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艺随笔二篇之咬文嚼字》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08:20:44
文档

《文艺随笔二篇之咬文嚼字》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之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媒体和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设
推荐度:
导读《文艺随笔二篇之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媒体和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设
《文艺随笔二篇之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朗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媒体和资源利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备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

体会这三个人所说的话的不同意味。(学生讨论)

明确:“吃在中国”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意思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可见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我们要“咬文嚼字”的原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该怎样“咬文嚼字”

二、“读一读”文章,感知解析

 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

  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③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前两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三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3.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 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补充:“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 议一议:品味提升

选取炼字的一些例句并加以评说。

(一)一次,欧阳修和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奔马踏死一只狗。你认为下面哪种表述较好。

1、逸①马杀犬于道 。

2、有犬卧于通衢②,逸马蹄而毙之。

注①逸:马脱缰奔跑。②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1、视点不同,(1)以马为主角,(2)以犬为主角。

2、“道”不及“通衢”具体,“杀”不及“蹄而毙之”准确、精彩。

(二)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三)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四)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五)比较: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像这样描写得精辟的句子还有很多,曹雪芹呕心沥血撰红楼,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古人对文字的斟酌还有这样一些名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唐代卢延让的《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古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着实令我们钦佩。我们今人对待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更为准确恰当才行。

四、课堂小结: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相信大家都知道曾发生在菲律宾的劫持人质事件,假如你对匪徒说:

1、给我一支。

2、给我一。

两句话意思有什么差别呢?

再如,在一次航海途中,有一船员在记录航海日志时,把船长没喝酒写成了船长今天没喝酒。

1、船长没喝酒。

2、船长今天没喝酒。

这两个事例可知,增一字减一字,含义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要“咬文嚼字” 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来跟着朱光潜先生学习如何“咬文嚼字”。

二、想一想:写出合适的词语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学生说一说:

1、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

有几只鸟儿清脆的鸣叫着,树下的清澈的泉水欢快的流向远方。 

2、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鸣

叫着,树下的柳树叮叮咚咚奏着曲子流向远方。 

3、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4、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的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的流向远方。 

5、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令人烦躁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6、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的鸣叫着,树下寂寞的流水懒洋洋的流向远方。

三、名言鉴赏:送给大家一句卢梭的名言: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说一说:哪位同学来谈谈你的理解?自己是特别的,是独一无二的;是绝版的。

大家各抒己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五、布置作业

对自己的小作文进行一番审视,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板书设计:

1、是什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为什么?

①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②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③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3怎么样?

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课后反思: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学生对最后填词的问题讨论的最为投入,看来还是应该多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去设置问题。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一读:对“是”“这”的斟酌

读一读:李广射虎

学生分组讨论例句,各抒己见。

实例导入本课主题,吸引学生兴趣

说一说:两个小例子一字之差有多大区别

学生读一读填词后的句子,并选出最符合心情的句子。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严谨的写作态度,内化课堂所学。

文档

《文艺随笔二篇之咬文嚼字》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之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媒体和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