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近两年多来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成效显著,数据显示,两年来我国平均每年新增银行贷款超过9万亿元,几乎是以往年份的两倍,助推2010年广义货币实际增长接近26%,比年初制定的目标多出了近10个百分点。过于充裕的市场资金,在帮助中国经济快速企稳回升的同时,也给物价上涨带来压力。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回升,我国出现了通胀预期加大、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美国等主要经济体持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又使国际流动性溢出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加剧了输入性通胀压力。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2011年要实施稳健的货币。货币取向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危机极端状态已经缓解,外需相对稳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二是货币回归稳健有利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防范资产价格泡沫。三是稳健的货币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也要求货币及时回归稳健。
2011年以来,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央行先后四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不断开展以资金回笼为主要方向的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是央行"货币工具"的三大法宝之一,央行对银行业机构商业票据进行的贴现称作再贴现。是央行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的货币工具,提高再贴现利率,相当于将基础货币从社会上收回,起到收缩流动性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对金融机构贷款(再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上调0.52个百分点至3.85%;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二者均为2008年1月份以来首次上调。再贷款是央行对银行业机构发放的贷款称为,近年主要用于金融稳定。虽然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上调向市场释放了信贷紧缩的信号,这一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因此不常用。
2011年以来,央行已四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次调整幅度为0.5个百分点。第四次调整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0.5%的历史高位。这一调整主要因4月份公开市场月度到期资金量达年内最高峰9110亿元,当月新增4079亿元的外汇占款也加大了回笼压力。预计,5、6月份公开市场的月度到期资金量仍处于5000亿元左右的规模,上半年仍要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0%,其中采用新权数计算的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0.2%。采用旧权数计算的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5.415%,为近32个月来新高,环比下降0.225%。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1%,其中3月份同比上涨7.3%,环比上涨0.6%。CPI略高于市场预期,说明通胀压力继续增大。预计今年通胀的峰值可能出现在7、8月份,届时CPI超过5.5%的可能性很大。通胀压力正逐渐向下游转移,消费者承担的压力将比此前预期的大,而管理层的货币紧缩力度也应该更紧。
2011年初随着大规模资金返回银行,银行间市场重归流动性充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Shibor1周市场利率从8.0%以上的高位回落至2.79%左右,接近历史平均水平。按照央行历年春节后的公开市场操作惯例,应该回笼这些货币,即便是央行实施适度宽松货币的2009年也不例外,该年春节后第一周央行就回笼了1040亿元。但今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过程却遇到了一个“麻烦”,使得回笼货币的目标难以实现,那就是央票一级市场收益率和二级收益率差距过大,如即便央行节后逐渐提高了央票发行利率,但3月和1年期央票收益率仍与二级市场收益率差30和47个基点。在此情况下,央行很难不顾成本地大规模发行票据以回笼货币,这样产生的后果就是节后回笼目标难以实现,如节后两周出现了净投放1330亿元,而未来央行还面临更大的回笼货币压力,如2、3月份央行净投放规模达到3630亿元和6870亿元。这种压力使得央行不得不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样一方面成本较低,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冲2月份形成的3630亿元市场净投放,达到减弱银行放贷冲动的目的。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除了缩减银行间市场资金流动性,抑制银行放贷冲动外,还有减弱货币增速的意图。从当前来看,虽然1月M2增速同比增长17.2%,比上年末低2.5个百分点。但是仍与央行年初确定的16%目标有一定距离,央行未来仍面临较大的货币控制压力。由于社会通胀预期水平较高,今年1月份现金新增量达到惊人的13472亿元,现金存量同比增加42.5%,这就意味着包含了现金范畴的基础货币增速也面临较大的上行压力。央行为了控制货币增速,就不得不抑制货币乘数,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控制货币乘数比较好的手段。
| 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一览表 | ||||
| 次数 | 时间 | 调整前 | 调整后 | 调整幅度 (单位:百分点) |
| 4 | 2011年4月21日 | (大型金融机构)20.00% | 20.50% | 0.5 |
| (中小金融机构)16.50% | 17.00% | 0.5 | ||
| 3 | 2011年3月25日 | (大型金融机构)19.50% | 20.00% | 0.5 |
| (中小金融机构)16.00% | 16.50% | 0.5 | ||
| 2 | 2011年2月24日 | (大型金融机构)19.00% | 19.50% | 0.5 |
| (中小金融机构)15.50% | 16.00% | 0.5 | ||
| 1 | 2011年1月20日 | (大型金融机构)18.50% | 19.00% | 0.5 |
| (中小金融机构)15.00% | 15.50% | 0.5 | ||
近年来央行利率调整一览:
| 数据上调时间 | 存款基准利率 | 贷款基准利率 | 消息公布次日指数涨跌 | |||||
| 调整前 | 调整后 | 调整幅度 | 调整前 | 调整后 | 调整幅度 | 上海 | 深圳 | |
| 2011年04月06日 | 3.00% | 3.25% | 0.25% | 6.06% | 6.31% | 0.25% | 0.22% | 1.18% |
| 2011年02月09日 | 2.75% | 3.00% | 0.25% | 5.81% | 6.06% | 0.25% | -0.% | -1.53% |
| 2010年12月26日 | 2.50% | 2.75% | 0.25% | 5.56% | 5.81% | 0.25% | -1.90% | -2.02% |
| 2010年10月20日 | 2.25% | 2.50% | 0.25% | 5.31% | 5.56% | 0.25% | 0.07% | 1.23% |
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功能衰减。自去年6月以来,央票一二级市场收益率开始出现倒挂,机构在一级市场认购央票的热情逐步下降。自去年11月央票发行量从月初的510亿元直落至月尾的10亿元后,央票发行一直维持地量,其回笼流动性的功能已基本丧失。央行于1月17日当周罕见地在常规的公开市场停止了任何操作。从公开市场操作的情况看,现在的央票品种为1年期、3个月期,正回购则为28天期和91天期。因为多是短期产品,这就决定了公开市场净投放与净投放的总额会基本持平。更由于公开市场的性质,其对流动性发挥的只是调剂作用,很难起到回收的效果。一季度公开市场操作情况的数据统计显示,当季实现净投放现金257亿元。从4月份的情况来看,前三周则是实现净回笼440亿元。截至今年4月份前三周,公开市场仅实现183亿元的资金净回笼。
另外我国目前也采用一些选择性货币工具:(一)优惠利率。优惠利率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品进行的作用非常明显。(二)消费信用管制。健全消费信用制度在现阶段主要应表现为有效放松消费信用管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完善消费信用的法律法规体系。认真做好消费信用中首期付款比例、还款期限、信贷规模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应充分发挥信用卡在消费信用中的作用。(三)证券保证金比率。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不完善,发展信用交易有一定的风险,但在信用交易发展的早期,可以通过较高的保证金比率对投机规模和市场风险进行控制,然后随着市场的完善和信用交易活动的规范,逐步降低证券保证金比率。
在诸多货币工具作用下,我国银行贷款增长规模在今年一季度有所收缩,广义货币同比涨幅从去年一度超过30%的水平,逐渐回落至目前的16.6%,进一步向增长目标靠拢,可以说,当前我国货币环境正逐渐向常态水平回归。但2011年通胀预期管理形势不容乐观。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流动性持续过剩,另一方面输入性通胀加剧。本轮物价上涨中,市场流动性充当了重要推手。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持续两年的宽松货币导致我国市场流动性过剩急剧显现,目前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高达72.58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流动性过剩压力短期难以缓解。而且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加剧,在我国经济增长较快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的情况下,国际热钱持续流入国内。而由于美联储滥发货币导致美元不断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作为国际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之一,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但为了进一步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可能要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要,使居民存款利率“转正”,以央行每次加息0.25%计,央行至少还要加息7次,但如果通胀率在下半年降低,货币压力将相对减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