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如何界定这两个概念,分歧甚多,但也没有妨碍它们的广泛使用。你在这方面有什么见解?
答:(1)通货膨胀一般的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①强调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考察对象,目的在于与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
②强调“货币价格”,即每单位商品、服务用货币数量标出的价格。是要说明,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商品、服务与货币的关系,而不是商品、服务与商品、服务相互之间的对比关系。
③强调“总水平”,说明这里关注的是普遍的物价水平波动,而不仅仅是地区性的或某类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波动。
④关于“持续上涨”,是强调通货膨胀并非偶然的价格跳动,而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具有上涨的趋向,即一次性的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
(2)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循着定义通货膨胀的同一思路,通货紧缩也应该是对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的经济过程的概述——不是偶然的、一时的,而是成为经济走向、趋势的物价疲软乃至下跌。
2.西方和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成因有种种理论概括。从理论规范的要求出发,你认为归纳为几条较为适当?
答:从理论规范的要求出发,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归纳为三条比较合适,即需求拉上说、成本推动说和供求混合推动说。
(1)需求拉上说
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可以表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对物价水平产生需求拉上作用的有两方面:①实际因素,如投资需求增加;②货币因素,或货币需求减少,或货币供给增加过快。
这样的分析是以总供给给定为假定前提的。如果投资的增加引起总供给同等规模的增加,物价水平可以不动;如果总供给不能以同等规模增加,物价水平上升较缓;如果丝毫不能引起总供给增加,需求的拉动将完全作用到物价上。
(2)成本推动说
这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假说。
成本推动的原因:一是工会力量对于提高工资的要求(工资推进通货膨胀论);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垄断价格(利润推进通货膨胀论)。
①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生产成本就会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要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上升产生压力,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
②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利润而人为提高产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理论模型在于论证:不存在需求拉上的条件下也能产生物价上涨。所以,总需求给定是假设前提。既然存在这样的前提,当物价水平上涨时,取得供求均衡的条件只能是实际产出的下降,相应的则必然是就业率的降低。因而这种条件下的均衡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
(3)供求混和推动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例如,过度需求——物价上涨——提高工资——成本(工资)推进通胀。“成本推进”只有加上“需求拉上”才有可能产生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当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存在时,就业的难题往往会引出的需求扩张,以期缓解矛盾。这样,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并存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就会成为现实。
(4)成本推进型通胀
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 紧缩需求
通胀直接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因此,采取紧缩性宏观经济以抑制过旺的总需求是治理通胀的首要措施。
•1、紧缩性货币
•2、紧缩性财政
•(二)增加供给
•在商品物质匮乏的情况下,通过适度扩张来增加供给,一般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减税来增加供给。
•(三)结构调整
•对于结构型通胀,通过对不同部门采取松紧搭配,人才、技能培训来治理。
•(四)收入
• 对成本推进型通胀,通过抑制工资上升和垄断利润来控制一般物价的上涨幅度。主要形式有:
– (1)工资、价格管制。 (2)利润管制。
4.试列表说明可能运用来实现货币目标的货币工具以及它们各自作用的特点。当前我国货币当局对工具是怎样运用的?
答:(1)表15-1货币工具及特点
| 一般性货币工具 | 主要作用特点 (通过调节货币总量,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准备金率很小幅度的调整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由于调整效果强烈,不适合作为日常的货币操作工具。 |
| 再贴现 | 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利率变动一定程度反映了央行的意向,有一种告示效应。但运用起来比较被动,而且利率高低也是有限度的,频繁调整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 |
| 公开市场业务 | 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运用起来较为主动、灵活,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对公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但需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规模较大的短期国库券数量以及其他工具的配合。 |
| 选择性货币工具 | 主要作用特点 (通过调节特殊领域的信用,间接影响宏观经济) |
| 消费者信用控制 | 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在通货膨胀时期能起到抑制消费需求和物价上涨的作用。 |
| 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 | 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目的在于抑制证券市场上的过度的投机。 |
| 不动产信用控制 | 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的放款予以,以抑制房地产的过度投机。 |
| 优惠利率 | 银行对国家根据产业的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贷款利率以支持其发展。 |
| 预缴进口保证金 | 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 |
| 其它货币工具 | 主要作用特点 |
| 直接信用控制 | 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控制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直接信用控制手段针对性强、见效快,但是行政干预有时能够损害市场效率。 |
| 间接信用控制 | 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优点是较为灵活,但前提是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较强的地位、较高的威望和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利和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