犀带上朝,有人嘲笑他说:“您刚做官时,七品玳瑁带还在吗? ”严清笑笑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