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中“不知政治之本原”“仅摭拾泰西皮毛”等信息可以看出,题干材料反映了维新派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批评。A、B、C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2.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答案 D
解析 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其著述在戊戌变法时期得到认同,这说明了他学习西方的主张得到维新派的认同,故选D项。保守势力反对改革,而不是支持,排除A项。B项如果思想过时的话,就不可能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3.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没有完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产生的影响也受到,而封建思想还具有很强的势力。
4.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历史现象。注意“1900年”这个中国近代化探索已经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全面展开的时间信息,再结合美国媒体对中国人评论中的关键信息的变化“死气沉沉”→“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说明了西方人对中国人思想近代化、顺应时代潮流的肯定。
5.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中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A.思想观念 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教育制度
答案 A
解析 由时间一战期间,刊物内容反映作者“求变”,可断定这份刊物是《青年杂志》,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故作者所主张的“求变”主要针对思想观念。
6.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推翻了封建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 B
解析 推翻了封建政体是辛亥的功绩,A项不正确;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对儒家正统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B项正确;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是辛亥的影响,C项不正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D项不正确。
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 D
解析 白话小说不属于现代文化的范畴,故A项错误。B、C两项本身不符合新文化运动,错误。新文化运动中,传统白话小说重现光芒,说明新文化运动在批判旧文化的同时,也存在对部分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8.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答案 C
解析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没有对封建制度进行否定,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排除B项。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
9.“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
答案 B
解析 “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可以看出三民主义强调人民,也就体现了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答案为B项。
10.“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梭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
A.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卢梭的思想占主导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答案 A
解析 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要思想有: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等,主张民主共和。材料反映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说明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这里还必须结合题干的时间信息,“20世纪初”,辛亥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是通过18年的《泰西民法志》,而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却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并且成为中国党的指导思想。其主要原因是( )
A.辛亥的直接影响
B.中国实践发展的要求
C.十月的影响
D.民众力量的壮大及其觉醒
答案 B
解析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时期。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且成为中国党的指导思想。
12.中国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上,第一次有效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实践是( )
A.在农村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
C.发表《论十大关系》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设想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第一次有效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实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是中国党的创举。
13.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 B
解析 解题时要抓住“第三种形式”“过渡的形式”等关键信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49—1956年期间,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都带有明显的新民主主义性质。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14.1943年,曾说:“遵义会议之后,党是在以毛为首的党领导之下,彻底克服了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我们回忆过去机会主义领导下的惨痛教训,每个同志都会感觉到这九年是很幸福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思想已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思想的精髓是思想,实事求是
C.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D.在思想指导下中国取得巨大成功
答案 C
解析 A项说法错误,1945年召开的七大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B、D两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认为,到1943年因为在以为首的党领导下,克服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15.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其确立分别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一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
B.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
C.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D.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20分)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富强之路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4分)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4分)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8分)
答案 (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洋务派。
(2)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3)陈独秀。民主和科学。
(4)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一主张学习外国利器,却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故应该是洋务派。材料二主张变法,尤其是变官制,可判断出是维新派。这样第(1)(2)两问就迎刃而解了。第(3)问考查基本史实。第(4)问可概括回答。
17.(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总结了中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关于中国胜利道路、的两个步骤及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
答案 (1)问题:民族;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步骤: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贡献:提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
解析 本题围绕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要求概括指出三民主义所解决的问题和辛亥的意义。第(2)问要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道路。第(3)问应着眼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