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作者简介]娜瑛,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摘要]本文运用语用学的顺应理论探讨谭恩美《喜福会》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语用功能。从语言现实、
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方面解读小说中的语码转化现象,揭示这种艺术手段的作用:填补英汉语言间词汇不对等的空白,避免社会禁忌及尴尬,刻画人物心理,显示民族特征。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用学;顺应理论[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1-0021-03
○娜
瑛
从语用学顺应理论角度解读谭恩美
《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
美国华裔文学迅速发展,日益成为美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登上美国文坛。谭恩美便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之一。《喜福会》是谭恩美的第一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曾连续八个月荣登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售量高达230万册,并被改编成电影,影响深远。
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代移民母亲,她们虽身在异国,却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不顾,却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
虽外表看来与母亲非常相像,却在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迥然不同的环境下成长,承受着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母亲想守住中国传统,女儿却力争自由。两代人之间的明显分歧、母女间的复杂关系、旧中国和新美国的巨大差异、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鸿沟以及双方为填补鸿沟所做的努力,都凸显了美籍华人的现实问题。小说以美国女儿和中国女儿的团聚作为结局,象征着中美文化的理想融合。
目前关于《喜福会》的研究主要从文学和文化等视角出发,研究作品或作家的文化取向和态度以及身份界定问题。本文运用语用学的顺应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解释这种艺术手段的语用作用。谭恩美接受的是美国教育,并取得英语语言学的硕士学位。《喜福会》用英语写成,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汉语语码,即以罗马拼音的威妥玛系统(Wade -Gilessystem of Romanization)拼写的中文语码。
中英语码转换在小说中的运用对作品的成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该小说的一大亮点。
二、语码转化及V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论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或语体。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中的术语,指人们在同一交谈中采用不同的语言变体(包括不同语言、不同方言和不同的谈话风格)进行交流。在实际应用中,语码转换与语码混用这两个术语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有些学者如Kachru 和Sridhar 用语码转换专指句子之间的转换,即句际转换,而用语码混用来指句子内部词汇或短语上的转换,即句内转换。这种区分无疑揭示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在结构方面的差异,但是这种仅仅从结构和转换发生的位置来界定术语的做法往往无法面对所有的反例。也有一些学者如Mc Cormick 和Verschueren 放弃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区别。这些学者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用语码转换来概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这两种情况。大多数学者属于这一类。例如,Verschueren 认为语码转换表示语言或语码变化;第二类则用语码混用来概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我们认为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区分开来有利于研究语法,但对研究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交际功能就没有必要进行区分。本文中语码转换这个概念包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这样界定既省却了术语的烦琐,又避免了语码混用这个术语所带有的消极意义。
Verschueren 认为,
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行为的综观[1]7。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就是研
21
交际中的选择过程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其中,变异性为顺应提供了可能,而商讨性则是顺应的手段[1]59-61, Verschueren把语用学看作是一种综观,把语码转换看作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而语言选择正是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的本质之一。因为所有的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都是一个交际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不论是情感性地使用语言(using language expressively),还是信息性地使用语言(us-ing language informatively),基本上都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
择的过程。
三、《喜福会》中语码转换顺应模式的实现
语码转换是连贯话语中交替使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从形式上看是典型的语言选择。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不像常规那样连续采用默认的语码,而是在两种语言或是语言变体之间进行策略性的转换,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交际策略,是语言顺应性的具体体现。于国栋认为,在具体的语码转换的过程中,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前两者是交际者被动的顺应,而心理层面上的顺应则是交际者主动采用的顺应策略[2]。
(一)顺应语言现实
顺应语言现实是由于词汇的可及性程度(availability of vocabulary)决定的。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种语言中,或在另外一种语言中难以找到确切的对应词汇的时候,那么当这两种语言互相接触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语言借用的现象。因为其中的一种语言弥补了另一种语言在某方面的空白。
《喜福会》以英文描写华裔美国人的生活,其中涉及的中国文化生活、宗教历史、风俗习惯等概念,其中有些概念在英语中难以找到的适当的对应形式。
Terms concerning Mah jong(麻将):Mah Jong Pai(麻将牌),Pung(碰),Chr(吃);
Names of Chinese food:dyansyin(点心),zong zi(粽子);
Form of address:Lau Po(老伯),Baba(爸爸),Nuyer (妞儿),Yitai(姨太太)、sz tai(四太),Aiyi(阿姨),Syi Wang Mu(西王母),yin(阴);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hang-O(嫦娥),Tyandi(拜天地),shou(孝),ni(逆);
Interjection:Aii-ya(哎呀);
Slang:Huai dungsy(坏东西),kaigwai(开瓜);
Objects:houlu(火炉),tounau(汤药),hong mu(红木)。
(二)顺应社会规约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会受到社会规约的制约。语码转换能动态地顺应或遵守社会规约,避免对社会禁忌的侵犯或造成社会性的尴尬。回避隐含义或避讳是语码转换的常用策略。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自然会带上文化所赋予的隐含义。《喜福会》中,“开瓜”是一个典型的回避隐含义或避讳。第四章中,母亲生动地描绘了“开瓜”的隐含义:
“Kai gwa?”——
—Open t he watermelon——
—he said,pois-ing a large knife over the perfect fruit.
Then he sank the knife in with a mighty push and his large mouth roared a laugh so big I could see all the way back to his gold teeth.Everybody at the table laughed loudly.My face turned from embarrassment,because at that time I did not understand.
Yes,it is true I was a wild girl,but I was innocent.I did not know what an evil thing he did when he cut open that wa-termelon.I did not understand until six mouths later when I was married to this man and he hissed drunkenly to me that he was ready to kai gua.[3]277-278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谭恩美在此处的语码转换不仅回避了某种社会尴尬,同时也为满足并迎合了西方读者对东方世界神秘、怪诞的想象。
(三)顺应心理动机
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心理过程可以影响他们对不同语码的选择。讲话人或作者用语码转化来达到自己表达的特殊效果。
1.语码转化可以避免意义含糊,并强调特定概念。
Or maybe she said butong,not the same at all.(Amy Tan:6) My auntie,who had a very bad temper with children,told him he had no shou,no respect fro ancestors or family.(35) You are the son of a mother who has so little respect she has become ni,a traitor to our ancestors.(36)
I was about to get up and chase them,but my mother nodded toward my four brothers and reminded me:“Dangsying tamende shenti,”which means“Take care of them,”or literal-ly,“Watch out for their bidies.”(130)
Chunwang chihan:if the lips are gone,the teeth will be cold.Which means,I suppose,one thing is always the result of another.(161)
语言研究娜瑛/从语用学顺应理论角度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现象22
2009年第1期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上接第13页)次被深化。
四、结论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的魅力,正是使人们信服于他们所被给予的信息,并且坚信它的真实性。借助于评价理论的分析,我们清晰的看到在一篇趣味性新闻语篇中,主人公积极的形象是如何清晰地被塑造在读者面前。评价理论讨论语篇中语言的功能和使用,关注隐藏在话语中的意识形态,以及在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影响下,报道者在对客观的事物的描述中向读者展现主观性评述的程度。其实用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让我们看到,语言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每一个抽象的单词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历
史、社会或是政治含义,语言是体现、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Martin,J R &David 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 -
yond the Clause[M].London &New York:Continuum.2003.[2]胡壮麟,
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Iedema,R,S Feez and P.R.R.White Peter.1994.Media Litera -
cy,Sydney,Disadvantaged Schools Program,NSW Depart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4]曾建雄,
毛家武.略论美国新闻特稿的人情味特色[J].新闻大学,2004.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文被用来描述小说中人物实际述说的内容,而英文则在后面解释某个特定的中文概念。一方面,中文语码精确的表达了小说中人物的所想所感;另一方面,语码转换强调了人物所表达的某个特定概念。
2.语码转换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鲜明或起到幽默或讽刺的作用。
Auntie Lin explains how mad she got at a store clerk who refuses to let her return a skirt with a broken zipper.“I was chiszle,”she says,still fuming,“mad to death.”(24)
I could hear voices praising a steaming dark soup brought to the table,voices murmuring politely,“Ching!Ching!
”
———Please,eat!(38)
And she gave me the same answer:“Yiding.”(130)Her hands moved with life.“Shemma?Meimmei-ah?Is that you?”(200)
“Jrdaule ”———I already know this ———she said,as if to ask why I was telling her this again.(200)
“An-mei!”I heard my aunt call piteously from behind,but then my uncle said,“Swanle!”———Finished!———“She is already changed.”(245)
(3)语码转换可以被用来强调环境以及人物的性格。小说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在第一章节中,当女人们玩麻将的时,她们多说情况下喜欢讲汉语。这里的语码转换强调了她们的民族心理并且使描述更加生动。这是用英语所达不到的效果。例如:Chr (吃),Pung (碰),Chiszle
(气死了)。在另一个场景的描述中,花园里Waverly Jong 正在和老伯下棋。这个场景下谭恩美选择了用英文来表达特定的中文习语。
The Double Attack from the East and West Shore (暗渡
陈仓)
Throwing Stone on the Drowning Man (落井下石)The Sudden Meeting of the Clan (突然袭击)The Surprise from the Sleeping Guard (背后捅刀)Sand in the Eyes of Advancing Forces (迷昏阵)A Double Killing Without Blood (杀人不见血)Check (将)(97)
这样的用法是因为这是Waverly Jong 第一次和老伯见面,他们彼此并不是很熟悉。还因为他们是在公共场所下棋,在公共场所理应讲英文。在花园谈话明显和在家中不同。当然家里人全是中国人。
谭恩美作为一位华裔美国人,对于中美文化的价值和身份问题给予了同样的重视。《喜福会》通过两代人对汉语语码和英语语码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华裔美国人对中美文化传统的不同态度,两种身份的不同界定。母亲们到美国后希望保持自己的传统,而女儿们则认为她们那是不合时宜,落后、封闭、无知。随着故事的发展,女儿们开始认同和接受中国文化和自己的华人身份。通过运用语用学顺应理论对谭恩美《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谭恩美运用语码转换填补了英汉语言之间的空缺,避免了社会禁忌和尴尬,表现了人物的民族性及性格特征,还使得描述更加生动活泼,达到幽默或讥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London :Arnold ,
1999.
[2]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3]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 ,Ballantine Books ,New York,
19.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