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和成因
| 类型 | 分布规律 | 基本特征 | 主要成因 |
| 热带雨林气候 | 赤道两侧低气压控制地区 |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
| 热带草原气候 |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的信风带内 |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降水在1000毫米左右) | 信风带和赤道的气压带交替控制 |
| 热带季风气候 | 东北信风带内的南部和东南部 |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季(降水在2000毫米左右) |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热带沙漠 |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西岸及内部 | 终年炎热干燥 |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
|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 南北纬30°—40°东岸 |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 海陆热力差异 |
| 地中海气候 | 南北纬30°—40°西岸 |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南北纬40°—60°西岸 |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
| 温带性气候 | 温带内部 | 冬冷夏热,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于夏季 | 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
| 温带季风气候 | 亚洲东北部 |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海陆热力差异 |
| 极地气候 | 南北两极地区 |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 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 |
2、找出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在特征上的差异
| 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 地中海气候 | ||||
| 不 同 点 | 雨季降水量较少(1000毫米) | 雨季降水量较多(2000毫米) | 最冷月均温0℃以下雨季 较长 | 最冷月均温0℃以下雨季较短 |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 冬季多雨 夏季少雨 |
| 相 似 点 | ①各月均温都在20℃以上 ②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 夏季高温多雨 | 夏季高温、 冬季温和 | |||
| 气压带风带 | 纬度差异 | 西岸 内部 东岸 | ||
| 极地高压带 | 寒带(极地附近) | 极地气候 | ||
| 副极地低压带 | 亚寒带(极圈附近) | 亚寒带性气候 | ||
| 温带(40°—60°) | 温带海洋 性气候 | 温带 性气候 | 温带季风气候 | |
| 亚热带(30°—40°) | 地中海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
| 热带(0°—30°) | 热带沙漠气候 | 热带季风气候 | ||
| 热带草原气候 | ||||
| 热带雨林气候 | ||||
5.气候类型判断
判断气候类型一般分二步走:
A.依据气温判断温度带:(月平均气温高于20℃,炎热;低于0℃,寒冷)
最冷月>15℃――终年高温,为热带的四种气候
最冷月>0℃―――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0℃――温带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最热月<10℃或终年0℃以下――极地气候
B.依据降水量及季节分配特点确定气候类型:(月降水量少于50mm,少雨;大于100mm,多雨)
全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
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全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性气候、极地气候。
5气候类型特例
A、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山地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B、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东岸的温带性气候——“西风带内山脉的背风坡”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性气候。
D、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E、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