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试题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06:39:51
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试题库

一、填空题1、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制定本法。2、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3、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4、根据《立法法》的规定,
推荐度:
导读一、填空题1、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制定本法。2、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3、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4、根据《立法法》的规定,
一、填空题

1、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制定本法。

2、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3、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4、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6、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7、行规由()组织起草。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规的,应当向报请立项。

8、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9、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提请制定(行规)或者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

10、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二、判断题(如果认为该说法正确,请在题后划“√”,否则划“×”)

1.全国可以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事项的基本法律。√

2.可以根据全国的授权,对属于专属立法权范围内的事项制定行规。√

3.行规与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4.法律经立法机关通过后,还应按规定公布后才能生效。√

5.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

5.法律、行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立法法》。√

6.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在不同、法律、行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

7.立法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定步骤和方式。√

8. 全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常委会是它的常设机关,全国和全国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9.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向团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会议。√

10.法律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作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

11.地方性法规需要有地方特色,需要因地制宜地对法律、行规的实施作出具体规定。√

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签署令予以

公布。 √

13.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14.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

15.省、自治区的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制定的规章。√

16.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17.行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依照规定报有关机关备案。√

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查认为行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或者法律相抵触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的,可以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和予以撤销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

19.军事委员会根据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

20.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21.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规章。√

22.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的行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法规。×

23.地方规章由或者自治区或者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24.立法在设定国家机关的权力时,要同时考虑国家机关应承担的责任,坚持国家机关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2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

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法律、行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26.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文本为标准文本。√

27.全国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非常广泛的立法权限,凡应当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全国及其常委会都有权立法。√

28.有关国家主权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29.立法权是相对于行政权、司法权而言的国家权力,是指有权立法的机关制定、修改、补充、解释或者废止法律、法规的权力。√

30.全国常委会审议法律案,一般实行三审制。√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国家机关中(D)行使国家立法权。

A.

B.最高

C.最高

D.全国及其常委会

2.下列国家机关中(C)可以制定基本法律。

A.

B.最高

C.全国

D.全国常委会

3.下列组织中(C)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A.

B.全国政协

C.

D.全国

4.可以制定(B)。

A.法律

B.行规。

C.地方性法规

D.规章

5.下列法律规范中(A)效力最高。

A.法律

B.行规

C.地方性法规

D.规章

6.国家税务总局可以制定(D)。

A.行规

B.地方规章

C.地方性法规

D.部门规章

7. 根据我国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有关法规“批准”生效的情形哪一个是错误的? C

A.自治州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常委会批准

B.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常委会批准

C.省、直辖市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常委会批准

D.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常委会批

8.法律草案表决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的,由全体代表的( A)通过。

A.过半数

B.2/3多数

C.3/4多数

D.一致

9. 根据立法法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B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最高人民

D.最高人民

10.按照《立法法》规定,部门规章的立法主体不仅包括部门(各部、委、央行、审计署),还包括下列哪一机关。(A)

A.直属机构

B.司级以上单位

C.法制办公室

D.局级以上单位

11.下列有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

A.同等效力

B.法律解释高于法律

C.法律解释低于法律

D.两者之间无可比性

12.《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以及(B)。

A.经地方批准较大的市

B.经批准的较大的市

C.地级市

D.县级以上的市

1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应由

(B)机关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A.常务委员会

B.大会团

C.地方

D.司法部门

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在我国,除了(B),

下列其它国家机关都能够制定地方性法规。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B.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C.省级所在地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D.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法的溯及力?法律、行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溯及力是什么?

答:法的溯及力是关于法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问题。即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法的溯及力是法的效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立法法》规定,法律、行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2、我国立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立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3、行律规范之效力等级是怎样的?

答:根据《立法法》的规定,行律规范的效力层级大致有:

(1)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相抵触。(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规、地方性法规、规章。(3)行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下级地方规章。

(5)省、自治区的制定的规章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包括省会市、批准的较大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制定的规章。

五、论述题

1、试述哪些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答:根据《立法法》第的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和人民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九)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2、试述改变或者撤销法律、行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

答:根据《立法法》第八十的规定,改变或者撤销法律、行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是: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有权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和本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和法律相抵触的行规,有权撤销同、法律和行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和本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三)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和批准,(五)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六)省、自治区的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一级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1)行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常务委员会和备案,较大的市的制定的规章应当同时报省、自治区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和批准的不适当的地方性法规;

(五)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六)省、自治区的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一级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七)授权机关有权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必要时可以撤销授权

3、试述立法法在立法监控机制上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答:立法监控,即对立法活动进行的监督与控制。在我国,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以及有关立法实践,立法监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备案制度、批准制度、改变和撤销制度、裁决制度、立法审查制度、有限的司法审查制度等。

1.备案制度。备案是立法监督的重要手段,根据《立法法》的规定,需要备案的法规、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报有关机关备案:

(1)行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常务委员会和备案;省会市和较大的市的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常务委员会和备案;(3)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务委员会报全国常务委员会和备案;(4)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报备案;地方规章应当同时报本级常务委员会备案;较大的市的制定的规章应当同时报省、自治区的常务委员会和备案;(5)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应当报授权决定或规定的机关备案。

2.批准制度。批准程序属于事先监督的立法监督程序,需要批准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规,批准之后才能生效。根据和立法法的规定,批准适用于下列两类情形:(1)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批准;(2)地方性法规的批准。

3.改变和撤销制度。改变和撤销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与上位阶法(、法律和法规)相抵触或者不适当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直接予以变更或者撤销而使之不具有法律效力。改变和撤销制度,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主要包括改变或撤销的机关及其权限、改变或者撤销的事由两个方面的内容。

4.立法审查制度。立法审查制度首次在《立法法》中作了规定,体现了监督的有效性与强化。立法审查制度主要是指全国各专门委员会基于有关组织或人员的申请而对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处理的制度,也包括省、自治区的常务委员会对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的审查。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立法审查制度包括提出审查的要求或建议、受理要求或建议的机构、审查主体以及决定等内容。

另外,《立法法》在对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的批准中规定了更严格的审查制度。省、自治区的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在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试题库

一、填空题1、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制定本法。2、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3、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4、根据《立法法》的规定,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