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基本信息 | ||||
| 课题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 | |||
| 作者及工作单位 |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
| 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 ||||
| ☆教材分析 | ||||
|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 ||||
| ☆学情分析 | ||||
| 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借助为贺卡设计漂亮花边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完成对象的构建,而且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
| ☆教学目标 | ||||
| 1、知识目标: 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 教学重点: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 ||||
| ☆教学过程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长,那什么叫做周长?揭示课题: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周长。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1.出示卡片, 2.学生探究 ⑴学生思考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2)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3.算法概括 (1)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自己选用的计算方法) | 指名回答 学生交流总结出多种方法后又追问,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你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 让学生重新对角有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的掌握测量角的方法。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是否能根据测量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 呢”导入新课《角的分类》。 主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 | |
| ☆板书设计 | ||||
|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动力,发明、创造从发现问题开始。这节课,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互动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主要采用了 一、开启式提问 二、跟随式提问 | ||||
| ☆教学反思 | ||||
|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课堂上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哪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把一组长和宽用红粉笔标出,另一组用蓝粉笔标出,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2,学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方法,而且还会合理地选择简便的运算方法。 但是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有部分学生在算的时候只是用长和宽加起来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在教学时,我也应该强调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公式不一定最好,自己喜欢的才更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纵观本课,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