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
高 谊
(南开大学体育部,天津300071)
摘要:通过对太极拳的运动形式以及健身养生的特点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剖析论述,探讨了太极拳整体
理论中的天人合一观、阴阳观、道观、气观以及太极图与太极哲理的内在联系;太极拳中的阴阳与
虚实、无为与无不为、修形与悟道、反者道之动以及一生万物、万物归一的辩证内涵。辨析了太极拳技击
中所蕴涵的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等哲学思想。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跨学科的理论研究
以及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作用等,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太极拳;传统文化;哲学基础;中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0000(2000)0320041206
D ISCUSSSI ON ON PH I LOS OPH I CAL BASIS OF Ta i-j i THEORY
GAO Y i
(D ep t.of Physical educati on,N ankai U n iversity,T ian jin300071,Ch ina)
Abs tra c t:By discussing T ai2ji’s fo r m s and features of body health and regi m e w ith ph ilo soph ical w ay,
w e can clearly realize the inner link s of ph ilo soph ical theo ry w ith o ther theo ries in T ai2ji,such as Y in
and Yang,m e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w ay of N ature,energy of life and diagram of universe.T he
ph ilo soph ical conno tati on of som e ideas in T ai2ji are exp lo red,fo r examp le Y in and Yang,deficiency and
excess,letting th ings take their ow n course and getting great ach ievem ent,cultivating one’s o riginal
nature and realizing the truth of ph ilo soph ical theo ry,view of Fan zhe dao zh i dong,and theo ry of all
th ings on earth are fo r m one,all th ings on earth are belong to one at last.T he ph ilo soph ical ideas
included in competiti on of T ai2ji are debated and analyzed,of w h ich the w eak overcom e the strong,of
draw ing into and com ing to no th ing,and of giving up one’s ow n view s and fo llow ing o thers.O ur
R esearch has taken T ai2ji as a ph ilo soph ical theo ry.It has p rofound significance of expanding Ch inese
traditi onal culture,strengthening theo ry research betw een different subjects and p romo ting value of
T ai2ji.
Ke y W o rds:T ai2ji;traditi onal culture;ph ilo soph ical basis;Ch inese ph ilo sophy
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文明沃土中孕育成长并成为其中的一个完整文化形态的武术运动,富涵着中国哲学思想的深蕴,并以此为主干建构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因此,只有对武术的哲学渊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讨,才有可能对武术运动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从根本上把握它的文化特征,为武术运动探寻出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基础理论主要植根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国哲学,它是武术运动中哲学内涵最浓厚、哲学渊源最久远的活动。通过对太极拳的哲学渊源及其理论的辩证内涵加以分析,对认识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和中国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
收稿日期:2000204212;修回日期:2000205225;录用日期:2000206230
作者简介:高 谊(19632),男,河北省藁城人,南开大学副教授。
意义。
1 太极拳的整体观
1.1 “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说,“中国哲学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天人合一的观点表现了从宇宙的系统总体上观察事物的思想,这种思想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思维模式。天人合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与统一,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在太极拳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因为全面实现太极拳健身、技击、养生、修性等功能的方法是和谐,太极拳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和谐,衡量其总体价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J ou rna l of T ianj in Institu te of P hy sica l E d uca tion 第15卷第3期 2000年9月 V o l.15 N o.3 Sep t,2000 41~46值的尺度仍然是和谐,所以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此为主干建构了太极拳文化的理论体系。
“天人和谐”是指宇宙自然与人体自身的统一,是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本体论的体现,也是太极拳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和太极拳的方核心。太极拳是人体的运动,根据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人体自身的运动与宇宙自然的运动是统一的、一致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受自然法则的制约,并遵循与自然界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实际上,太极拳运动的实践早已表明,作为太极拳运动主体的人体自身与宇宙自然客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影响和制约中形成的阴阳学说、道家思想、气生万物等哲学观点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从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体现在太极拳运动之中,形成了以“太极图与太极哲理”为渊源的太极哲学文化,并且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使得太极拳运动和哲学观点结合的日益密切,逐步使太极拳的理论和观念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为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2 阴阳观
“阴阳对立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易经・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较早使用阴阳思想描述技击制胜之道的是庄子,他在《庄子》中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于阴,大至多奇巧”。以后历代武术家在他们撰写的著作中,都提到过阴阳的观点,只不过是从清代及其以后,阴阳哲学范畴在武术理论中才逐渐深刻和系统化。后人从武术的阴阳范畴中衍生出一系列对应的概念,如动静、攻防、刚柔、虚实、开合、进退、屈伸等,这一系列矛盾变化的原理,被广泛运用于武术运动之中,尤其在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篇就指出,太极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为基础的,在这里喻示了练习太极拳的关键在于领会阴阳、动静、开合等变化。
太极拳的动作意识要求虚实分明,而虚实正是阴阳观的具体体现。太极拳中的虚实,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理解与解释。从意念上说,如意念集中于右手,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从动作整体来说,体现攻防实质的动作为实,迷惑对方的假动作为虚;动作达到定式为实,
动作转变过程为虚。从动作局部来说,支撑腿为实,辅助支撑腿为虚。在太极拳经典著作中,均把虚归为阴,实归为阳。例如对动与静的理解,《手臂录》称“动者为行龙,阳也”。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静、开合、虚实、刚柔、进退、起落等矛盾统一的双方,构成了太极拳阴阳统一的范畴。而太极拳阴阳统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身体和动作的和谐一致,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
1.3 道观
老子提出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在老庄哲学和道教的思想体系中,“道”既是宇宙的本质和终极价值,又是世界的根本法则与普遍规律。太极拳的形式虽然变化万千,但其理惟一贯,拳技变化中贯穿的“理”,实质上就是老子所谓的“道”。太极拳家认为,正是由这个根本的“理”,而生出了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等诸相反相成、互为因果的变化,表现在运动形式上就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特点的太极拳种,诸如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太极拳等。但是,不论什么形式的太极拳,其表面形态背后所内涵的精神实质就是对“道”的追求,亦即太极之道。 太极之道乃是太极拳技艺的最高境界,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超越性的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在道的召唤下,太极拳技法已经不再是好勇斗狠的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健身、自卫和观赏的生存性活动,而是升华为一种求“道”的手段。在老庄哲学看来,道生万物,万物归于道。太极拳理亦是如此。太极拳中通过“术”和“艺”的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感悟。太极拳技法的精髓和本质不在于一招一式的形似,而在于“通乎道”、“入乎神”。拳技是技艺招式,其中的进退开合、闪展腾挪等是最基本的功夫要素,也是展示太极之道的意境、神韵乃至心灵体悟的重要方式,使太极拳练习者在练拳的过程中体悟到太极的神韵和精髓,逐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提出的“道生万物,周行而不殆”的本原论和“反者道之动”的素朴辩证法,虽具有某种循环论的印记,却仍然以反复或曲折的形式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性与必然性。太极拳不仅是中国武术中的精华集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哲学思想影响下的文化结晶。太极拳以其集养生、技击、悟道为一体的独特方式,全面地实践了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阴阳相生,天人一体”是太极拳养生之道的理论依据,以“柔胜刚、弱胜强”、“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退守策略求“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无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15卷 42敌境界,是太极拳技击指导原则对道家哲学素朴辩证法的具体印证,而“无为无不为”、“致虚极而守静笃”,既是道家哲学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最高追求,也是太极拳功夫的最高境界。因此说,太极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拳术与道家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一次光辉而且成功的实践。
1.4 气观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实体:气。这种“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从春秋时代起,“气”就成为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普遍的哲学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气”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与丰富。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说明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 气在太极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追求较高的层次时尤为重要。气作为太极拳的原力和本根,被公认为是太极拳的生命和精华之所在。太极拳的种种外在形态如其功能、神韵、绝技等,无一不是“气”的演化与体现。武术家们从长期的直觉体验中感悟到了气本体的存在及其方式,发现气与人的养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把气作为太极养生的理论基点。在此基点之上,武术家们运用动作方法、技术技巧等运动形式,意在使人的气、身、形、神逐渐融合化一,成为顺应自然社会、与社会形态高度一致的完美人生。这种气生万物、万物求和的思想和观点,通过太极拳运动的具体体现,又一次将“天人和谐”这一天人合一本体论核心表现在人的养生活动之中,为进一步完善太极拳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方依据。正是这些体现太极拳不同侧面、不同深度、不同角度的方依据,共同形成了太极拳的哲学理论基础,亦即太极哲理。
1.5 太极图与太极哲理
太极哲理发源于《易》,中经道教内丹养生家陈抟等人的研究与发展,融贯儒、道、释三家精义而形成无极图说;后经由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等人继承推演,形成当时的新儒家用以阐明理学奥秘的太极图说。用太极图解释太极拳,太极图不仅表现出太极拳运动的外在形式和特点,而且极其形象地展现出太极哲理对太极拳文化的深刻影响,成为太极拳文化体系的根基和核心。
太极图中“阴阳鱼”的旋转蕴涵着宇宙万物发展演化的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客观规律,即世界处于永恒的循环往复之中。万事万物在阴阳相反互根的运动状态下演进转化,阴至极点转化为阳,阳至极点转化为
阴,这与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的原则完全一致。《老子・七十八章》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四十三章》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所谓的“柔”与“弱”并非软弱无力,更不是说低下者反能战胜高强者,这里的柔弱指的是一种含蓄、深沉、坚韧不露、外柔内刚的状态。老子关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观点充分体现在太极拳的运动之中,成为太极拳技击的根本宗旨。
在老庄哲学中,太极是指派生万物的本原。托名孔子所著的《易传》中对太极有如下说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并且确认一生成二,生成两仪,即阴与阳。对《系辞》中的“太极”,郑玄注释说,“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始也。”唐代孔颖达解释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北宋张载对“太极”作了较唯物的解释,他认为《易》之“极”是物质性的“气”,他在《正蒙・大易》中说,“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与?”其中的两体就是阴阳之气。绘有太极图的宋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这样解释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许多哲人将太极拳的运动形式提升到哲学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说明太极拳运动中富涵着深刻的哲理,从而把太极拳运动和哲学理论与观点实事求是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完善了太极拳的理论体系。
2 太极拳的辩证法内涵
太极拳的是指太极拳的方法。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上述的整体理论对学好练好太极拳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只有将理论和方法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体会到练习太极拳的益处。由于太极拳的哲学渊源极其深厚,它的运动形式和运动内涵都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太极拳的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内涵,并以其辩证法原理实践着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规律,引导着太极拳运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2.1 阴阳与虚实
太极宗师王宗岳在其所著《太极拳论》篇首就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此语即源自道家先哲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其中的“无极”就是“道”,“太极”则是“一”,是万物化生之伊始,归根之终一;“阴阳”就是“一”所化生的“二”了。“阴阳交感、生生不己”,体现在太极拳的理论上,就是虚实变幻,相应无穷。《太极拳论》中又说,“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里面就是运用了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相济”的辩证法思想来论证太极拳原理的。陈式太极拳名家陈鑫所著《阴阳总论》中写道:“惟
高 谊: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 第3期
43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亦即只有阴阳平衡相济,才能称得上是太极高手,只有太极高手才能懂得阴阳变化,进而充分运用阴阳变化的规律,于不着痕迹间立于不败之地。 太极拳理论认为,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因此人立身中正平和、混然为一太极,只要稍微一动就可分出阴阳、产生虚实。因此,人体运动应宛如太极动态,阴消阳长,自身守恒。太极拳作为养生活动,要求中正和谐、泰然自若、沉稳坚实而又柔顺圆活;太极拳作为技击手段,要求以虚对实,以实应虚,虚实变化,高深莫测;太极拳作为悟道的手段,要求“道法自然、天人一体”,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太极拳的运动特征如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都是从“虚实”合一的“太极”中演化而来,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人身一小太极”以及“万法归一”的综合体现和实际运用。
太极拳理认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相济,方为太极”,阴阳变化是太极拳技法的基本规律,体现着相反相成的道理。太极拳运动自身是矛盾的,人我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更是矛盾着的,练习太极拳的实质就是要学会利用矛盾、调和矛盾,最终达到化解矛盾、消除矛盾,达到“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2.2 无为与无不为
道家先哲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才能超然物外,回归到现实世界产生之初的混元状态,才能“致虚极而守静笃”,观察天下的事物而悟懂其中的玄机。与此相呼应,太极拳理论中有“虚心弱志、舍己从人”和“夫太极之无敌,惟不争耳”的说法,其中的虚心,就是心静神凝、丝毫不乱,用沉着冷静的心态去观察对手;弱志,就是舍己,消除私欲杂念,物我合一,不给人以可乘之机。太极拳的最终追求是无敌,太极拳练习者一旦练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感觉程度,而且“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训练程度,自然就会到达天下无敌的地步,这就是太极拳技法的最高境界。然而,真正的无敌是不与他人相争,亦即达到“无不为”的至高境界,这是和老子所倡导的道家哲学思想相一致的。
既要练习太极拳,又要不与人相争,这是一对实实在在的矛盾。然而,正是在调和矛盾的过程中,促使太极拳练习者的思想境界向“不争”的高度发展,争取最终达到人人和谐、互不相争的境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高度一致的理想。
2.3 修形与悟道
太极拳经教诲道:太极拳是“心意拳”、“聪明拳”。练习者若要修练有成,光靠依样模仿形体动作是达不到目的的,必须在练形的基础之上加强悟性,“不悟只练,事倍功半”。太极拳的练习形式有多种多样,单纯追求太极拳的形似只是皮毛功夫,要想真正练好太极拳,就要在形似的基础上感悟太极之道。在太极拳站桩、拳架、推手等形体演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讲究“颖悟”,悟拳道,悟劲道,进而了悟“生之大道”。这个“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习得”或“学会”,也不只是靠逻辑思维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而是要靠天生的一点灵犀,结合后天的刻苦修练而获得的直觉和顿悟,其明显特点是“豁然开朗”。其中的“道”就是太极之道,是人们追求的人生大道。
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明局限于对具体事物的零散认识,而不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与必然联系作系统的观察和思考,所得到的永远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越多,离“道”就越远。太极拳的“悟道”也是如此,满足于一招一式的“形似”,而不从根本上悟出“松静自然、无意无形”的底蕴,就无从获得太极拳的拳道真谛,更无从由此而上,去了悟天人合一的人生大道理。
2.4 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是其哲学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观点,正如太极图所示,当事物达于强盛的顶点之后,势必要迅速地走向自己的反面。这种观点表现在太极拳中对付敌人时,最好就是如老子所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就是让他骄傲轻敌,让他先进攻,让他先占优势等,一旦他的强势过去,我方则乘势而上,一举战胜他。“反者道之动”又寓物极必反,即柔弱至极点就会向强大发展,所以老子在“反者道之动”之后又有“弱者道之用”。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欲做最强大的人,先做最柔弱的人;最柔弱的人,也就是最强大的人。表现在太极拳技法上,则是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急先缓、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欲浮先沉、欲左先右、欲重先轻、欲紧先松、崇下尚退、后发先至,充分运用“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方法,达到“弱者道之用”的目的,最终成为胜者。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太极拳战略思想之中,例如太极拳的明显特征是顺势制人、借力打人,强调了后发制人,以柔克刚;杨澄甫说太极拳“柔中寓刚,棉里藏针”、“如棉裹铁”;王宗岳《十三势行功心解》说,“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李亦畲在解释太极拳巧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15卷 44妙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时,指出关键在于能否“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等。上述的一切,无疑都是“反者道之动”的实际运用。
太极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打快”等特点,处处反映着道家哲学中“反者道之动”这一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太极宗师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太极拳理论亦有“极柔软而后极坚刚”、“舍己从人而后随心所欲”等说法。以太极拳技击来说,在与太极高手相逢之际,可见其举手投足显得轻描淡写,态度从容且外示安逸;表面上看,他处处随对手而动,有如被动,事实上却后发先至,着着在前,始终令对手摸不清虚实,对手因而恍惚不能自主,只好听其控制摆布。由此看出,“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原理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太极拳运动之中,而且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2.5 一生万物与万物归一
太极拳的从一招一势的动作开始,讲究形似神随,要求练习者的手眼身法步、体力精气神达到一定的表现程度。但是,太极拳的最终追求并不至于此,而是要在经过千锤百炼之后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所以,太极拳的不仅是身体上和形式上的练习,而且还是思想上的塑造和升华。
太极拳力秉道家哲学一贯主张的贵生思想。“太极十三势歌”中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论则有“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耳”的高论,极力主张太极拳要以技击为末,而以养生为本。与道家哲学“一生万物、万物归一”的循环论相对应,太极拳从体育层次的“养生”开始,经过技击,在更高阶段即哲学层次上以悟道的形式向“养生”复归,完成了一次周而复始的运动,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即充分了悟自身在世界上的价值,取得自我与世界的高度统一与和谐。此时此刻,人的身心合一、天人一体,千锤百炼而归于平淡无奇,这就是道家哲学所推崇和追求的“返璞归真”、“万物归一”,从而使人的思想升华到无私无为的境界,回归自然本性。
3 太极拳技击的基本哲理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分三个阶段,即桩功、拳架和技击,其中的技击是太极拳技法的最高层次。通过对太极拳整体观和对太极拳理论的哲学含义进行分析,结合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我们知道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以小取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因此在太极拳技击时通常首先采用战略防御的原则,保存自己的实力,伺机破敌。所以说,太极拳的技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战略问题,其次才是战术问题。无论是太极拳的
战略还是战术,其中都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亦即太极拳技击中蕴涵着的基本哲理。准确地说,太极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引进落空、舍己从人、以小取大等技击特点,处处都印证了道家哲学“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命题。
3.1 以柔克刚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主要内容之一,与其它拳术相比较,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以柔克刚。以柔克刚包含了以静制动和以弱胜强的特点,正如老子《道德经》七十六章中所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吴图南先生对太极拳的技击作了如下的概述:“太极拳不同于其它拳术,从外形上约略有以下四点:第一太极拳不使拙力,重意不重力,不跳跳蹦蹦,始终是体气平和的;第二太极拳以静制动,练拳时一直保持身心松静的状态,应变时也保持以静制动的状态;第三太极拳以柔克刚,也就是柔柔韧韧地不用力,就能战胜力气很大的对方;第四,太极拳能以弱胜强,在年岁体质相差很悬殊的状况下,弱者可以战胜强者”。吴图南先生对太极拳的精辟论述正好和老子《道德经》三十六章中“柔弱胜刚强”的哲理完全吻合。太极拳以柔为主的技击艺术与其它以刚为主的技击艺术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太极拳的技击和盘架子一样,具有松、柔、圆、缓、匀等特点,只有动作自然安舒,轻松柔和,方能使内气无微不至地运行,同时能促进人的意识在太极拳吞化和发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柔的功能,为以柔克刚创造必要条件。
3.2 引进落空
太极拳中的“引进落空”就是引动交手对方的重心,使其失去平衡,为自己的取胜创造条件。“引进落空”的技艺以“柔弱”为前提,“柔弱”能麻痹对方,促使对方造成判断上的失误,因率先行动而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重心和弱点,这样先动者就给后者创造了击败自己的条件。《道德经》六十九章中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为客”不是为客而客,“退尺”不是为退而退,“客”和“退”只是一种现象和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让对方造成判断上的失误,从而使自己取得“我顺人背”的优势。由此可见,老子所说的“客”与“退”,其本质是为掌握主动权所采取的迂回手段和方法。太极拳以“引进落空”为主的指导思想与老子的上述思想同出一辙,引动对手冒然先动,从而出现利于自己战胜对手的有利局面。
太极拳竞技时,对抗双方总是不间断地调整自己的重心和劲点,为了取得主动权,自己必须先于对方掌
高 谊: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 第3期
45握变化的动态,倘若稍有疏忽,就将陷于盲目,从而失去“引进落空”的机会。老子《道德经》五十二章说,“见小曰明”,见小就是要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十分细致地了解对方变化的机兆;“明”就是清楚,要心中有数。只有做到了“见小曰明”,才能够占据对抗的先机。
《道德经》六十一章中说,“牝常以静胜牡”。“引进落空”中的“柔”与“灵”,如果失去“静定”,其功夫就像建筑在沙漠上的楼房,彼若以重兵压城,己方就必然烦躁,最后导致行动的莽撞和失败。李亦畲《玉宇诀》中道,“心不静则不专”。心愈静,分辨对方的虚实愈细致,掌握对方的动向愈精确,这一层功夫是无止境的。“静定”的功夫需要有很高的武德修养和深厚的太极拳功底。“静定”者含蓄,含蓄能吞化彼劲,以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这一切始终贯穿着老子《道德经》四十章中的以柔弱为起点的哲学思想,即“弱者道之用”。
3.3 舍己从人
太极拳技击中,“引进落空”只是具备战胜对方的条件,要最后战胜对手,还须把功夫到“舍己从人”的高度。“舍己从人”同样建立在“柔弱”的基础之上,它是在表面的被动中操持主动,调动对手,最后战胜对手的必要功夫。
“舍己从人”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舍己”,能“载营魄抱一”(《道德经》十章),其二是“从人”,即“以奇用兵”(《道德经》五十七章)。“从人”指的是太极拳技击战术,“舍己”是技击实质。“从人”的中心思想是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作出分析判断,然后运用各种手段迷惑对方、调动对方,使对方不知不觉地上当,最后为我所制。“舍己从人”是太极拳用于技击的精华,它是“四两拨千斤”的终点,又是它的起点。因此,王宗岳在《太极拳论》最后告诫道:“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太极拳技击中的“舍己从人”不但使太极拳练习者在技击方面进入上层境界,而且使练习太极拳的人在日常生活和精神陶冶诸方面,都享受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穷乐趣。
4 结束语
太极拳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础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太极拳的理论中贯穿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即天人合一。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阴阳对立统一”、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以“气生万物”为基点的养生理论等,共同形成了太极拳的整体文化,展现出太极哲理对太极拳文化的深刻影响。由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渗透,使得太极拳中处处体现出阴阳与虚实、无为与无不为、修形与悟道、反者道之动、一生万物、万物归一等朴素辩证法内涵,将看似平淡无奇的太极拳运动,升华到哲学思想的高度。作为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特点,以小取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都包含着丰富而又朴素的辩证法内容,这些技击特点中蕴涵的哲学原理,将“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太极拳运动,经过由修形到悟道的辨证发展,追求天人和谐的目的,希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充分证实了太极拳运动的哲学渊源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 明.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14~181
[2] 虞定海,吴京梅.中国传统保健体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0.22,23,2321
[3] 江百龙,陈青山,陈圣华等.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
版社,1999.36~461
[4] 翟金录,燕振科.太极名家谈真谛[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5.105,119,120,121,188,11
[5] 高铭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对发展未来体育的作用[J].天津
体育学院学报,1990,(1):28~32.
[6] 金正耀.道教与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3~
501
[7] 杨.道教与健康[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8,391
[8]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551
[9] 郭富厚.太极拳秘诀评解与太极拳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0.8,12,15,1521
[10] 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四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7,8,17,21,221
[11]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96,163,
205,232,237,316,342,3501
[12] 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3~151
[13] 刘光鼎.太极拳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15,186,1871
[14]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M].北京大学学
报,1985,(1):81
(本文在南开大学哲学系李建珊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多次修改,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15卷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