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套大学艺体系陈楠
声乐专业学生的重点训练内容包括:声乐演唱、钢琴、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钢琴即兴伴奏、声乐与伴奏艺术、歌曲写作、声乐演唱会等。
一、专业建设
本专业根据学校专业总体发展规划制订了科学可行的建设规划,建设目标明确;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得力,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应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瞄准国内一流,保持区内领先”,力争经过3至5年,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课程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的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
在专业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点:
突出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培养“专业知识 + 职业技能 + 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原则。
立足我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体现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原则。
加强与各级教育部门和小学及行业学会的联系,体现根据市场和教育规律办学的原则。
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体现前瞻性和普及性的原则。
坚持“站稳讲台、活跃舞台”的宗旨,体现特色原则。
第一、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音乐教育的特点,向兄弟院校学习,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集思广益,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分配教学时间,突出多能一专、综合适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第二、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地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因此,拓宽知识面,夯实基础,变“知识教育为主”为“技能培养为主”,是增强毕业生的工作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必然要求。同时,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发展,考虑到终生教育。我们应从过去侧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在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重在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学会学习上。即“打好基础、重在应用、强化能力、适当延伸”。专业课教学内容体现综合化和实施化的特点,求新、求变。学生入校后,先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经过一段时期,再按学生特点及其个人兴趣要求确立特长发展方向,开设选修课程,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本专业的学生做到“多能一专”,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第三、保证专业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加快图书资料建设,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突出手段。应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研究,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指导思想,改变过去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计划修订中,增加实践教学时数,逐步提高专业技能课的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保持在5:5左右;在课程体系上逐步采取以能力结构优化为核心的组合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积极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资料,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监督与考核,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的水平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作用。建立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鼓励并要求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提高研究生比例;从中小学聘请优秀音乐教师任兼职实践课指导教师,使课堂知识讲授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打造一批教学能手、教育专家。
第六,加强教材建设。专业课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同时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习题集等,尽快使教材与教学相匹配,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专业改革和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七,广泛推广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全面推广多媒体教学,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八,搞好教研科研工作,不断促进专业建设。教研科研工作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导,以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为对象,积极申请科研课题。鼓励教师撰写学术论文、举办音乐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
第九,建立专业评估制度,确保专业建设质量。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规范专业建设,更好地为我区基础教育服务。
二、课程建设
第一、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的调整与改革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当前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系里已经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由于新课标的逐步推广实施,学校音乐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顺应时代的需要,在专业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以保持专业教学计划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小学教育发展需要,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专业基础课实现综合化,多学科合理渗透,全面培养学生。在一年级的声乐基础课、钢琴基础课中有机结合乐理、视唱、和声、作曲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进入综合的音乐学习状态,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在专业理论基础课的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鼓励实施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课堂讨论、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间加强实行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经验交流与研究。根据我系技能课教学同头课多的特点,采取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统一考试评分标准,集体打分,科学考核。
充分调动各方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中,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要求,以使今后的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我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三、教学内容的完善与改革
坚持以主讲教师负责制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改革思路。即同一门课以主讲教师为核心,组成教师梯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研讨,形成共识后才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试大纲和组织命题等。
及时调整、优化学科知识结构。即对不同学科之间的重复内容进行研讨,以确定在不同学科中出现的相同内容应该在哪门课程中进行讲解最为恰当和合理,提高教学效率。
定期进行课程总结。每位专业教师每一年度至少要写2篇关于课程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学总结。
第四、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
精选本专业优秀课参与精品课程的评选,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应立足师资优势,系统设置,适应中小学课程出改革。
课程设置:遵循“三个结合”(即: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建立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训课所构成的课程体系:
公共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体育等
公共选修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学生心理辅导、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写作、文学作品选读、朗诵艺术等
专业必修课基础心理学、教育学、中小学音乐教学与研究、声乐、钢琴、舞蹈、钢琴即兴伴奏、器乐基础、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音乐简史及名作欣赏、歌曲分析与写作等
专业选修课民族音乐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儿童舞蹈创编、儿童歌曲创作、电脑音乐制作、小乐队配器常识等
综合实训课军训、师范生基本功、奥尔夫教学法、社会调查、艺术实践、教育见习、毕业实习等
2007年7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