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科试卷
命题人:马立春 校对人:于莉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这说明齐桓公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2.《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3.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的产生
C.小农经济是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主义的理论基础
4.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出宋代
A.君主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 B.君主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
C.君主下的理性精神 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5.史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A.代表治理地方 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C.与都省相互制衡 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6.“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这一评价旨在
A.肯定雅典民主的开创性
B.揭露雅典民主的阶级性
C.强调雅典民主的独特性
D.揭示雅典民主的普适性
7.《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C.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8.美国1787年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法案”,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曾这样论述:“在公开宣称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之中,就严格意义而论,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
A.“法案”的缺失是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
B.“法案”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的需要
C.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
D.公民权利通过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
9.“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此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10.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种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清调整,放松了户籍管理 B.清朝吏治,户籍管理混乱
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 D.农民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11.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但是英国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A.英国女王统而不治
B.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12.史学家金冲及在谈到中华的建立时认为,“”不只是换了一块招牌,更多的它给民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指
A.从传统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B.从臣民到国民的自我认同
C.从“奴才”到“公仆”的变化
D.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
13.法国歌谣《两只老虎》传入中国后衍生出多个版本的歌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话语。下列歌词版本产生于国民时期的是
A.“列强,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土豪,土豪,分田地!分田地!”
C.“老蒋,老蒋,除军阀!除军阀!”
D.“日本,日本,除汉奸!除汉奸!”
14.近代有一本回忆录这样写到:“师长又问我为什么要参加红军。我说红军来了以后,我们家乡了,除了给我们家分了地,还分了茶山,每年可以收到几百斤油茶子。”可见作者参加红军是为了
A.推翻资产阶级 B.改变社会性质 C.消灭阶级压迫 D.保卫胜利果实
15.“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这一决定的提出
A.策应了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B.促使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
C.有利于粉碎的第五次“围剿”
D.体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的重大转折
16.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B.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C.党领导人民推翻的统治
D.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17.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认为:“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巴黎公社
A.主要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B.真正实现了选民当家作主
C.开创了议会和行政合一的政治
D.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
18.《全球通史》载:“腐朽的沙皇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十月
C.二月 D.《四月提纲》的发表
19.从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新中国临时、社会主义类型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高潮、社会主义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20.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副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A.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海峡两岸由对峙走向全面合作
21.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尝试和平方式,解决中国内政
C.缓和台海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采取中立,规范美台关系
22.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的情报机构也承认,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主义者的手下。”这表明
A.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B.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C.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23.1966年7月1日,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这表明
A.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
B.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加强
C.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
D.西方国家内部开始从盟友转化为对手
24.《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中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中国开展多变外交
第Ⅱ卷
二、主观题(本大题有3小题,25题14分,26题14分,27题24分,共52 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不但我举国民众悲愤不置,世界也都异常震惊。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
……
总之,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抗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
材料二 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将军即达200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
——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1)材料一中“外求和平、内求统一”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蒋介石的抗战态度。(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评述的抗战。(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1月11日,中华党(中国前身)人主办的《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
材料二 1918年6月17日,《日报》社论称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中国党对贵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三 1921年“一大”的《中国党纲领》规定:“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主义,承认社会为我党的首要。”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日报》对十月的评论前后有何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在“一大”上提出学习十月的哪些成功经验。(4分)
(3)结合上述材料总结1917—1921年间我国社会对十月态度转变的趋势及认识。(6分)
27.对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和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王权,保障贵族,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 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大事记(部分) 17年 巴黎人民武装,《宣言》颁布 1791年 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 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 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 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 1848年 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 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1年 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 法国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共和制  |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材料四 世界重大政治事件(部分)
(1)根据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论证英国民主政治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民主化进程中与英国相比的独特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四予以解释。(10分)
历史科试卷答案
一. 选择题(24*2=48分)
1——5BBCCA 6——10CDCDD 11——15BBADD 16——20BDCDB
21——24 ABAC
二.25. (14分)
答案:(1)“外求和平、内求统一”指的是:国民对外妥协,对内力行剿共和打击各大军阀。(4分)态度:准备抗战,态度谨慎。(2分)
(2)①与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作为全国政权,组织全国人民抗战。②在正面战场组织一系列会战,打破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③抗战相持阶段,其消极抗战对整个抗战造成了消极影响,但一直没有停止抗战。④战争中大多数官兵英勇作战,作出了巨大牺牲。⑤的抗战,配合了的抗日斗争;支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总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26.(14分)
答案:(1)差异:此前称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为“民主友邦。”(4分)
(2)以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构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作为主要的斗争方式。(4分)
(3)趋势:从对十月的咒骂到赞美,到决定走十月道路。(4分)认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十月认识的逐渐深入。(2分)
27.(24分)
答案:(1)论证:近代英国继承了王权、议会立法、君主制等传统。(2分)开创了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民主选举制(代议制)、两党制等现代民主形式。(2分)积极作用:有利于权力的和平过渡,保持的稳定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协调各阶层利益,缓和矛盾,加速了英国现代化进程。(4分)
(2)独特之处: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斗争;政权更替频繁,政局动荡;经过长期斗争,确立了共和政体;对传统的彻底否定与决裂。(任答3点得6分)
(3)整理:图片所表现出的内容有:美苏争霸、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等。分别体现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4分)
探讨因果:二战后,美苏由于双方国家利益冲突,形成两极格局,这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分)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新兴力量崛起,苏联解体等因素,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3分)
