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金石书风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以游寿书法风格与书学思想为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6:36:28
文档

金石书风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以游寿书法风格与书学思想为例

2011年6月第13卷增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Jun畅2011Vol畅13Supplement金石书风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以游寿书法风格与书学思想为例刘忠山(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0044)[摘要]游寿一生不辍于金石书风的系统研习和传播,并以学者身份把书法与学问融为一体,成为金石书派的第三代重要继承人。游寿书法在整体上呈现出博大精深、古朴厚重、天趣自然的独特风格特征
推荐度:
导读2011年6月第13卷增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Jun畅2011Vol畅13Supplement金石书风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以游寿书法风格与书学思想为例刘忠山(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0044)[摘要]游寿一生不辍于金石书风的系统研习和传播,并以学者身份把书法与学问融为一体,成为金石书派的第三代重要继承人。游寿书法在整体上呈现出博大精深、古朴厚重、天趣自然的独特风格特征
2011年6月第13卷增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Jun畅2011

Vol畅13Supplement

      

金石书风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以游寿书法风格与书学思想为例

刘忠山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0044)

[摘 要]游寿一生不辍于金石书风的系统研习和传播,并以学者身份把书法与学问融为一体,成为金石书派的第三代重要继承人。游寿书法在整体上呈现出博大精深、古朴厚重、天趣自然的独特风格特征并且形成了重视传统、重视学问、重视创作主体的全面修养的书学观。

[关键词]游寿;书法风格;金石书派;书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S‐0066‐03

[收稿日期]2010-03-04

[作者简介]刘忠山(1986-),男,山东营南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视觉艺术研究。

  游寿(1906-1994),字介眉,福建省霞浦县人。游寿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其治学领域广涉考古学、文字学、史学、文学,书法等多个领域。是继胡小石之后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是二十世纪晚期书法复兴中突兀而出的女性书家的一座高峰,是有心借助现代教育葆真金石书派的书法教育家群体中唯一的女性。游寿书风大气磅礴、融金石气与书卷气于其中,是典型的学者型书家。其书追求自然、情之所至,挥笔书之,极富内美。

一、游寿书法艺术分期及特点

游寿书法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游寿一生壮游南北、转益多师,我们以其生活地点的转移来了解其书风的形成。

(一)初涉颜公、临池不辍

1928年未入大学之前。这一时期的风格总体上是温秀的,基本上是秉承家学、初涉颜公。游寿年少时,其父对其独生女甚是宠爱,很少让其系统的学习书法,字不甚佳。在十五岁进入福州女子师范学习时,师从邓仪中(邓拓之父)先生。邓先生对其文章、诗词很喜欢,由于先生执教师范生故对书法要求很严格,常常批评游寿字迹潦草,并责令重抄。老师的责备对其感触很大,自此以后发愤写字,并且以颜真卿枟麻姑仙坛记枠为突破口,日书百字为必修课,在师范五年中临池不辍,到毕业时其颜字已形神具备。这一时期总起说是一个入门阶段,远未形成自己风格,流传下来的墨迹较少,故不宜多加妄言。

(二)立足金石、以碑化帖

1928年金陵问业至1957年援教哈尔滨之前。在此近三十年中,游寿基本上学习、继承了李瑞清、胡小石的金石书法,处在书风的孕育之中。游寿在胡小石的指导下开始了向钟鼎铭文探究之路。为了体悟笔法,亲自勾摹枟甲骨文前后编枠并装订成册,特别是1934年供职于国立博物院筹备处,整理金石资料亦是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大家,并与甲骨文大家董作宾等在一起工作。

第一,在篆隶方面:游寿的篆书是建立在深厚的古文字学基础上的,其中对西周的枟楚公鼎枠、枟毛公鼎枠、枟瘗鹤铭枠用工尤勤,融方涩之笔与天真烂漫布白为一体,婉转异趣。早年所摹的用笔取意圆融,而晚年的临作喜用硬毫浓墨,取意涩劲,时出甲骨之笔。这一时期的篆书基本上继承了李瑞清、胡小石二先生的金石书风。游寿的隶书是以枟礼器碑枠为主并成为以后其隶书创作的主基调。胡小石根据游寿的性格而推荐其研习枟礼器碑枠,这样使游寿的隶书从入手就有高人指点并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时期的隶书还枟在礼器枠的藩篱之下,以发笔规矩,瘦劲为其追求。故观其隶书多瘦劲挺拔、高古厚重、纤而能厚。

第二,在楷行方面:楷书转变为以魏碑为主,尤以枟张猛龙碑枠影响最大,并辅以枟张黑女碑枠、枟郑文公碑枠,作品中经常见枟张猛龙碑枠的影子。游寿先生对小楷情有独钟,深信古人云:“不善作小楷者,不能为书家”的古训。这一时期的小楷大多是融以隶书、魏碑遗韵,遒厚精古、秀丽溢洋。1946年誊录枟伐绿萼梅赋枠较之前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变化,古朴之中亦见其爽利俊秀。在浸淫金石的同时亦喜宋四家之书法,并认为米芾为宋四家中的第一。特别看

万方数据

(三)胸容万卷、返璞归真

1957年到1994年先生仙逝。在这其间游寿基本上在哈尔滨执教为主,从事历史、考古教学,并结合自己的考古发现和出土的文物,对其书风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晚年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开设了书法课并亲自主编枟历代书法选枠作为教材,为书法艺术在当时的大背景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第一,在篆隶方面:这一时期的篆隶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风貌,游寿晚年出于应酬而使其书法创作在八十年代达到了高峰并以篆隶对联为主。此时期的作品较前期以收敛为特征,时常有魏碑笔法和结体,是一种亦隶亦楷的风格。

第二,在楷书方面:这一时期应该说是东北魏碑对其影响尤为明显。在枟题大兴安岭拓拔魏摩崖祝文枠中说:“寿数十年玩汉魏诸刻,每以不知拓跋氏古穴为恨。到北疆亦二十年,不意老耄之人而得登山见洞穴而论此,诚大快意,想海内同好或亦乐见之。”[1](p93)这时期的作品如枟唐令狐楚望春词枠,则融魏碑、隶书及行草用笔于一体,纵横开阖、天真烂漫、宽缓冲和,用笔苦涩相间,偶有牵丝引带,更显在高古气息中有一种灵动、静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对游寿书法发展历程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从中也凸显出了游寿书法的总体风格。

(一)用笔方面

在用笔上追求古厚天成之意境,追求中锋用笔和“涩笔法”的应用,点画简约含蓄,灵动而深沉,用笔方圆兼备。在李瑞清笔法的基础上直接取法何绍基回腕执笔法,用笔回腕,节节发劲,做出来的线条遒劲挺拔,如锥画沙,入木三分。观赏游寿的作品所感线条节奏明显,充满律动,极富感染力。

(二)结体方面

在结体方面总起来说是主次分明、欹正、虚实、大小相参,楷隶相间,其字结体在前期取纵势,而后期则取方势。随字赋形而不拘于成法,多有变化,尤其是晚年的结字宽博,不激不励、静穆平和。

(三)章法方面

取三代金文、摩崖石刻天然烂漫之气,不刻意求工、自然天成,毫无安排之感。其取法高古,有纵行而无横行,每一行中的字数不定,根据字数的变化而经营。游寿善于经营她的书法空间造型和整体气氛,并达到自然天成之佳境。

通过对游寿书法风格的形成及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游寿的碑帖结合、以碑化帖的书法风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强大的文化底蕴作支撑。游寿的书学思想贯穿其一生的书法实践中,注重书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游寿的书学思想

游寿的书学思想总起来说,重传统、重学问、重艺术的全面修养、重字外功夫,坚持循序渐进的书法学习观,重视书者的文化修养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贯穿其一生。游寿以学者的身份把书法与学问结合起来,使其书法成为学问研究的对象,而学问是提高书法艺术的营养品。游寿书学思想散见于其广泛的书学文章中。

(一)循序渐进的书法学习观

游寿认为“自三十至五十此二十年中,为书学成就之始,五十以后至七十为书法最佳时期,七十至八十为老年书法之苍劲。至于学习临摹必在三十岁以前,下一段功力,以蓄内心。书者笔先,未有不从学而号天才。”[2]由此可以看出游寿对书法有着清醒的阶段认识。

游寿在枟历代法书选辑枠后记中指出:“写字是艺术,应当讲求真美精善,所以要求青少年写好字,必定先为青少年具备临摹的善书范本,提高他们欣赏朴素而美善的书法水平,使不沾染于翻刻失其庸劣的简帖习气。”特别重视对书法范本的选择,要看一些上乘的法帖,必须珍惜学生干净的天资,主张以经典楷书为基础,再写篆隶行草。在取法时,极崇大篆、汉隶及汉简、下至魏碑及隋朝墓志妙楷为止。在其书法取法时使他们具有较高的韵致,避免受到庸俗的干扰。因为一旦沾染上各种习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极为不利,局限了他们的审美视野。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审美错觉,导致其境界不高。特别注重取法的高低。

有了正确的取法之后要在三十岁之前只有达到临摹古人“池水尽墨”、“笔已成冢”的积累,才能达到变的境界。米芾壮岁时的集古字,是因为“取诸长处,总而成之”使人“不知以何为祖”,终于能“自成家”而不朽于千古。

游寿认为“池水尽墨”、“笔已成冢”这是必经之路,要想达到化境,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要有天分。游寿认为“虽然一艺一学,比精勤习之不厌,精思三十年,白首毕其艺,退笔成冢,池水尽墨,素绢寸纸,不有余弃,窗尘井栏,都可挥洒。至于成否,又必视天分。颜之推幼承门业,性又爱耽,而终不能佳,无天分也。”[3](42)指出学书必须经历基本的技法

76

增刊刘忠山 金石书风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万方数据训练的阶段,要达到“池水尽墨”“退笔成冢”的功夫,至于成否就要看个人的天分资质。

经历了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后,就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了。游寿在枟随感录枠中说:“书法要有个性。钟书如鸿戏天衢,王书如虎卧凤阁,王书出于钟书而有个性。历代名家都有个性,倘没有个性,就不成书家了。”其实,游寿所说的个性即为书法学习达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风格。从书史上看,一个优秀的书家总是既有丰富的传统内涵,又体现着强烈的个性色彩,而一旦为世所接受、认可,其书法也就转化为集体的一种精神财富,转化为一个时代的风格。游寿在枟论北朝法书碑志枠中认为“一时代书风,不是一个人的转变,而是全民风格,千百个心灵风貌相结合的线条艺术。”其实,一个人书风再特别、个性,他总会受时代大的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对于清代阮元所持南帖北碑之说,而游寿则认为,在西陲、及敦煌、滇等边疆地区,往往不受南北政权的约束,而能保留其前朝统一时的风神。

(二)重视修养的书法创作观

游寿的书学思想以其广阔的知识背景为支撑,特别重视字外功夫,文化品格的修养。游寿认为书法作为艺术,体现文化情韵,就要讲究艺术的全面修养。其实,与黄山谷的“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是一脉相承的。这要求学书者基本掌握了书法本体的同时,要从书法以外的诸多方面吸取营养,积累学问。然后将这种营养化入自己的人格之下,以养成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从而在下笔创作之时,把平日里的修养在不知不觉间倾注笔端,使其具有一番深厚而耐人咀嚼的情趣和意境。

其实在宋代以来人们在书法创作中更多的追求“字外之字”,即为“读书万卷”之后而自然流露的学养。“读书万卷”是古人学养提高的一种重要途径。如果死下功夫于字内,无异于枉费心机。只有于书法之外,读书万卷,厚积薄发,才能在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上形成书法的品格。如果缺乏诗、文、绘画等方面的修养,下的功夫再大,池水尽墨,也只是一个字匠而已,很难达到游于艺的境界。游寿是在其金石学、文字学、历史学等多种学问的基础上游于书的,故观其字中有一股学问气充溢字里行间。为了更生动的说明修养的重要,游寿举了旧社会的账房先生为例。账房先生天天浸淫笔墨,却出不了几个书法家,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文化品格的修养,而成为“死在纸上”的“买卖字”而已。

“笔已成冢”是技术层面的规定,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它主要注重字的形态;“读书万卷”则是文化底蕴层面的内涵与修养,是学习书法的高级阶段。想要在书法创作上游于艺,“读书万卷”是必经之路。

有了这样的书法创作观之后,游寿在枟书苑镂锦枠中进一步提出“盖书者心画也,千载之下,如见面目,神采意味,在体空骨肉之外。”游寿继承了扬雄的观点,指出虽时逾千载,我们仍能从古人墨迹中“如见面目”。其实,早在汉末魏晋时期,古代书法观念中便产生了书法人格化的思想。游寿指出实现的途径是“积学博通,神悟变化。”游寿在枟学书寸得枠中所述:“书者,如也。如其人之情绪、气度。三十而立,人自生至知学之年,其内心所习既具备,于是下笔于内心有一定的气度,故书如其人。”可见,游寿的“书如其人”的观点并不是简单的继承古人,而是有着自己独特思考的。

在中国古代人的思想观念中,人是天地万物精华的集中体现,是认识万物的起点,“书如其人”的思想也源于此。游寿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平日里的修养已融入到自己的点画形态中了,将其点画形态人格化,从而使本无生命的点画有了一种生命的活力。比刘熙载又进一步将“书如其人”进一步深化、具体为如人的情绪、气度,使它更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游寿先生以自己的学识颇有见地的解释了为什么“书如其人”的观点。

三、结 语

游寿不仅注重自己书艺的锤炼与创新,而且特别重视书法艺术教育的发展问题。在她所任职的高校都开设了书法课,在其晚年仍然坚持为学生批书法作业并亲自编写了书法教材,为中国书法艺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游寿根据自己接触大量的碑帖实物及自己的创作体会作出了大量的书学论著。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关于“金石书派”的理论体系、创作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学者型书法”为表现主体的书法体系。促进了“金石书派”在现代书坛的发展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立民.游寿先生的书法艺术[J].文艺评论,2004(4).[2] 游寿.学书寸得[N].书法报,1993-08-18.

[3] 游寿.书苑镂锦[J].中国书画,2009(3).

86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卷万方数据

文档

金石书风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以游寿书法风格与书学思想为例

2011年6月第13卷增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Jun畅2011Vol畅13Supplement金石书风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以游寿书法风格与书学思想为例刘忠山(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0044)[摘要]游寿一生不辍于金石书风的系统研习和传播,并以学者身份把书法与学问融为一体,成为金石书派的第三代重要继承人。游寿书法在整体上呈现出博大精深、古朴厚重、天趣自然的独特风格特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