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10广东)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的程度高于唐代
2、(2010山东)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对地方控制加强
3、(2010四川)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0江苏)“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5、(2010上海)元朝为加强对和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6、(2010上海)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A.东晋 B.南朝 C.北宋 D.南宋
7、(2010全国)欧阳修上书说:“京城今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祥其语言,不可流布,面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卢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相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受到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管理
8、.(2009年全国)表2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据钱穆《国史大纲》)
| 宋代区域 | 西汉元始二年 | 晋太康元年 | 唐天宝元年 | 宋元丰三年 |
| 北方 | 965 | 149 | 493 | 459 |
| 南方 | 111 | 65 | 257 | 830 |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9.(2009全国)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10.(2009辽宁)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11、.(2009浙江)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理了从“刀耕火种”.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12.(2009年浙江)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3.(2009浙江)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 农业税(万贯) | 非农业税(万贯) | 农业税:非农业税 | |
| 至道末年(997年) | 2408.1 | 1567.7 | 60:40 |
| 天禧末年(1021年) | 21.2 | 3874.0 | 40:60 |
| 厢宁十年(1077年) | 2021.3 | 5117.2 | 28:72 |
③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已经不在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06四川)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A. 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B. 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 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 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15.(2009安徽)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16.(2009四川)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
17.(2009年上海)在宋代的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8.(2009海南)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财政权
19.(2009广东)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 D.宋代实行海禁,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20.(2009山东)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面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21.下列词句 ①休养生息 ②杯酒释兵权 ③犯颜直谏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22.(2006年天津卷)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欧洲人开始使用这一技术是在
A.8世纪中期 B.11世纪中期 C.14世纪中期 D.15世纪中期
2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24. (07海南)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25.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免役收庸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27、(07广东)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8、(07广东)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9、(07广东)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30、(2007上海)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 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二、非选择题
1、(10江苏) (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
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 ——I宋l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2、(07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 ,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宋“积贫”原 因 ,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
2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 ,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 )
③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 因。(2分)
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
3、(07重庆)(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 (王安石《临川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4、(07山东)(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费……--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变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点,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之”的理解。(6分)
历史第五章答案
一、选择题:
1-5 D C C A D 6-10 C D D C D 11-15 C B C A A
16-20 B D B C D 21-25 C D B D D 26-30 D D A A C
二、非选择题
1.答案要点:(10分) 、
(1)增加财政收人;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2.答案要点:(共10分)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财政收为增加。
③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3、(2)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不利于变法。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了选官途径。4.(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