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江西省(Jiangxi Province),简称赣(gàn),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临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是中国东南大三角的腹地,全省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分为11个市、99个县,人口4200多万。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章”“贡”二水汇合而成的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而简称赣。人口4456.75万(2010年),由11个地级市组成,省会南昌市。古时江西属移民之地,故方言较多,主要通行赣语、吴语、客家话、闽南语、徽语和官话。
| 中文名称: | 江西省 |
| 别名: | 吴头楚尾,江南西道 |
| 所属地区: | 中国华东 |
| 地理位置: | 中国东南部、长江下游 |
| 面积: | 16.69万平方公里 |
| 人口: | 44,567,475人(2010年) |
| 方言: | 赣语、吴语、客家话等 |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湿润气候 |
| 著名景点: | 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龟峰、龙虎山、滕王阁、婺源等。 |
| 主要城市: | 南昌、上饶、九江、赣州、景德镇 |
| 省名由来: | 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 |
| 省会: | 南昌市 |
陈列目的: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江西省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增长同学们的见识
陈列原则:尊重历史事实,再现历史,讲究代表性。
陈列目录:一、基本陈列
古代文明
近代史
二、专题陈列
生命史话
恐龙世界
文化成就
名窑名瓷
基本陈列
一、古代文明
第一单元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江西安义、乐平、萍乡、新余均发现了距今20-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江西地处大江南北交汇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棋布,各种原始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其文化面貌既有自身特色,又有沿海、江淮和华南文化的因素,文化面貌多姿多彩,反映出先民的独创性和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包容性。
第二单元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二个社会阶段,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江西近千处商周遗址的发现表明,江西的青铜文明有自己的发展序列。夏商时代的文化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自身特色;西周以后,吸收了吴、越、楚、徐等周边文化。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吴城商代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是最为重要的青铜文化遗存。
第三单元 汉 唐
秦统一中国,确立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在江西立艾、番两县。汉初设豫章郡,辖18县,江西区域初步确立。东吴时期,江西设6郡57县,隋代有7郡24县,唐代新增1州14县。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江西地区社会相对安定,人口激增,由秦代的2县增加到五代的56县,经济持续发展,人文昌盛,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为宋代江西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单元 宋 元
宋代江西包括13州、军,69县,分属江南东路、西路。至元十四年(1277),设立江西行省,这也是江西称省的开始。这一时期,江西人口增加,以制瓷、采铜、铸钱为主的手工业快速发展,书院教育发达,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成为江南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第五单元 明 清
明代江西设计师承宣布政使司,领13府、1州、77县,辖境与今天基本一致,结束了赣东北部分隶属江东的历史。清代沿袭明朝旧制,设13府、1州、79县。这一时期,江西山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多种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全面繁荣,市镇发达,江右商帮足迹遍及全国。
二、近代史
第一单元 南昌
| 名称: | 八一南昌(南昌、南昌) |
| 地点: | 中国江西省南昌市 |
| 时间: | 1927年8月1日 |
| 参战方: | 中国党/ |
| 主要指挥官: | 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 |
| 相关人物: | 蒋介石、张发奎、汪精卫、朱德 |
| 相关事件: | 四一二政变、秋收、宁汉合流 |
土地战争时期,中国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1927年10月,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
专题陈列
一、生命史话
孔 子 鸟 化 石
鱼 龙 化 石
大 唇 犀 化 石
广 昌 甲 龙 化 石
二、恐龙世界
三 角 龙
剑 龙
异 特 龙
三、文化成就
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贞观十三年(639 年)六月,唐高祖李渊第 22 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受封为滕王,后迁洪洲(南昌)任都督。据说唯一的建树就是在公元 653 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这座楼台为别居,阁以其封号命名——“滕王阁”。 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席间所作《滕王阁序》,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今仍有不少写诗著文者,陈运和诗《滕王阁》就跟随”一批批后人 一首首颂诗”、“跨进《滕王阁序》和历史攀谈”。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与岳麓、睢阳、石鼓等,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正如《白鹿洞志》所记:“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贞元中,渤与涉隐庐山,蓄一白鹿甚驯,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中,即其地聚徒建学,……号曰庐山国学。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并名天下。这里所记的,就是白鹿洞书院的简单历史。但不久即废。白鹿洞书院累经兴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烽火连天,书院遭到毁坏。至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治所在今九江星子县地),他亲至书院废址踏勘考察后非常满意地说:“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才又重建了白鹿洞书院。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且又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之而闻名天下。
三、名窑名瓷
豫章贡瓷 洪州窑
雅俗之间 吉州窑
瓷业高峰 景德镇窑
明清外销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