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课程名称(英文) | 学时 | 学分 | 先修课程 | 开课学期 |
| 信号与系统 | Signals and Systems | 54 | 3 | 数学分析(或高等数学) 工程数学 电路理论基础 | 4 |
| 课程简介: 《信号与系统》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研究信号和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要求掌握最基本的信号变换理论,并掌握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分析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信号的函数表示与系统分析方法,掌握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和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以及状态方程与状态变量分析法等相关内容。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加深对信号与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EI210
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Signals and Systems
学时/学分:54 / 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基本电路理论》
适用专业:电类专业
开课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教 材: 《Signals and Systems》A. V. Oppenheim, A. S. Willsky, Prentice-Hall Inc., 1997
教学参考书:《信号与系统》胡光锐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郑君里编,高教出版社,2000
《信号与系统基础——应用Web和MATLAB》第二版,Edward W. Kaman, Bonnnie S. Heck著,科学出版社,2002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信号与系统》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研究信号和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要求掌握最基本的信号变换理论,并掌握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分析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信号的函数表示与系统分析方法
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理解信号的分类及其基本运算,掌握信号的函数表示与图形表示,掌握典型的连续信号和奇异信号。
理解离散信号的定义、特性及其各种运算与变换,掌握序列的表示方法及常用序列。
理解线性时不变和线性非移变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分类,理解系统的各种性质,理解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的含义。掌握线性系统的模拟和方框图表示。
(二)线性时不变系统和线性非移变系统的时域分析
了解连续系统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
掌握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时域求解方法,理解特征多项式、特征方程和特征根(固有频率)的意义。
理解系统的全响应可以分解为: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
理解单位冲激响应的意义。
理解卷积积分的意义、运算规律及其性质,掌握求解方法。
了解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时域求解方法,掌握离散系统各种响应(尤其是单位取样响应)的意义及其全响应的分解方式。
理解卷积和的定义、运算规律及其性质,掌握求解方法。
(三)连续信号的傅立叶分析
了解函数正交的条件和完备正交函数集的概念。
理解傅立叶级数的定义,掌握典型周期信号的频谱,理解周期信号频谱的特点。
掌握和理解傅立叶变换的定义、性质,能够据此求周期与非周期信号的频谱、频谱宽度,了解信号频谱与频谱宽度的含义。
掌握傅立叶反变换的求解方法。
理解抽样定理,掌握抽样信号的频谱及其求解。
(四)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理解线性非时变系统频率响应的定义、物理意义,掌握其求解方法及其应用。
掌握系统对激励信号的响应的频域求解方法,理解信号通过系统传输后产生的现象。
了解信号无失真传输的条件。
掌握理想低通滤波器的定义、传输特性(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及其上升时间的意义。
掌握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五)离散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理解离散时间系统频率响应的定义,掌握其计算方法。
理解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常用非周期序列的傅立叶变换及其频谱。
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六)拉普拉斯变换
掌握拉氏变换的定义、收敛域及其基本性质。
理解拉氏变换的性质(特别是时移、频移、时域微分、频域微分、初值定理和终值定理等性质)的应用条件。
掌握利用拉氏变换的定义和性质求拉氏变换的方法。
掌握利用部分分式法及留数法求象函数的拉氏反变换的方法。
掌握系统的拉普拉斯变换分析方法,能够利用拉氏变换求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响应。
(七)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
理解系统函数的定义、物理意义和零极点概念。
理解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时域特性之间的关系。
掌握利用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确定频率特性的方法。
掌握利用系统函数求各种响应的方法,包括单位冲激响应、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正弦稳态响应等等。
理解系统稳定性的意义,掌握利用收敛域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八)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掌握和理解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及其基本性质,理解Z变换各种性质的应用条件,理解Z变换与拉氏变换的关系。
掌握常用序列的Z变换,能够利用Z变换的定义和性质求序列的Z变换。
了解利用幂级数展开法和留数法求Z反变换的方法,掌握用部分分式法求Z反变换的方法。
理解系统函数的定义、物理意义及其零极点的概念,掌握其求解方法。
理解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单位取样响应的关系,能够利用系统函数对系统特性进行分析和求解响应。
理解离散因果系统和稳定系统的定义、意义和性质,能够进行系统稳定性的判别。
四、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上机的学时数为6个学时。
(二)计算机实验:
主要实验项目包括:
利用卷积求解系统输出;
求信号的幅频和相频,并利用幅频和相频求解时域信号;
利用频域分析分离加性信号;
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Matlab语言)进行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信号与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方法,加强感性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课内教学活动中能力培养的安排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并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现象分析和算法的实现。
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逐步提高学生在教师课堂讲授的启发和指引下,钻研教材、参考资料,从而吸取知识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2、为了达到教学基本要求,保证基本教学质量,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做好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分析计算的能力。
3、通过与实验课程相结合,应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中能力培养的安排及要求
本课程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在很多科学和技术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参与相关领域的科技活动锻炼自己在信号处理方面的能力。通过课外的科技活动,增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会利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六、其它说明
(一)本课程作为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大平台课程,在兼顾各学科不同要求的情况下,以信号与系统理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列为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二)本课程与《基本电路理论》、《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关系密切,故本课程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应当掌握好深度和广度:
(三)本课程教学应尽量形成具有教材、CAI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学形式相结合的立体教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
| 课程内容 | 讲课 | 实习 | 习题课 | 讨论课 | 上机 | 课外实践 | 其他 |
| 信号的函数表示与系统分析方法 | 4 | ||||||
| 线性时不变系统和线性非移变系统的时域分析 | 8 | ||||||
| 连续信号的傅立叶分析 | 8 | 2 | |||||
| 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 4 | 2 | |||||
| 离散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 4 | ||||||
| 拉普拉斯变换 | 4 | ||||||
| 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 | 8 | 2 | |||||
| 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 8 | ||||||
| 总计 | 48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