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概论》
|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总分 |
| 得分 |
1. 旅游:
2. 旅游需要:
3. 旅游产品:
4. 旅游动机:
5. 旅游资源:
6. 旅游业:
7.旅行社:
8. 旅游业务:
9. 旅游者:
10. 旅游媒介或媒体: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50分)
1. 旅游是从 中孕育又从 中分离出来的。
2. “ ”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3. 旅游的产生源于 的发展、 的提高和 的成熟。
4.旅行导源于早期人类的 活动,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 行为,后者是 行为。
5. 旅游需要源于人的 与 之间的矛盾性。
6. 开创了旅行的先河,经商旅行孕育着 的因子。
7.在旅游的定义表述中, 的旅行和游览表明了旅游与游览的区别; 表明了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8.旅游是以“ ”为主,集 、 、 、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9. 旅游的社会条件,一指 和 ;二指
。
10. 、 、 、 是旅游资源定义中不可或缺的内涵,也是形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
11. 从旅游动机角度来说,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主要体现在 、
、 、 几个方面。
12. 人类旅游活动除了因时代的影响而具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最基本的特性,即 性、 性、 性。
13. 是世界上最早的旅行者,其目的是 。
14. 一个人要成为旅游者,必须具备许多条件,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可归纳为 条件和 条件。
15. 旅游资源的特点有 性、 性、 性、 性。
16.旅游业的依托是 ,其条件是 ,其特征是 。
17. 、 、 、 是旅游资源必备的条件。
18. 是旅游业的龙头企业,是旅游供需的中介,它具有
、 、 的职能。
19. 旅游活动是按照 , 的规律发展的,可以说, 旅游是 旅游的先导,而 旅游是 旅游发展的必然。
20. 国际旅游可分为 旅游、 旅游和 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21. 对旅游资源或新的旅游点的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 、
、 、 。
22. 旅游业的特点有 、 、 、 、 。
23.旅游业是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众多产业(企业)组成的 。基础是 ,其中 、 、 被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24. 从经济成分上看,目前我国旅行社主要是 和
两种。
25. 旅游饭店按接待对象(市场)可划分为 型、 型、
型;按饭店规模大小可划分 饭店、 饭店、 饭店。
26. 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于1845年诞生在 。
27.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在目前包括 、 、 三个方面。
28. 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由 、 和
组合起来的“组合型产品”。
29.现代化的旅游业具有较强的 功能,因此,一业发展可使 。
30.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 、 和 三重含义。
31.发展旅游业,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注重 效益、
效益外,还要注重 效益,实现三者的统一。
32.旅游产品是旅游市场的 要素,其典型的市场形象是
。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相应的表格中。每小题1分,共20分)中职教学资源网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答案 |
A.农业 B.手工业 C.旅游业 D.商业
2.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
A.原始社会的初期 B.原始社会的末期
C.世界的文明古国 D.原始社会的中期
3.以下属于旅游的有 。
A.远古人狩猎迁徙 B.乞丐沿途要饭
C.帝王巡游 D.阿波罗号飞船登月
4.旅游的前提是 。
A.旅行 B.为获得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C.游览 D.具有包容性
5. 旅游不仅是人类早期的旅游形式,也是目前最普遍和最主要的旅游活动类型。
A.观光型 B.度假保健型 C.公务型 D.宗教型
6.世界古代旅行和旅游阶段,出现最早的旅行是 。
A.帝王巡游 B.宗教朝圣 C.通商贸易 D.科学考察
7. 是旅游业的生命线。
A.旅游资源 B.客源 C.服务 D.旅游交通
8.下列交通方式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是 。
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汽车运输 D.水上运输
9. 是旅游市场形成的首要条件。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供给 D.旅游需求
10. 是目前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主体。
A.公务旅游者 B.休闲旅游者
C.观光旅游者 D.度假旅游者
11. 世界上第一个完整地走过了丝绸之路全部路程的西方旅行家是 。
A.哥伦布 B.托马斯·库克 C.马可·波罗 D.徐霞客
12. 历来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旅游需求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供应市场。
A.欧洲旅游区 B.美洲旅游区
C.东亚、太平洋旅游区 D.非洲旅游区
13. 是世界上最大的客源国,也是我国主要的远距离传统客源市场。
A.美国 B.俄罗斯 C.日本 D. 韩国
14.在旅游业竞争中, 竞争是最高层的。
A.产品 B.价格 C.文化 D.科技
15. 旅游是世界上一种最古老的旅游形式,延续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A.观光型 B.度假保健型 C.公务型 D.宗教型
16.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力求投入少,产出多。这说明了旅游资源开发中的 。
A.经济原则 B.特色原则 C.市场原则 D.保护原则
17. 是近几年来旅华市场最活跃的国家
A.美国 B.俄罗斯 C.日本 D. 韩国
18. 旅游是一种不以游览为主要目的,而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旅为。
A.观光型 B.度假保健型 C.公务型 D.宗教型
19. 19年4月在 召开的“各国议会旅游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
A.法国巴黎 B.意大利罗马 C.英国伦敦 D.荷兰海牙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旅游迅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 。
A.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功 B.相对持续的和平大环境
C.国际旅游的范围扩大 D.社会闲暇的增多
四、多项选择题(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A.就业 B.商贸活动 C.求学 D.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2.旅游最基本的特性有 。
A.社会性 B.异地性 C.审美性 D.流动性
3.旅游活动追求的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包括 。
A.人身的自由感 B.精神上的感
C.特定需要的满足感 D.人生的幸福感
4. 古代中国政治旅行的代表人物有 。
A.孔子 B.孟子 C.苏秦 D.苏轼
5.新中国旅游业诞生的标志是 。
A.中国旅行社的成立
B.华侨服务社的成立
C.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建立
D.中国国际旅行社的成立
6.旅游供给市场从形成到成熟,必须经过 不同层次的实践过程。
A.适应需求 B.刺激需求 C.引导需求 D.创造需求
7.旅游资源的灵魂是 。
A.吸引性 B.可进入性 C.特色 D.市场
8.旅游饭店服务产品的基本特点有 。
A.无形性 B.可储存性 C.生产和消费同一性 D.不可移动性
9.下列 市场属于东南亚市场。
A.新加坡 B.马来西亚 C.菲律宾 D.新西兰
10.旅游业经营管理的三大要素是 。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设施 D.旅游服务
五、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18分)中职教学资源网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
| 答案 |
2. 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
3. 对旅游实践活动来说,人人都是旅游的主体,世界万物和现象都是旅游的客体。( )
4. 只有旅行,而没有游览构不成旅游;而没有以旅行为前提的游览也仅是游览而不是旅游。( )
5. 旅游活动是按照由远及近,先国外后国内的规律发展的。( )
6. 旅游与旅行的区别在于旅行必须以旅游为手段,带有游览目的的综合性活动。( )
7.《马可·波罗游记》是由马可·波罗执笔,第一次系统地向欧洲人介绍了亚洲和中国。( )
8. 旅游动机产生于旅游需要,没有旅游需要,就不会有旅游动机。( )
9. 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
10.旅行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旅游者。( )
11.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是以私营为主导的方针来发展旅行社业的。( )
12. 旅游者的流向和流量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只有一定的流量才能构成一定的流向,也只有一定的流向才构成一定的流量。( )
13.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自费出国旅游”到 “出境探亲”的发展过程。( )
14. 就一般规律而言,旅游市场按照先国际旅游、后国内旅游的顺序发展。( )
15. 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
16. 旅游是人类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
17. 旅游的流动性,决定了旅游的异地性。( )
18.旅游、法规对旅游有双重影响。( )
六、简答题(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 旅游的实质是什么?
2.如何理解旅游的社会属性?
3.现代旅游与旅游业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4. 影响客源消长的因素有哪些?
5. 简述旅游者、旅行社和旅游产品供应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6. 未来的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7. 举例说明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与作用?
8. 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
昔阳职中2009—2010学年度对口高三旅游专业综合测试题A(卷)
《旅游概论》
|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总分 |
| 得分 | 20分 | 50分 | 20分 | 10分 | 18分 | 32分 | 150分 |
1.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2. 旅游需要:是指人们在满足生存条件以外感到缺少什么东西。又期望通过旅游获得这些东西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3. 旅游产品:是指通过交换能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4. 旅游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以外的特定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明确方向的旅为的内驱力,是推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
5. 旅游资源:是指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总称。
6. 旅游业:是一个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出售劳务为特征的经济性产业。
7.旅行社:是指依法设立并具有法人资格、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实行核算的企业。
8. 旅游业务:是指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
9. 旅游者:是指暂时离开常住地,通过游览、消遣等活动,以获得精神上愉快感受为主要目的人。
10. 旅游媒介或媒体:是指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与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之间的有机联系提供服务条件的中介。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50分)
1. 旅游是从旅行中孕育又从旅行中分离出来的。
2. “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3. 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
4.旅行导源于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自然行为,后者是自由行为。
5. 旅游需要源于人的不自由(被局限)与渴望自由(超越局限) 之间的矛盾性。
6. 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7.在旅游的定义表述中,非定居性的旅行和游览表明了旅游与游览的区别;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表明了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8.旅游是以“游”为主,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9. 旅游的社会条件,一指社会富裕和社会闲暇;二指人们的旅游权利。
10. 吸引性、可进入性、价值性、变化性是旅游资源定义中不可或缺的内涵,也是形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
11. 从旅游动机角度来说,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主要体现在求变、求新、求知、求美几个方面。
12. 人类旅游活动除了因时代的影响而具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最基本的特性,即审美性、异地性、流动性。
13. 腓尼基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旅行者,其目的是贸易。
14. 一个人要成为旅游者,必须具备许多条件,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可归纳为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
15. 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吸引性、变化性、垄断性、季节性。
16.旅游业的依托是旅游资源,其条件是旅游设施,其特征是出售劳务。
17. 吸引性、可进入性、价值性、变化性是旅游资源必备的条件。
18.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龙头企业,是旅游供需的中介,它具有宣传招徕旅游者、生产和销售旅游产品、组织协调旅游活动的职能。
19. 旅游活动是按照由近及远,先国内后国外的规律发展的,可以说,国内旅游是国际旅游的先导,而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必然。
20. 国际旅游可分为旅游、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21. 对旅游资源或新的旅游点的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特色原则、经济原则、市场原则、保护原则。
22. 旅游业的特点有综合性、依赖性、带动性、敏感性、涉外性。
23.旅游业是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众多产业(企业)组成的产业群体。基础是旅游企业,其中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被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24. 从经济成分上看,目前我国旅行社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
25. 旅游饭店按接待对象(市场)可划分为商业型、度假疗养型、观光型;按饭店规模大小可划分小型饭店、中型饭店、大型饭店。
26. 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于1845年诞生在英国。
27.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在目前包括港澳游、边境旅游、出国旅游三个方面。
28. 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由旅游资源、设施和各种服务组合起来的“组合型产品”。
29.现代化的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功能,因此,一业发展可使百业兴旺。
30.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满足需要、发展和公平合理三重含义。
31.发展旅游业,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注重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外,还要注重环境效益,实现三者的统一。
32.旅游产品是旅游市场的核心要素,其典型的市场形象是旅游线路。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相应的表格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D | B | C | A | A | C | B | C | B | C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答案 | C | A | A | C | D | A | B | C | D | A |
A.农业 B.手工业 C.旅游业 D.商业
2.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B 。
A.原始社会的初期 B.原始社会的末期
C.世界的文明古国 D.原始社会的中期
3.以下属于旅游的有 C 。
A.远古人狩猎迁徙 B.乞丐沿途要饭
C.帝王巡游 D.阿波罗号飞船登月
4.旅游的前提是 A 。
A.旅行 B.为获得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C.游览 D.具有包容性
5. A 旅游不仅是人类早期的旅游形式,也是目前最普遍和最主要的旅游活动类型。
A.观光型 B.度假保健型 C.公务型 D.宗教型
6.世界古代旅行和旅游阶段,出现最早的旅行是 C 。
A.帝王巡游 B.宗教朝圣 C.通商贸易 D.科学考察
7. B 是旅游业的生命线。
A.旅游资源 B.客源 C.服务 D.旅游交通
8.下列交通方式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是 C 。
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汽车运输 D.水上运输
9. B 是旅游市场形成的首要条件。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供给 D.旅游需求
10. C 是目前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主体。
A.公务旅游者 B.休闲旅游者
C.观光旅游者 D.度假旅游者
11. 世界上第一个完整地走过了丝绸之路全部路程的西方旅行家是 C
A.哥伦布 B.托马斯·库克 C.马可·波罗 D.徐霞客
12. A 历来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旅游需求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供应市场。
A.欧洲旅游区 B.美洲旅游区
C.东亚、太平洋旅游区 D.非洲旅游区
13. A 是世界上最大的客源国,也是我国主要的远距离传统客源市场。
A.美国 B.俄罗斯 C.日本 D. 韩国
14.在旅游业竞争中, C 竞争是最高层的。
A.产品 B.价格 C.文化 D.科技
15. D 旅游是世界上一种最古老的旅游形式,延续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A.观光型 B.度假保健型 C.公务型 D.宗教型
16.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力求投入少,产出多。这说明了旅游资源开发中的 A 。
A.经济原则 B.特色原则 C.市场原则 D.保护原则
17. B 是近几年来旅华市场最活跃的国家
A.美国 B.俄罗斯 C.日本 D. 韩国
18. C 旅游是一种不以游览为主要目的,而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旅为。
A.观光型 B.度假保健型 C.公务型 D.宗教型
19. 19年4月在 D 召开的“各国议会旅游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
A.法国巴黎 B.意大利罗马 C.英国伦敦 D.荷兰海牙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旅游迅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 A 。
A.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功 B.相对持续的和平大环境
C.国际旅游的范围扩大 D.社会闲暇的增多
四、多项选择题(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ABCD | BCD | ABC | ABC | BD | ABCD | AC | ACD | ABC | BCD |
A.就业 B.商贸活动 C.求学 D.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2.旅游最基本的特性有 BCD 。
A.社会性 B.异地性 C.审美性 D.流动性
3.旅游活动追求的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包括 ABC 。
A.人身的自由感 B.精神上的感
C.特定需要的满足感 D.人生的幸福感
4. 古代中国政治旅行的代表人物有 ABC 。
A.孔子 B.孟子 C.苏秦 D.苏轼
5.新中国旅游业诞生的标志是 BD 。
A.中国旅行社的成立
B.华侨服务社的成立
C.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建立
D.中国国际旅行社的成立
6.旅游供给市场从形成到成熟,必须经过 ABCD 不同层次的实践过程。
A.适应需求 B.刺激需求 C.引导需求 D.创造需求
7.旅游资源的灵魂是 AC 。
A.吸引性 B.可进入性 C.特色 D.市场
8.旅游饭店服务产品的基本特点有 ACD 。
A.无形性 B.可储存性 C.生产和消费同一性 D.不可移动性
9.下列 ABC 市场属于东南亚市场。
A.新加坡 B.马来西亚 C.菲律宾 D.新西兰
10.旅游业经营管理的三大要素是 BCD 。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设施 D.旅游服务
五、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18分)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
| 答案 | × | √ | × | × | × | √ | × | √ |
2. 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3. 对旅游实践活动来说,人人都是旅游的主体,世界万物和现象都是旅游的客体。(×)
4. 只有旅行,而没有游览构不成旅游;而没有以旅行为前提的游览也仅是游览而不是旅游。(√)
5. 旅游活动是按照由远及近,先国外后国内的规律发展的。(×)
6. 旅游与旅行的区别在于旅行必须以旅游为手段,带有游览目的的综合性活动。(×)
7.《马可·波罗游记》是由马可·波罗执笔,第一次系统地向欧洲人介绍了亚洲和中国。(×)
8. 旅游动机产生于旅游需要,没有旅游需要,就不会有旅游动机。(√)
9. 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10.旅行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旅游者。(×)
11.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是以私营为主导的方针来发展旅行社业的。(×)
12. 旅游者的流向和流量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只有一定的流量才能构成一定的流向,也只有一定的流向才构成一定的流量。(√)
13.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自费出国旅游”到 “出境探亲”的发展过程。(×)
14. 就一般规律而言,旅游市场按照先国际旅游、后国内旅游的顺序发展。(×)
15. 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16. 旅游是人类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17. 旅游的流动性,决定了旅游的异地性。(×)
18.旅游、法规对旅游有双重影响。(√)
六、简答题(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 旅游的实质是什么?
答:旅游的实质就是人类为适应人生规律,实现自我超越和愉悦身心之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的反映。简明而言,旅游在本质上是以获得人身的自由感、精神上的感和特定需要的满足感——身心愉悦感受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生活经历。自由感、感和满足感——人生中的一种完美感,反映了旅游的特殊品质和最高价值。
2.如何理解旅游的社会属性?
答:(1)主体具有社会的文明性;
(2)旅游客体具有社会发展的变化性;
(3)旅游价值观具有社会的进步性
3.现代旅游与旅游业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答:(1)游客的大众性;
(2)地区的广泛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增长的持续性;
(5)影响的双重性;
(6)运作的综合性.
4. 影响客源消长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客源消长的因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主要因素:
(1)人口结构因素;(2)金钱、时间因素;(3)社会政治因素;(4)人文地缘因素;(5)通货膨胀率因素;(6)接待国(地)之间的竞争因素。
5. 简述旅游者、旅行社和旅游产品供应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1)旅行社在旅游者和旅游产品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2)旅行社为旅游者实现其消费需要提供各种服务;
(3)旅行社为旅游产品供应者提供销售业务;
(4)旅行社在旅游业务各组成部分间起着组织和协调作用。
6. 未来的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答:(1)国际旅游与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2)国际旅游业仍以欧洲为主体。形成欧洲、东亚太和美洲地区三分天下的格局
(3)在旅游需求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追求参与性的趋势;
(4)在旅游方式上。散客旅游将成潮流,团体包价旅游仍占有一定市场;
(5)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旅游贸易趋于自由化。
7. 举例说明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与作用?
答: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任何一个旅游胜地,都必须致力于环境的整治、修缮和美化,如修复文物古迹,增加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搞好环境卫生,防止“三废”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等等,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保持它的吸引力。(2)同时,在国家的宏观下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协调进行,避免一些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达到保护旅游资源的客观效果。
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2)由于大量旅游者的涌人,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3)由于大量旅游者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8. 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
答: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护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及其居民的需要。具体说,就是在保持文化完整、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使经济、社会和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三重含义:
一是满足需要。即发展旅游业,首先是实现经济效益,在满足东道主区域(旅游目的地)的需要、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又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二是发展。即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要适时又适度。
三是公平合理。一是指现在——同代人的社会平等;二是指未来——不同代人之间的平等。其核心是体现对旅游资源具有平等享受的条件和机会。即可持续旅游与旅游业发展必须与当地人民相联系,使其具有参加旅游开发的决策权与平等分享这些活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利益,特别是直接和间接就业方面的利益。同时,又不能危及后代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