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近年来,在云南民族文化襁褓里经过千百年孕育而成的普洱茶,再次以强劲的势头风靡海内外。 在今日,作为以饮料为其基本功能的物质产品的普洱茶,正成为人们热烈关注的对象。这些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关注主体之间、关注主体和关注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在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建构着以普洱茶为核心符号的当代文化事象。普洱茶成为云南文俗的表现。作为一种物态符号的普洱茶,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融合性、放外性、亲近性。这正是普洱茶热的真正原因,也是这一文化现象在将来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内在 。
关键字:茶 茶文化 生活民俗 普洱茶
【Brief summary】:In recent years, in the race cultural bosom of Yunnan through the tea of q of thousand a hundred years conceive but become, again become popular the world with the sturdy power head outside. Today, conduct and actions with beverage for its basic function of the tea of puer of the material product, just become the object that people warmly pay attention to. These, the concern corpuses and complicated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ncern objects that come from the different social community and personal concern corpus, just at with now carry on of way construct or purchase with the tea of puer for the core sign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matter elephant. The tea of puer becomes the vulgar performance of text of Yunnan. Be the tea of puer of a kind of appearance sign, body now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es of the race culture of Yunnan: Blend sex, put the outside and become intimate with sex. This exactly hot real reason of the puer tea, is also the internality that this cultural phenomenon has the last long vitality in future.
【Key word】:tea culture of tea Living custom puer tea
一、 普洱茶的历史源流
1.普洱茶的渊源:
一般提到的普洱茶,指的是云南思茅、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所产的大叶种茶,经过加工进行后发酵的茶。以年代又区分为古茶、老茶、新茶等。古茶并非全部为古代遗留,而是泛指以百年野生乔木型古茶树为原料所制作,老茶则是以树龄三十年以上的乔木型茶树为主,新茶则大半采自人工种植的灌木型茶园。云南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和茶树优良品种,据史志记载,云南从原茶(俗称野生茶)转移为家种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迄今仍生长在云南勐海南糯山8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勐海巴达1700多年的野生古茶树和临沧邦崴1000余年的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古茶树,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茶树王”。它们是茶树原产云南的活化石。
在世界茶叶最重要的原生地云南,历经千百年孕育形成的普洱茶,既浓缩了云南茶叶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从现今所存的典籍来看,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生活在云南大地的各民族就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和食用茶叶,开创了人类种茶饮茶历史的先河。在最早记载普洱茶的历史文献《蛮书》中,有这样的文字:“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① 那时的茶,虽然说已经进入了云南各民族的生活,但还谈不上什么制作工艺,只能将它看作是普洱茶的前身。
到了元代,紧压茶的制作工艺逐渐传入了云南。对于云南茶叶而言,这是一次性的技术输入,从某种意义上说,紧压技术的采用,真正结束了云南茶叶“散收无采造法”的历史。明万历年间的《滇略》一书曾这样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可见普洱茶的制作技术改进了,并且成为了云南各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②。
因在普洱集散而得名。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清设立的普洱府,管辖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思茅和西双版纳等广大地区。此时,普洱茶也因入贡清宫受宠而进入一个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冲与当时滇南的政治经济重镇,普洱府进一步成为了所辖地茶叶的精加工基地和集散地,普洱茶之名也开始风靡海内外。不过那时提及的普洱茶,还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其意应为普洱地区所产之茶。
今天我们所说的普洱茶,已经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了,岁月的更替与历史的变迁,赋予了普洱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说的普洱茶,更多的是指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工序制成的散茶和紧压茶。通常我们将长期存放自然发酵的普洱紧茶称为生普,而将采用“快速后发酵”生产技术生产出来的普洱散茶和紧压茶称之为熟普。
在普洱茶的发展史上,清代的贡茶身份,曾使其红极一时,此后因社会动荡等因素,普洱茶的发展处于一个低潮时期。以后,普洱茶的生产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保存于的大量普洱老茶销往和海外各地,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普洱茶具有多种医药效用,普洱茶声名再次鹊起,成为广大茶人竞相选择的保健饮品。
实质上紧压茶集中体现在茶饼。在这里我想我有必要谈谈茶饼的起源之谜。普洱饼茶的起源迄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各说不一。但我认为 它是源自云南。
先且从《广雅》说起罢——
《广雅》本是一部字书。而中国饼茶最早见之于历史记载的,准确地说,最早见之于汉文的历史记载的,就在这部字书上。《广雅》的作者张揖。张揖,乃魏国清河(即今河北)人也。张揖曾任“明帝太和中博士”,而“太和”即魏明帝年号(227-233),当然乃属三国时代无疑③。这就是说,早在陆羽《茶经》问世的五百余年之前,中国饼茶就已然见诸史籍。这也可以充分证明有人认为饼茶出自陆羽的错误。
再说《广雅》记载的饼茶,原文说是出自“荆、巴间”,所谓“荆、巴间茶叶作饼”之说,就其所指的地域而言,不止是指现今的四川、湖北一带,而且还指现今的云南、贵州一带。那么,在上述四个地域之中,何处最有条件足以作为中国饼茶的滥觞之地呢?依我拙见,中国饼茶的滥觞之地,理当就是云南,特别是云南境内的西双版纳并思茅一带,只缘这里乃是中国茶树原生地的中心地带之故也。
2.饮茶创始于云南少数民族:
西双版纳与思茅地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这一地区栽培茶树始于何时尚待研究,但在这里多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树龄在1700年以上。这些茶树的发现,为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我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上饮茶最早的国家。“茶”字见于《诗经》、《尔雅》、《楚辞》,均作“荼”。《春秋》、“汉志”诸书,也作“茶”。茶又有“茗”、“桝”、“搽”、“槚”、“蔎”、“菽”等名称,名殊而实同,来源多不可考,且除"茗"外,已渐为世所少用④。到唐代陆羽著《茶经》,卢仝撰《茶歌》,“荼”字易为“茶”字。茶的起源,尚无定论。古代关于茶事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时有“掌茶”之职,其赏为“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晏子春秋》卷六有;“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炙三义五卵,茗荣耳矣。”可见战国时,茶叶作为祭祀用品,偶尔也有啖饮的。公元一世纪,文献上已有烹茶的记载,王褒《僮约》说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西南地区已有茶的种植与饮用。《本萆衍义》说:“晋温峤上裹贡茶千斤,茗三百斤。”至少在西汉时代,在今四川西南及今云南,已有饮茶风气,并已经将茶作为商品买卖,作为贡品进奉⑤。可见饮茶、种茶源于四川、云南再沿长江而下,逐渐流行于华中,华东和华南等地区。饮茶,种茶既起源于西汉时的云甫,则为云南少数民族的创造发明可确定无疑。我们知道,茶最早用于祭祀,有"无茶不祭"之说,将茶与祖先、鬼神联在一起的传说神话,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几乎随处可见。德昂人以茶叶为始祖,茶叶不仅生育了人,还生育了日月星辰,所以德昂人无 论迁居到何处,都要先种上茶树。佤族的巫语有"你喝了茶叶水,你见到了鬼魂"。茶树就是鬼魂、就是祖先。思茅、西双版纳产茶的记载始见于唐代·樊绰《云南志》卷七说:"茶,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樊绰书作于咸通四年(863),根据的是贞元十年 (794)以前资料。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及以南地区,相当于今思茅地区与西双版纳州。银生城界诸山,当即思茅,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为主的群山。从语言上来研究,云南各族人民饮用的茶叶主要来源于思茅、西双版纳。今伲、傣族称茶为“La”,彝族撒尼方言、武定方言也称茶为“La”,纳西族语言称为“Le”,拉枯族语称“La”,藏族发音为“ja”,贵州苗族发音为“chula”。可知这些民族最早饮用的茶叶是思茅、西双版纳的停傣族、伲族供应的。西南各族人民仰赖思茅、西双版纳茶叶的历史已十分久远。从樊绰《云南志》的记载看,至迟在1200年以前洱海地区的居民已饮用来自思茅、西双版纳的茶叶。“杂椒、姜、桂烹茶”,也是中国饮茶的古法。古代本草家认为茶味甘苦微寒,椒、姜、葱俱是热性,以椒,姜、桂等和烹而饮之,以去寒,被誉为饮茶良法。现在,许多地方饮茶,还有加姜、桂的,叫做"擂茶",今白族喝茶亦有放入姜、椒的,保存着古代饮茶的遗风⑥。
二、民俗文化的表现
由于茶叶的原产地被确证为“万绿之宗”的云南,因此生活在云南大地上的各民族,自然成为茶叶最初滋养的对象。当然,这个滋养的过程,也是茶叶功效被云南各民族发现、认识、理解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云南不仅是茶叶赖以繁衍和发展的母体,同时也是普洱茶文化成长的摇篮。
作为上苍恩赐给大地的天然饮品,茶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后,其重要地位迅速被确定。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足以表明茶对于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在云南,普洱茶与各民族的生活结合得实在太紧密了。生活在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是他们,将野生茶树驯化,并实施规模化种植,开辟了目前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千年万亩古茶山,留下了布朗族在世界茶文化上古朴的一笔。千百年来,布朗族不但创造了有关茶起源的神话传说,发明了烤茶、竹筒茶和酸茶,还让袅袅升腾的茶香从古至今一直弥漫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款待贵客,馈赠亲友,还是祭祀祖先,茶都成为了当仁不让的主角。
德昂族则将茶作为自己的民族崇拜,在他们的历史传说中,认为人类的祖先来自于茶树,并且称自己是茶的儿女。在有关人类的起源中,德昂族的这一历史传说,将它们与茶的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哈尼族地区,普洱茶则在民族祭祀寨神、山神、猎神及祖先的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镇沅的千家寨,到澜沧的邦威;从普洱的茶树箐,到勐海的南糯山,哪里有哈尼族,哪里就有古茶树和大茶园。古茶园与哈尼族,已经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融关系。在哈尼族的民俗风情中,随处都可觅见茶的踪影,拿婚姻来说,男方到女方家提亲,茶是必不可少的礼物之一;姑娘出嫁到婆家,茶则是父母必送的陪嫁物品。生活在南糯山上的哈尼人,还发明了颇有特色的“土锅茶” ⑦。正是因为茶与哈尼族难以分割,才有学者认为,一部普洱茶的种植、加工、销售和饮用史,就是哈尼族的茶文化史。它与享誉世界的梯田文化,一同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哈尼族生产生活的风情画。
基诺族也是一个与普洱茶密不可分的民族。他们聚居的基诺山,历史上就是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之一。基诺山种植茶叶的历史非常悠久,清末年间,这里的古茶园面积达到了一万亩左右,至今这里仍然保存着面积最大的一片混生林古茶园。基诺族自称是孔明的后裔,还将孔明尊称为“茶祖”。今天,基诺族为我们茶文化奉献的是“凉拌茶”,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吃茶法,新鲜的茶叶与多种佐料相配,营造出一种清香甘甜,余味悠长的美食来。1993年4月,在首届国际茶王节举办期间,来自于1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茶专家在品尝了“凉拌茶”之后,无不称赞⑧。
世代生活在普洱茶区的傣族也参与了孕育普洱茶的伟大进程,他们与生活在这方土地的基诺族、瑶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一道,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令人回味叫绝的普洱茶文化。澜沧江沿岸的景迈茶山,是六大茶山之一,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与布朗族一道,世代以种茶为生。据芒景的缅寺塔碑文记载,景迈茶山上的茶园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撒满了傣民族汗水的古茶园,被国外学者称为“天然的博物馆”。在傣族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创造了竹筒茶,将竹的清香与茶的清香融为一体,饮后沁人心脾。而那曲傣家的“请茶歌”,唱的正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竹筒茶:“远方的啊,请把澜沧江边的竹楼当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能不渴不乏走天涯。”
当普洱茶广泛而又深入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它的需求量自然也随之扩大。而对于云南普洱茶的古老产区来说,惟一可以与外界交换的重要商品似乎也就是普洱茶。而正是由于普洱茶的交换,促进了云南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与渗透。滇南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区,人们对茶叶的加工、冲泡的方式就极为类似,从中不难看出民族与民族之间以茶作为纽带,彼此的影响与认同。这种文化交融关系,甚至从语言上也可找到有力的佐证:今天的爱尼、傣族、拉祜族及彝族的撒尼人都称茶为“腊”,而族把茶叫做为“勒”,藏族称茶为“加”,都与“腊”极为相近。
茶叶作为生活必需品进行流通,不仅密切了云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密切了云南各民族与省外其它民族的交流。普洱紧压茶的出现,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果。如果当年没有江南大量的人员移民到边地农垦,如果没有制作蒸青、炒青、晒青团茶的工艺流入云南,就不会有今天的普洱茶,因此可以说,名重天下的普洱茶,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长期以来,普洱茶成为云南与内地密切联系的文化媒介与经济纽带,并且以自己独特的品质,呵护各民族走过漫长的春夏秋冬。当年的清宫,流传着冬喝普洱之说,是因为普洱茶解油腻的强大功效,对于以游牧为主的满族来说,普洱茶是他们肠道的清道夫,而普洱茶于以牛羊肉为主食的藏民族来说,则是从云南传来的人间福音。因此普洱茶成了藏族人民的至爱,难怪他们要说“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翻译成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在民族文化的交融与渗透中,普洱茶成为了打开民族心灵大门的钥匙。至今还若隐若现在滇藏群山中的茶马古道,完全就可称作是一条记录民族文化交融与渗透的走廊。如今在昔日茶马古道经过的重镇,你还能感受到千年普洱茶弥散的余香,白族的三道茶,丽江的四方街、束河古镇,这些民族文化的经典之作,不难看出普洱茶作为民族文化活载体留传下来的因子。
三. 普洱茶与云南民族文化精神的契合性
不言而语,普洱茶是云南民族文化精神的的物态符号象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契合了云南民族文化精神特点的三个主要方面:
1.融合性:
以往的民族文化研究中,对茶文化在民族文化的构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事实上,茶在很多民族文化里都完全可以成为其重要的文化象征符号,例如布朗族、哈尼族、德昂族、基诺族等据我们茶学专家考证,布朗族是最早对茶叶进行人工栽培的民族,哈尼族的茶信符号象征系统至今尚未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其中伲人对茶叶一词特殊发音为labo也尚未得到深入研究,因为在其他语言中,甚至一些外国语里茶的发音cha大同小异的变化;);德昂族的创世神话甚至认为世上万物都是茶叶变的⑨。基诺族的凉拌茶至今还反映着早期人类把茶叶当食品而不是饮料的事实,具有特殊的人类学意义。如我们所知道的,云南各少数民族饮茶方式多种多样,这些琳琅满目的与茶有关的民俗事象形成了普洱茶文化精神的外在表征和厚重的人文、历史背景。 可以说普洱茶在文化意义上成为了云南的另一个重要象征符号,正如龙井茶成为西湖文化的一个象征,游西湖必然与品龙井联系在一起一样。
2.外放性:
把云南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从外部看,它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相对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其它部分,它是的一元;从内部看,它又是由若干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所组成。因此,多样性可以说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第一个鲜明特征。云南的民族,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人口多寡不等,但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一些民族,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族源。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民族之中发生过很多的分化、融合、重组,最终都形成了各个的民族,形成了自己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丰富多样性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样的多元并存的民族文化,使普洱茶文化具备了斑斓生动的背景,这是其他茶类的文化所不能相比的,这使人们对产品进行联想时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些多元而又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成了各民族对茶的不同理解,给非本土文化的消费者在进行普洱茶消费时直接和一个与自己生存的文化迥然不同物态符号相遇,于是普洱茶消费更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消费。
然而,多元性的另一面是零散性, 零散性就意味着主体特征不明确这对生活节奏较快,每天接受各种各样的大量信息现代人来说,就会造成在理解和接受中的障碍,这非常不利于云南茶文化的整体形象的传播。这主要表现在茶类形象模糊含混和具体的品牌形象的零散杂乱。
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但各种茶树品种能良好生长,而且生产的各种品质不俗的茶类,红茶、绿茶、花茶、白茶甚至乌龙茶都有可圈可点的产品。然而品种的丰富也造成了整体形象的不突出,事实上,当我们说到对绿茶的文化联想更多的是与江浙有关,正如对乌龙茶的文化联想是与福建有关一样。这一点也是我们的同类物体即便是与人家同质却无法与人家同价的一个深层原因。翻阅市面上流行的各种茶书,我们会遗憾地发现这些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茶书对什么是普洱茶,或者普洱茶是什么这样一个基本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回答。甚至被公认为当代茶学的权威经典的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对普洱茶的定义与实际事实并不完全一致。换句话说就是:普洱茶尚未确立鲜明的公众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在各个层面都有自己的特征,举凡文化,历史,品种,工艺,口感,甚至茶具,包装等。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对普洱茶的工艺、储藏、品鉴等即便是茶界人士都未形成高度的共识,在茶具,包装方面我们模仿甚至袭用人家的,且不说模仿和袭用从市场学的角度来说并非高明之举,仅仅就这些茶具的使用是否能很好地发挥茶性就值得商榷。在我们一些云南本土民族的茶艺表演中,工夫茶具的使用就与整个文化氛围极不协调。
3.亲近性:
云南民族文化的第三个内在特征是它的亲近性。这种亲近性首先是一种包容性。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的流动交往中,都善于学习不同的民族文化,都能吸取其它民族的文化因子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的文化,做到“和而不同”。不管是纳西族文化、白族文化、彝族文化,还是傣族文化、佤族文化、普米族文化等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因子或影响。不同文化间的涵化,又非原样照搬,它总是在吸取的过程中经过一番或多或少的本土化、民族化的改造,这样才为本民族的成员所认同,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亲近性其次是一种亲和性。云南民族文化是以一种亲和的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而不是对异文化采取敌视,甚至消灭而后快的态度。这种态度多少有点象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美我美,以及人之美”的宽容。云南民族文化的这种特征表现在民族文化性格或民族社会价值观上,是崇尚团结,热情好客。云南的各个民族,在居住模式上,都是采取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整族聚居一地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一个地区,甚至一座山上,往往同时居住着若干个不同的民族,这些不同的民族,又各自根据不同的特点聚居一处。云南俗语所谓"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是很普遍的。这些不同的民族杂处在一起却彼此尊重,互不干扰,当然也不排除会有小的矛盾产生,但从总体上看是团结和睦的。这应该归结于民族文化上的亲和性。
云南民族文化的亲和性不仅表现在对待他人、他族的亲和,还表现在对自然的亲和。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崇拜对象和禁忌,但普遍地存在着对自然的崇拜和保护自然的禁忌。他们不是把自然视为异己的需要征服的对象,而是作为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能造福于己的神灵。云南民族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非常朴素的亲向自然的观念。
那么,普洱茶文化精神也从三个维度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亲近性:
A: 地理——历史维度:云南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文化学意义;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人工栽培型茶树的原生地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关系。几处万亩古茶园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而普洱茶,就是在这样深广的茶文化历史背景中,作为大自然得天独厚的慷慨赐予与云南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结晶,这是亲近自然,天人合一文化的特点。
B:社会学维度:云南这么多文化各不相同的少数民族在这片热土和谐相处,文化的交流,变迁涵化,与普洱茶贸易有密切的关系,茶马古道是民族文化交流最具典型性的象征。这一点是与其他茶文化“和”的相比诠释是内涵更丰富的:这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而且是文化与文化的和谐,这是普洱茶文化精神的“和”最重要的。
C:民俗学的维度:茶在云南各民族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往往是促进和象征人情和美的信物,甚至祖先祭祀的重大活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巴达山的布朗族至今还有祭拜茶王树的礼俗。这在茶文化里是非常独特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云南各族人民与茶密切的关系。而普洱茶文化精神,同样是要由这些深厚斑斓的民族茶文化精神作为背景而凸现。
致谢:总而言之, 普洱茶,从发现、利用到今天,已经历了数千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普洱茶作为一种饮料,成为世界人民的饮料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普洱茶不但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颗明珠。中国茶文化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还是茶在精神领域的延伸。在我心目中,普洱茶是传统的历史名茶,是茶中的另类,也是茶中的珍品,更是云南人的骄傲,也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我衷心地希望闻名世界的普洱茶能在无数普洱茶人的努力下,让普洱茶的主题地位更加突出,继续书写辉煌的篇章。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爱茶之人的愿望。最后望指导老师批评、指导。
注释:
①:摘自:2005年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池宗宪著的《普洱茶》
②:摘自:2003年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柯秋先著的《茶》
③:摘自:2005年 中国市场出版社 宠湖著的《悠悠普洱茶》
④:摘自:2006年 云南人民出版社 陆羽、陆延灿《茶经》
⑤:摘自: 2006年 云南人民出版社 陆羽、陆延灿《茶经》
⑥:摘自:2006年 云南人民出版社 陆羽、陆延灿《茶经》
⑦:摘自:2005年 云南民族出版社 黄桂枢著的《普洱茶文化大观》
⑧:摘自:2005年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王缉东著的《茶马古道茶意浓》
⑨:摘自:2004年 云南科技出版社 周红杰著的《云南普洱茶》
参考书目:
《茶叶甄选与鉴别》李爱国、胡子祥编著 2003年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茶趣》王从仁编著 2002年 学林出版社;
《茶文化与茶具》查俊峰、尹寒编著 2003年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说茶饮茶》俞永明编著 2002年 金盾出版社;
《普洱茶》蒋一淡编著 2005年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品味普洱》瘳义荣辱编著 2005年 云南科技出版社;
《人间普洱 》彭辉编著 2005年 云南教育出版社;
《漫话普洱茶》邹家羽编著 2004年 云南民族出版社;
《茶经》陆羽、陆延灿编著 2006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